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那场美丽的遇见

把酒话桑麻

<p>“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p><p>“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p><p>“素素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千乘万旗功,饮马长城窟...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p><p><br></p><p>以上优美的诗句,前面几首大家都耳熟能详,最后一首《饮马长城窟行》是公元609年隋炀帝带领四十万大军御驾西征,在今青海祁连县峨堡滩一带打败吐谷浑,经扁都口至张掖举办博览会后所书,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均描写大西北的偏远广袤和雄壮荒芜,玉门关和阳关更几乎成了“遥远”的代名词;不同的是前面几位诗人均含惆怅离别的失意,后面的帝王却洋溢着功成名就的豪情,此首诗也堪称历史名篇。</p><p><br></p><p>见证如此之多历史故事的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约1000公里,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国际贸易通道,也是战场,还是一条诗歌之路。所谓: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古往今来回荡着驼铃阵阵,悠悠牧歌;走过的使节将士,高僧文人络绎不绝,著名者有张骞法显玄奘,有李白王维高适...其中更有英姿勃发的高富帅霍去病和拥有雄心壮志的一代帝王隋炀帝。</p><p><br></p><p>闲话少说,这一路风尘仆仆却让人兴奋雀跃。我第一次看见黄河,被金波荡漾的油菜花晃花了眼,翻越了巍巍祁连,行驶过无边的戈壁,领略了大漠风尘,体会到无人区的孤独,被荒漠中的东台吉乃尔湖惊艳,震撼于青海湖的浩瀚无垠,感动于多种民族的融合,真是大开了眼界,饕餮了精神。</p><p><br></p><p><br></p> <p>这就是河西走廊的大致模样</p> <p>美丽的祁连山大草原:天高云阔,一望无垠,绿草如茵,帐篷朵朵,野花成遍,牦牛和羊羔如黑白珍珠般点缀其中。</p><p><br></p> <p>这是化了妆的羊,别的地方都没有看到过。因为草原太大,羊儿又多,为了不混淆,给自家羊儿涂上不一样的颜色</p> <p>卓尔山——位于祁连县八宝镇,藏语”宗穆玛釉玛”,意思是美丽的红润皇后,有少许丹霞地貌,乍一看也是蛮漂亮,谁知只是一道开胃菜,怎么回事呢?看下去就知道了。😄</p><p><br></p> <p>已是八月,南方的油菜早已收获。但这里还是盛花期。与青稞地交错,犹如棋盘</p> <p>这就是著名的扁都口,古称“大斗拔谷”,既是峡谷,亦是通道。过了这里,就由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到达甘肃的张掖,正式进入河西走廊。</p> <p>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祁连山是青海和甘肃的界山,它不仅阻隔了沙漠的蔓延,还孕育出众多的水系,在西北干旱地带形成了大片绿洲,因此才造就了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祁连山功莫大焉!</p><p><br></p><p>扁都口,从来就是祁连山里一条多民族争斗的重要关隘。以南则高山草场,牛羊成群,风光无限;以北却干燥荒芜飞沙走石甚至不毛之地。</p><p><br></p><p>当然,除了张掖。张掖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曾担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有诗云:”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可见,张掖这个塞上江南的风光与想当然的河西走廊之大漠黄沙戈壁荒滩完全是两种模样。</p><p><br></p><p>行程中的第一晚就住在张掖,只见张掖城里繁花似锦,树木丛生,时常还可见湖泊喷泉,真有些不相信自己身处大西北。</p><p><br></p><p>张掖除了大佛寺还有世界最大的山丹军马场,有人说它是最早的老字号国营企业,真是没错。它由霍去病设立,以后历朝历代一直都是皇家军马场,后台杠杠滴!</p><p><br></p><p><br></p><p> </p><p>张掖城郊的公路边上还坐落着一个别墅成群小桥流水貌似江南水乡的所在——那就是″秺侯驿”。秺(du四声)侯是匈奴休屠王的儿子即金日䃅,他身世坎坷而传奇,本来是被霍去病俘虏沦为汉家养马人,因得到汉武帝赏识得以平步青云,最后还与鼎鼎大名的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前几年轰动考古界的著名的海昏侯就是他一手废立的)一起成为汉武帝托孤大臣,是一位成功的匈奴政治家。匈奴这个民族虽然神秘消失了,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来都是绕不开的重要角色。</p><p><br></p><p><br></p><p><br></p> <p>张掖市临泽县的丹霞,从静默无声到天下闻名才不过短短二十几年,其发现史也颇有趣。</p><p><br></p><p>上个世纪末,一个放羊老汉看到几个摄影者对着一片他认为很不咋样的山川拍个没完而且连连叫好,就不解的问:你们在干嘛呢?</p><p>摄影爱好者回答:美啊!真是美极了!你不觉得吗?</p><p>老汉说:这也叫美?(你们这些比我还土的土包子!😄)</p><p> 俺带你去看更美的吧!</p><p><br></p><p>于是,七彩丹霞横空出世!如同张家界被画家吴冠中发现一样的偶然。</p><p><br></p><p>这个丹霞不是单纯的红色,而是多彩的,气势磅礴,范围不小,周围和山上几乎寸草不生,蛮荒和粗犷,本来非常之无趣,却被上天眷顾,披上了七彩华服,以其斑斓和妩媚,征服了每位到来者的心。(现在方知卓尔山的丹霞与张掖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这才是大菜!)