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溪耕读梦

萤火虫

<p> 勤耕田,乐读书 </p><p> ——邛崃市夹关镇熊营村碓溪百年耕读梦高登甫家的故事</p><p> 作者:叔先</p><p> (下图:碓溪畔高家扁,田园山居。)</p> <p>小时候,我家堂屋贴着“贫善其身达济天下/乐养乎徳苦挣家风”,父亲经常给我们讲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他要我们有理想,有理想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不要庸庸碌碌过一辈子。我父亲今年82岁,是家族耕读的旗帜。</p><p>(下图:我老家房屋及碉楼)</p> <p>每年的除夕是我们上坟祭祖的日子,上坟的路上就是父辈给我们上家族历史课时间,要铭记先人的美德:要虚心做人用心做事,勤俭持家,耕读传家。今年我大伯高泽民95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有时候还要吟诗几首,他是我们家族的历史老师。</p><p>(下图:父亲和邻居文革时期表演排练剧照)</p><p><br></p> <p>我们老家在的夹关镇熊营村,解放时我们家有几十亩土地,全都自己耕种,农忙时请人帮忙种地,曾祖父辈农闲就去做木材、茶叶烟草等生意,读书教育是从来不会放松的一件大事,从诸子百家到历史文化经典,再到实用的“大块文章”、医书、武术书籍等是家中必备,农闲和晚上就是读书的时光,不识字的就听长辈讲故事。家族生活非常节俭。爷爷去世的时候给父辈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好好读书,生活要勤俭“,这就是我们朴实的家风吧。</p><p>(下图:改革开放后在父亲带领下劳动——撬冬地。)</p> <p>奶奶是是童养媳,没进过一天学堂,但对读书很看重,卖了羊子都要让父亲读书。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奶奶常常是忙完了集体的活,晚上或者雨天赶集悄悄做生意,背着八九十斤菜蔬、木炭等货物步行四十多公里赶雅安,买卖进出账目全在她的心里,七十多岁还能挑粪爬山浇地。奶奶还会给我们背“儿歌”,其实就是《增广》、《三字经》、《子弟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奶奶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做马牛”、“大将投明主,喜鹊登高枝”,要我们学会自立、有追求。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做事、做人的心态,不能丢失信心。信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心路的过程。</p><p>(下图:我们的家庭春晚后大合影。)</p> <p>父亲高登甫,生于1938年,嗜书如命,解放后很多以前的古书都要被清缴销毁,小小年纪的父亲就就想办法找来木板在每一个凳子底面钉一个隔层,也在墙壁合适的地方改装一个隔层,把书藏在里面尽可能把书保存下来。悄悄拿出来读了再放进去。父亲从小就有一个作家诗人梦想,尽力学习古今中外文化知识,想通过文化成就他梦想,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成绩优异的他高中毕业后没有进入大学,但是他的梦想从来没有消失过。</p><p>(下图:我们家的碉楼。)</p> <p>1958年高中毕业后父亲就想私自西出阳关先做个边塞诗人,到广元金岚铺因为没有证明被当做流窜犯抓了起来发配到林场伐木。三个月后,趁管理放松之机逃跑出来一路餐风露宿、昼伏夜行、采野菜摘野果一路辗转步行到成都,用勒在胯下的救命钱买了一捆书,再到菜市场捡了一书包被丢弃的萝卜,啃着萝卜回到家。同年他的高中老师向教育部门推荐了他去高何公社代课教书。他边教书边学习边耕种边创作,他教语数外,音体美和戏剧等。我识谱、唱歌、二胡、笛子、风琴、口琴、书法、篆刻等都是他一手教授。</p><p>(下图:父亲和大伯。)</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大伯晚年的宁静生活。</p> <p>父亲的执着坚毅,贯穿他的一生。执教第二年他被老家夹关公社十大队,现在的熊营村请回去在石板庙创办村小学,先招收了一个班,后来又陆续招了几名读过初中的年轻人培训当老师,逐步把学校办成小学和中学。早上干活,下午放学回家又种地,晚上看书学习创作批改作业。教书育人成了他一生的使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他的教育理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格严厉是他的特色,鼓励是他教育的法宝,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是他的教育目的。刚开始教书时,有的学生岁数还比他大,所有的学生对他服服贴贴。</p> <p>我们家族二十多个孩子都受他影响和教育。劳动和读书是他和所有人雷打不动的习惯。他教的学生还要仿照军队化管理,拉练,深入基层社会学习实践;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自编自演很多文艺节目,活跃于邛崃、名山、蒲江三个县。</p><p><br></p> <p>从小我家里有很多书,家里经济再困难买书的钱必须要有。我家有一个很高的平柜装满了书,平时都是锁着的,有国内外的连环画、红旗、诗刊、星星、崍山文艺、红领巾、儿童时代、人民文学、小说月刊、世界文学、五角丛书、新华字典、易经、连环画报等,我们没有耍的,只有与书为伍。我印象深的就有水浒、三国等。</p><p>(下图:夹关古镇风光)</p> <p>父辈们的虽然不算博学,但总有讲不完的故事。我们家八口人,父亲长期在外,只有母亲一人是主劳动力,一回到家各种事务就少不了,做事不用嘴也是故事会的时间,在艰苦年代的农村没有茶余只有饭后。