闽东北红土地:原闽北指挥部驻地朱公

张传桂

<p>  闽北热土,原闽北指挥部驻地,蓼沿乡朱公村周边山川地势图。</p> <p>  闽北热土,原闽北指挥部驻地,蓼沿乡朱公村周边山川地势图。</p> <p>  原闽北指挥部驻地,蓼沿乡朱公村,好山好水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我入伍来到闽北指挥部指通信连,分在报训队学习报务。部队驻地:福建省连江县朱公村,代号6728部队。</p> <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一起入伍的同村战友在朱公桥头合影留念。前排左起:张传桂(通信连),张子祥(通信连),张友怀(警卫连);后排左起:张志诚(通信连),张传兴(汽车连)。</p> <p>  1962年初,台湾蒋介石集团蠢蠢欲动,妄图反攻大陆。为了加强对闽北部队的统一指挥,军委决定组建闽北指挥部,作为福州军区派驻闽北的指挥机构,统领闽北陆海空三军。1962年6月,闽北指挥部在连江县潘渡乡白莲村成立(借用民房),所属部队担负福鼎至闽江口的海防和机动作战任务。当年8月,闽指机关由白莲村移驻连江县丹阳镇(借用民房),同时开始在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修建营区。1965年10月,闽指机关及直属分队入驻朱公村新营区。</p> <p>  这是一张十分珍贵的照片:《陈毅同志接见中共闽北指挥部第一届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合影》。1965年11月27日 。 居中着黑衣者为陈毅元帅,陈毅元帅左边为陈毅夫人张茜,张茜左边为闽北指挥政委尹明亮。此照片长60公分,宽16公分。虽已泛黄,仍十分清晰。可能是受摄影器材所限(没有大型转机),照片是分4段拍照然后拼接而成,拼接痕迹十分明显。但摄影镜头很好,成像锐度很高,尽管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每个人的形象都十人清晰。</p> <p> 《陈毅同志接见中共闽北指挥部第一届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合影》局部。</p> <p> 《陈毅同志接见中共闽北指挥部第一届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合影》局部。</p> <p> 《陈毅同志接见中共闽北指挥部第一届代表大会全体代表时合影》局部。</p> <p>  牛溪(朱公河)</p> <p>  连江县的敖江,有一条支流叫做牛溪。 牛溪发源于罗源西兰乡,河道全长47公里,穿越连江境内的蓼沿、丹阳、东湖、潘渡四个乡镇,于潘渡乡陀市村汇入敖江。牛溪流经朱公村的河段,俗称朱公河,由东北方向而来,在杏林村东北不远处拐了个弯,经杏林村、朱公村,哗哗朝南流去。在牛溪(朱公河)的这个拐弯处,溪水的东侧南岸,有一座海拔只有几百米高的山包,闽指机关及直属队的营房,基本就是沿溪绕山而建的。我们通信连的营房离牛溪远些,在闽指南大门的东边,基本上是沿着一条山谷而建,无线排,食堂,连部,架设排,通信排,总机班,油机房,坑道口,一次排开。对面的山包上是报训队,报训队后边是84师工兵营的一个施工连队,在为闽指机关打坑道。谷底是老百姓的稻田,一年两季水稻,除冬春外,稻田几乎都是湿的。稻田边上有一口水井,井口很大,井沿很矮,可以用脸盆直接从井里舀水。我们报训队战士洗脸刷牙洗衣冲凉,都是用这口井的水。我们第一次助民劳动,就是在这片稻田里割稻子。我记得很清楚,那次割稻子时,我第一次尝到了被蚂蟥叮咬的滋味,小腿肚子上钻进了好几条蚂蟥。老兵向我们传授经验,说是钻太深的不能硬往外拽,否则会断在里也,要用手掌在创口边上拍,这样蚂蟥会自己掉出来。</p><p><br></p><p> 进入闽指南大门,是一条宽阔的沙石公路,由南往北直通闽指机关司令部和政治部。公路两侧,各植有一行小叶桉,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沿公路向北走不远,在公路右侧有一路口,在此右转通向我们通信连。从通信连路口沿公路继续向北,行至大操场处有一丁字路口,由此向北通往闽指司令部,政治部及警卫连等;向左通向将军楼,门诊部,招待所,服务社,后勤部,运输连,军需仓库等。</p> <p>  闽指大操场。</p> <p>  我们刚入伍时,部队的文艺活动不多。战士们最期待最开心的,是晚上集合站队,去大操场看电影。一般情况下,每个星期有一场,有时是两场。就是没有新片子,能看到的仅有《地道战》和《南征北战》,后来又增加了《地雷战》,人们戏称“三战”,再就是《新闻简报》。不过,一听说晚上去大操场看电战,战士们依然十分高兴。坐在大操场上,听着那都能背下来的台词,享受着晚风的吹拂,感觉十分轻松。</p><p><br></p><p> 1968年5月,突然听到一个小道消息,说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中将去世。是听连队里的高干子弟私下议论的,说刘培善政委是在运动中不理解,想不开,上吊自杀身亡。1969年8月,说是福州军区来了新的政委,也是中将,叫做周赤萍。没几天,福州军区韩先楚司令员陪同周赤萍政委,来朱公视察,机关及直属分队全体集合,在大操场列队整齐,听取韩司令员和周政委讲话。这是我第一次听取高级将领讲话,印象很深。记得,韩司令员向部队介绍周政委的情况,说周政委抗美援朝时指挥过空军,当过云南省委书记,地方军队都干过,理论水平高,工作能力强。</p> <p>  通往司令部机关的大路。</p> <p>  闽指大礼堂。</p> <p>  我每次回朱公老军营,都会去大礼堂看看。这里的一切太熟悉了,这是我见到的第一座现代化的大礼堂,印象十分深刻。