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昭君”,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对“昭君”的多种解读,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是古代文人雅士、还是现代文学史家的笔墨间,“昭君”或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汉宫女子,又或是“汉恩自浅胡自深, 人生乐在相知心”的和亲使者......那究竟这位有着“落雁”之容的古代女子在出塞中是怎样的存在呢?在女性舞蹈编导家孔德辛的手里,舞剧《昭君出塞》则是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搭起了一座贯穿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我们看到这位走了一段不同寻常出塞路的与众不同的“昭君”。<br><b>人文关怀下的和亲使者</b><br> 所谓人文关怀,即是指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关怀与爱护;人文精神则指的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时又关怀人的现实生活,体现的是一种升华了的人性与人追求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既是形而上的谋求,又是形而下的斟酌;据《汉书》中记载:“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子昭君赐单于”,但文中并没有对是否主动请行的交代,而在《后汉书》中则是这样陈述:“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因此,这位“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于自媒同”的汉宫女子到底是以何种心境出使和亲的已无从考究。但从舞剧《昭君出塞》中,我们则看到了一位女性舞蹈编导家在用一种现代人文关怀的眼光重新审视主人公真实的心路历程。在《和亲》篇章伊始,大幕拉开,眼见舞台右侧“昭君”正襟危坐,随后和所有深宫中的女子一道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内务工作,整个宫殿凄凄冷冷,但又不乏女子们对生活的期许:忽而听到有一丝声响,所有人整齐一律的聚拢在一起,望着发出声响的方向,眼中流露的是对大千世界的无限渴望与对温暖人生的追求;据编导孔德辛说,在剧本中这段是没有单独呈现的,那么为何要在对情节、事件都具有典型性提炼的创作标准的舞剧艺术中刻意增添这一段呢?端本清源,这正是编导独具匠心的安排,一道将“昭君”同这些深宫女子们看似无忧实则如牢笼般暗淡的人生巧妙地折射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受到现代美学思想中人文关怀下的和亲使者——去掉了其政治光环、还原了一个对人生有追求、对爱情有憧憬、对苍生有悲悯的有血有肉的女性人物形象。<br> 众所周知,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虽“天生丽质难自弃”却不敌“杨家有女初长成”的“幸运”,虽“一朝选在君王侧”却没有“始是新承恩泽时”的“机遇”;然而,难能可贵的她是“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于自媒同”的汉中原汉族女子,身上具有着中华民族儒家文化影响下的高风亮节又洁身自好的优良品质,但终归是桃李年华,因此在与呼韩邪单于的双人舞编排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位由情窦初开到浓情惬意的青春少女,无论是未央宫中,还是出塞路上,我们皆可感受到剧中昭君的情感变化,而这些情感变化为整部舞剧的情节主线埋下了伏笔,尤以《和亲》篇章结尾处,老单于将一把中原故土赠予昭君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综上,我们不仅仅感受到后人或历史赋予昭君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更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对人性和人生的重新定义,正是这位女性舞蹈编导家给了昭君一个从道义“云端”走下来的机会,才能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文关怀下的古代和亲使者真实的一生,这其中更是包含了作品对自由人性的述求、对浪漫主义爱情的期许、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诠释。<br><b>中国传统“和”文化的象征</b><br> 昭君是一位“和者”,这是编导和编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共同给出的第一界定;作为历史中的一位“和者”,她在用“和亲”的方式力求中原与边境的“和平”与“和谐”,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自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发端,始终纵横交错地贯穿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与精髓,是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出塞的昭君宁息了中原与匈奴的战事,促成了长达六十年之久的中原与边塞的安定,同时给匈奴地区带去了中原文明,促进了两地经济贸易、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实现了民族共荣;而在史学家们的眼中,凡是提及促进民族和谐的贡献者们,皆是绕不开昭君去的。故而,出塞的昭君是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美好象征。<br> 有意思的是,舞剧《昭君出塞》并未就这位达至国人文化共鸣制高点的“昭君”津津乐道,而是用现代艺术表现的形式,使其达至与今人思想产生高度共鸣的艺术价值,跳动着当下的时代脉搏;于平老师曾在《论舞蹈叙事的线性结构》一文中强调:“不论‘正、反、合’的西方芭蕾戏剧结构,还是中国强调的‘起、承、转、合’,均讲求的是‘合’......而与西方‘正、反、合’有所不同的是‘起、承、转、合’的全部奥妙都在于‘转’......转之一字,众妙之门”,“转”这一思想的运用对于适应中华民族审美需求的叙事结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与此相得益彰的是舞剧《昭君出塞》中存在的一条鲜明的叙事线索——情,以出塞昭君的内心情感历程架构起了以情叙事、以情感人的主题思想,同时更是以情树立起昭君所代表的“和”文化的美好象征身份,凸显了舞剧的主题,是这位历史上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在现代社会也可以不违和、不突兀、不勉强、不隔代。足以见得它是在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舞剧艺术的表现空间和表现手法。<br> 当出塞的“昭君”撞上了孔德辛,看这位青年女性编导究竟是如何运用舞蹈艺术的表现方式既站在历史的角度解读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间的辩证关系,又以国际的视野诠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气度?我想,只有走进舞剧《昭君出塞》,这些问题就已是了然。<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文末福利:舞剧观看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t411C7Sa?from=search&seid=7161947700480488966</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