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芳菲岁月

<p>八一建军节前,一位抗日老兵一一李虹叔叔耗费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和心血,回忆了七十多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用真实的事件和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了对曾经一同经历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老战友的回忆和怀念《深切怀念王怀义同志》,文章读后不禁渭然泪下…对老一辈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后辈们不仅要深深铭记,还要代代相传…</p><p>《烽火的记忆一一深切怀念王怀義同志》</p><p>李 虹 </p><p>王怀義同志江苏如皋人,1923年出生在如皋江安乡一个农民的家庭,1939年12月参加新四军,1941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王怀義同志是一位军政双全,德才兼备的优秀指挥员,他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侦察参谋,营参谋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炮兵第六十六师师长,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直到1983年6月副军职待遇离休。</p><p> 1942年秋天在如皋西的金家庄祝家套地区一、二团合并,王怀義同志在一团三营任重机枪排排长,我在八连当卫生员,那年他十九岁,我十四岁,初次见到这位优秀的好同志。他为人谦和,心地善良,作战勇敢,关心爱护同志。大家都喜欢他,尊重他。他平时最能吃苦,行军时他帮助走不动的战士抗子弹箱,背背包,他也曾帮我背过背包,怕我掉了队。</p><p> 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我和王怀義同志是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我们风雨同舟,共同战斗,同呼吸,共患难,吃的是一锅饭(我在营部当卫生员,和机枪排是一个伙房),点的是一灯油(有时住在庙宇和祠堂里),亲如兄弟。</p><p> 回忆1945年4月过长江到浙江,成立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是廖政国同志,我们一团编为第十支队,还在一起参加了新登战斗,孝丰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十二师及三个突击纵队,为皖南事变牺牲的同志报了仇。1945年10月四纵队奉命北撤,过长江时我在团卫生队当医助,他在三营重机枪排。卫生队过江乘的是木船,他和三营八连、九连、营部及四纵队机关、苏南、浙西北撤的地方干部共计800多人,乘的是轮船(江安轮),这是最后一批。由于轮船已经连续七昼夜运送部队,船未曾保养,又严重超载,加上那天风大浪急,到了晚上,船行至泰兴天星桥江面时不幸沉没。沉没时船上人员那种悲惨的情景令人心碎,呼唤的声音北岸都能听到,船上人员互相拥挤,乱作一团。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唯有王怀義同志沉着应对,他的勇敢加智慧可以战胜敌人,同样可以战胜大自然和一切困难险阻。他命令机枪排战士迅速从船舱里出来,脱掉衣服,丢掉一切东西,向江水里跳。在水中寻找船上的烟筒,用手趴住烟筒的沿口。王怀義、葛春和等十几位同志在水中浸泡二小时,等来了小船方才得救,自己游上岸的仅仅数人,即徐黎澄,李鹰,沈思诚,陆锦荣,毛进同志。这次江安轮事件,损失严重,800多位同志不幸遇难,令人悲痛欲绝。四纵队政委老红军韦一平同志不幸遇难。他的遗体漂流到南通附近,在他的口袋里找到了他的图章,确定是韦政委后,即棺木入殓,厚葬在扬州的平山堂。沉船后,天刚亮,廖政国司令员带上警卫班长吴国祥来到江边,仰视江面,泪洒襟衫,遥祭英烈,久久不愿离去,心中极为悲痛!</p><p>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廖政国司令员是王怀義的老首长,王怀義跟随廖司令员度过了许多年,得到廖司令员的许多教诲,和廖司令员朝夕相处。在他直接指挥下,打了许多胜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说:“我王怀義有今天,全靠廖司令员的亲切关怀,爱护和教导,这个恩情永远不可忘记。” </p><p> 1941年12月发生的丰利战斗,这是一场硬仗,是血与火的战斗。新四军一旅二团在廖团长率领下向东台,李堡,栟茶地区的如皋丰利镇开进。对丰利镇之敌发起攻击,以勇猛的精神,一下突进丰利镇,歼敌一部,正当集中力量歼敌团部时,敌情发生变化。