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九边重镇——大同镇

梁雪松

<b>中国长城全图</b> <h1>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br></h1><div><br></div><h1>1368年明朝建国,设九大塞王,统辖漠南诸卫所。永乐之后漠南诸卫所逐渐废除或内迁只剩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指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也称山西镇或三关镇)、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也称陕西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h1><div><br></div><h1>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喜峰口,密云,山海三协),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h1><h1><br></h1><h1><br></h1> <b>明朝建立的九边</b> <b>山西境内长城分布图</b> <h3><b>大同镇总图</b></h3> <h1><p></p><p><b>大同镇</b></p><p>明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里,大同镇无论从屯兵规模还是管辖范围都一度是最大的。<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span></p><p><br></p>大同镇的72座城堡按照地理位置从东往西共分为四道,即<b>阳和道</b>、<b>分巡冀北道</b>、<b>大同左卫道</b>、<b>分守冀北道</b>。这四道里又共下设九路,路下则分辖城和堡。</h1><div><br></div><h1>大同镇72城堡将如今整个晋北地区的朔州市和大同市全部包括,还包括了临近晋北的如今归属河北省部分县区。在这些军堡中比较前沿的地带,还另外修筑有哨堡以及其他卫星堡。另外在各人烟稠密的地带,士绅乡民又自行修筑了大量的民堡。</h1><h1><br></h1><h1>因此整个大同镇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综合立体军事防御体系。<b></b></h1><h1><br></h1> <b>大同镇部分城堡</b> 72堡分布图 1.图中红色为不属路 所辖两堡八城 大同镇城、聚落城、 许家庄堡、王家庄堡、浑源州城、灵丘城、广灵城、广昌城、蔚州城、高山城。<div><br>2.朱红色为阳和道新平路 所辖四堡 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div><div><br>3.浅蓝色为阳和道东路 所辖七堡两城 永嘉堡、瓦窑口堡、 镇宁堡、 镇口堡、镇门堡、 守口堡、靖鲁堡、天成城、阳和城。</div><div><br>4.绿色为分巡冀北道 北东路 所辖八堡 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得胜堡、镇羌堡、拒墙堡、镇鲁堡、镇河堡。</div><div><br>5.黄色为大同左卫道北西路 所辖九堡 拒门堡、保安堡、助马堡、云冈堡、破鲁堡、灭鲁堡、威鲁堡、宁鲁堡、云西堡。</div><div><br>6.棕黄色为大同左卫道中路 所辖十一堡两城 左卫城、右卫城、三屯堡、云阳堡、破胡堡、牛心堡、马堡、残胡堡、杀胡堡、黄土堡、红土堡、马营河堡、铁山堡。</div><div><br>7.图左侧浅蓝色为大同道威远路 所辖四堡一城 祁家河堡、威远城、云石堡、威胡堡、威平堡。</div><div><br>8.粉色为分守冀北道西路所辖 三堡一城 平鲁城、败胡堡、迎恩堡、阻胡堡。</div><div><br>9.深蓝色分守冀北道井坪路所辖 四堡六城 井坪城、朔州城、马邑城、山阴县城、应州城、怀仁县城、灭胡堡、 将军会堡、乃河堡、西安堡。</div><div><br>10,白色各堡不属72堡中。</div> <div><br></div><div><br></div> <h1><b>大同府</b></h1><h1>明洪武二年(1369)左副将军常遇春攻取大同。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1374)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九年(1376)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大同府治大同县,辖浑源、应、朔、蔚四州,大同、怀仁、马邑、山阴、广灵、灵丘、广昌七县。宣宁县并入大同县。</h1><h1><br></h1><h1>明军事上实行卫所制,洪武四年(1371)置大同都卫沼白关城。洪武八年(1375)改为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五年(1392)徙治大同。初领卫二十六,管辖范围:东至北京的居庸关;西起黄河转弯处的偏关,东西延绵千余千米,南北亦有数百千米。其范围之大,实属九边之首。后领卫十四,有大同前卫、后卫、左卫、阳和、天成、威远、平鲁、云川、玉林、镇鲁、高山、宣德、东胜。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公守冀北道,驻大同,嘉靖中移驻朔州。永乐六年(1408)置巡抚都御史。永乐七年(1409)置大同镇,设镇守总兵官,为镇之最高指挥官。成化七年(1471)设巡抚。正德八年(1513)设总制,辖13卫所,823堡寨,307座墩台。大同分4道,辖9路,驻军最多时达135778员,战马51654匹。