</p><p><br></p><p>尤其有的山体肌理非常细腻,纹路平行一致,似乎是一笔一笔的慢慢描绘而成,说是大自然精雕细琢的工笔画绝不过分。如此大手笔,想来也只有漫长岁月才能完成。</p><p><br></p><p><br></p> <p class="ql-block">离开”桑麻之地”张掖,行驶在河西走廊,空气干燥,阳光炽热,公路很直,两旁一马平川,这里由于蒸发量很大,降水量太少,所以没有水的地方就是戈壁和沙漠,有水流经的地方则形成绿洲,树木成活,土地得到涵养,庄稼才可能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观察路旁地里的农作物几乎都是玉米和向日葵,植株都矮矮的拥挤在一起,也不知产量如何。民居差不多都是平房而且破旧,看来这里的经济属于欠发达。想来还是缺水的原因,没有水,一切都丧失了生机,空守着幅员如此辽阔的土地,这里的人民一样只能过着贫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途路过高台县,这里是西征军的伤心地。想当年西征军辗转战斗在气候恶劣的河西走廊,缺衣少食,武器落后,却要与西北军阀马步芳的骑兵血拼,实力悬殊,无疑只能付出惨重的代价,除了李先念带领几百个战士从祁连山成功翻越到达星星峡外,绝大部分都牺牲在此,堪称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史。</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旅游,实在应该缅怀先烈,怀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子在千里戈壁上行驶了七八个小时,终于到达河西走廊最西端——名满天下的敦煌。这也是大多数游客心中最重要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敦煌处于青海、新疆和甘肃三省交界,东面是三危山,西面是罗布泊,南面是鸣沙山,北面与天山余脉相连,扼丝路要冲,处于丝绸之路的北道、中道及南道的交汇处,是西域到达中原王朝的第一个绿洲,也是中原王朝去往西域的重要补给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敦煌历来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历史悠久,春秋时即因”地产好瓜”而得名”瓜州”,战国时月氏人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此地属月氏国,秦汉际,匈奴打败月氏,占据敦煌,西汉武帝使霍去病出兵让匈奴远遁,从此河西纳入汉家版图。前111年,始设敦煌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也不负此名。从366年开凿石窟后日益成为五凉文化中心。因为是印度佛教东渐必经之地,故历经千年岁月,到现在石窟达到735座之庞大规模,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还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和悬泉置遗址,若自驾的话,可以去看看。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不过,若能感受到久远的历史气息也是旅行中难得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大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由于种种原因关闭了嘉峪关,莫高窟附近的居民全部内迁入关,虽然敦煌还是属于明朝版图,到由于荒无人烟,敦煌的千年喧嚣终于归于沉寂,莫高窟也被流沙掩埋,真正成了“天高皇帝远”之地。长达200年的旷无建制,敦煌成了一座被遗忘的边城,百姓稀少,田园荒芜,真是”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虽然康熙后期,清朝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大力移民垦荒,恢复灌溉,农业得到发展,但因为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也风光不再,就是现在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只有20来万人口,可谓”地广人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党河发源于祁连山,是敦煌的母亲河,养育了敦煌大概1400平方公里的水草丰美的绿洲,在城里抬头就可以看见沙山,不过,在市区里一点儿不会感觉到风沙的存在,让来自南方的我们没有丝毫不适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漠,虽然浩瀚干旱,残酷原始,天无飞鸟,地无走兽,但由于年少时看过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沙漠在我心中似乎还有柔情和浪漫的一面,很期盼和它的相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次日清晨,当我们第一次看见沙漠和骆驼,马上像孩童般兴奋。一队队骆驼高大健壮,神态淡然,迈着笃定的步伐,驮着兴高采烈的游客,悠然行走在沙漠中,绕着沙丘一圈圈,留下叠叠印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鸣沙山似乎也比看见的高峻,想登顶绝非易事。山下到山上用超长的木梯作为登山工具,赤脚比穿鞋效率更好。光脚丫吃进细软的沙子里,凉凉的,滑滑的,而且很干净,看来沙子也不是以前感觉的那么一无是处。想要俯瞰神奇的月牙泉,只有爬上鸣沙山的高处才可以,让一直习惯懒惰的我想偷懒都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天下第一泉——月牙泉,面积小巧玲珑,处于沙山怀抱,酷似一弯新月,与沙漠亘古相处,似乎早有一个约定:沙漠不犯河水。一静一动,一阳刚一柔美,不由感叹这沙泉共生的奇妙现象。</p><p><br></p><p>这真是:山因风而故鸣</p><p> 水因沙而愈秀</p> <p>沙脊的曲线,温柔优美</p> <p>返老还童啦</p> <p>喜欢玩沙是小孩的共同点,那玩的才叫个不亦乐乎。