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科尔马小镇

烟雨江南

<p>如果将巴黎比作风情万种的都市女郎,那么科尔马小镇便是精致可爱的乡村女孩,美的自然,美的随意。 科尔马位于法国东北部边界的阿尔萨斯大区,与德国相邻,是世界上最美小镇之一,名字也很好记。</p> <p><br></p><p>这里地处平原,莱茵河支流环绕城区,蜿蜒曲折。小镇的建筑别有特色,仍然保留着16世纪风格,千姿百态的木筋小屋,栋栋独特、栋栋不同,就像置身于童话世界。独特的自然风光,古朴彩韵的老城,浪漫的石桥流水,被赐予“法国小威尼斯”的称号。人头屋,普菲斯泰屋,圣马丁教堂、干白葡萄酒产地、著名雕塑家巴尔托尔迪的故乡以及历史上的17次地域归属国的更迭交替等等,为这座小镇添加了更多的迷幻风情。</p><p>所以,科尔马并不仅仅是颜值那么简单。</p> <p><br></p><p>我在《去哪儿》网上报名参加了法、瑞、德、意四国游的旅行团,恰好是在去年的农历除夕来到科尔马打卡。</p><p>在小镇入口的公路转盘处,伫立着一座自由女神青铜像,这可不是“山寨”,虽然自由女神是美利坚的标志,但法兰西却是她的故乡,塑像创作者巴托尔迪的出生地就在科尔马。2004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雕塑家去世100周年,在他的家乡落成了一座12米高的小型自由女神塑像。</p> <p><br></p><p>当年法国为什么要送自由女神像给美国?一是因为脱离英国统治的美国是法国的朋友,法国曾为美国的独立付出了很多很多,并且美国独立的合约就是在法国凡尔赛宫签署的。二来,很多不满拿破仑三世统治和普法战争(法国称法德战争,德国称德法战争)结局的法国人希望能够结束君主制,建立起新的法兰西共和国。出于对大西洋彼岸共和国的赞许,也为了增进法、美人民相互间的感情,法国一批政治家和学者开始筹资并委托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设计一座雕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 100周年的礼物。</p><p><br></p><p>1871年,巴托尔迪专赴美国,亲自选定了纽约的一座无人小岛矗立巨大的自由女神雕像。雕像由法国出资建造和运输,基座和安装则由美国负责。制作过程用了十几年,颇为曲折,整个雕塑被分为350个模块分别铸造,结构设计和组装得到了埃菲尔铁塔设计师的大力帮助。终于在1886年,基座高47米,女神像高46米,总高93米,重229吨的“自由女神”铜像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象征着人类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和决心。</p> <p><br></p><p>不过科尔马人似乎并没有炒作这件事情,小镇上没有出现琳琅满目的自由女神商品,依然自顾自地安静着、文艺着。看到路面出现的“自由女神”小铜牌,其实是路标,指向雕塑家的故居。</p> <p><br></p><p>【广场】</p><p>诸多不规则形状的广场,向各方向延伸出条条步行路,连片成为游览区,一眼一风景,一景一陶然。</p> <p><br></p><p>【木筋屋】</p><p>木筋屋是小镇的灵魂,造型精致漂亮,好像童年拼搭过的积木。远在十二世纪,还没有混凝土的影子,德国人创造了这种建房方式,时间相当于中国宋朝后期。房子的首层多用石料建造,然后用木方搭建框架做为承重体系,也有些房子全部采用木框架,之后再用粘土与草茎混合制成的砌块垒起来作为填充外墙。</p><p>由立柱、横梁、斜撑杆等组成的框架,受力合理,是看得见的几何不变体系,并且尖尖的屋顶有利于排水。而后来木框架设计佈置的变化多端、在木方与外墙表面涂抹各种颜色,则是法国人天马行空的风格。</p> <p><br></p><p>是德国的框架,法国的色彩造就了这样的特色建筑。不由地想到,今天钢结构设计理论的初始概念是否就来自木筋屋的受力体系,并在之后发扬光大。由衷佩服德国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同样佩服法国人的丰富想象空间,使建筑变得如此美丽,双赞!</p> <p><br></p><p>【底层石材,上部木框架结构】</p><p>木筋屋在建房过程中不使用一颗钉子,木方之间的衔接做法与中国古老的榫卯连接基本一样。</p> <p><br></p><p>【全木框架结构】</p> <div><br></div>【建造中的填充外墙】 <p><br></p><p>【小镇风情】</p><p>街上各色小店很有特点,可爱的小玩偶和浪漫的艺术品布满了临街店铺,还有圣诞节之后打折的商品,禁不住驻足流连。</p> <p><br></p><p>随意吊挂的玩偶和物品透露出法式的诙谐与浪漫,萌翻了游人。</p><p>法国人认为雄鸡报晓是“光明”的象征,并且雄鸡具有勇敢、警惕的品质。高卢是法国古称,也是拉丁语雄鸡的意思,高卢雄鸡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代国旗上的标志,是当时法国人民革命意识的象征。观看国际体育比赛时会发现,法国足球队的队服上有只昂首挺立的公鸡图腾,代表着国家精神。</p><p><br></p> <p><br></p><p>有点随性和慵懒的科尔马,冬季不少店铺早上九点还未营业。