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h1> 大同南城门 钟楼 四牌楼 <h1><p>代王府</p><p>明代规模较大的一座藩王府邸,代王府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19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二十多座,房屋八百余间。是新中国复建规模最大、复建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p>代王府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在辽、金西京国子监的基础上兴建王府,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690m,东西宽260m,四面围有数米高的墙垣。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宫。代王府历经了明王朝由建国而至失国的历史过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末代代王朱传㸄被执,王府毁于大火,仅九龙壁幸存。</h1> 九龙壁 太平楼 法华寺 东门 十分罕见的双层翁城 城墙、护城河 <div><br></div><div><br></div> <h1><b>下面将沿着大同镇长城自东向西去探访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堡</b></h1><div><b><br></b></div><div><b><br></b></div> <h1><b>一、阳和道:</b></h1><h1>阳和道治下辖制两路,分别是<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新平路</b>与<b>东路</b>,其地理位置在今阳高县与天镇县。</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新平路</b>下辖四堡:平远堡、<u>保平堡</u>、<u>新平堡</u>、桦门堡,均在今天镇县北部晋冀蒙三省交界地区。</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东路</b>辖制七堡二城: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镇门堡、<u>守口堡</u>、靖虏堡、天成城、阳和城。</span></h1> <h1><b>1.1保平堡</b></h1><div><h1>保平堡是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周长一里七分。城墙高3.6丈。<span style="color: inherit;">筑有东门。东门高5米,宽3米,进深11米,砖券门洞,门有石额“镇云”。此堡堡址海拔1255米,占地41亩。这个堡是嘉靖年间修筑长城,又修筑和长城相配合的五堡(新平堡、桦门堡、保平堡、平远堡、平定堡)之一,西面距长城1公里,南面和桦门堡、北面和新平堡相呼应,当时属大同镇新平路直属戍堡之一。据明万历《三云筹俎考》记载时驻有“守备、坐堡把总各1员,有官兵314人,战马和骡子17匹,分守长城7里多,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当时,管辖边墩中有一个平虎墩,为极冲之地。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北边蒙古游牧部落首领俺答从这里突破,进入天城卫进行抢掠。这个堡也是备御要地,又于明隆庆六年(1572)增修1次,城墙包砖。</span></h1></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保平堡堡内中心建有玉皇阁一座,建筑和现存的新平玉皇阁一样。据这个堡的老年人说,登阁一望,长城内外十里景象尽收眼底。堡虽不大,却有寺庙12处,龙王庙、奶奶庙、罗汉庙、佛殿、观音庙、城隍庙、真武庙,城门上建有关帝庙。这是一个封建文化建筑齐全的“全庙”堡寨。可见,这不单是个军事堡寨,也是一个儒释道文化相当发达的堡寨。四百多年来,人们生生不息,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这种文化。</h1><div><br></div><h1>保平堡寺庙建筑于新中国后逐渐拆除。玉皇阁是“文化大革命”初拆除的。因为保平堡饮用水堡东沟底1里许的河水(俗名东沙河),吃水困难,住户逐渐外迁,大多数迁到堡东南的大南沟居住,现在以地成名,叫大南沟村。1990年基本无人居住,荒废。</h1> <h1><b>1.2新平堡</b></h1><h1>新平堡,明长城大同镇关隘。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境内,是新平堡镇内四大古堡(新平堡、平远堡、保平堡、桦门堡)之一。</h1><div><br></div><div><h1>新平堡城设北、东两门,北称镇虏门;东称迎恩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属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并有真武庙、城隍庙、火神庙、白衣庵、北岳庙、财神庙、镇边寺、金佛寺、关帝庙等众多社会、宗教活动场所。堡墙多已被人为所毁,仍可看出残存的夯土城墙与城堡建筑的规模。城堡中有一座砖木结构的鼓楼名为玉皇阁。现在是一座古镇。</h1></div> <h1><b>1.3李二口长城</b></h1><h1>李二口长城位于天镇县李二口村,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是明长城的一部分。