大部分时间每天早上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假日里,天不亮带一点干粮起床去打早工,路上地里林中都是故事会或者交流时间,一边干活一边讲述,撬冬地、种玉米、薅玉米、薅秧田、扯草、捞秧沟等都是嘴说话手打挂,太阳大了天气热起来就收工回家,饭后看书学习各做各的事,下午太阳弱了又出门干活,天黑了才回家,饭后各做各的事,周而复始。</p> <p>对我来说很多的道理、历史、故事都是从他们的故事中听来的,如薛仁贵西征,九牛二虎之力的来历,管仲、乐毅、商鞅变法,周文王,周武王,鲍叔牙、三国演义等等。父亲还会把他对人对社会的理解讲给我们听“人是理智化了的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有追求,不只为了吃饭活着,否则就和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浑浑噩噩的最后被人一刀宰杀”。这些话深深的烙在了我的脑海。</p><p><br></p><p><br></p><p><br></p><p>父亲的朋友都是文人墨客一类,他们聊天对我们也是一种学习,有一次他和几个朋友聊天说“要扶一带文风,就有希望川西的文化形成一个“白沫将流派”,他们在这片土地不停的耕耘,影响着身边的人,也希望后继有人,推陈出新。</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父亲总是变着花样因势利导让我们学习锻炼提高,看书讲故事、开家庭晚会、写日记、读书笔记、办家庭小报等。</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1981年大哥伯先和父亲同时进入大学的第二年除夕,我还在上小学,在父亲的精心组织下我家举办了第一届家庭春晚,成绩优异的奖励两毛钱,成绩差的也奖励打手心。在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围着红火的火箩坑,火坑周围烤上发馍馍,母亲为我们准备吃的,父亲表演了新疆舞《亚克西》、俄语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拳头小品《一家子》,有拉二胡吹笛子、打拳,朗诵诗和吟唱儿歌等,我和小弟拱牛儿灯,好不热闹。</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父亲要求我们弟兄姊妹都要坚持写日记。有一天父亲给我一个带塑料外皮巴掌大的小本子说,你还是开始记日记吧。他开始每周检查一次我的日记,后来我就老老实实坚持了下来。父亲的日记可以说坚持了一生,经过三次脑溢血一次脑梗塞瘫痪的折磨,右手瘫了又锻炼恢复到能写画,右手彻底瘫了又锻炼用左手,脑萎缩日益严重,直到2017年,彻底不能写不能读了,只能听,听书也是他最快乐的事情。</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1985年大哥在川大读研,二哥也考上川大,父亲川师本科函授毕业。父亲从学校借来油印刻字笔和钢板,把我们弟兄姊妹召集到一起宣布一个决定,我们家要自己办一份家庭小报叫《小荷尖尖角》,并做了分工,要继续锻炼孩子们。我大哥任队长,二哥任副队长,其它的任记者、通讯员,刊头题字由最小的弟弟写,自己动手付印,第一期印了20份。这就像父亲的第六个孩子!他的兴奋和幸福写在脸上。在这个暑假我们的《小荷尖尖角》出了大概四五期,总共出了20多期。</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父辈们时常提醒“不读诗书儿孙愚”,碓溪耕读不曾中断过。解放前熊营就有个非常有名的私塾先生,叫熊辉轩,精痛中医、易经八卦、书法、武学、诸子百家等传统国学,办学每年都要组织一次乡贤名达议学会,筹集办学基金,有钱的多出点没钱的少出点,没钱的孩子只要想读书都要有书读。营村走出来考上大学的有六十多人,我们那个生产队就占约了一半,硕士博士都有了,从事教育的人居多。</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2009年大嫂到名山县万古乡红草村建了一个猕猴桃园里,很多小娃娃也跟来玩耍,大哥和侄女就想到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他们画画、学英语、做游戏等,取了一个名字叫果框学堂。学堂开始了就一发不可收拾,主要针对中小学生,一下子就坚持了十年。2019年,在熊营村两委和众多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下,果框学堂石板庙分点正式开堂,不以官方教学大纲为准,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多学科、成长交流教育,包括传统乡土文化教育等。希望从乡村形成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移风易俗,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和振兴。</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藉于熊营村厚重的文化氛围和基础,在邛崃市文联的关心和支持下,2020年准备筹建全国首个村级文联——熊营村文联,目前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村文联筹备小祖,建立了熊营,乡贤村民们自发积极参与,写出了大量诗歌,收集整理了大量民俗和历史文化资料,民俗文化又有了蓬勃的发展态势,耕读之风越来越浓厚。多年前夹关镇就被评为了成都市重点文化名镇。</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长江后浪推前浪,适逢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乡村振兴正当时,耕读的梦一定会星火相传,文化的熊熊烈焰一定会照亮美丽的家乡!</p><p> 2020.7.27 1:31</p> <p>妯娌之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