</p> <p><br></p><p>【药店】</p><p>都有绿十字LOGO</p> <p><br></p><p>【水城】</p><p>纵横的人工河道贯穿大街小巷,绕过户户人家的门前或墙边,是一座水城。</p> <p><br></p><p>【小威尼斯区】</p><p>这里是科尔马的特色街区,温润的河流波光灵动,岸边鹅黄、粉红、紫蓝、桔红、果绿等多彩靓丽的木筋屋,将身影投入水中,偶尔驶过的小船将色彩晕开后又重新组合。站在桥上和岸边悠闲地看着水中倒影,不觉间地会把自己想象成画中人。冬天虽然缺少了鲜花,小屋的色彩却透露着生机盎然。</p> <p><br></p><p>【人头屋】</p><p>建于1609年,属于16~17世纪中产阶级的住宅形式加上文艺复兴的装饰风格,据说以前是葡萄酒交易中心,现在一楼为餐厅,楼上则为四星级饭店。这栋最抢眼的建筑共有105个雕刻的面具人物头像,每个头像的身份、发型、表情都截然不同,有小丑、牧师、商人、大臣等等,生动有趣,中心突出的阳台窗户别具一格,屋顶的青铜雕像是自由女神设计者巴尔托尔迪19世纪的作品。</p> <p><br></p><p>【普菲斯泰屋】</p><p>建于1537年,原是一位制帽商又投身金融业发迹商人的家产,现在是葡萄酒商店。设计精妙的多角形的凸塔、凸窗和锥顶、底层拱形门洞、木柱支撑顶层有转角的外廊等等都极有特色,外墙面还有精致的浮雕绘画。她曾经是、现在也依然是科尔马最有韵味的建筑,岁月沉淀使这座483岁的老屋像一位经过时间洗礼的美人,更具魅力。</p><p><br></p> <p><br></p><p>相邻的绿房子也别致精巧。</p> <p><br></p><p>【老海关大楼】</p><p>建于1480年,是科尔马最古老的公共建筑,具有中世纪晚期民间建筑的风格,现在是小型音乐厅。</p> <p><br></p><p>【圣马丁教堂】</p><p>建于13世纪哥特式建筑,位于小镇最中心位置,带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意思的是,这座欧式建筑的塔楼,却有一个铜制的蒙古帽子尖顶。</p> <p><br></p><p>裙房绿色屋顶上的老虎窗,好像两只“小眼睛”。</p> <p><br></p><p>【施文迪喷泉】</p><p>施文迪是1564年至1568年间的战争首领,他参加了与匈牙利和土耳其的战斗,并从匈牙利带来优质的托卡伊葡萄品种,所以这座铜像人物手中有葡萄的藤蔓,为1898年建造。</p><p><br></p> <p><br></p><p>【白葡萄酒重镇】</p><p>科尔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极适合种植葡萄,因此成为法国干白葡萄酒的主要产区。阿尔萨斯地区的葡萄酒不是以产地命名,而是以酿造采用的葡萄品种命名。这里基本上以单一的葡萄品种酿酒,所以酒味比较纯粹。其中较为出名的有雷司令、琼瑶浆、灰皮诺和白皮诺等等。每年9月,科尔马都会举行为期两周的葡萄酒节,酒类产品琳琅满目。</p><p>即便不是9月,坐在别有情调的餐厅露台上,看油画般的街景、中世纪的石板路,品一杯地道的干白葡萄酒或饮料,慢享小时光,一定非常惬意。</p> <p>【集市】</p><p>这里最为盛大的是一年一度的Christmas market, 不过即使不在圣诞假期,这里也会有一些摊位。</p> <p><br></p><p>【彩色街景】</p><p>在这五彩缤纷的小镇中漫步,阿姨妈妈们的心脏分分钟能变回少女心。</p> <p><br></p><p>【历史】</p><p>科尔马美丽外表背后其实还有很多沉甸甸的历史故事,所处的阿尔萨斯地区曾被法德两国之间反复争夺,统治者易手高达17次,直至德国在二战中战败才回归法国的怀抱,并形成了今天法德两国以莱茵河为界的版图。</p> <p>法国作家都德1873年写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述的爱国励志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意为:普法战争后,战败的法国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禁止这两地的学校再教授法语。一名小学生因为上学迟到了非常担心被老师韩麦尔先生惩罚,但是到了学校却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教室里不再乱糟糟一片,老师也不再那么严厉,这一切让他感到奇怪。但是当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非常震惊,顿时对以前读书的不努力感到后悔。在最后一堂课结束时,老师在黑板上用最大的字体写出:“法兰西万岁!”</p> <p><br></p><p>幸运的是,随着时光的远去和社会的发展,民族和文化的融合给科尔马留下了令人惊叹的财富,成就了它与众不同的混搭风格和风土人情。不论历史怎样动荡曲折,即使是战争,也没有任何军队肆意毁掉这里的古迹,大部分建筑和雕塑都平安保留了四五百年,今天仍然熠熠生辉。</p><p><br></p><p>有人这样评价科尔马:“由于长期接受法德两种文化的熏陶,科尔马兼有法国的容貌、德国的骨架、浪漫与严谨相结合的别样风情”。一个法国小镇能将德国风格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科尔马,骨子里的法德混血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