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老熊

<p class="ql-block">時光匆匆而過,又到了該送夏迊秋的立秋節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7日</p><p class="ql-block">庚子年六月十八</p><p class="ql-block">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秋</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p><p class="ql-block">“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p><p class="ql-block">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p><p class="ql-block">对中国人来说,立秋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节气之一,而且还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立秋》</p><p class="ql-block">【唐】刘言史</p><p class="ql-block">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p><p class="ql-block">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p><p class="ql-block">立秋又称交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为立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气还处于炎热之中,但素有“秋老虎”之称的高温天气却已不同于使人烦闷的暑热。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所以立秋调养时切不可背离自然规律,循其古人之纲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爺爺和我的奶奶含辛茹苦共同養育了十三個子女</p><p class="ql-block">爺爺是當地附近小有名氣的西醫,是一位为人敬业、謙和、慈祥的老者。抗戰勝利那年我們由重庆回到家鄉武昌老宅的時候我上小學六年級。我們家的老宅類似北京的四合院,但我們家三面是兩层楼房。只有進大門後一個过道的兩边是平房。往裡走是四四方方露天的天井,再経过中央的堂屋后面是廚房兼吃饭的房間。最後走出了门外眼前豁然一亮,那是一個小院和開扩的紫阳湖畔。而現在這美好的風景只有在回憶中!记忆中老宅大門前的人行道外宽扩的柏油馬路和后面小院滨临大大的紫阳湖常在夢中出現⋯后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城市建設中熊氏老宅与临近的地方建成了湖北省人民醫院。</p><p class="ql-block">老宅一樓大門的右邊就是較大的爺爺接待患者的診室(我们称之為"花厅")他開處方用的是拉丁文或是英文讓病人到一家大藥房去取藥。畄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当病人離去的時候、他總是要親自送到大門口,不論對方是老年或是青年都要弯腰鞠躬近乎90度相送的。对老朋友也是如此對待。而且对家境清貧的患者從不收取出诊費。医德多么高尚!多么令人感動与敬佩!爺爺的老朋友很多,但是他極少外出應酬。在家裡對我們非常和藹、從不大声說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爺爺是一位非常虔誠的基督徒!每當禮拜天帶着我們全家老小到教堂做禮拜是一件大事情。那時他從不和我們坐在一起、而是坐在一架很大的腳踏風琴旁邊,當大家唱讚美詩的時候就由他伴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爺爺的愛好是喜歡獨自低声唱歌、還有特別喜歡收集各種時钟、掛錶和畫畫写写。那時候家裡有大小不同的好幾個座钟,都非常漂亮,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個外面窧着半圓形玻璃的精美的座钟了。家裡的钟錶如果出了什麼毛病他自己修理和摆弄,极少外出修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我上初中二年級的一天,家中只有爺爺和我兩個人。他一邊彈着家裡比較小的腳踏风琴一邊讓我和他一起唱讚美詩,我們一老一少雖然聲音不是很協調,但是那種和諧美妙的情景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 唱了一會兒爺爺走到桌边開始繼續製作月曆,包括有阳历、阴历,還有各種節氣。和前些年我們用的掛曆相似、大小也差不多。只是上方沒有各种美女或風景的圖片而已。我就站在一邊靜靜的看着,當時他對我講每年的8月8號或是7號是立秋的节气。爺爺的阿拉伯字寫得真好和印刷的一樣一樣!當年爺爺已經六十多㱑了呀、可見他是多麼的細心、認真和專心自致!雖然我不明白立秋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句話我可是記住了。成年以後我才知道,比如今年就是8月7號立秋。有一件巧合的事情就是我的兒子是8月8號出生的、體重八斤、出生的時間是早上八點鐘,巧不巧?每年一到立秋的日子我的腦子裡就会闪現出這些往事,好像過電影似的一遍又一遍的浮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爺爺在世的時候我們家已是三代同堂。他曾經做了一個表格,填寫了全家每人的出生年月日及出生的時辰。上面写有阳历阴历、也有兒媳婦和孙媳婦。現在我們同輩的堂兄弟姊妹及表兄弟姊妹除了很早就跟隨父母到海外的除外,幾乎人人手持一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前些年《金粉世家》和《大宅門》播出的時候,与我同㱑的小姑就會在电話中對我講:這是不是有一點像我們的家?我說:他們家的人多热闹、的確和我們家相似,但是比我們家豪華得多,是不是与藝術加工有關。 我的姑姑和婶婶们雖然也身穿旗袍、燙頭髮,但是從來不塗脂抹粉、也不披金戴銀。個個大方正派有气质。而且我們家的每一位男女一直都是自食其力。 他(她)们中有医生、护士、敎师、教授、职员、航空從業者。都從事很普通的工作。其中教授与教师就有九人。這可能與爺爺奶奶的言傳身教有關吧!奶奶是一位性格直爽、快言快語的人。鄰里关系相處的非常好。記得那些年每到週末就從漢口跟隨母親坐上轮渡或登陸艇、回到武昌与大家团聚一天,那时候大家庭裡和諧歡樂的氣氛情景交融、好像就在眼前。飯桌上豐富可口的菜肴、以及那忘不了的武汉特色菜~排骨藕煨湯⋯真的是令人難忘!特別是每当寒暑假在武昌老宅裡我們年龄相近的么叔、小姑、弟弟更是玩得好開心的,乐此不疲啊!而這一切早已隨风而去了。 啊!难忘的少女年华⋯ 這樣的生活直到高中畢業考到外地上大学才開始了另外一種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過幾十天我就要進入86歲了!人老了就喜歡回忆往事,可能老人都這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時光匆匆而過,今天是該送夏迊秋的立秋節氣了。立秋以後,夏日就會開始收斂他的色彩,三伏天即將結束,很快就要秋風瑟瑟。人們就又要悲秋了、思鄉了。其实秋天不冷不熱、夜長白短,空氣清新,秋高氣爽,多麼舒适愉快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了、希望能健康,老了、希望还能生活自理,不成为别人的负担。希望自己是個慈祥的老人。希望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依然有一颗热情年轻、纯洁洋溢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白照片,永遠的思念!</p><p class="ql-block">翻看老照片,思緒萬千。現在除了三姑和小姑兩位健在,其他的長辈親人們全已去了天堂!</p> <p><br></p><p><br></p><p><br></p><p>几张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昌张之洞路的熊家老宅前</p> <p><br></p><p><br></p><p>我的父母在母親家的花園裡</p><p>父親在自己家裡是大哥</p> <p>中間是我的母親 兩边分別是二婶和三婶 </p><p><br></p> <p>三姑:護士長</p><p>三姑父:内科消化系專家</p> <p>小姑:音樂教师 美声女高音</p><p>小姑父:湖北省畜牧特产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我与同岁的教师小姑、</p><p class="ql-block">七十年前湖边的兩位少女,現在我们已是老奶奶👵 </p> <p><br></p><p><br></p><p>母親才19㱑、就成了熊家的大少奶奶。26㱑就因父親病故而踏入社会独立撫育着一双兒女直到八十三歲生命終止。有幸的是在她生命的最後三十多年中能和我們在一起、享受到了先是三代之家以后是四代之家的幸福生活!</p><p><br></p><p><br></p> <p><br></p><p><br></p><p><br></p><p><br></p><p>2块醫院的牌子实际是一家医院,省人民医院牌子下面就是我们熊家的宅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