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文字编写:太极</b></p><p><b style="font-size: 20px;">图片拍摄:太极</b></p><p><b style="font-size: 20px;">2020.8.7</b></p> <p><b>今天,我之所以再次提笔写写我初中的母校苏埠中学,主要有三个原因。</b></p><p><b>其一,去年夏天,我的一个学生,说她的女儿想到城区上小学,问我哪个学校好,她准备借债买房,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这种从众攀比我实在讨厌,我只能敷衍搪塞不了了之。今年她又打电话给我,说她孩子进入了一所私立学校上学,暑期想让孩子报口才或美术辅导班,问我哪个科目好,我说要根据孩子兴趣爱好,不能盲目行事,一切顺应自然为好。然后我就分析了她家的经济状况,家有两个孩子还有两位老人,全凭孩子爸打工挣钱支撑。房屋按揭贷款要钱,一家生活开支要钱,孩子私立学校上学要钱,生病住院今后养老要钱……</b></p><p><b>结果,我的学生说,人家都这样你不这样行吗?我无语了!</b></p><p><b>其二,这些年,国家在农村校园校貌建设上投入了众多资金,农村校园校貌焕然一新了,学生都选择了城里读书,导致多数农村学校,只剩下空壳外套,闲置了国有资产,浪费了国家投入,着实让人心疼!</b></p><p><b>其三,由于农村学生都往城里学校拥挤,农村各中小学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了,让多余的乡村教师无课可教,成了现实问题!</b></p><p><br></p> <p><b>苏埠中学,这所苏埠镇上的完全中学,是1957年开始建校招生的。在经历了一个花甲的兴衰之后,前些年教育局就下达了指令,要求当年秋季高一停止招收新生。</b></p><p><b>也就是说,到了2018年高考之后,苏埠中学将在苏埠人民的心目中消失了!</b></p><p><b>纵观苏埠中学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享有“小南京”之称的、颇有知名度的全国闻名小镇,连一所完全高中都保不住呢?</b></p><p><b>原因很简单,老百姓都知道的,是学校的教学质量太差了,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了,所以招不到生源了。这样的学校,家长还能认可吗?</b></p><p><b>真是如百姓所言的原因吗?从表面上看,的确是教学质量问题。从实质上讲,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苏埠中学的衰落,绝不是普通老百姓所想象的那样!</b></p><p><b></b></p> <p><b>据苏埠中学老三届毕业的学生回忆,当初他们那个班的确很牛。其中一个姓粱的同学成绩不错,另一个同学就向他挑战,说梁如果能考取清华,自己就能考取北大。结果那一年高考,两人都如愿以偿(姓粱的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工作,之后调回六安,家属和我老家离得很近)!</b></p><p><b>试想,一个班级,同一年能考取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两所重点高校,在我们六安市的学校中有几所?这是怎样一个牛的班级怎样牛的学校啊,这就是我们老百姓心目中所鄙视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苏埠中学!</b></p><p><b>那个年代,应该算是苏埠中学最辉煌时期吧!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苏埠中学培养不出人才呢?</b></p><p><b>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教师不及当年的教师队伍了,真是这样吗?</b></p><p><br></p> <p><b>十年前,苏埠中学有一位英语老师,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班主任聘用授课老师时,大家都看不上他,尽管他教学很尽力,但是教学成绩就是一般。</b></p><p><b>不曾想,这位老师之后被应聘到了六安一中,如今,居然成了一中的品牌英语老师,为什么?</b></p><p><b>不难想象,任何一所学校,没有良好的生源,谁都无法面对。苏埠中学生源,是在省级一类、二类、三类示范高中层层选拔后,在私立学校不择手段招生下,剩下的生源(包括高中线不达标的择校生)才能轮到苏埠中学,这样的生源,谁还能有牛逼教好?</b></p><p><b>几年前,有一位不是示范高中的校长,在一次区总结表彰大会上说过,省示范高中,市示范高中,把好的生源都挖走了,剩下的生源才轮到我们普通高中录取,我们培养的对象是通过层层筛选的生源,假如我们基层学校能考取一名大学生,说明我们干得出众;省示范高中,如果有一名学生考不取,说明他们失职误人子弟!</b></p><p><br></p> <p><b>招生策略,大家都是心知肚明,有用吗?正如那些教育专家,整天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如果下到基层学校,能把那些所谓的差生教好,才足以证明他们的确很牛!可是,这个社会纸上谈兵的专家太多了,你必须人云我云。所以抬杠的人也就适应潜规则,也就没人要求专家那么去做了。</b></p><p><b>事实上,单纯的老百姓,最认可的还是那些专家教授的话,毕竟他们是权威人士,这个天下是他们在管控。</b></p><p><b>如果说这些差生,直接就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着手培养,那肯定行得通!你教他们去学开车,这些学生肯定一流行,没有一个学不会。难不成三年下来,连修车都可能是精通的行家呢!