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

陌上文心

<p>毎次回到故乡,必须经过村西的那一片高地。一家两分地左右,全村人都有,种玉米的、种花生的、栽地瓜的,还有的干脆当了菜园子,五花八门,一个个方块连成老和尚的百纳衣了,这就是村子里的打麦场。毎年麦收、秋收这里总是最热闹的地方,装满了无数甜蜜的回忆。</p> <p>打麦场可是老人们费心费力挑选的地方,首先得离村子近,好方便收粮晒粮,其次要地势高四周无遮挡,扬麦子风顺能刮跑麦糠,最要紧的是必须选择带粘性的土壤,压出的场面结实,晒粮食才干净,没有沙子。</p><p><br></p><p>麦收时节,只要下过雨,麦场上就被雨水涮出一层小石子。这时是麦场最热闹的时候,不用谁号召家家都来压场,场面上撒一层麦糠这样不沾碌碡,人赤脚拉着,怕鞋底子踩上印痕不光滑。不同声调的吱吱呀呀合奏出一曲美妙悦耳的乐曲,久久地回荡在空中,欢庆丰收的到来。</p><p><br></p><p>压场是看火候的,干了压不进去,没有光滑面,晒粮有泥沙;湿了压后裂缝,晒粮时容易进麦粒,浪费粮食。只能 挑两桶水,干的地方泼一点,湿的地方等一等,为了金贵的口粮,老农们是不吝时间的。</p> <p>那时候小麦都用镰刀人工割。由于季节性强,抢收抢种,农村的孩子就多了一个假期-----麦假,毎年放一周,好帮助家中收小麦。割下来的小麦用麦秸捆起来,挑的挑,推的推,拉的拉搬到麦场上。</p><p><br></p><p>妈妈们把镰刀头卸下来反钉到镰把上,刀刃向前。找块大石头压住镰把,开始梳麦子,抓一把麦秸用特制的大木梳子把麦叶子梳掉,把麦穗割下来,再把麦秸子弄整齐捆起来。那是那个年代的宝贝,盖房子笘房顶用的。后来盖房子用瓦了,也就没人要麦秸了,都和在一起打碎了。</p> <p>麦场上麦子多了,均匀地摊开,晒两天后开始打麦场了,这是麦场热闹的时刻,也是老农们最开心的时候。有毛驴的套上去,咋呼两声小毛驴拉着碌碡跑起来,碌碡在麦浪上有节奏地起伏弹跳,那支吱吱呀呀的声音也成了快节奏。老人们说,这样打麦子最快。你只需在中间牵着缰绳,拿根条子吓呼着就行了,可别忘了拿个瓢呀,在毛驴排便的时候接出去。</p><p><br></p><p>没有毛驴的用老牛也行,老牛走得太慢什么时候才打一场啊!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不知是谁发明了飞碌碡。把牛拉的绳子加长,用一根长棍子把绳子尽量向外支,碌碡在外圈转,牛在里圈走,牛走得不快,碌碡转得飞快。这神技的确加快了打麦时间,为抢收夏粮做出了巨大贡献。</p> <p>压麦子转圈也是技术活,不能老在一个圈子跑,这样压不匀,有经验的老农总是指挥牲口在这边压里圈,到那边压外圈,一遍转下来就差不多了,解了牲口歇歇,翻翻麦秸子晒晒,再压一遍就完工了。</p><p><br></p><p>把麦秸子用叉挑走摞起来,掠一掠长的,堆起来扬场了。扬场就是扬麦子,让风把杂质刮跑,一般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的没有几个会的。老人们先抓一把带糠的麦子往空中一扬,看风向来决定堆在什么地方,扬麦子要顶着风扬。扬出去的麦子要均匀散开,不能挤堆,方便掠麦子的把杂物掠出去。</p> <p>掠麦子的比扬场的更要紧,俗话说,三分扬七分掠,可见掠麦子的重要性。那些扬不出去的麦秸棍,没脱掉白外衣的麦子粒都靠扫帚掠出去。这种活要弯下腰,铺下扫帚朝一个方向掠,要不然,扫帚的前梢会把麦粒甩出很远。</p><p><br></p><p>麦子扬干净摊在场上晒几天,等到水分合适的时候瞅中午温度高时装到家里去。麦场上只留下孤独的麦秸草垛和那孤独的碌碡了。</p> <p>后来那几年有了脱粒机,还是得收拾场。把麦子割来放到场上,再抽个时间几家伴着脱麦粒。两个人叉,一个人入到脱粒机里,一个在前边挑麦秸,还有一个端麦粒。几家麦子打下来,早已汗流浃背,精疲力尽。除了牙还发白,全身都是黑的,连鼻子窟窿里都是。这依然高兴,比用牲口快了不知多少倍。</p><p><br></p><p>脱粒机解放了牲口,脱粒也不受天气影响,麦子干不干都能脱,脱完赶紧扬出来晒干,别赶上极端天气,保证颗粒归仓。只是没解放人,麦收太累了,特别在机器轰鸣地催促下。可心里美呀!丰收的喜悦能洗涤满身的疲惫。</p> <p>到了秋天,场上又热闹起来了。一堆堆的玉米棒子,一摞摞的花生,炫耀着丰收的成果,人们又开始忙碌了。白天收拾庄稼晚上扒玉米,或摔花生。孩子们也在秋假里,在麦草垛捉迷藏,跳高山,玩得不亦乐乎。</p><p><br></p><p>这几年门前大街都打了水泥混凝土,割麦子也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收麦子成了最轻松的活。割完了,把麦粒拉回家倒门前晒着就行了,非常干净,不用扬掠掠就行了。真让麦场失业了,于是变成一块一块的方格地。再也没有了场的模样。</p> <p>世代流传的打麦场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只在脑海里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八零后或许依稀记得,九零后、零零后也许已经不知场为何物?还有那一并消失的叉、杷、木锨,那流传百代的石碌碡。我们有这个责任把熟悉的已经消失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辈能从故事中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民族文化的灿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