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庵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于泸州

泸州龙祥艺术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杨升庵千古绝唱</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作于泸州</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刘永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内容提要:本文从探究《临江仙》的词句、查究杨升庵的生平经历、推究《临江仙》作于泸州的要素、考究杨升庵名著《廿一史弹词》暗藏的铁证、研究修建临江仙楼阁的当代价值等多方面入手,成功地论证了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于泸州。并阐明了把千古绝唱《临江仙》词物化为雄伟壮丽的临江仙阁,将在四川泸州滚滚长江边增添一处极为重要的杨升庵纪念地,比翼新都桂湖杨状元故里,泽被当代,惠及千秋。</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nbsp;</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键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nbsp;泸州&nbsp;九大要素 毛泽东手书&nbsp;&nbsp;《廿一史弹词注》铁证&nbsp;闥婆城&nbsp;临江仙阁</b></p><p>&nbsp;</p><p>“<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b></p><p><b>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p><p><b>&nbsp;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用这首《临江仙》词作为开卷之首,词简意博,理奥趣深,雄壮清丽,精美绝伦。几百年来,以多种版本和各国文字一版再版,流传于世,脍炙人口。毛泽东一生爱读《三国演义》,对《临江仙》词感慨万千,手书了这首政治抒情词(注1,附图片2张)。1996年春节,用巨资拍摄的84集《三国演义》电视连续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吸引了亿万观众。以这首词谱曲播唱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雄浑厚重,震撼着历史的天空,感人至深,在中华大地上迅速传唱于大江南北。其艺术性之高,影响力之巨,非同凡响。</b></p><p><b>可是,有几多人知道这首《临江仙》词的真正作者是谁,出于何书,作于何地呢?</b></p><p><b>这首词的真正作者不是罗贯中,而是被评为“四川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杨慎(升庵),出于他的名著《廿一史弹词》,是杨状元寓居泸州时饮酒咏史而作。</b></p><p><b>&nbsp;这首政治抒情词是咏史的经典之作,是泸州酒文化乃至中国酒文化的瑰丽词章,是泸酒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绝唱。</b></p><p><b>&nbsp;杨慎(1488-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议大礼”触怒世宗,杖谪云南永昌卫,终身不赦。杨升庵学术之博,著作之富,在明代推第一,其高风亮节尤为后世矜式,故蜀中耆宿张秀熟先生赞“杨慎是中国历史上最难能的伟大哲人”。升庵先生著作四百余种,雄踞儒林,《廿一史弹词》是其名著。</b></p><p><b>成都出版社出版的《泸州之最》载:“泸州市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中,重要珍贵文献比比皆是”,“有明代状元、学者杨升庵的著作数百册,特别是其中的《廿一史弹词》在省内已属罕见。”在我收藏的古籍中,也有一部汉阳张氏十卷本《廿一史弹词》,是清代泸州著名书坊宏道堂刻本,题“成都杨用修编著,汉阳张三翼禹木增定”,文据明·崇祯本,注尤详悉。泸州市图书馆藏本未能过眼,不知其详,但据我藏是书看,《廿一史弹词》又名《历代史略词话》,历代有多种版本,共三万余言,分为十段,故又称《十段锦词话》。其内容从开天辟地、三皇五帝、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辽宋金元。每段前均有诗、词和叙说,正文为十字韵文。王起隆序云:“名曰弹词,洵可弹也。一弹当使人叹,再弹当使人忾,三弹当使人起舞悲歌,泣下沾襟,而不能自止。其声调之凄惋,固可使十七、八女郎弹之;其音节之悲壮,亦可使铜琵琶、铁绰板丈二将军弹之。用修真不愧状元才子也”。升庵在泸时,常胡粉傅面,诸伎捧觞,游行城市,“闲教蛮婆唱鼓词”。书中第三段《说秦汉》有《临江仙》词,正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词句原文,为杨慎原著。</b></p><p><br></p> <p> <b>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这首词为人们熟悉喜爱,不少人还以为它是《三国演义》作品中所固有的。早年曾在泸州生活学习过的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也在自己的一部小说中引用了这首词,并将词句“几度夕阳红”作为该小说书名。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主席在手书这首词时,对词作了六个字的改动,例如把“是非成败转头空”改写成“是非成败总成空”,寓意特别,这是不能以笔误视之的。