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茶陵红旅文化编辑部 龙雪哲</font><b></b></h3>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font></h5> <h1> 纵观中国革命的历史,从秦末陈涉起义,到唐代黄巢起义,到清代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到清末孙中山辛亥革命,两千多年来众多的革命运动都是成功过后即失败,可谓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归根结底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政权建制。而中国共产党几经摸索,在很短的时期内就找到了出路,以弱胜强挫败美日军国主义侵略,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改变国际格局,终于走上了强国富民的道路,而且铁壁铜墙永固江山,屹立于地球东方,引领世界格局。<br> <br></h1>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内坪</font></h5> <h1><b>一、中国红色政权的肇始</b><br><br> 1927年11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克茶陵城后,为探索中国建政之路,根据毛委员的指示,撤销旧制度模式的县政府,推举工人、农民、士兵三面代表,组成新型的革命政权机构,名之曰“工农兵政府”。<br> 于是茶陵县委书记陈韶组织于11月28日在洣江书院操坪召开群众大会,茶陵革命党代表宛希先代表毛委员宣告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地址设在原茶陵州衙国民党茶陵县政府,工人代表谭震林任主席,设有民政、财经、青工、妇女等部门,工作新鲜而顺利,大快人心。<br>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是中国模式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肇始,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斗争发展到了建政阶段,为以后的红色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中国红色政权史上一座盘古开天地的里程碑。虽然之前建立了鄂南农工政府、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和江苏如昊苏维埃政府,但都是苏联模式,稍纵即逝,只有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才是中国模式,转型为“人民政府”传承至今。<br></h1>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内坪公生明牌坊</font></h5> <h1><p><b>二、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变迁</b></p><br> 1927年12月底,由于国民党湘军第八军吴尚部一个团加上周边几个县的反动民团向茶陵革命力量反攻,工农革命军第一营、特务连、茶陵游击队、赤卫队、纠察队和第三营援军一起打败敌人,巩固了茶陵城。可是,团长陈皓一伙企图投敌,幸得宛希先及时发现报告毛委员,才挫败了陈皓等人的阴谋,史称“湖口挽澜”。为防敌人反扑,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机构人员随部队转移到宁冈(今井冈山市龙市镇),不久又随茶陵游击队从龙市回到茶陵的潭湾山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与茶陵游击队协同工作,在云阳山西麓峡谷与东岭、西岭间和敌人打游击战。<br> 1928年5月,国民党湘军派出一个团常驻茶陵城,加上地主挨户团,不断骚扰革命群众,虽然谭湾偏僻,但是处于茶陵、安仁、酃县三县之交的中心地带,如果敌人围剿,突围是非常艰难的,不利于长期驻扎。九陇山是茶陵与井冈山的中转站,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因此,茶陵特别区委决定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机构迁移到九陇山樟木冲,与茶陵特别区委驻地倒坪隔溪相望。<br> 1928年8月,党内有人提出,由于敌强我弱,敌人占住茶陵城,工农兵政府的工作不好开展,几乎是名存实亡,但革命一直继续,建议改名,于是茶陵特别区委会议决定,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改称茶陵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张善诚。<br> 随着革命斗争的发展,1930年2月,茶陵特别区委及茶陵县革命委员会从九陇山的倒坪、樟木冲迁入秩堂大湖的谭家屋、刘家屋。2月18日,陈韶、谭思聪、张善诚、雷枝荣、谭家述、谢国瑜、谭余保等领导人,在刘家屋召开会议,研究打土豪、分田地和建立乡、区苏维埃政权等问题。会后,茶陵游击队党代表谢国瑜率领部分游击队和一千多名农民群众,浩浩荡荡开到了秩堂皇图村,抄了大土豪龙龚九的家,筹集了一批粮款。</h1><h1> 3月中旬,茶陵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大湖乡苏维埃政府在刘家屋成立,谭进乐任主席。中共茶陵特别区委改为中共茶陵县委,陈韶任书记。4月,在秩堂的小田寨下坪召开了茶陵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就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问题作出决议。这次党代会后,革命斗争形势发展很快,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扩大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的组织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br> 由于九陇山深处太偏僻,不利于机关人员外出工作,也因为学习模仿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应该让苏维埃政权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成长,1930年6月初,茶陵县革命委员会在秩堂小田冠子山改为茶陵县苏维埃政府,陈德发任主席,随后迁址到小田寨下坪,并于6月15日至25日在寨下坪召开了茶陵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公开宣布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成立。