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枚玉布币文字的释读

如初心饰

<p>  前几天在家里翻出来的几枚玉布币,为了大家在欣赏、把玩之外,对这战国晚期玉布币有更好的了解,便翻阅资料,希望大家尽可能对钱文信息再多些了解。</p><p> </p> <p>以上这枚玉布币上的文字为“梁”字,说明为当时梁国属地的玉布币。查看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战国文字编(修订本)》</p> <p>战国时,边境之地,归属不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常有之事。战国时虽然各国政治、军事冲突不断,但彼此之间商贸往来却是始终存在的。临清贝丘地处齐、赵边界,又位于沟通黄河和济水的运河沿岸,在交通、商贸中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在此造“外贸货币”存在可能。类似情况虽然少见,但并非唯一,如赵国主流刀币是直刀,但也曾造过“蔺”字大型尖首刀以及直背小型尖首刀,用来与边地民族进行交流。</p> <p>此件为刀币为直刀币,上刻“平五千”三字。</p> <p>  在查找这枚尖足大布币文资料时,发现虽然币面上的两个字笔画简单、清晰,但业界对其释读却分歧较大。简单而言,从民国至当下,主要有“榆即”“贝丘”“贝地”“齐贝”四种读法。</p> <p>第一种观点释为“榆即”。币文两字是“榆即”的省体(见下图),左“即”右“榆”。《中国钱币大辞典》持此观点。“榆即”。先秦时“即”和“次”发音相似,可以通用,因此,“榆即”就是“榆次”,其地在今山西榆次北。这种钱币分为方足和尖足两种,出土地点主要有今天山西的祁县、芮城、襄汾、屯留、灵石、浮山、阳高,河北易县、灵寿以及河南洛阳、郑州等地。其中山西境内的几个出土地点,都和榆次非常靠近。因此,单从出土地点来看释为“榆次”较为合理。</p><p>但是,因为存世有未省体简写的“榆即”尖足布和方足布,还有简写并书的尖足布“榆即半”,其写法都和这个尖足币文有所差异,因此从字型来看,将这尖足币释为“榆次”又有点牵强。</p> <p>第二种观点释为“贝丘”。左字为“贝”,右字为“丘”,传形。《古泉大全》及《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持此观点。“贝丘”,由于左侧币文就是一个“贝”字的常规写法之一,因此将其释作“贝”最合情理。因为尖足布上的钱文均是地名,而先秦文献中带“贝”字的地名只有“贝丘”。</p> <p>第三种观点释为“齐贝”。左字为“贝”,右字为“齐”。这是当下钱币界最通行的读法,国内知名拍卖网站及评级公司多持此说。至于为何如此释读,目前尚未查到相关解释。个人认为,这“齐贝”乃为齐国贵族用的货币。“齐贝”字面意思是齐国之贝币,因为带有国名“齐”字,则必然是齐国铸造的货币。这种国名加地名的钱文组合,与部分出土的齐刀币文中带“齐”字的特征倒也吻合。</p> <p>第四种观点释为“贝地”。左字为“贝”,右字为“也”,是“地”的省书,传形。这是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何琳仪先生的观点。“贝地”中的“地”是常见的古代地名后缀,“贝地”的意思就是叫“贝”的地方,也就是贝丘。贝丘虽在齐地,但尖足布币却不会是齐国货币,其时是赵国属地。应该是赵国在占据了贝丘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对该地的主权,而铸造了尖足布“贝地”。正因为是赵币,因此其形制、文字风格、出土地点,都和赵国方足布完全契合。</p> <p>现任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流通文物专家组组成员,国际钱币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理事、亚洲地区主席,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戴志强先生认为,布币上的钱文地名,并不一定是制造地点的绝对标志,而是制行区域,或是发行人、发行单位、发行国的一个代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