</b></p><p><b>蜀汉风云变幻的三个政权同时存在的历史,最早由西晋四川南充陈寿(233–297)历时15年才编成的《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述。宋以后,发展为家喻户晓的《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又经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改编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比杨升庵早出生150多年,为什么《三国演义》却引用了杨升庵的词呢?目前存世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版本,是明代嘉靖元年(1522)刻本,书中尚未引用杨升庵的这首词。现行的《三国演义》为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的120回本,其书第一页仿照弹词开篇加上了杨升庵这首《临江仙》词,才作为《三国演义》全书的开卷词。所以,杨慎是《三国演义》开篇的真正作者,应为定论。</b></p> <p>  <b>然而,《廿一史弹词》究竟著作和初刻于何时何地呢?遍查有关升庵先生的年谱及各种著述录,虽有录存目,但无确凿记载。蜀中学者王文才教授在《杨慎学谱》中也说:“是书初刻,不知成于何时,明本皆为二卷”。笔者提出杨慎寓居泸州饮酒咏史而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从以下诸多方面来认定的。</b></p><p>&nbsp;</p><p>&nbsp;</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对《临江仙》的词句来作一些探究</b></p><p>&nbsp;</p><p><b>《三国演义》诚然是历史小说,但“开篇”却是作为川中老史臣、翰林院修撰的杨慎的咏史之作,杨慎的诗词文章犹如史诗,无不依据史实、经历、情景而写。考察写作的情景、地点和时间,我们不妨对《临江仙》的词句来作一些探究。</b></p><p><b>“滚滚长江东逝水”——泸州肘江负山,忱带双流,江面宽阔。据《泸州市志》水文资料数据:长沱两江汇合处宽约1300米,水量巨大,年径流量2694.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8549.5立方米/秒。万里长江从西部高原奔来泸州,成“滚滚”之势,绕过忠山,波澜壮阔,滚滚东向,远逝天际,千迥百折,直奔大海。升庵先生谪戍云南,“往复滇云十四回”,十多次路经泸州,往往一住数月,倘佯于泸州的山水之间。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到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其“归休已作巴江叟”,在泸州一次就长住了六年余,其一生在泸州共寓居了十年余。杨升庵眼中的长江,见得最多的是流经泸州的长江,在泸州吟咏长江泸州段的诗句也特别多。如:“送君临远水,遥望东南天。凝光门前月,已照排江船”;“君来自釜川,我日渡江口。不看中街花,不饮小市酒”;“三泸名号讹千古,二水泯涽会两津”;“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江花品藻春红隔,城阙凝光雾紫浮”;“地静怜春草,江清爱晚霞”;“晴意初从甲子回,江亭更集暖寒杯”;“半空楼阁千山绕,两岸人家一水分”;等等。因此,升庵先生吟咏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应是在泸州目见长江“东逝”有感而发,而长江泸州段也恰好是南来而东逝,明时北岩也有“送江”阁,正如后世朱德元帅的泸州诗中有同感的“滚滚长江嗟远逝”诗句一样。</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白发渔樵江渚上”——杨升庵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于云南永昌,享年七十二岁,其时离开长住六年的泸州不到一年,在泸时应该是“白发渔樵”“巴江叟”状。其诗有“七十余生已白头”,“枉教霜雪老容颜”,“风流不羡他年少,白首狂歌有几人?”,亦可映证。被谪戌渴望自由和自比渔樵的升庵先生,企盼“生还如有日,相伴老渔蓑”,在泸州江面和水中陆地上留连,吟咏其闻见、活动和心绪的诗是很多的。例如:“登舻一望一魂销,赖有清樽慰寂寥”;“乘兴不须回剡棹,藜灯秫酒尽从容”;“吹箫有客停舟望,去国怀乡万里心”;“清箬海商船舫集,红装营妓管弦新”;“扁舟孤棹宿枫林,猎火渔灯逼岁阴”;“千里思家回白首,青山江上叠愁心”;“明当理归艎,候余春渚曲”等。可见,在江渚之上的白发渔樵就是诗人杨升庵自己。</b></p> <p> <b> “惯看秋月春风”——《永乐大典》泸字韵卷2188引《江阳续谱》记:“泸之北有山曰北岩(今五峰山),下瞰百家之聚。其居岸内夏秋涨潦,狂澜怒湍,齿气其趾,颓坏十之三”。大江之侧的五峰山“剑影横磨水上峰”,俨然屹立于江渚之上,升庵先生曾挥毫题写“江山拱秀”四个大字,镌刻为碑。山上有观风亭,明罗太易《春日游观风亭》曰:“五峰高插五云中,千里江山眺望雄。一老憺帷临绝顶,诸生绛帐拥春风”。北岩五峰是杨升庵寓泸携酒常游之地,此间秋月春风,自当惯看不惊。</b></p><p><b>“一壶浊酒喜相逢”——杨状元的《哀祭江阳文士翁士章》诗云:“领役江阳幸识君,相逢萍水结诗情。三杯浊酒酬魁狱,一曲蒿歌慰死生”。诗中言及泸州文士翁士章,把身为朝庭钦定重犯正在“领役”的他,作佳宾应酬,向他敬了泸州特产的“浊酒”三杯。宋代苏东坡曾著《浊醪有妙理赋》,明代谢肇制《五杂俎·物部论酒》云:“邹阳为酒赋曰:‘浊者为醴……醴酒醇甘,古人以享上客’。”泸州所产这种醇甘的“浊酒”,当然最宜用来招待杨状元这样的上客。另外,升庵曾因“孟秋约饮北岩,客不至”而成诗曰:“醉乡不见二豪至,苏门竟成孤啸还”,首次把泸州称为醉乡。还在《北岩饮客》诗中云:“独饮殊寥落,因君寄一欢”,所以,当他与著《历代史评论》的曾少岷等泸州众文士或携酒渡江探梅、或泸江亭小集、或汐社嘉会、或携酒上吟亭而“一壶浊酒喜相逢”时,才有“玉壶美酒开华宴,团扇薰风坐午凉”的欢快,才有“江阳酒熟花如锦,别后何人共醉狂”的感叹,才有“昏醉依莲社,宵谈衍葛藤”的雅兴,才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潇洒。