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盆羊肉

自在飞花

<h1>水盆羊肉</h1><h3></h3><h3><br></h3><h3>&nbsp;</h3><h1>今年的秋雨格外缠绵,淅淅沥沥旷日持久。连霄秋雨最能撩拨人的愁思。夜阑静,雨打窗棂,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想起那一碗碗热腾腾,香气四溢的水盆羊肉,温热便驱走了心头的寒凉。</h1><h3></h3><h3><br></h3><h1>在我们渭北老家,水盆羊肉是秋凉后人们的最爱。有时人们也叫它羊肉泡馍,但它却不同于我们常见的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所用的馍是用没有发酵过的“死面”做的,即使切得细碎,放进羊肉羊汤去煮泡,胃口不好的的人吃了也不好消化,以至于吃过饭很久打嗝的气息中还有死面馍和羊油的味道。一碗泡馍,越吃越不见汤汁,只剩下浸泡后发胀的一大碗馍块。我就是那胃不好的人,每每吃泡馍时,望着碗中的馍块,心底顿生怯意。</h1> <h1>离开老家到县城上班,二十多年了,我几乎再也没吃到过我老家的水盆羊肉。偶遇那些卖水盆羊肉的,但总也吃不出我们小时候在田市街道吃过的水盆羊肉的味道。有一次,先生听说新丰有一家水盆做得好,专门驱车带我去吃,一碗水盆羊肉端上来,色香似乎与记忆中的差异不大,尝了一口,汤中竟溢出了羊油混合着八角的甜腻味,我咧了一下嘴。正宗水盆羊肉都得用炭火架着大铁锅,羊肉中泡了大包青花椒整夜熬煮,哪有用八角煮的!硬着头皮吃完一碗,看着先生殷切期待我赞许的目光,不忍拂他的好意,只好说:“味道还不错,比其他地方吃过的好多了!”先生后来邀我再去吃,我都以各种理由婉拒。</h1><h1><br>我们村子南面紧邻关中环线,近些年来,卖水盆羊肉的店铺,开了大大小小成十家,挂着渭南第一碗,关中第一碗招牌的店铺比比皆是。几乎家家都有生意,其中有两家生意好得出奇。他们几乎每天傍晚杀羊煮肉,把羊肉用文火整整煮一个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店门口车水马龙,人络绎不绝。中午稍作停歇,下午两三点开始,新的一拨食客又来光顾。食客中有附近村民,有路过的司机,也有外地专程慕名来吃的人。老板对客人,既不曲意逢迎,也不故意冷落,似乎永远一副程式化的服务,边翻烤着手中的饼子,边招呼着客人,语言极尽简洁。“来了,坐!”这是第一句话,算是打过招呼了;“纯瘦还是肥瘦两搅?”这是第二句话。食客回答完毕,他们头也不抬,依旧在忙活。时隔不久,一碗碗冒着热气的水盆羊肉就端上了桌。语言的简洁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是以提供的美食为底气。酒香不怕巷子深嘛。</h1> <h1>一碗碗水盆羊肉端上来了!架着文火煮了一夜的羊肉汤,汤色乳白,汤汁浓郁洁净,空气中也开始氤氲丝丝香气。一抓抓提味的青花椒始终与汤汁相伴,浸泡在汤中。汤面上漂着一层亮晶晶的自然煮溢出羊油,不腻不素正好。撒上些许碧绿的香菜末,一片一片煮得烂熟,纹理清晰肥瘦相间的羊肉,或与香菜相伴而浮,或安静躺于碗底。现做的发面烙饼还烫手,就迫不及待地掰成小块泡进汤中。红艳艳的油泼辣椒和大蒜就在旁边恭候,可以随心搭配。绝对不要粉丝,糖蒜,辣椒酱之类的佐料,几乎全选用原生态的绿色天然的食材。终于吃出小时候羊肉泡的味道了!令人食欲大增。食客们不顾形象,大快朵颐,狼吞虎咽状层出,吃得热汗直冒,大汗淋漓,痛快至极。吃到最后,碗里的汤汁都是清亮的,不因为泡过馍而变得浑浊或黏稠。吃的过程中,我突然明白了,难怪我们老家这一代的人大多朴素敞亮,一清二白,饮食与人的关系竟然如此微妙。吃饭的人即使已经打饱嗝了,却还忍不住再喝几口味道鲜美的汤汁。</h1> <h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质朴无华的烹饪方式制作出的美食,让我们百吃不厌。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西安的饭店吃饭,老板是澄城县人,他看着我们掰碎一块块的馍泡进羊肉汤中,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们是渭南人?”<br>“我们是离渭南很近的临潼人。”我答。<br>“人家都是直接把肉夹进馍里吃,不往汤里泡,只有渭南一带的人,是你们这种吃法。”他笑着说。”</h1><h3></h3><h3><br></h3><h1>饮食,给我们贴上了地域的标签,这是我们身上的文化烙印。</h1> <h1>现在的村子里,喜欢吃水盆的老人很多,能迈着老腿去几时外的馆子吃一碗水盆,让他们感觉了身子骨的硬朗,好日子还长着呢,心里高兴;一大碗水盆吃个净光,汤汤水水都不剩,偌大年纪,饭量犹在,心里高兴;从腰里掏出票子,往老板面前一拍,说,儿女孝敬的钱,就是让咱花的,心里更高兴……<br><br></h1><h1>这个周末回家。母亲问,想吃啥?我说,吃水盆去。临走再留一点钱给父母,说:“秋雨添凉,多吃水盆。”</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