那大礼堂是以蓝色为底色,人们来到大礼堂前,拾阶而上,步入大门时,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片蓝色,蓝色的墙璧,蓝色的穹顶,能让人感受到大海的壮阔。</p> <p>  闽指的第一任司令员是吴瑞山少将,第一任政委是李志辉少将。第二任司令员是徐体山少将,第二任政委是尹明亮少将。我们入伍时,司令员是徐体山,政委是尹明亮。1968年7月18日,徐体山司令员因突发心脏病,在闽北指挥部病逝。当时,听老兵们传说,毛主席要在北京接见军以上干部,徐司令接到通知后,心情十分激动,当夜突发心脏病去世。我清楚的记得,徐司令员的追悼会,就是在闽指大礼堂举行的,我们全连干战都有参加,哀乐声中,人们心情十分沉痛。</p><p><br></p><p> 1968年10月,原28军副军长蒋学道调闽北指挥部任司令员,我们全连去大礼堂参加了欢迎仪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司令健步登台时,我看的很仔细,身材不算高,但十分健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蒋司令员的军人姿态和军事素养,会议期间,蒋司令员端坐台上,双手扶膝,目光炯炯,身板笔挺,纹絲不动,真的是稳如泰山。</p><p><br></p><p> 1969年7月,在闽北指挥部的基础上重建29军,蒋学道司令员改任29军军长,尹明亮政委改任军政委。1969年11月,29军从朱公移防闽中莆田,接替28军防务(28军北调山西),85师由福州马尾移防朱公。1975年,85师移驻莆田西天尾镇三山村,86师从江西移防朱公。1986年,86师移驻福州铜盘,朱公营区由258团接防。</p> <p>  闽指司令部办公大楼。</p> <p>  我在闽指当兵时,曾经去司令部大楼和政治部大楼搞过卫生,在大楼外拔草,从没有进到过大楼里边。不过,我却去过政治部宿舍大楼。我们入伍时,去山东博兴接兵的新兵营教导员李振杰,是政治部直工处的干事。李振杰1947年入伍,与我是同一个乡的,他家在寨李村,我家在刘官村,相距不到两公里。我们到闽指后,李振杰干事曾邀我和张子祥等战友到他家里玩过,他夫人是王文村的,对小老乡亲切和霭。后来,他去了江西生产建设兵团。我1974年到军政治部直工处工作后,曾打听过他的消息,未能找到。1993年春节,我到牛志泉家参加博兴同乡聚会时,意外地见到了李振杰教导员,才知他已经在江西落户,因春节期间来福州看望战友,正巧赶上了这次同乡聚会。虽然时隔二十几年,他已经头发花白,苍老了许多,但我还是一眼便认出了他。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居然还记得我。</p><p><br></p><p> 闽指机关的首长,我们近距离接触过的有直工处的曹处长,通信处的臧处长。不记得曹处长的名字了,但记得他慈祥面善,态度和霭。臧处长名叫臧传,脸上有麻子,比较严肃。再就是直工处的李振杰干事,我的博兴老乡,经常到通信连来,还在通信连饭堂给我们上过课,口才及理论水平都很好。还有通信处的齐参谋,莆田人,林参谋,福州人,也经常到通信连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林参谋抗不住运动压力,有天夜里跑到我们无线排宿舍前上吊自杀身亡。好长时间,我们夜里起来换岗时,心里毛毛的,总忍不住向“那个地方”看上几眼。齐参谋后来转业进了福州电信局,我在90年代初时还曾在福州见过他。</p> <p>  闽指政治部办公大楼。</p> <p>  将军楼。</p> <p>  将军楼。</p> <p>  闽指军人服务社。</p> <p>  当年,业余时间最经常去的地方,就是军人服务社,不一定是去买东西,有时吃过晚饭就溜达过去了。那时,除去牙膏肥皂之外,几乎不用买其它东西。每月6块钱的津贴,经常能省下5块钱来。牙膏是买最便宜的,叫做庆丰牌,味道不错,只是牙膏皮硬了些。偶尔,几位老乡战友会买包香烟抽着玩玩,也是买最便宜的,叫做金叶牌。而有工资的干部们,抽烟的一般是买飞马牌或者是红金牌,牙膏则是用中华牌或者是白玉牌。</p> <p>  闽指门诊部。</p> <p>  闽指招待所。</p> <p>  1999年,我在离开闽指30年后,第一次回到朱公老军营。那时,原闽指通信连的营区,基本上还是老样子。尤其是从公路通往连队的那条沙石土路,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当我走到连队入口处时,似乎瞬间又回到了30年前,又有了当年行进在那条沙石土路上的感受,熟悉的车辙痕迹,熟悉的脚步与沙石磨擦声,让我感觉眼睛有些湿润。</p><p><br></p><p> 熟悉的饭堂还在,建筑几乎完好如初,只是已经空置。当年,这里是连部及小操场所在地,是全连的中心地带,是最热闹最有生气的地方。每次开饭前,各班排整队前往小操场,然后全连整队,由值班员指令一名文艺爱好者,出列指挥全连唱歌。记得,经常出列指挥唱歌的,有凌荣,赵振清,陈金国等。我的同村战友张子祥,爱好文艺,有时也会主动冲出来指挥唱歌。有一次,他起头指挥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结果一紧张,开口喊出“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惹的队伍里有人憋不住笑出声。</p><p><br></p><p> 唱完革命歌曲,依序入饭堂吃饭。不准讲话,因此饭堂里只有碗筷碰撞声及吃饭声。我们新兵吃的最快,狼吞虎咽,不论饭菜是否合口,有没有夾生,有没有焦糊,三口五口急急忙忙吃完,然后去抢扫把,抢抹布,抢炊帚,扫地,擦饭桌,打扫饭堂卫生。这叫做学雷锋见行动,做好人好事。经常打扫卫生的新兵,会被领导和老兵们认为是活跃,积极,进步就会比别人快,入团入党也会早。因此,有的新兵饭没吃完就去抢扫把,有人干脆提前将扫把藏到自己知道的地方。有时,饭桌上还有老兵在吃饭,已经有新兵站在旁边等了。甚至于还有人在吃饭,就有新兵冲上去擦饭桌了。