升庵先生逝世之前数月,曾在泸州把自己的画像寄赠在南京为官主事的旧友朱日藩,朱日藩因之“遥怜故人思故乡”,而作《寄升庵先生》一首。诗中有“笑挈一壶江海去,轻红刚值荔枝肥”句。这是回忆与杨升庵在泸会聚时,恰值泸州荔枝成熟之际,他们相与携酒一壶,临江濒水而饮。“江海去”,应该是去泸州八景之一“海观秋澜”景点。《直隶泸州志》载:“海观,在州大江浒,两江环合,弥漫浩淼,若大海然”。《古今图书集成》载:“秋深季节两江平阔,在两江合流之龙脊处,清浊分明,登上层楼,饮览江景,涤荡心胸,大有登岳阳楼、夜泊洞庭湖之感”。宋代阎苍舒曾题:“泸南之阳大江东,二水奔流如海冲”。升庵先生自己也题有:“苕尧仙观枕丹丘,汇泽秋涛似海浮”。因此,杨升庵与泸州众文士在泸州临“江海”之处“一壶浊酒喜相逢”,笑谈古今,是真实自然的。</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二.对杨升庵的生平经历等来作一些查究</b></p><p><b>杨慎生于明弘治元年十一月初六日(公元1488年12月8日),卒于嘉庆已未七月六日(公元1559年8月8日)。先后在京生活三十余载。一生六出五入北京城。据北京通县学者周良考证:11次出入北京有两次选择水路而行。因此,杨慎是见过长江泸州段之外的长江的。但是,《临江仙》作于杨慎晚年,杨慎36岁之后的活动范围只在川滇黔之内,35年中在泸州生活十余年,见得最多的长江是长江泸州段,他在泸州吟咏长江的诗词特别多。而云南只有金沙江,没有长江。</b></p><p><b>在明代,杨升庵对江河水域的名称概念就十分清楚。他吟咏成都平原的水,称“锦江”、“锦津”、“锦江烟水”、“都江”等。他的诗篇名称,有《嘉陵江》、《送余学官归罗江》、《宿金沙江》等。他不会乱说江名,也没有把锦水、金沙江与长江混为一谈,长江就是长江,其它江不是长江。</b></p><p><b>杨升庵在泸州写的诗词有文献可查的就有三百多首。下面录他吟咏长江的部分诗句:</b></p><p><b>1.“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东波去不回。”《病中秋怀八首》</b></p><p><b>2.“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病中秋怀八首》</b></p><p><b>3.“碧江横槛外,金刹值云端。”《北岩饮客》</b></p><p><b>4.“半山楼阁空中绕;两岸人家一水分。”《北岩对联》</b></p><p><b>5.“秋江芙蓉开且鲜,红装碧水斗明蠲。”《孟秋北岩招提即事》</b></p><p><b>6.“过雨人家正夕薰,江沱燕尾两支分。三回转折成巴字,万垒萦纡类轂纹。滚滚江搓分玉浪,层层云树接霞棼。子西山谷留佳句,唱作渔歌远近闻。”《余甘晚渡》</b></p><p><b>7.“獼窗窥海月,猊枕听江流。”《治平寺禅藻亭》</b></p><p><b>8.“浮山夜壑藏舟夜,槛外长江自渺茫。”《鹧鸪天·重游东岩寺 壁间见韩飞霞题字》</b></p><p><b>9.“载酒春江画舫,题诗红泪罗巾。江头离别一何频,醉到柳昏花瞑。”《西江月·泸州发船 王云巢携翠云相送》</b></p><p><b>10.“渺渺波环紫贝,萧萧风起青萍。” 《会津门观江涨望小市人家戏作》</b></p><p><b>11.“三峨有宿约,北渚何时降。”《怀少岷》</b></p><p><b>12.“月上冬岩袛树林,江光晃漾翠微岑。”《东岩夜月》</b></p><p><b>13.“下有长江众流首,洪河天汉那容先?滔滔汤汤南国纪,浴日涵月鱼龙渊。”《岷山高寿曾少岷》</b></p><p><b>14.“城中厌尘鞅,江上押渔竿。” 《东岩小会·万江野萃有诗相讯次韵》</b></p><p><b>15.“鲁直江山写平远,丹渊晚霭画横看。”《宝山春眺》</b></p><p><b>16.“岧峣仙观枕丹丘,汇泽秋涛似海浮。”《海观秋澜》</b></p><p><b>实际上,要认为杨升庵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于云南是无据可考的。首先,云南学者对此没有任何记述。刘冠群撰《杨慎在云南对汉语语言学的贡献》,杨春梦撰《杨升庵对云南地方志的贡献》,李锡恩撰《杨升庵吟咏大理诗篇的艺术成就》,王海涛撰《昆明现存杨慎碑刻》,陈廷乐撰《杨慎在云南的遗迹考》,穆药撰《杨慎与云南民族文化》,以上学者的文章均无杨慎在云南写这首临江仙的论述。2002年出版的《云南历代诗词选》,也未述及记载杨升庵的这首《临江仙》。</b></p><p><b>2011年6月26日,我在网上曾向全国公开以重金“悬赏征集能有力证明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某地(包括泸州、云南、越南、北京、上海、新疆、内蒙、乌克兰草原、亚马逊河畔、巴颜额拉山、贝加尔湖、马来西亚、危地马拉、东京、巴黎、华盛顿......等地)写下《三国演义》开篇词的铁证(确证、绝证、明证、书证、物证、佐证、旁证)。”迄今为止,无任何人和任何学术团体能应征。</b></p><p><b>然而,没有长江泸酒,岂能淘尽英雄?泸州位于蜀地,泸酒属于蜀酒。浊字的繁体为濁,“一壶浊酒喜相逢”在明代应该书写为“一壶濁酒喜相逢”。濁从蜀,不是从滇,濁酒是蜀酒,不是滇酒。既然不是“一壶滇酒喜相逢”,是长江濁酒,怎么会是云南呢?关于蜀酒濁酒,其实早在唐代,杜甫就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佳句,更有在蜀中吟咏长江的被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b></p><p><b>另外,杨慎早年36岁时在湖北写的《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不是他晚年在泸州所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嘉靖三年(1524)十二月,行至江陵的杨慎力劝妻子黄娥回四川新都老家。临别之际,升庵填写了一首《临江仙》词云:“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何洲?