<br> 为解决根据地工农兵子女求学问题,为革命培养人才,发展苏区文化教育事业,中共茶陵县委和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根据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决议,于1930年7月23日在寨下坪创办了“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招收广大贫苦工农的子弟入学,特别是开办“红军培训速成班”,例如已经参加革命的陈宗尧、湘赣省委财政部长老共产党员陈希云的儿子陈斌、农会骨干的后代刘长希、刘宗舜、陈志彬等,都是先后被推举到高小通过学习直接推荐到红军部队担任骨干。<br> 由于军阀混战,蒋介石国民党军无暇顾及“共匪”,革命形势发展大好,红色机构逐步走出大山。<br> 1931年 3月,在将军山战斗中, 苏维埃地方武装协助茶陵游击队和红七军直属队、20师58团与湘东南独立师第3团一起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严尧苏区。 </h1><h1> 1931年3月,将军山战斗之后,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由小田寨下坪迁址到尧水南岸。<br> 1931年4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由尧水南岸迁到严塘湾里,谭余保任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逐步完善政府机构,设有劳动部、土地部、财政部、军事部、文化部、工农检查委员会和工会、妇女委员会、反帝同盟等组织机构。是年冬,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严塘湾里召开,选举陈德发为政府主席。期间,严塘曾有茶陵游击队和红七军58团的保护,政府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br> <br> <br></h1> <h5><font color="#ed2308"> 图为严塘湾里苏维埃旧址</font></h5><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h1> </h1><h1> 1931年8月,中共湘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在永新成立,标志着湘赣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划属湘赣省,机关从严塘湾里迁回到秩堂小田寨下坪,谭余保调到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工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由谭普祥担任。县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发展苏区经济,号召青年积极参加红军,支援革命战争,并开展各项革命竞赛活动,使秩堂的农业生产连续几年获得丰收,大批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和区乡地方武装。</h1><h1> 1932年6月初,中共茶陵县委、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等机关从寨下坪迁入马首,决定对1931年正月在马首建立的红军兵工厂、东坑江下红军医院扩大规模。7月,在马首刘家祠召开第六次全县党员代表大会,研究了扩大红军和发展经济等问题。接着又召开了第四次全县苏维埃代表大会,陈德发再次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这一时期,由于敌人的猖狂进攻,茶陵整个苏区被迫不断缩小,而秩堂仍然成为茶陵最巩固的苏区。 <br> <br></h1> <h1><p><font color="#ed2308">图为秩堂马首苏维埃旧址</font></p><div> </div> 1932年8月,陈德发任县苏维埃主席。<br> 1933年4月,彭积云任县苏维埃主席。下半年,敌人在占领高陇后,数次向秩堂进攻,秩堂大部分苏区被敌占领,茶陵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等机关以及县兵工厂被迫从马首迁到东坑陇上的磨形里。茶陵县委在磨形里召开了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动员儿童先锋队和党团员以及群众参加红军,墨庄支部44名党员一致加入红军,并带动24名党外同志入伍。继墨庄支部之后,小田支部动员党、团员及群众100余人入伍,成立小田连,这些被称誉为全省最光荣的例子。<div> 为了阻止敌人向苏区进攻,湘赣主力红军第十七师于8月18日在雪花坳举行攻坚战,伤亡300余人,战斗惨败;11月8日由茶陵独立团为主力、湘赣红军第十七师三个团为援军、茶陵县苏维埃政府为后勤供给,开展五佛岭阻击战,歼敌1800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取得辉煌胜利。 <br></div><p> 1933年11月,雷保云任县苏维埃主席。<br> 1934年3月,茶陵与宁冈合为茶宁县,张善诚县苏维埃主席,直到1934年7月解散。<b><br></b></p><p><b><br></b></p><p><b>三、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涅槃</b></p><br> 1934年正月,敌人进一步向秩堂苏区发动进攻,中共茶陵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等机关被迫从东坑陇上迁移到江西永新的高坑。<br> 6月,中央红军前委会议决定落实战略转移部署,因此中共茶宁县委、茶宁县苏维埃政府及其区乡苏维埃政府在7月底被迫解散,机关人员多数编入红军参加长征,少数编入谭余保领导的湘赣游击队。8月初,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西征,离开了湘赣革命根据地,10月中央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参加长征。<br> 从1927年秋毛委员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几年来硝烟弥漫、红旗招展的罗霄山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偃旗息鼓沉寂下来,又回到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还乡团清算的血雨腥风中……</h1><h1> 中国革命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和全国各地人民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侵略和国民党反动军队,赢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h1><h1> 