</b></p><p><b>但前提是,苏埠中学不是职业技术学校,况且及时如此,也没有几个家长能够认可,家长们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把文化课学好,大学梦就是小康梦!考取大学是家长们多年的夙愿,是门庭的荣耀!哪怕最后考不取,家长们说尽力了,也就死心了!</b></p><p><br></p> <p><b>多年前,皖西学院的一位生物老师就说过,说澳大利亚的高中生毕业,必须要学会两样东西,一个是生物学,一个学会开车。澳大利亚森林资源丰富,资源的培植和资源的运输,是典型的职业教育对象。所以人才的培养要依据国情。可我们国家呢,哪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能与时俱进?专业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尺,以至于普通的英语专业,会计专业的人才超过了限度,难怪有那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甚至学非所用!</b></p><p><b>话又说回来了,没有优质的生源,任何一线教师也很难培养出千里马。</b></p><p><b>不要看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整天在高谈阔论,大放厥词。真是有能耐的,就到所谓的三流、四流学校去任教,如果真能够把那些后进生,都能教好考取大学,那才受人们敬仰,那才是真正的专家,纸上谈兵有用吗?</b></p><p><b>据六安二中的一位老师说,当初韩摆渡初中毕业的一位学生,中考成绩优秀,本来能进一中的,是二中给他很多的优惠政策,所以这位学生才选择了二中。</b></p><p><b>二中承诺是:三年免书学费,给与一定的生活补助费,需要学习资料,自己看中就买,然后到班主任面前报销。</b></p><p><b>这个学生,在高二的一次数学考试中,让改卷的老师们束手无策一回。他把一道选择题选好后,加了一个备注,备注是这样写的:这道题按常规应该选A,我认为应该选B,理由是1234。改选择题老师停下了,打开卷封,一看是这个学生的,所有改数学试卷的老师都停了下来,一起研究这道题。结果,这个学生做的是正确的,给的答案错了!</b></p><p><b>试想一下,这个学生无论在哪个学校上学,成绩都不会很差!</b></p><p><br></p> <p><b>是金子在哪都发光!”这是我们镇上一位小学退休校长的肺腑之言,他的儿子当年中考,达到了二中分数线,他要求放弃了二中,录取在苏埠中学就读,结果高考那年,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b></p><p><b>苏埠中学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体制招生,能是现在的状况吗?</b></p><p><b>科技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可是,我们的专家依然默守陈规,要求教师借助互联网教学,学生跟着鼓掌傻笑凑热闹,有用吗?</b></p><p><b>美国小学的自然学科,老师一般不布置作业,学生学习自由。一旦布置了作业,就要求学生回家从互联网查阅,搜集整理打印。交来的作业,犹如我们大学里的一篇论文!</b></p><p><b>什么是主动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b></p><p><b>比如,你在教学物理中的电路,你可以让学生自备电线、灯泡开关等,在实验室设置一个电路图,让学生充当电工,一旦电灯亮了,说明学生懂了,学生有了实践基础,哪有家里灯泡坏了都换不好的道理?</b></p><p><br></p> <p><b>试看今天的六安高中布局,牛逼的一中,起先扶持了六安中学,然后又办起了一个东校区;紧接着二中也办起了一个西校区,还分开了一支私立学校,皖西中学;知名度很高的毛中,在叶集,在三十铺分别办起了分校区。六安市区,已经成了重点高中攀比高峰期,重点高中已经泛滥成灾了!</b></p><p><b>是学校的知名度太好,还是决策者的意图,我不得而知。这应该说是各重点学校的重中之重吧!</b></p><p><b>这样的举动,让人已闻不出重点学校的味了,都是重点了,也就都不是重点了!如此下去,作为新安中学,城南中学两所省示范高中也就面临着危机四起了!</b></p><p><b>难怪,国家花了巨资修建的农村校舍,已经到了人去楼空的地步,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都蜂拥而上,挤进了城市!</b></p><p><b>重点分校,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为了什么?这分明是开发商在接力打造多方位的学区房,就是让盲目的老百姓不知死活往里钻,榨干其腰包的人民币罢了!</b></p><p><br></p> <p><b>呜呼,决策者叫你生存,你就得生存;决策者叫你消失,你就得消失!</b></p><p><b>经过一个花甲之后,苏埠中学走过了辉煌,也历尽了沧桑。造成今天的结局,只能说决策者的宏观计划太英明了!</b></p><p><b>前些年,我步入破烂不堪的苏埠中学操场,仿佛悲凉的局面已经拉开了帷幕!彷徨中,有幸看到母校三朝元老的黄立余老师,黄老九十多岁了,眼不花耳不聋,身体健壮有力,当我问之操场的缘由时,黄老一个劲的摇头自叹:败了,全叫他们给败了。听着黄老的叹息,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b></p><p><br></p> <p><b>母校,你就这么消失了,对于我们这代人,还是觉得有很多的遗憾!</b></p><p><b>尽管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把苏一校迁到了苏埠中学里面,毕竟是临时的救急。据说,苏一校新校址正在着手征地修建,苏埠中学教学楼不适合小学生上下!</b></p><p><b>可以肯定的是,母校,没有对不起养育之恩的故乡,没有对不起家乡的父老乡亲!作为母校的学子,我们会时时刻刻惦记着,永世难忘!</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