今霄明月为谁留?团圆清影好,偏照别离愁。”《酒城新报》派记者采访了曾说《三国演义》开卷词写于湖北江陵的杨慎后人,笔者也几次去新都桂湖杨升庵博物馆考察,都查实了近代的家谱只述写《临江仙》,不足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于湖北江陵的证据。</b></p><p><b>当然,如果有明代《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初刻本,或有嘉靖本《杨升庵文集》,而且在《临江仙》词首尾或《历代史略词话》书上刻有“慎作于江阳”、“用修寓江阳作”、“升庵於江阳”、“刻于江阳”之类文字就更好。可惜,目前全中国的图书馆都没有存藏初刻本,也没有杨升庵手书该词并有“江阳”款识的书画真迹存世。虽然我们知道,这首词他作于泸州,时间最多,作词条件最好,基本要素最全,概率最大,呼声最响,认同度最高,现实意义和影响力最巨。我们还知道,这首词是写泸州可以肯定;创作构思地是在泸州可以断定;写于泸州可以推定;有铁证则可以判定。那么,《临江仙》作于泸州的基本要素究竟有哪些呢?</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三.对《临江仙》作于泸州的要素来作一些推究</b></p><p><b>2002年3月27日,《泸州日报·五彩特刊》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我《明代状元杨升庵在泸州写下三国演义开卷词》一文。2014年7月14日,《泸州日报》又登载了我《一曲临江仙 千秋醉泸城》的文章。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于泸州,是《泸州日报》首次予以披露,观点新颖,影响巨大,为弘扬“中国酒城·醉美泸州”的酒文化增添了极其浓艳厚重一笔。</b></p><p><b>自从《泸州日报》首发该文以来,全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相关文章。《泸州史志》、《江阳文史》、《泸州民革》报、《泸州政协报》、《华西都市报》、《中国酒城论坛》、《中国酒城文化》、《信周刊》、《中国天机网》、《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成都商报》、《泸州电视台》、《酒城新报》等传媒都先后关注报道;《中国酒城论坛》组团考察发文,广大网友上百万人次的点击跟帖关注讨论,有大量内容是关于《临江仙》作于泸州要素的探讨、陈述和争论。&nbsp;</b></p><p><b>2018年4月23日,“第二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暨天下文宗·四川首届历史名人(杨慎)高峰论坛·升庵吟·诗词吟诵大会”在泸州隆重举行。大会主办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在开幕式上作了激情洋溢、振聋发聩的主题发言 ,重点主旨内容就是求原推本地演讲《临江仙》 作于泸州的要素。可见,《临江仙》作于泸州,极为重要,已引起广泛关注。</b></p><p><b>李后强教授提纲挈领、极本穷源的演讲如下: 杨升庵的名篇《临江仙》初稿写于泸州,灵感产生于泸州码头。这首词写于江阳(泸州),应该可以肯定,因为其它地方不具备词中的各个要素。</b></p><p><b>先看词牌名《临江仙》,其隐喻是隐士在江边的感悟,这里的“仙”暗指杨升庵本人。因为《临江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等,他都没有用这些名,专门用《临江仙》,一名双意。</b></p><p><b>他作为犯人,潜居泸州,显然是隐士,是“仙”。同时,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提取九大要素,也就是说,必须同时满足这九大要素的地方才是创作灵感发源地和作品诞生地(作品也可能在其他地方修改完善),只能满足其中一两项要素的地方不算。</b></p><p><b>一是必须有长江(或看得到长江);二是必须有滚滚浪涛(地理坡度大);三是江水必须向东流(东逝水);四是必须有酒(浊酒);五是必须有青山(生态环境好);六是必须有渔樵(打渔砍柴人、实际是隐士);七是必须有英雄(大文豪);八是必须有亲人朋友(喜相逢);九是必须有落难经历(对人生大彻大悟、几度夕阳红)。</b></p><p><b>总体看来,同时满足这九大要素的地方,只有泸州!</b></p><p><b>因为泸州自古被称为江阳(江城),有长江、有青山、有浊酒、有杨升庵的亲戚、有长江沱江赤水河汇合向东流、有英雄(大文人杨升庵)、有四川特有的地理大坡度、有杨升庵六年多的潜避(被贬谪后终身没有被赦免),多次在云南与四川之间(经过泸州)往返。</b></p><p><b>从地理学知道,长江的许多支流如汉水、岷江等局部区段都是从北向南流,不是向东流。淘尽的英雄,还包括宋代苏东坡,他是眉山人,在《前赤壁赋》中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白发渔樵江渚上,指杨升庵本人,白发苍苍的隐士在江岸上。他看到同时被贬谪的不少同事已经赦免,而自己无望再次回到京城做官,因此大彻大悟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b></p><p><b>由于四川地理坡度很大,江水滚滚,浪涛很大,重庆以下江水都很平静(过去的三峡除外)。因此,有的学者说杨升庵《临江仙》写于江陵、襄阳、昆明等地,显然缺乏有力证据,甚至可笑。</b></p><p><b>杨升庵写过其他的《临江仙》词牌,如《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是杨升庵与妻子黄峨的告别之处,在江陵的临江渡口,但不是喜相逢!</b></p><p><b>泸州有杨升庵的亲戚,每次在此路过都要住上一年半载,喜相逢要喝酒。谭继和先生说,浊酒是闲人喝的酒,清酒是圣人喝的酒。杨升庵那时是犯人,当然喝浊酒。</b></p><p><b>明代泸州酒业十分发达,全国第一,江陵、襄阳、昆明等地没有什么名酒。这是我们从自然科学角度而不是从文学艺术角度来分析杨升庵的《临江仙》,是一种新探索。