每逢这时,正在吃饭的老兵们,脸上就会流露出不悦的表情,私下也会议论,某某某假积极,做给别人看。</p><p><br></p><p> 饭堂的东头,靠山墙的一排洗碗槽,依然保存完好。很久没有人使用了,水泥槽沿已经变成黛褐色,给人以古老的感觉。当年,没有自来水,在洗碗槽北头砌有一高台,台上置一杉木桶,桶内装满井水,有水管通入洗碗槽,充当自来水洗碗用。那时,连里每天派一名战士到厨房帮厨,各班轮流,除去帮厨房洗菜以外,就是去水井担水,将洗碗槽的大木桶装满。</p><p><br></p><p> 报训队的营房,宿舍和教室,已经全部拆除,但墙基和轮廓还在,清晰可辨,令人生出无限感慨。</p><p><br></p><p> 驻扎朱公的是86师258团,团政委李弘同志十分热情,中午在招待所请我吃饭,说是欢迎老兵回家。他还特意让我品尝在招待所后边种的一种野菜,说是让我尝尝朱公的山珍野味,让我好生感动。</p> <p>  闽指营区。</p> <p>  闽指营区。</p> <p>  闽指营区。</p> <p>  闽指营区。</p> <p>  闽指营区。</p> <p>  在我的记忆当中,特务连(警卫连)后边的那一段溪流,河面相对较宽,水也较深,是闽指机关及直属分队训练游泳的地方,我们通信连也曾多次组织到那里游泳。  </p><p><br></p><p> 2000年,原29军警卫连连长王福清战友回福州时,我陪他去了一次朱公老营区。我们去看了大操场,将军楼,大礼堂,司令部大楼,并在楼前拍照留念。然后,去了特务连(警卫连)的营房。营房还在,完好如初,但是却没有人住,已经废弃。包括猪圈,都几乎与当年一样,只是没有了猪叫声及猪粪味儿。那种情景,仿佛时空错位,令人很是感慨。</p><p><br></p><p>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闽北指挥部从1962年6月组建,至1969年7月改建为29军,期间共有6批新兵入伍来到闽指(1967年未征兵)。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新兵蛋子,早已两鬓斑白,成了名符其实的老兵。可是,在他们的心里,依然珍藏这一个军营梦,会梦到丹阳,梦到山边,梦到朱公。最近,在诗词选刊·第130期上,读到闽指特务连(警卫连)老兵虞建国的诗两首,情真意切,令人感动,现抄录如下:</p><p><br></p><p> 回游闽北指挥部(二首)</p><p><br></p><p> 虞建国 </p><p><br></p><p> (一)山边</p><p><br></p><p> 常梦从军五十年,</p><p> 今圆夙愿到山边。</p><p> 曹溪一涧绕村寨,</p><p> 神庙双联对水田。</p><p> 古井泉清犹浣饮,</p><p> 农家厦新旺人烟。</p><p> 解惑淳民惊客至,</p><p> 劝烟乐导话从前。</p><p><br></p><p> (二)丹阳</p><p><br></p><p> 战云密布戍丹阳,</p><p> 十万雄师镇海疆。</p><p> 磨剑三年刀未试,</p><p> 练兵千日士还乡。</p><p> 老街深处忆昌炽,</p><p> 旧帽衰颜说少狂。</p><p> 寻遍军旗翻舞处,</p><p> 半归政府半书房。</p><p><br></p><p> 注:山边、丹阳、朱公都是当时的驻地。新兵训于山边,调特务连后初驻丹阳,后转驻朱公。昌炽,吴昌炽,时闽北指挥部参谋长,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军中骁将。</p> <p>  朱公桥。</p> <p>  出闽指南大门,沿公路向西,不远就是横跨于牛溪上的朱公桥,过桥就是朱公村。当年,我们通信连没有操场,连队早上跑操时,队伍经常出闽指南大门,沿公路跑至朱公桥头,然后返回。</p><p><br></p><p> 宋庆元三年(1197年),理学受禁,朱熹避迹连江,在丹阳坂顶宝林寺蛰居讲学,后去贵安途中经过朱公村时,受邀在此短时讲学授课,乡人为记其事,募资在朱公村街建“朱子祠” 。朱子祠前的牛溪,溪水清澈,潺潺流动,流淌过块块黛色巨石,穿桥而过,奔向远方。</p> <p>  横跨于牛溪上的朱公桥,最初为木桥, 始建年代无考。宋嘉佑三年(1058年 ),当时知县朱定将木桥改建为石桥,长约七十米。在当时条件下,建设跨度那么大的石桥难于登天,朱定不畏艰险,克服种种困难才建成这七十米长桥,老百姓感其恩德,故命名为“朱公桥”。清康熙初桥圮,经募重修后复崩坏。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1977年6月改建为现存石拱桥,桥上仅存两石狮为原桥物件。古代,朱公桥为福温驿道要津。</p> <p>  闽北指挥部驻军连江县丹阳镇时,曾经借住过的民房:莆顶路16号信房支祠,该祠的门联:江夏家声远,丹峰世泽长,以及门口左右一对石狮子,其景象仿佛还如同当年一样。</p> <p>  出闽指南大门,沿公路向东,经176医院,继续前行就是丹阳镇。在报训队那阵子,逢到星期天,我们有时会向班长元义科请假半天,几个战友结伴而行,去丹阳镇玩。两人成伍,三人成行,规规矩矩,准时回来消假。有时,我们不走公路,会在公路南侧上山,翻过一道山梁,经山边村84师驻地去丹阳。有一次,在翻越山梁时,我突然间听到山坡草丛里响起蝉鸣声。那蝉鸣声,不同于在家乡时见过的任何一种蝉的鸣声,声音很轻微,但音质都很好,十分动听。当时,我感觉很奇怪,家乡的蝉都是在树上鸣叫,这里的草丛里怎么会有蝉鸣?于是,我停下脚步,循声轻巧地在草丛中搜寻,发现那鸣蝉个头很小,比蜜蜂大不了多少,通体苍青色,仿佛是翡翠雕成的一般,小巧玲珑,十分好看。我心里不由升起一股自豪感,当兵到南方,就是长见识。</p> <p>  我们通信连驻地后山顶上,有一块黑褐色巨石,又高又大,叫做响石。因此, 通信连所在的地方就叫做响石林。 南大门岗哨旁边有座古墓,是康熙年间周家的古墓。 