</h1><div><br></div><div><h1>历史上,天镇所辖地域一直是汉民族与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相融相争的地方。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程,为边防安定,开发屯田,保护通讯、商旅起到了巨大作用。<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天镇境内明长城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全长68.5公里,现存完整墙体的有33.5公里。墙体多为土筑,山岭地段土石并筑,多依山势而定,一般高6到10米,宽5至8米。</span></h1><div><br></div><h1>李二口长城是西自阳高县十九墩村进入的,它依山脚东来,经过水磨口、六墩、榆林口、化皮庙、白羊口、石圐圙、薛三墩,到这一段转北,攀二郎山,压桦岭,从红土沟(桦门堡)下杏园窑、保平堡、西马市,跨西洋河,接新平尔;然后一分为二,一支缘山梁北去,经木瓜墩折而向东,走双山脊,越三角沟出县境;另一支沿双山脚东去,经二十墩、十六墩、八墩至平远头,接镇口台出境。</h1><div><br></div><h1>自明嘉靖二十五年修筑长城前后,还相继扩建、增修许多堡寨烽墩,逐步形成和长城相匹配的城堡、烽、台相联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长69公里。城墙每隔百米左右置一敌台,台高15米左右。沿长城分布有敌台134座,约500米置一座墩,另外还有大边墩、二边墩、腹里接火墩,每墩专设墩兵三五人,拔沙田四五十亩,耕种养赡,专司瞭望,平安或闻警,依规定燃放烟火相报,并放炮。凡边口要隘,亦筑墙砌垣,派兵防守,从县境西到东,依次有水磨口、榆林口、白羊口、李二口、张仲口、瓦窑口,那时还有砖磨口、董窑口等,这些口既是出入长城的通道,又是防御要地。</h1><div><br></div><h1>沿着山脚,到李二口村一段土城墙,由西向东延伸直到瓦窑口村,原来长5公里,据传说是一位将官进家里喝了一碗水的功夫,士兵们就误修出了这么长一段长城。实际是嘉靖年间,明长城往那里修的一个决策问题的反映。起初,主张放弃山后新平至西洋河等地面,从李二口、瓦窑口直修到永嘉堡。后来认为不妥,重新划定长城走向,将山后的也纳入长城之内,才往山上修到新平堡、新平尔直到宣化府桃沟。所以才出现误修一段的事实。</h1></div><div><b><br></b></div> <h1><b>1.4守口堡</b></h1><h1>守口堡为明长城大同镇关口堡。位于山西省阳高县境内。</h1><h1>据史载,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设,隆庆六年(1572)砖包,城周“一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只城东有一门,明时在此驻守备,分守长城“十三里,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四座”。明隆庆年间俺答汗部由此入犯,曾使大同全镇告急。今城堡已毁。长城由守口堡至镇宏堡,人为破坏较少,地势稍有起伏。</h1> <h1><b>二、分巡冀北道:</b></h1><h1>分巡冀北道所防守的路线范围比较大,从今阳高县新荣区交界的镇边堡开始,向西一直到新荣区的西北部,向南则一直到了今河北境内的蔚县和大同市的灵丘县。<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分巡冀北道的辖制范围包括两路,分别是<b>北东路</b>和<b>不属路</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北东路</b>下辖八堡:<u>镇边堡</u>、镇川堡、<u>镇羌堡</u>、<u>得胜堡</u>、弘赐堡、拒墙堡、镇虏堡、镇河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不属路</b>包括二堡八城,分别为广昌城、<u>蔚州城</u>、灵丘城、广灵城、王家庄堡、许家庄堡、浑源州城、聚落城、<u>大同镇城</u>、高山城。</span></h1> <h1><b>2.1镇边堡</b></h1><h1>镇边堡位于阳高县境内。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堡。据《三云筹俎考》载,镇边堡原非官设驻兵城堡。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h1><div><br></div><h1>镇边堡属大同镇分巡冀北道北东路所辖,又称为“内五堡”之一。<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同镇边墙五堡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之分。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堡,均在大同城北。</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如今由镇边堡西经三墩、镇川口,西跨西寺梁山,抵宏赐堡这段内五堡长城,为黄土夯筑,墙体十分坚固,保存较好,城墙高五米以上,是大同市境内明长城较为突出地段,又与永固陵、万年堂邻近,是边塞风情旅游的最佳地段。</span></h1><div><br></div> <h1><b>2.2明长城元墩段</b></h1> <h1>农耕与游牧两种文化在这里交融</h1> <h1><b>2.3镇羌堡、得胜口</b></h1><h1>山西大同市西北镇羌堡。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置。《明通鉴》:嘉靖三十年四月,开马市于大同镇羌堡,即此。与拒墙、拒门、助马为“塞外四堡”之一。