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秋天

书敏

<p>  昨天立秋了,今天退休了,应者季节的律动迎来了自然界的秋季,也走进了人生的秋天。</p><p> 天凉好个秋,这“凉”字,不仅仅是肌肤上的一点点感触,更是心灵上的一层感伤,“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我更喜欢刘禹锡《秋词》里的后一句,“我言秋日胜春朝”,虽少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情画意,但我一生中的每个值得纪念的时刻总与秋天的韵律恰好合拍。</p><p> 七九年的秋季,我考入了昭蒙师专,有幸成为七九中文的一员,结缘了诸多的良师益友。校园中我们拼搏进取,饱读诗书,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吸收养分。工作后我们虽然各有事业,各有家庭,但我们心系彼此,常聚常念,几天不见如隔三秋。纯真的友谊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可宝贵的财富。</p><p> 八一年的初秋,天高云淡,师范专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松山区蒙中工作。当时学校尚在建设之中,两个班的学生暂时借用王府乡废弃的青年点的几间土坯房做教室。二十几名教职工,仅派我们五个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去上课。其余领导老师留在校园搞建设,可见领导对我们几个科班师范生的器重。 报到那天,乘坐班车,颠簸一百余里,来到了临时的学校。意外的是,张权印校长特意从市区赶来,为我们接风,可惜的是这天来上岗的只有我一个。当时学校条件很差,老师学生共用一个食堂,伙食标准基本是棒子面粥,棒子面饼子,改善生活时的棒子面面条就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了。中午开饭了,我正要加入排队打饭的行列,刚才接见过我,并留下工作安排嘱托的张校长喊我,“小杨,过来,今天咱俩坐一桌”。我乖乖地坐下,一会儿半盆热气腾腾的饺子上了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优待,我有些局促羞赧,磕巴了,“张,张校长,这是伙房师傅辛苦给您包的,我,我不吃”。“今天是给你接风,我是沾光”。恭敬不如从命,我紧张得连饺子的味道也没有品出来,心里却明白这绵长的余香需要我用一生的努力工作慢慢品尝。老师没有全部到位,我就自觉地包揽空余的课节。一两天后,六位老师全部到齐,我们排出课表,按部就班地开课了。学校没有派体育音乐教师,我们就自觉地分担,数学老师乌兰和物理老师王平兼体育课,还负责早间操,我主教语文课附带音乐课。工作中,充分体验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乐趣。</p><p> 这年的中秋,秋高气爽,我们几个年轻教师决定利用周日休息时间攀登当地著名的盔甲山,说好,不带学生,因为他们年纪小,体力不支。当我们气喘吁吁登上山顶,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那一刻,却被眼前的另一景象震撼了。十几名学生早已在山顶等待我们了,他们齐刷刷地站成一排,高喊:“老师好,老师辛苦!”颇有仪式感。此时我们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也不再追问怎么得到风声的。这几个学生都是本地走读生,得知老师去登盔甲山的消息,私下商量好了,有带水果的,有带干粮的,有带开水的,原来是为老师做后勤保障工作的。小小的年纪如此的贴心细心,真让人暖心。</p><p> 这年的深秋,寒蝉凄切,校园主体建筑完成,学校派来大敞车接我们回家,先拉桌椅板凳,再拉学生,最后一车是我们断后的教师和工人师傅。当我们回到新校区时,天已大黑,索要勒校长、张权印副校长、李振川主任(学校三大统帅)一直等着我们共进晚餐。当时宿舍睡得是传统的大火炕,夜深了,来不及烧热。索校长就说,乌兰,王平你俩小伙子就跟伙房师傅一起挤挤吧,小杨,其木格你俩姑娘孩不能着凉,就跟我去家里住吧。尽管刚刚建成的宿舍炕是凉的,墙是湿的,冒着潮气,透着冷气,可老校长父亲般的关爱却让我们心里暖暖的。</p><p> 八三年的秋天,我的第一届学子初中毕业了,他们有的考上了蒙一中,有的考上了中专,有的直接考入本校的高中。分别的那天大家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的深情令人感动。直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他们还在记挂着老师,常常通个电话,发个短信,嘘寒问暖,也常来看望,组织聚会。</p><p> 三十六岁那年的秋天,差点迎来了我人生的一次转折,曾经的同事,永远的老大姐纪桂英老师,建议我调出教育口寻找更光明的前途,并答应一切帮我办理。当事情即将成功的当口,我打了退堂鼓。突然觉得我只属于三尺讲台,离开讲台,离开学生我会手足无措,什么也干不了。从此,“教书育人”就是我的唯一,我的宿命,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再无动摇。</p><p> 再以后,每到丹桂飘香,果实累累的秋季,就有一批学子离开母校,考入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那一刻,真是百感交集,既有难断舍离的泪水,又有为他们飞向理想,飞向高远的欣喜。事业虽说不上辉煌,可送出多少大学生已是无计可数。</p><p> 春天,百草萌发,万木吐绿;夏天,鲜花烂漫,万紫千红,都是为了秋的收获,冬的安适。人生亦如此,经历过少年时代的广汲博取,走过青年时代的砥砺拼搏,才有人到中年的佳绩频传。星转斗移,白云苍狗,转瞬即是花甲,不必慨叹秋霜满头,不必哀伤皱纹满面,这就是人生最绚烂的季节。让我们带着笑容,带着坦然,带着沉甸甸的收成,豪迈地走进秋天,走出一片夕阳红!</p><p> 写于2020年8月8日</p><p> </p><p> </p><p> </p><p><br></p><p> </p><p> </p><p> </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