民国23年闹红时, 周家子孙出了很多烈士,为成立连江县周溪苏维埃政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古墓坐正南朝正北,正对着北面山顶上的大石头。23革命失败后,从这里出去的一个小红军,听说后来在石家庄某军事研究所担任领导。</p><p><br></p><p> 2000年代初,朱公驻军要在原闽指通信连驻地修建坦克车库房,需要拆迁那座周家的祖坟。部队营房股负责拆迁的人员,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才找到周家那一支的后人,经协商后拆除了那座古墓,并请风水先生另外择地安葬。</p><p><br></p><p> 连江县是闽东革命发源地,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全县260多个行政村中有老区村193个,革命基点村86个。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其中,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连江就有9名。1931年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郭滴人、陶涛、叶飞等同志都曾到连江指导革命斗争,在连江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p> <p>  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1934年秋,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闽东苏区,连罗中心县委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1934年12月,在周溪反“围剿”游击战中,众多红军游击队战士壮烈牺牲。</p> <p>  连江县蓼沿乡,在连罗(连江、罗源)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中牺牲烈士名录。</p><p><br></p><p> 黄容摊(?-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王吓妹(?-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周邦田(?-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蓝礼坤(1907-1934),畲族,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郑依连(?-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廖公天(?-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廖金生(?-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黄依光(?-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廖二拾(?-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雷连基(1906-1934),畲族,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陈五孙(?-1935),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郑依犬(?-1935),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p><p><br></p><p> 陈依黁(?-1935),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周溪村人。 </p><p><br></p><p> 廖六妹(?-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蓼沿村人。</p><p><br></p><p> 郑盒俤(?-1935),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蓼沿村人。 </p><p><br></p><p> 谢厚霖(?-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人。</p><p><br></p><p> 林依九(?-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朱公村人。</p><p><br></p><p> 黄尤光(?-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杏林村人。</p><p><br></p><p> 黄文明(?-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尚铨(?-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依三(?-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贤奇(?-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贤标(?-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雷木木(1905-1934),畲族,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依旺(?