</h1><div><br></div> 镇羌堡与得胜口(左侧) 镇羌堡 镇羌堡一角 <h1>得胜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胜口,是连接口里口外的重要关口。</h1> 得胜口 得胜口 得胜口 得胜口 镇羌堡段长城 镇羌堡段长城 镇羌堡段长城 镇羌堡段长城<br> <h1><b>2.4得胜堡、市场堡</b></h1><h1>得胜堡是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约45公里。自古为联结晋北与内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国家级主要干线公路由此口通过。</h1><div><br></div><div><h1>该堡先为土筑,万历二年(1574)砖包,<span style="color: inherit;">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赐堡参将移驻此堡。今堡城包砖多被拆走,保存有砖砌券拱南关门。关门外嵌有一匾额,阴刻楷书“保障”二大字,并署有“万历丙午岁秋旦立”。关门里亦有一额匾,阴刻楷书“得胜”二大字。门洞内东西侧墙壁各嵌有石碑一块,西墙碑风化严重,字不可辨,东墙碑字迹清晰完整,为万历三十五年(1607)八月扩修得胜堡记事碑。</span></h1></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得胜堡不是一个孤立的军事设施,而是由得胜堡、镇羌堡、四城堡三个城堡和其北面的长城与得胜口关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得胜口关在得胜堡北面,位于长城上,北边是马市。镇羌堡位于得胜堡东北2里的镇羌堡村,长城以内,东拒饮马河,嘉靖24年建。四城堡,又称市场堡,位于得胜堡北部,同样在长城内,是历史上的马市之一。得胜口长城向西连接拒墙堡,向东过饮马后后向南一段后向东往镇川口而去。</h1><div><b><br></b></div><div><b><br></b></div> 得胜堡 城门 堡内庄稼地 堡内老房子 堡内一户人家,仅有一位老妇人独自居住 从得胜堡眺望市场堡(左下)和镇羌堡(右上) <h1><b>市场堡</b></h1> 从得胜口眺望市场堡 市场堡 市场堡 俯瞰城堡翁城 市场堡入口 堡内的庄稼地 糜子,[méi zi],原名:稷、黍,当地人称黄米。<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b>三、大同左卫道:</b></h1><h1>大同左卫道防守范围多在今大同市左云县,分辖三路:<b>北西路、中路、威远路</b>。</h1><div><br></div><h1><b>北西路</b>包括九堡:<u>拒门堡</u>、<u>助马堡</u>、保安堡、<u>云冈堡</u>、破虏堡、云西堡、灭虏堡、威虏堡、<u>宁虏堡</u>。</h1><h1><br></h1><h1><b>中路</b>包括十一堡二城:左卫城、三屯堡、云阳堡、破胡堡、牛心堡、马堡、残胡堡、黄土堡、红土堡、<u>杀胡堡</u>、马营河堡、<u>右卫城</u>、铁山堡。</h1><h1><br></h1><h1><b>威远路</b>包括四堡一城:祁家河堡、威远城、威平堡、云石堡、威胡堡。</h1><div><br></div><div><br></div> <h1><b>3.1拒门堡</b></h1><h1>拒门堡在长城内侧5华里处的山坡上,是守护长城的边堡,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用于防止蒙古游牧民族的侵犯和骚扰。原名拒蒙堡,后该改此名。拒门堡的城堡不大,开东门,东门外有瓮城。堡墙是土筑砖包。堡城今已废毁。</h1><div><br></div><div><h1>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大同左卫道辖北西路图说》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周一里零二百五步,高三丈七尺。初惟操守,后改设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四百八十七名,马骡二十匹头。分边沿长一十五里二分,边墩二十三座,火路墩七座。本堡设在孤悬,挺出边外,如会宁湾等处俱极冲。边外水泉儿滩、周家岭一带,皆酋首黄金榜实、卜落气等部落驻牧。昔年虏频入犯,尝围困我兵于于堡东弥陀山下。今虽款和,增兵储饷尤当及时图之。顾冲地募军颇难,体恤安插守堡者所当加意焉。”<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三云筹俎考》关于拒门堡则有如下记载:“本堡设在极边,初为乱草营堡,改名拒门,以为镇城门户”。</span></h1><div><br></div><h3>注:明朝的头道边和军堡的布局大意是贴着边墙有个口子村,如拒墙口、拒门口、助马口,村子人不多,大概十几、二十来户,离口子村五里左右还有个堡子,驻军比较多,用以支援口子村,再往里还有大堡子,如破鲁堡、威远堡、威坪堡,这些就驻守备,官衔是都指挥司,一边处于头道边和二道边中间。而头道边上的X墩、X边,一般是指从堡子开始数,第X个墩台、第X道边(两个台子中间算是一边),这样的小村子人家就更少了。</h3></div><div><b><br></b></div><div><b><br></b></div> 城堡外地里的乔麦花开正浓 堡里全景图 <h1><b>3.2助马堡</b></h1><h1>助马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西北部,是明长城山西段的屯兵官堡,与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共称为塞外四堡。