1949年8月,茶陵和平解放,“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转型为“茶陵县人民政府”,与天地同行,与日月同辉……</h1>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茶陵县烈士陵园纪念碑</font></h5> <h1><p><b>四、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纪念地</b></p><br>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从1927年11月建立,到1928年8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改称茶陵县革命委员会,到1930年6月初茶陵县革命委员会改为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到1934年8月茶陵县苏维埃政府被迫解散,在水深火热的旧制度和血雨腥风的斗争中进行了七年艰苦卓越的运作,配合井冈山中央主力红军和湘赣红军粉粹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为中国红军输送兵源、特别是为建立保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果辉煌,影响巨大,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壮丽的诗篇。<br> 中国红色政权始于茶陵。中央电视台1997年特别节目《井冈山》中曾这样评价:“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国务院,都是从洣水之滨的小屋里走出来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各地各级“人民政府”的建政,都是传承1927年“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建制模式。<br> 没有传承,再丰厚的精神财富也难有价值。为了纪念红色政权的肇始,传承红色基因,2007年茶陵投资1800余万元修复了工农兵政府旧址。接着,严塘湾里的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得到修复、建设、并开放。不久,秩堂马首的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也得到修复。湾里建设成为湘东最美红军村,马首建设成为湖南最美红色村。<br> 如今,茶陵洣水河边的前进村,坐落着一个徽派风格院落,青瓦灰墙,圆柱方檩,画栋飞檐,它自南宋以来就有,曾是古时的衙门,现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br> 走过头门、仪门,书写着“公生明”三个大字的牌坊便耸立在眼前,绕至其北面,便是大堂,穿过二堂、三堂,经廨舍、内宅,便到了后花园,自西向东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七进院落,布局严谨,古朴雅致,宁静安谧,鲜花怒放,蝴蝶纷飞。各馆内陈列的泛黄旧照、展出的各类实物、一长排大型的将军头部雕像……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联想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br><br></h1>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茶陵县红旅文化编辑部编撰人员井冈山茨坪留影</font></h5><div><br></div><h1>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已经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教育基地,成为实践“三个代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重温入党誓词的重要阵地。</h1><h1> 随着湘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合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的艰难历程和峥嵘岁月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开去,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的图片越来越被人青睐,前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游客络绎不绝。 </h1> 图为茶陵县红旅文化编辑部编撰人员井冈山茨坪留影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作者宁冈(今龙市)龙江书院留影</font></h5> <h5></h5><h1><br></h1> <br>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茶陵县烈士陵园纪念碑前缅怀活动</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农村老屋</font></h5><h5><br><div>(龙雪哲:茶陵县秩堂人,中学教师,业余作家诗人,茶乡文化学者。喜欢山水,爱好文史,乐意在文字里行走,梦游风景的远方。)</div></h5>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新农村建设环境</font></h5> <h1><b><font color="#ed2308"> 茶乡红</font></b></h1><b>—— 纪念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90周年</b><br> 龙雪哲<br><br>从神农走来的茶乡<br>铸造过无数的辉煌<br>也经历过太多的磨难<br>敢为人先的灵魂啊<br>何时藏进了迷茫<br><br>女娲盘古太遥远<br>普罗米修斯在何方<br>毛委员引来了革命火种<br>从此茶乡一片红<br>云阳山有了太阳<br>洣水河有了方向<br>炎黄子孙有了力量<br><br>九十年前风云变幻<br>星星之火燎原茶乡<br>秋收起义上井冈<br>开辟了革命道路新气象<br>革命政权迷茫时<br>湖口挽澜是胆量<br>工农兵政府第一家<br>首创中国民主建政共产党<br>古老的茶乡一片红<br>土地革命喜洋洋<br><br>血雨腥风从天降<br>茶乡的意志坚如钢<br>抛头颅啊洒热血<br>茶陵牛建设新家园<br>革命故事千千万<br>神农故邑永远是榜样<br><br>天苍苍啊野茫茫<br>当年多少父子上战场<br>如今多少老母在张望<br>回来了啊回来了<br>二十五位共和国将军<br>六千革命烈士魂<br>五万性命埋家乡<br>鲜红的旗子高高飘扬<br><br>踩着土地的血红<br>走过岁月的峥嵘<br>九十年茶乡红彤彤<br>神农故邑走进中国梦<br>工农兵政府仍然辉煌<br>茶陵牛接力在路上<br>血染的风采永远耀茶乡 <div><br></div><div>(原载《茶陵工作》2017年7月刊)</div> <h5><font color="#ed2308">图为新农村建设环境</font></h5> <h1><b> </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