如皋城的日寇增援到了,廖团长当机立断,命令部队撤出战斗,来到丰利以北农村黄海之滨集结,日寇来势汹汹,要与我决战。廖团长沉着应战,指挥有方,与敌激战七昼夜,敌人增援五次,敌酋南浦旅团长也亲自出马,敌人不断进攻,均被我部击退。战到下半夜,廖团长命三连连长龚褔朝带一个排从敌人侧后去袭击日寇,不让敌人休息。廖团长预计敌人白天会再次进攻,他将全团的十几挺轻机枪和团部的二挺重机枪都集中到指定位置,迎接日寇的到来。果然不出廖团长预料,翌日上午敌人发动进攻,当敌人进入我有效射击距离时,廖团长一声令下,所有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射向敌人,敌人齐刷刷的倒了一片。这次丰利战斗,敌人伤亡惨重,我团亦有伤亡,三连指导员束恂同志负伤,团部机炮连重机枪排副排长王怀義同志负伤,三八步枪子弹击中他右臂,臂丛神经受损,手指麻木,落下残疾。据束恂同志告诉我。敌人这次伤亡有800余人,而我们仅伤亡不到三十人。这场血战,敌人没有讨到便宜,只能乖乖撤回如皋据点,我们二团取得了胜利,受到粟裕司令员的表扬。1944年3月粟裕司令员从战略高度考虑,决定组织车桥战役,前线总指挥为叶飞同志,由陶勇、彭德清同志率七团攻打车桥镇,由廖政国、曾如清同志率一团、一旅特务营,特三团在车桥附近的芦家滩设伏打援,由廖政国直接指挥。车桥战役的作战方针是攻坚打援并举,以打援为主。战役发起前,廖团长亲自察看地形,指挥埋没各种地雷,指挥重机枪设置阵地。他认为三挺重机枪不够,又从一营调来两挺,由三营营长周维生(老红军)统一指挥。三月五日下午四时,日寇分乘七辆大卡车约240人进到阵地前,周维生一声令下,五挺重机枪一齐开火,王怀義亲自操纵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仇恨的子弹射向日寇的胸膛。当时轻重机枪声、地雷和手榴弹的爆炸声,战士的喊杀声,如惊雷闪电,是抗战以来之罕见。日寇当场即死伤六十余人。这场战斗开场非常成功,廖团长、曾政委非常高兴!敌人受到打击后,即鼠窜到韩庄,小马庄里顽抗。廖团长即命令二营六连攻入韩庄与日寇白刃战,全歼该敌,命一营到小马庄上房屋,掀去瓦片,将手榴弹投入屋中,将敌歼灭。廖团长还命令战士向挂指挥刀的日寇射击,结果三泽大佐被击毙。这次活捉日寇二十四人,消灭日寇400多人,伪军500多人。车桥战役大获全胜,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嘉奖。王怀義同志十六岁参加革命,南征北战几十年,历经战争岁月。他忠于职守,不怕牺牲,先后参加战役、战斗几十次。1947年2月在莱芜战役中不幸被炮弹弹片击中头部和脚踝,受重伤而昏迷,经医疗队积极抢救,死神向他低了头,他坚强地挺过来了。他身体恢复后,经医院残疾评委会评定他为二等甲级残疾荣誉军人。1999年4月28日,项远政委(军职干部)在杭州召集《百旅之杰》首发式会议。他让我向王怀義同志发出邀请,并请他在会议上即席讲话。这次会议全是他熟悉的二十军老同志,济南军区郝保庆副司令员(中将)莅临指示。王怀義同志的到来,这是我们阔别五十二年的第一次相见,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我和葛春和同志单独请他到杭州新新饭店吃饭,畅谈别后的革命往事,盛赞胜利来之不易。这一年他已到古稀之年,七十六岁了,我也七十一岁了。葛春和七十八岁,一致认为经过战争的人,能活到这个岁数应当是很幸福的了,应当知足,这是托共产党、毛主席的宏福啊!谁也没有料到这次相见,竟成了诀别。</p><p> 2010年12月6日零时54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六十六师师长,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王怀義同志不幸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八岁。又一位离休老同志离开了,带走了那个年代烽火的记忆。 杭州疗养院顾问 李虹 二0二0年八月一日</p> <p>廖政国将军</p> <p>亲爱的爸爸</p> <p>行军途中</p> <p>车桥战役</p> <p>车桥战役态势图</p> <p>打死打伤活捉鬼子</p> <p>打扫战场</p> <p>勇猛的新四军战士向鬼子发动了进攻</p> <p>车桥战役烈士陵园</p> <p>王怀義抗美援朝前的照片</p> <p>解放上海后的留影</p> <p>1999年4月28日,王怀義在《百旅之杰》首发式上的即席发言</p> <p>老战友杭州合影</p> <p>1999年王怀義应杭州战友邀请来到杭州与战友们相会。</p> <p>1972年春 已担任炮兵第66师长 王怀義和夫人在无锡荣巷营房合影</p> <p>1972王怀義师长下部队作报告</p> <p>老战友李虹叔叔夫妇(曾任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副院长)</p> <p>2020年五月一日王怀義大女儿探望了李虹叔叔和王敬民阿姨二老</p> <p>对战友深切的怀念</p> <p>革命精神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