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东北部,与城隍庙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有“奇秀甲江南”之美誉。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园主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度晚年,故建此园林。“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充分体现了园主“愉悦老亲”的孝义之情。</p> <p> </p> <p> 豫园的入口位于西南一隅,隐藏于市井之内。当初在营造时,这里是偏僻之地。现如今这里游客如云,人烟密集,不再安静,这大概是园主人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事。</p> <p> 入口前是一汪水塘,塘上九曲石桥,桥中央为湖心亭。游人往来穿梭其上,仿佛体会流觞之乐。</p> <p> 入口是一个小巧的八字石库门,砖檐瓦顶,门前立一对北方石狮,雄狮脚下踩着的大石球,象征着权力、皇位;雌狮脚下护着一只小狮子,表示皇位后继有人。由这对石狮把门,一定能守住园内乾坤。</p> <p> 入口迎面是一块奇石,上书“海上名园”,既有点睛之妙,又能聚敛风水之气。是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5月18日为庆祝豫园肇建440周年所题。涂金的大字在黄山石的映衬下,愈发显得遒劲有力。</p> <p> 回望石库门,门罩砖雕精致。垂脊前安放渔樵耕读四人,显明了园主人归隐林泉的志向。</p> <p><i>渔樵耕读即渔夫,樵夫,农夫与书生,是中国农耕社会四个比较重要的职业,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很多也是官宦用来表示退隐之后生活的象征。</i></p> <p> 奇石之后,是三穗堂、仰山堂勾连组合的建筑。</p><p> 三穗堂为清乾隆二十五年建,是豫园最高敞的厅堂,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其上悬挂“三穗堂”、“灵台经始”、“城市山林”三块横匾。三穗堂典出《后汉书·蔡茂传》上一禾三穗的故事,禾穗寓意俸禄爵位也有祈望丰收之意。灵台经始典出《诗经·大雅》,灵台是周文王所筑,用来观景祭天。城市山林则为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所写,意为在城市中享受山林的乐趣,这正是所有园林的宗旨。</p> <p> 匾额下的巨型镜框中是原园主潘允端撰文,已故现代书法家潘伯鹰书写的《豫园记》。</p> <p> 堂内主座,客座排列有序,在梁上宫灯的映衬下,给人一种安静、肃穆、典雅之感。</p> <p> 堂中桌上摆放着一瓶一镜,听说取“平平静静”之意,真是寓意吉祥啊。</p> <p> 三穗堂、仰山堂之间,以院墙上开瓶型门连接。</p> <p> 仰山堂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望为大池假山,故横匾题为“此地有崇山峻岭”,仿佛如王羲之笔下的兰亭。</p> <p> 山墙上挂着画屏。 前后皆为镂空的长窗,一览无余,尽纳风情向小园。</p> <p> 仰山堂后的大假山,是江南现存最古老、最精美、最大的黄石假山,称“大假山”。它是由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精心设计的,由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建成。</p> <p> 三折桥在造园家的心中是不可或缺的,山势错落中,高处的望江亭、低处的挹秀亭立于假山上,和而不同,相看不厌。</p> <p> 游廊连接仰山堂和大假山,内门前铸立一对铁狮是元代物件,一雌一雄。</p> <p> 刚走入游廊就见廊间设一个方亭,匾下有一块太湖石,其形状像美女的柔腰,所以叫“美人腰”。她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好像一位妙龄女子在回眸流盼,似乎在告诉我们已经渐入佳景。</p> <p> 站在游廊边上向前观望,池塘分割风景,左边是二层的观山楼,右边就是造园名家张南阳的大假山,尘世和幽篁,咫尺山林。</p> <p> 园门上的墨迹为“溪山清赏”,落款:枝山祝。当是祝枝山的手笔,铁钩银划,肇于自然。</p> <p> 沿着游廊继续朝前走,果然是峰回路转,路径变得平坦,园墙把假山分隔成几许段落。</p> <p> 我们穿假山,步小径一会儿来到萃秀堂。 萃秀堂被布置在豫园的最北面,面对青山,北倚高墙。 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面临峭壁,推窗可近观山景。</p> <p> 复廊我是第一次看到,它中间用墙分割,两边皆可行走。这里的复廊墙上开设不同形状的漏窗, 从漏窗中左看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假山,再配上充满趣味的园林门,真是宛在画中游啊!</p> <p> “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散漫理之,可得佳境也。”这是计成在《园冶》中的一段话。确实,被精心叠山的石头在喜爱它的文人手里,成为有生命力的情致。</p> <p> 山水密不可分,水流的形状必定是蜿蜒曲折,发自天然。至于穿过园墙的溪涧,无拘无束,正是文人本心的追求。</p> <p> 前面是龙墙,龙墙上檐以龙的形象布局,龙头最为突出,用泥塑而成。龙身的鳞片极为逼真,则是以瓦片砌置,细微处见匠人的功力</p> <p> 龙身与墙浑然一体,天成之作。门楣上的“穿云”二字,使人想起苏轼的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云裂石,则是更为矫健了。</p> <p> 穿过月洞门,我们来到了九狮轩。它是一敞开式建筑,面临大池,前置月台,凭栏观赏池中游鱼,轩西有一片杉树,高耸挺拔。轩东修竹万竿,满目青翠。</p> <p> 离开九狮轩沿着步道行走,步道上绿树成荫,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p> <p> 流觞亭,因其两面临水,取《兰亭序》“流觞曲水”之意。</p> <p> 亭的左侧有一座三曲板桥,贴水而筑。</p> <p> 走过三曲桥,跨过会景楼,来到夸水曲廊——积玉水廊。这里不但景美,由于曲廊两边临水,微风吹来十分凉爽,是夏天纳凉避暑的好地方。</p> <p> 休息了一会后我们去点春堂。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堂名出自苏轼的诗句“翠点春妍”,是一座呈五开间大厅的建筑。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义军的城北指挥所,小刀会领袖之一的陈阿林就在此发号施令,指挥作战。据介绍堂内现存有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观剑图》和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对联“胆墨包空廓,心源留粹精”,歌颂了小刀会起义军豪迈的气概和崇高的精神。此外,堂内还陈列着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以及发布的文稿等文物。