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烛光熠熠铸师魂</p><p> ——读李康学《燃烧的红烛》</p><p> 覃华荣</p><p>闲暇时光,我都会在书香的濡养中度过。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从不断阅读中攫取品质、知识、精神生命的元素,方才与时俱进,无愧于“人民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缘于一种过往的追忆,炎炎夏日,独居寒斋,走出康桥女士的《冰层下绽放的花朵》,沉浸于本土作家李康学的《燃烧的红烛》。熟悉的背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工作方式、以至于熟悉的情怀,让我动容、回味而不能自拔。</p><p>李康学用质朴纪实性语言记录了桑植这片红色的土地、这一隅贫瘠、落后、大山褶子里雷锋式的教育人——甄业成的故事:他用了毕生对山区人民无私奉献和对教育的无限忠诚,成为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把自己写进了《中国现代教育名人辞典》。</p><p>《燃烧的红烛》集中折射甄业成人生两大闪光点:</p><p>一是他乐善好施,为民奉献。这一品质的形成得益于他的语文老师一句话:“作为一个学生光读书也不行,还要有好的品德,有了好的品德,读了书才会用到正道上”。更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好儿子,你这事做得对,别人有危难晓得帮忙,这就叫积德呵”。播下的种子渐渐在心灵深处发芽、生长。西莲乡白岩头学校,是一所50名学生、四个年级一个复式班的点校。为教育好“读书有九不的‘绿米雀’”而去家访,顺便催一下学费,结果却情不自禁的承诺孩子每年的学费都包在他身上,临行时还给了家长20斤粮票10块钱。一次,邻居汝玉病倒,甄老师放学回家路过,听到痛苦而无奈的呻吟,掏出了准备给妻子买谷种40块放在了桌上并嘱咐了几句。(当时月薪只有十几块)这便成了离婚的导火索。1963年,当全国掀起学雷锋的高潮,他又坚持以雷锋为榜样,在学校的四周做好人好事,照顾五保户老人的生活,给许多贫困生资助学费,上街帮助打扫卫生等等。回马洛点校是一所因无师而即将关闭的学校,他请缨而去,用自己的全部工资给学生交学费,不够的就空闲时间勤工俭学弥补。自己吃着腌菜汤泡饭,还不时资助困难学生家庭。去队长家联系工作,看到队长家的窘境,出门时拿出10块钱20斤粮票,叮嘱他买点油和米。为了解决回马洛村村民打米的困难,他硬是从儿子的医药费中抠出1100块,为村添置了打米机、磨粉机、出面机。工作之余,为白竹科村东奔西走,解决了1000余人饮水问题。51岁他调进局里,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包揽了局院全部卫生。乐善好施,一生做好事万余件,为学生、为国家、为集体、为残疾人捐款无数。</p><p>二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甄业成乐善好施的品质,对学生们耳语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神话:白岩头小学,他成功改变了“读书有九不的‘绿米雀’”</p><p>、“像打火岩一样不巴钻”的向绪次,四个年级的复式班会考综合成绩名列全县第四。任教回马洛村点校时,无校舍、无厕所、无操场,他拿出自己的工资让孩子免费上学,使学生由原来的23名增加到75名,开展勤工俭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建了3间玻璃窗教室,一间大礼堂,修了厕所,造了操场,添置了桌椅板凳和黑板,还根据实际情况办起了早班,晚班,间日值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部免费,入学、巩固、升学三率达百分之百。在小学六年义务教育验收时期,除了三率要达标,还要肩负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白天教小学生,晚上教大学生。甄业成在完成白天的教学任务后,提着自制的小黑板当起了送“字”娘娘,田间、地头、宅院都成了他的课堂,实现了他“承包”的新桥村率先通过省、国家工作组的评估验收的愿望。不胜枚举的经典事例,书写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p><p>《燃烧的红烛》,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一串串简单的数据,没有润色后的渲染,只有最具真实的场景素描,甄业成——文中的主人翁,款款走来,朴素的衣着里,裹着一颗闪光的心,一片炽热的教育情怀。他就像一支燃烧的红烛,熠熠的烛光如他心灵光芒闪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