-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依细(?-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林衍衍(?-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黄益孙(?-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大沧村人。</p><p><br></p><p> 林正通(?-1933),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四定村人。</p><p><br></p><p> 周依犬(?-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首占村人。</p><p><br></p><p> 周依平(?-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首占村人。</p><p><br></p><p> 周依水(?-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首占村人。</p><p><br></p><p> 郑秋官(?-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蒲边村人。</p><p><br></p><p> 黄济济(?-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蒲边村人。</p><p><br></p><p> 郑依七(?-1934),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岐山村人。</p><p><br></p><p> 周依伙(?-1935),福建省连江县蓼沿乡凤岩村人。</p> <p>  闽北指挥部驻军连江县丹阳镇时,曾经借住过的民房:马道连40号民宅,至今完好如初,其景象仿佛如同当年一样。1934年秋,国民党调集重兵“围剿”闽东苏区,连罗中心县委和红军游击队转移山区坚持革命斗争。1934年12月,在丹阳反“围剿”游击战中,众多红军游击队战士壮烈牺牲。</p> <p>  连江县丹阳镇,在连罗(连江、罗源)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中牺牲烈士名录。</p><p><br></p><p> 张满金(?-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坂顶村人。</p><p><br></p><p> 周金妹(?-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上周村人。</p><p><br></p><p> 林依炎(?-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虎山村人。</p><p><br></p><p> 陈乞食仔(?-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山兜村人。</p><p><br></p><p> 孙依旺 (?-1934), 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坑口村人。</p><p><br></p><p> 林俤俤(?-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旺庄村人。</p><p><br></p><p> 夏忠和(?-1934),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文朱村人。</p><p><br></p><p> 许矩桃(?-1935),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文朱村人。</p><p><br></p><p> 黄和四(?-1935),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花园村人。</p><p><br></p><p> 许矩炳(?-1935),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文朱村人。</p><p><br></p><p> 陈样件(?-1935),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人。</p><p><br></p><p> 肖国才(?-1935),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p><p><br></p><p> 黄细妹(?-1936),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花园村人。</p> <p>  连江县革命烈士陵园,主体建筑纪念碑,高10米,砖石结构,方形,碑正面镌刻:“连江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楷书阳字,其他三面分别浮刻原中共省委书记叶飞、中共连江县委员会和连江县人民政府的题词。烈士墓塔建于纪念碑后方,砖砌圆身半圆形顶,安放着土地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部分烈士遗骸。</p><p><br></p><p> 向闽东北红土地致敬!向红土地上的革命先烈致敬!英雄不朽,英魂长存!</p> <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