</h1><div><br></div><h1>《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关于助马堡有如下记载:“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砖包,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原设守备官一员内驻扎本路参将,除援兵外,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六百三十四名,马三十匹。分边沿长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八座,市场一处,内小怀远等墩俱极冲。边外凉城儿一带皆酋首黄金榜实、摆户恰等部落驻牧。本堡设在极边,密迩穹庐,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迤东地势平旷,虏易长驱,马头山迤西,边在山内,无险可恃,较诸堡最为冲要.往岁虏患频仍,款后虏贪我饵,烽烟顿息,乃每市群酋蚁聚,情形叵测,抚处防范颇费经画焉。”这段话中,除了提供了助马堡本身的建筑数据外,还体现出两个重要信息:大量的军人、繁华的对外贸易。</h1> 助马堡南边是这些古堡要保卫的大片农田以及更南方的中原 <h1><b>3.3云冈堡</b></h1><h1>云冈堡位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之上,属于保护范围之内。</h1><div><br></div><h1>云冈堡是大同明长城上修建的堡城遗址之一,系明代屯兵之所,有“怀远”、“迎曦”二门,其位置在今天云冈石窟西部石窟前,即下堡;后由于御敌需要于万历年间上移,即为上堡,上、下堡相连,在当时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防守体系。</h1>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h1><b>3.4月华池</b></h1><h1>月华池(又名悦华池)位于左云县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与长城紧紧相连,是一座建在长城上的独具特色的袖珍小城。</h1><div><br></div><div><h1>月华池以长城为北墙,另筑东南西三面围墙,围成一座周长约260米的城堡,约同北京小团城大小。应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聚合了屯兵、瞭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北墙上有高出墙体两丈的烽火台,腹内有洞梯81级。</h1><h1> </h1><h1>月华池南墙下只有一个独门,拱券上方,有一块嵌入城墙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华池”,字体苍劲有力,现石匾已剥落丢失。</h1><br><h1>月华池是威鲁口的关城,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h1></div><div><br></div><div><br></div> 月华池的北墙 北墙亦是长城 月华池内 <h1><b>3.5宁鲁(虏)堡、八台子教堂</b></h1><h1>宁鲁堡,位于山西省左云县境内,是“外五堡”之一。原名宁虏堡,是明长城大同镇关堡。“虏”字来源于外族入侵,明朝时候将侵略长城以南地区的蒙古族大军称为“虏”。一个“宁”字,则反映了一种迫切愿望与长久目标。<br></h1><h1><br></h1><div><h1>据《三云筹俎考》载,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土筑,万历元年(1573)砖包,堡城“周二里七分,高三丈七尺”。嘉靖年间,蒙古贵州曾率兵由此入犯。宁鲁堡只向南开有一门。今东、西、北三面将城墙掘成豁口通行。城墙包砖虽早被拆光,但整体堡城尚存。</span></h1><h1>东至威鲁堡20里、北至边墙5里、西至破虎堡30里、南至三屯堡35里。宁鲁堡口属大同镇左卫道所辖北西路。驻守备、座堡各1员,把总2员,官军607名,马骡297匹头。宁鲁堡分边11里3分,边墩18座,火路墩11座。</h1></div> <h1><b>八台子教堂及周边长城</b></h1><h1>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天主教传入山西左云,由山西北教区驻大同的外国传教士及教徒来八台子村传播并发展教徒,在此地修建了圣母教堂及辅助房屋七十余间,可容纳教徒800多人开展活动。</h1><div><br></div><h1>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以夏金官、曹老五为首的义和团杀死外国传教士,烧毁教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按照《辛丑条约》签订的赔偿内容,清政府在八台子村长城西百余米的地方出资赔偿重修圣母天主教堂。从此,八台子村天主教堂成为了左云、右玉、大同、凉城等地区天主教的活动中心。</h1> <h1><b>3.6右卫城</b></h1><h1>右卫城位于今右玉县境北部。东靠烟洞山、卧羊山,西傍苍头河、雷公山,北有马营河,南临欧村河。山环水绕,易守难攻。北行10公里出杀虎口可直通呼和浩特市,南行20公里可达右玉县城(梁家油坊)。右卫城自古以来为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是明清时期的军事重镇。</h1><div><br></div><div><h1>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右玉设定边卫,卫城就建在善无故城废墟上,先后历时17年建成。后定边卫迁走,大同右卫、玉林卫先后迁来,称右玉林卫。