</b></p><p><b>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看,“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什么都湮灭了,就是奇点。杨升庵从时间轴(惯看秋月春风、几度夕阳红)和空间轴(滚滚长江、青山依旧)构成的高维坐标系上,分析社会和人生,揭示了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人体是渺小的,一个生命是短暂的,功名成败瞬间即逝,唯有思想永存。(注3)&nbsp;</b></p><p><b>李后强教授精彩的演讲之后,泸州市演出的大型节目《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把开幕式推向最高潮。李教授高屋建瓴、刨根究底的推究,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且符合自然科学情理,是莫可究诘的。那么,《临江仙》作于泸州,究竟还有没有学究们推崇的文字上的铁证?铁证究竟在哪里呢?</b></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四.对暗藏铁证的杨升庵名著《廿一史弹词》来作一些考究</b></p><p><b>笔者于2011年7月22日04:51:09曾在网上发布《公告》:“各位网友: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我已于杨慎的诗文中寻找到了《廿一史弹词》作于泸州而且初刻于泸州的“铁证”。特先报喜。稍后详述。刘永贵谨呈告”。</b></p><p><b>《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写于泸州的铁证,就是杨升庵自己写的诗。在清代四库馆视履堂藏版木刻本《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八·上》中,杨慎自己写到:“詩向會家閒講究,話逢知己細評論。評論往事知賢否,講究前賢說廢興。東岸水流西岸響,南山風送北山雲。雲容冉冉舒還卷,水勢滔滔古又今。流水浮雲何日了,人生在世幾回春。消磨白髮詩和酒,断送青春利與名。蓋世功名野馬燄,掀天事業闥婆城。半張故紙留蹤跡,千古漁樵作話文。闊論高談依故典,長歌短曲弔英魂。就中多少悲歡處,珍重相知勿倦聽。 ”(注2.并附图片4张)这一大段诗七言二十句140字,杨升庵实际上已经记述了“作话文”的时间、地点、查閲、写作环境等细节情况:水流岸響風送雲,在水勢滔滔中写作话文,珍惜研究半張故紙,以詩和酒消磨白髮。</b></p><p><b>杨慎自称漁樵,自谓”千古漁樵作話文”,著《廿一史弹词》,把诘屈聱牙的史书,写为朗朗上口的话文,评祖宗,议天子,论英雄,说成败,讲是非,谈兴亡,評論往事知賢否,講究前賢說廢興,闊論高談依故典,長歌短曲弔英魂,纵论古今,有逆天之气慨,这当然是“掀天事業”。</b></p><p><b>杨慎自嘲有“闼婆”不敬之意,道明了“掀天事业闼婆城”,明确说明了“作話文”的地点是“闼婆城”。而“闥婆城”是杨状元特指泸州城,不仅因元代以来泸州有“孙孙闥婆,改州换县”的传说典故,还有其在泸州写的《中元夕望开福寺塔灯》(开福寺塔即今泸州宋代白塔)为证:“崒堵高千尺,燃灯达五更。刚风吹不灭,甘露洗还明。龙烛真堪并,蛾飞不敢惊。猱升何矫捷,应见闥婆城。”“闥婆城”三字,仿佛是虎符,是密码,是暗记,是联络信号,是开门钥匙,就把《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与泸州城联系在一起!</b></p><p><b>众所周知,杜甫诗有“花重锦官城”句等,称成都为“锦官城”。其自述作于“锦官城”的诗,就肯定是写于成都。这“闥婆城”与“锦官城”同理,道理很简单。哪怕中国长江边上的城市再多,闥婆城再多,杨升庵说的“掀天事业闥婆城”都是特指泸州城。</b></p><p><b>民国著名学者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注“闥婆城”有“音乐城”之意。可见,一生爱音乐、喜弹唱的杨状元,把“红妆营妓管弦新”的泸州又称为音乐之城。“音乐城”之意,很是巧合,历史上广为传唱的《廿一史弹词》和《滚滚长江东逝水》都响彻大江南北!</b></p><p><b>嘉靖本《杨升庵文集》初刻于泸州,刻于嘉靖36年杨慎生前。凡二十卷,计文十四卷,诗六卷。升庵自谓“宋公刻余诗文于江阳”。宋公少宇时为四川巡按,故为之代刻此集。简绍芳适又同寓泸州,更为之担任校订。杨慎在《送宋少宇侍御北还;宋公刻余诗文于江阳,故句中及之》一诗中写道:“西蜀东吳路八千,那期咫尺奉周旋。桧诗采获聊装景,雄赋吹嘘亦上天。一别锦官淹朔晦,相思夔子隔风烟。穆如欲继前贤颂,衰飚应惭笔似椽。”此与《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八·上》之“詩向會家閒講究,話逢知己細評論。評論往事知賢否,講究前賢說廢興”两相映证,可知:写“前贤颂”的《历代史略词话》(《廿一史弹词》)在文集之中,刻于江阳。也就是说,《廿一史弹词》初刻于泸州。</b></p><p><b>至于《廿一史弹词》版本源流,版本不少,流传甚广,但最早的版本是蜀本。嘉靖本有升庵自序,惜升庵自序已佚,而四川内江阴武卿序尚存。明末,四川新都程仲秩对蜀本进行了整理,改书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旁注》。对此,中国学者的研究和著述很多,不仅范雪飞早有研究,四川著名学者王文才父子更是有详尽叙述,无出其右。但研究的结果,广征博引之外,惜无确凿证据说明《廿一史弹词》的著作地点。某学报有专家论文,干巴巴蜻蜓点水地说《廿一史弹词》”为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此话不假,的确是作于谪戍云南时期。但是,请问这就是作于云南的证据吗?实为不知或未进一步言及杨升庵在谪戍云南35年期间——有住泸州十年余而“千古漁樵作话文”的详情也! 此类文章一大抄,陈芝麻烂谷子的,虚张声势,徒具形骸,往往是无效的历史研究,根本就不能证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于云南,不赘。