但是这里正在维修,过一个月以后再开放。</p> <p> 在点春堂对面的小亭叫打唱台,内挂有一幅当年郭沫若题写的《游上海豫园》,内容如下:“小刀会址忆陈刘,一片红巾起海陬。日月金钱昭日月,风流人物领风流。玲珑玉垒千钧重,曲折楼台万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园有史足千秋。”</p> <p> 打唱台的旁边有座假山,快楼建在假山上,上下二层,四面八角。</p> <p> 打唱台与和煦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围开敞。堂内陈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几和装饰用的凤凰、麒麟,都用榕树根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旁有石蹬通向听鹂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打唱台背面</i></p> <p> 玉玲珑是豫园的镇园之宝,姿态婀娜,具有皱漏瘦透之美。玉玲珑与苏州瑞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若论玲珑剔透,当首推玉玲珑。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p><p> 据说,石上原镌刻有“玉华”两字,意为是石中精华。石前一泓清池,倒映出石峰的倩影。石峰后有一面照墙,背面有“寰中大快”四个篆字。据记载,宋徽宗赵佶为在首都汴京造花园艮岳,从全国各地搜罗名花奇石,号称“花石纲”,其中有的奇峰因故未被运走而留在江南,称作“艮岳遗石”,玉玲珑即其中之一。明代,玉玲珑到了上海浦东三林塘储昱的南园中。储昱的女儿嫁给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建造豫园时,潘家把玉玲珑移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中间的是玉玲珑</i></p> <p> 玉华堂面对玉玲珑,这是明时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潘允端十分钟爱玉玲珑,为便于朝夕观赏,特意盖了这座建筑,并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匾额上的“玉华”两字,系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墨迹所成。现堂内仍按明代书房摆设,陈列的书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遗留下来的红木家具,雍容典雅。</p> <p> 玉玲珑右边是藏书楼。得月楼并列于藏书楼后,它的腰门堪为妙品。上楣书:衬玉玲珑。亦是为宋朝的花石纲衬景。对联为:云捧月华,缀如紫贝花无数;砥平土脉,胎自乌泥泾有灵。</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得月楼</i></p> <p> 衬托玉玲珑的照壁背面刻篆字:寰中大快。 “寰中”就是“宇内”,“寰中大快”意即在豫园中游玩,身心可获得极大的愉悦。正对内园,成为对景。</p> <p> 走过照壁前的环龙桥,来到内园门前。内园顾名思义,当是园中之园,极为隐僻的地方。内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p><p> 门两边也有一对石狮,这是一对“南方狮子”。这对狮子眯着眼,裂着嘴,一副笑嘻嘻的样子,显得温柔可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环龙桥</i></p> <p> 进入内园,我们先来到静观,又称晴雪堂。正堂高悬两块扁额,其一曰“静观”,其二曰“灵昭渟峙”。最早此处原是城隍庙道士起居修练的地方。曾是清代钱业总公司,深广宽敞,是内园的主要建筑。面对假山,取“静观万物皆自得”之意,宜端坐于堂中,静观对面林立的奇峰异石。</p> <p> 右侧的观涛楼,三层全木结构,在清代为城东最高建筑。</p> <p> 内园的古戏台颇具观赏价值,它始建于清朝光绪14年(1888年),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它被称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顶部藻井很有特色,呈穹窿状,上有二十二层圆圈和二十道弧线相交,二十八展翅欲飞的金鸟分布四周,中心是一明镜。据说这样的构造有助于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戏台的石柱上镌有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为环境雅致的古戏台平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p> <p><i>还云楼源于清末上海名绅姚文相题识。此楼正对豫园古戏台,为观曲赏艺最佳处。</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还云楼前的金砖</i></p> <p> 钻进这个假山洞,里面有点暗,左拐右拐,突然眼前一亮,出现了一个长廊,原来这里就是“别有天”。真是别有天了。</p> <p> “别有天”的墙上挂着五幅石刻,其中最大的一幅雕刻着《修园后记》的碑文。 </p> <p> 沿着石阶往右登上假山,能看到船舫,旁边还有耸翠亭。虽然建于假山上,但周围用瓦片、小砖铺地,形成了一圈圈微波,好像船在涛中行。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船舫</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耸翠亭</i></p> <p> 离开耸翠亭往下走,穿过“啸月”门,一路向下来到了涵碧楼。</p> <p> “涵碧”一词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诗意。为二层建筑,全部木构材质为缅甸上品楠木。典雅华丽,藻饰精美,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种花卉图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厢记》故事图案,故该楼又称“楠木雕花楼”。楼中陈列着清代精致华贵的31件楠木雕花厅堂家具,有戏文狮子纹长条桌、五狮座圆大理石落地屏、戏文松鼠葡萄纹落地镜、圆桌和束腰圆凳等,设计和雕刻皆极为出色,都是弥足珍贵的古典家具精品。</p> <p> 听涛阁隔池与涵碧楼相望,左侧的积玉水廊可南达听涛阁。</p><p> 积水玉廊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积水玉廊</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听涛阁</i></p> <p> 走进豫园就如刘姥姥进入大观园,让人目不暇接分不清东南西北,全园布满亭台楼阁,规模恢弘,景色绮丽。</p><p> 豫园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愿你永放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