清代雍正三年(1725),撤销右玉林卫和威远卫置右玉县,同时置朔平府,府、县同治右卫镇。右卫镇平面基本呈正<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方形,周长9里8分,高连女墙4丈2尺,宽3丈5尺。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宁、西曰:武定、北曰:镇朔。四门之外各建有瓮城,门上各建有城楼,挂有厚木大匾,东曰:拱获燕云、西曰:屏藩河朔、南曰:紫塞金汤、北曰:严疆锁钥。西北、东北、东南各建有一个角楼,城墙上筑有敌台28个,垛口564个。城内府署、县衙、庙宇、店铺、民居、钟鼓楼布满30余条大街小巷。</span></h1></div> 古镇城内的胡麻油作坊 炒胡麻子的炉子 <h1><b>3.7杀虎堡、杀虎口</b></h1><div><h1>杀虎堡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沿着西口古道向南走大约500米就到了古堡遗址。它曾是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h1><br><h1>实际上现在称作杀虎堡的堡城呈长方形。主要由杀虎堡、中关、平集堡三部分拼成一个“目”字。杀虎堡在北,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城周二里,高三丈五尺,万历二年(1574年)又用砖包筑整个堡墙,成为异常坚固的军事堡垒。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杀虎口重要的战略地位,也使其成为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h1></div> 三堡拼成一个“目”字 北:杀虎堡,现已成为庄稼地,里面没有住户 中:中关,还有少量住户 南:平集堡,被开发成了影视基地 中关西门外,这里通往著名的西口 中关西门里的古道 中关南门 从中关南门里看南面的平集堡 中关里的戏台 <h1><b>杀虎口</b></h1><h1>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建于明朝,古称参合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杀虎口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h1><div><h1>杀虎关古称参合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两千年来“杀虎口”战火绵延不断,特别是在明正统至嘉靖年间,先后多次被蒙古军队攻下来。清朝以后,这里成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span></h1></div> 杀虎口(老照片) 西口古道 古道上的通顺桥 右玉博物馆 <h1><b>四、分守冀北道:</b></h1><h1>分守冀北道的军事防守范围大多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各个县区,辖制两路,分别是<b>西路</b>和<b>井坪路</b>。</h1><h1><br></h1><h1><b>西路</b>包括三堡一城:<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平虏城、败胡堡、迎恩堡、阻胡堡。</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井坪路</b>包括四堡六城:应州城、西安堡、怀仁县城、山阴县城、马邑城、井坪城、朔州城、灭胡堡、乃河堡、将军会堡。</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注:还未到过<b>分守冀北道</b>中的古堡,今后有机会再补上。</h1><div><br></div><div><br></div> <h1><b>补充一组九边太原镇老牛湾的照片</b></h1><div><b><br></b></div><h1><b>太原镇</b>,也叫山西镇,总兵初驻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今山西宁武县)。管辖的长城西起河曲(今山西河曲县旧县城)的黄河岸边,经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东至太行山岭之真保镇长城,全长800多公里。因该镇在大同、宣府两镇长城的内侧(南边),故又称为内长城,而偏头、宁武、雁门三关也就合称为内长城的“外三关”,在东边的蓟州镇与真保镇的居庸、紫荆、倒马三关就为“内三关”。山西镇长城城墙多为沉重大石。</h1><div><br></div><div><h1><b>老牛湾,</b>位于晋蒙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她往南是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我国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同时也有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h1><div><br></div><h1>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h1></div> <h1><b>长城沿线田园风光</b></h1> 婚宴大篷车(前) 婚宴大篷车(后) 婚宴大篷车(内),这里的最多可摆下24张餐桌 <p>注:本篇全部内容仅作为个人游学长城的学习笔记</p><p><br></p><p>2020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