</b></p><p><b>诸位朋友,一麟半爪,残篇断简,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尚可作证,发现这些证据已属万幸。很显然,这样就已经形成了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于泸州的一条完整的证据链。特别是杨状元自己写的段前诗白纸黑字,存于古籍,铁证如山!</b></p> <p>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五.对修建临江仙楼来作一些研究</b></p><p><b>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楼台情结。中国人的楼台情结,从以下词句可窥一斑:明月照江樓,近水樓台得月先。独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樓远眺,景物奇鲜。酌之万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樓。酒樓红处,樓台月夜誰吹笛?思緖万千。独卧江楼,醉月临江酣万古,活人感梦被三泸。梦后樓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正是客心孤逥处,谁家红袖凭樓舞?咋夜江樓上,月满西楼,喜相逢,咏史数十篇,笑谈古今,一夜风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今朝美人扶醉,回首醉别江樓!</b></p><p><b>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咏史,是政治抒情词,有三国文化、酒文化、长江文化、英雄文化、渔樵文化、时空文化等内涵,有长江、浪花、青山、江渚、秋月、春风、夕阳红等大自然的绝美画图,有对历史长河沉浮英雄、水能载舟也可覆舟的咏叹,有对“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是非成败转头空”的兴亡周期律的感慨,有一壶美酒喜相逢的社会生活常态,并以强调老百姓评论是非笑谈古今的民意口碑结尾。此词六十字,字字珠玑,雄奇清丽,精妙绝伦。豪放而含蓄,高亢而深沉,清空而意境高远,悲壮而大彻大悟。成王败寇,达官显贵,贩夫走卒,鸿儒草民,无不喜爱。</b></p><p><b>笔者曾建议:以明代状元杨慎在泸州写下《三国演义》开篇词为大文化背景,选址修建“临江仙楼”。仿古建筑,九层为宜(喻酒城)。大创意,大策划,大投入,大手笔,大制作。让“临江仙楼”成为中国长江上游的景点,成为中国长江文化的重点,成为酒城泸州与中国酒文化的亮点,成为蜀汉三国旅游的焦点,成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看点,成为古为今用的经典,成为不逊色于长江中下游武汉黄鹤楼和南京阅江楼的天下名楼。</b></p><p><b>关于武汉黄鹤楼。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京广铁路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黄鹤楼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主楼周围还建有白云阁、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它与蛇山脚下的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1985年落成的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b></p> <p>  <b>黄鹤楼主要展示了“白云黄鹤”的主题,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有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b></p><p><b>关于南京阅江楼。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至上世纪末决议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或只有简楼的历史。</b></p><p><b>阅江楼风景区创下五个全国之最。石狮子———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戊鼎,重达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郑和下西洋瓷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b></p><p><b>阅江楼主要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十六位明朝皇帝像、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b></p> <p>  <b>修建临江仙楼,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下埃菲尔铁塔的修建。矗立在法国巴黎战神广场的埃菲尔铁塔,经历了百年风雨,巍然屹立在塞纳河畔,是世界著名建筑,也是巴黎城市地标,法国的象征,巴黎最高建筑物。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用了7000吨钢铁,于1889年建成。浪漫之都巴黎,建筑物是低矮而且富有情调的,当时在市中心突然要耸立起这个丑陋的、突兀的钢铁庞然大物,让巴黎市民很气愤,其中包括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小仲马等300位著名人士签订了《反对修建巴黎铁塔》的抗议书,名人的抗议引发了群众的请愿:巴黎铁塔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巴黎的上空。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掩盖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的建筑物。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从而多次反对修建并想拆除埃菲尔铁塔,认为它影响巴黎市容,是巴黎最糟糕、最失败的建筑物。而现在,埃菲尔铁塔却成了法国甚至是全世界最吸金的建筑地标,2011年约有698万人参观,在2010年累计参观人数已超过二亿五千万人,每年为巴黎带来15亿欧元的旅游收入。</b></p><p><b>城以词名,词以楼传。在中国酒城建临江仙楼于江岸,则雄踞长沱两江汇合之要冲,俯瞰“三回转折成巴字”(杨慎)之长江,远眺江山平远,尽收眼底泸城,领略“汇泽秋涛似海浮”,回味明月春风夕阳红,惊叹江山难为画,能识酒城真面目。英雄登临恨气短;豪杰俯瞰惊江长。功过是非千秋里;兴亡成败一瞬间。十里之外远眺,可见斯楼雄伟。诗情画意,蔚为奇观。</b></p><p><b>由于泸州城现无可供公众登高极目的古典名楼,物化千古绝唱为临江仙楼,对点缀山水之城泸州,对改变千城一面和一城千面状况,对宏扬泸酒文化,作用十分巨大,堪称酒城“龙眼”。设计修建临江仙楼,要让其有多层面建筑风采,也有浓郁的文化品位与人文情怀。外形上要注意突出它主要是酒文化的大型载体,结构上要顾及诗书画刻齐辉、楹联绝句无数。临江仙楼之下,应有泸州酒文化中心广场,可举行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临江仙楼所在公园的名称应该取名为临江仙主题公园。九层的临江仙楼各层樓可用《临江仙》中的词命名挂牌匾:一楼:临江仙(樓名,字体大);二楼:长江;三楼:浪花;四楼:英雄;五楼:青山;六楼:夕阳红;七楼:秋月;八楼:春风;九楼(酒宴厅):喜相逢。由著名人士书之。要让与泸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中央美术学院在修建临江仙楼中发挥作用。</b></p> <p ><b >  《长江文化带·泸州共识》指出:“依托长江流域绿水青山资源,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炼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延续历史文脉,守护城市遗产,彰显生活方式,注重生态环境营造,构筑诗意栖居空间,提升人的审美价值,以切实推进创新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建设”。修建临江仙楼,正是落实《长江文化带·泸州共识》的创意产业,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举措。</b></p><p ><b >要把泸州建设为世界著名的酒和酒文化名城。让泸州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棋盘中的重要棋子,在“加快推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的合作”的国家战略决策中发挥作用;利用泸州是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在“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国家战略决策中发挥作用。</b></p><p ><b >结合泸州实际,根据泸州历史,可在临江仙楼楼里楼外适当区域,以实物图片雕塑楹联碑林诗书画刻,集中展示酒和酒文化、长江文化带、中华诗祖尹吉甫、南方丝绸之路、宋元之战神臂城、明代文化巨人杨升庵、京铜古道、川盐转运、护国战争、泸州起义、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川军抗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让临江仙楼连同张坝桂圆林景区、东岩公园、沙茜古街、泸酒集中发展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长江风景酒文化旅游区板块。</b></p><p ><b >修建临江仙楼,要具有:</b></p><p ><b >标志性(雄伟壮丽,威镇八方);</b></p><p ><b >创新性(承前启后,设计新颖);</b></p><p ><b >民族性(式样古典,料工现代);</b></p><p ><b >代表性(酒史大观,建筑精湛);</b></p><p ><b >艺术性(人文荟萃,叹为观止);</b></p><p ><b >巧妙性(匠心独具,巧夺天工);</b></p><p ><b >观赏性(美观大方,赏心悦目);</b></p><p ><b >实用性(功能齐备,配套完整);</b></p><p ><b >坚固性(稳定安全,矗立千秋)。&nbsp;</b></p><p ><b >要把临江仙楼建成甲天下的名楼,建成泸州全域旅游的龙头,建成与新都桂湖比翼的明代文化巨人杨升庵纪念地,建成中国长江文化带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颗璀璨明珠。弘扬历史、古为今用,泽被当代、惠及千秋。</b></p><p ><b >泸州市委、市政府具慧眼英明决策,于2012年8月1日以“泸市府办议(2012)28号”文件——《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第30号提案的答复》,决定在泸州规划修建“临江仙楼”。 目前,层数为九层、建筑面积约六千平方米的临江仙阁,已在规划建设中。明代文化巨人杨升庵的千古绝唱和临江仙阁,将大大提升泸州的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经济价值。</b></p><p ><b >在泸州五峰山麓梦仙亭(今洞宾亭),至今有石刻对联“醉月临江酣万古;活人感梦被三泸”。大意是:醉对临江皓月遥想沉酣于万古不劫的历史长河之中,世人和整个泸城都被梦幻感染着笼罩着。与梦仙亭的“临江仙”一样,其实自谓“我骨已仙”、常年携酒临江的杨状元也是一个“临江仙”。梦仙亭的酒对,大概是泸人对杨升庵和他的《临江仙》的一个诠释吧。</b></p> <p><b>  杨升庵的《廿一史弹词》中,除《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说秦汉》沉雄清丽而外,其它词也意境佳绝,今存世已稀,殊难得见。现据我藏清代泸州宏道堂刻本录几首如下,以飨读者。</b></p><p><b>《西江月·总说》</b></p><p><b>天上鸟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b></p><p><b>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b></p><p><b>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塚荒台。</b></p><p><b>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b></p><p><b>《南乡子·说三代》</b></p><p><b>携酒上吟亭,满目江山列画屏。</b></p><p><b>赚得英雄头似雪,功名。虎啸龙吟几战争。</b></p><p><b>一枕梦魂惊,落叶西风别唤声。</b></p><p><b>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b></p><p><b>《西江月·秦汉》</b></p><p><b>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b></p><p><b>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b></p><p><b>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b></p><p><b>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b></p><p><b>《临江仙·说隋唐三代》</b></p><p><b>一片残山并剩水,年年虎斗龙争。</b></p><p><b>秦宫汉苑晋家营。川源流恨血,毛发凛威灵。</b></p><p><b>白发诗人闲驻马,感时怀古伤情。</b></p><p><b>战场田地好宽平。前人将不去,留与后人耕。</b></p><p><b>《西江月·五代史》</b></p><p><b>千古伤心旧事,一场谈笑春风。</b></p><p><b>残篇断简记英雄,总为功名引动。</b></p><p><b>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b></p><p><b>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b></p><p><b>《西江月·五胡》</b></p><p><b>六代瓜分世界,五胡云扰中原。</b></p><p><b>纵横三百有余年,几度交锋索战。</b></p><p><b>马过生灵齑粉,血流河洛腥膻。</b></p><p><b>耳闻犹自不堪言,有眼休教看见。</b></p><p><b>《蝶恋花·宋辽金夏》</b></p><p><b>阅尽残编并断简,细数兴亡总是英雄汉。</b></p><p><b>物有无常人有限,到头落得空长叹。</b></p><p><b>富贵荣华春过眼,汉主长陵霸王乌江岸。</b></p><p><b>早悟夜筵终有散,当初赌甚英雄汉。</b></p><p><b>《西江月·元史》</b></p><p><b>细思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b></p><p><b>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b></p><p><b>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b></p><p><b>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b></p> <p><b>注1:《毛泽东手书真迹》(手书古诗词第183页、184页)。西苑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详见图片2张)&nbsp;</b></p><p><b>注2:清四库馆视履堂木刻本《廿一史弹词注·卷之八·上》。 (详见图片4张)&nbsp;</b></p><p><b>注3: 大泸州网 2018年4月24日 《李后强:穿越时空奇点的杨升庵》</b></p><p><b>主要参考文献:清泸州宏道堂木刻本《廿一史弹词》;民国版新都孙崇焕校刊《升庵长短句》;清四库馆视履堂木刻本《廿一史弹词注》;明《永乐大典·泸州卷》复印本;民国《泸县志》;《泸州市志》;《泸州之最》;民国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版王文才《杨愼学谱》;王文才《杨愼诗选》;《杨升庵诞辰五百周年学术论文集》(新都杨升庵研究会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山西大学范雪飞硕士学位论文——明代《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版本研究;明·杨愼清·张士佩 《升庵集八十一卷》,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1986年。</b></p><p><b>作者刘永贵,71岁,身份证号:510502194702272616,1982年毕业于(现)西南医科大学中医本科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目前是北京同仁堂泸州店执业医师、中医药研究员。通讯地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江阳苑7栋1号。移动电话:18683092919.邮编64600.邮箱:1610106018@qq.com。</b></p>

泸州

杨升

临江仙

长江

杨慎

廿一

弹词

作于

滚滚

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