</p> <p>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恰恰相反,爬鸣沙山颇辛苦,但下鸣沙山就太eαsy了。因为沙很厚很软,跑着下山不用担心摔倒,也不会受伤。我就是斜着往山下窜,速度很快,一会儿就窜到山脚了。但他们的下山方式更有创意哦!</p> <p>下山方式之一:小孩直接躺平,由大人拖下沙山去(适合年龄特别小的儿童)</p> <p>下山方式之二:小孩坐上平板车,由大人用绳子绑上车子往下拽</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闻名遐迩,它对于美学、佛学、建筑、民俗、舞蹈的研究价值勿用多言。在这里可以看到来自中原的、印度的、两河流域甚至希腊的文化元素和几大古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莫高窟本为“漠高窟”,一说是处于沙漠高处,二说是在佛家看来开凿石窟是不能被超越的功德。此地虽历经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却一直凿窟不止,佛家、贵族、有钱人、旅人、平民各色人等出于对佛祖的虔诚对幸福生活的祈求终使这里成为千佛之洞,现存在壁画45000平方米和2000身彩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莫高窟,离不开两个人,一位是和尚,一位是道士。和尚即石窟肇始者乐僔,这位是人人称赞;道士其实是一位清朝的逃兵——王圆箓,这位就是毁誉参半了。由于他,莫高窟重新引起世界轰动;也由于他,大量珍宝文物流失海外。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责怪王道士,怎么能要求一位基本没有文化的普通人在一百年前有保护文物的认识和修养呢?何况他遭遇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狡猾的文物强盗们,何况也做了一些工作和努力,比如写信给敦煌和酒泉的官员要求拨款保护,甚至直接写信给慈禧,可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谁会在意这些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道士没有文化,没有艺术修养,使莫高窟明珠蒙尘甚至惨被劫掠。特别是大量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1世纪的写本,有梵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何其珍贵!完全就是一部丝绸之路的历史。现在想来,无不让人痛彻心扉...</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莫高窟终于迎来了它的“保护神”,一位艺术上很有造诣的人物,同时也是敦煌学的重要奠基人,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先生。他本来在法国学习油画,因天赋过人勤奋好学而多次获奖,前途无量,完全可以在法国享受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当他1935年无意中在巴黎的旧书摊上发现了伯希和编辑的《敦煌石窟图录》,看到这些遒劲有力的笔触和气魄雄伟的构图,常先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自己的国家居然有这么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自己离开祖国而远涉崇洋真是“数典忘祖”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常先生非常震惊,这位言必称希腊罗马的对西方艺术非常狂热的杭州人,被自己祖国的悠久璀璨的文化撼动,似乎还听见了万里之外萧条破败流沙掩体的洞窟们的“救命”的呐喊。尤其悲哀的是,此书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在中国却不被人知。从此,他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和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毅然决然的,常先生舍弃了欧洲的锦衣玉食,终于在1943年历经艰辛辗转到达敦煌,宁愿每天喝碱水,吃面条,甚至妻子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出走,他都不舍离开,誓与莫高窟共存亡。受常先生影响,女儿常沙娜和诸多美术学院的弟子(常先生回国后曾担任某美术学院的老师)也为保护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昔日饱受劫掠而孤独凄凉千疮百孔的丝路重镇终于重新焕发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就是具有如此的魅力,让多少艺术家欣喜若狂。仅张大千就在此处驻足近三年,回去后画风突变,多了晋唐遗风,艺术造诣达到新的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常先生来到敦煌的时候恰逢大画家张大千即将结束临摹生涯,张大千不无感慨对常先生说:我快要离开了,你却要服无期徒刑啊!可见当时的莫高窟环境有多恶劣,用”荒凉苦绝”形容绝不为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再讲一个小故事:关于唐代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中国建筑学科奠基人肯定是梁思成了,他一直想在中国寻找唐代遗留的建筑而遍寻不得,因偶然看到《敦煌石窟图录》里第61窟内一幅《五台山图》旁边的寺庙大佛光寺就具有明显唐朝风格,结果于1937年按图索骥去往五台,那座庙宇居然还矗立在此。所以说,莫高窟对于研究古代诸多方面均有不小的贡献绝非妄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有不少画家在这大漠深处由青丝变成白发,青灯孤影,独守寂寞,粗茶淡饭,甘于清贫,把一生都奉献给敦煌,与金庸小说《侠客行》里那些为揣摩壁上武功而被世人以为遇害或者失踪的至癫至狂的武林高手们似乎有点儿异曲同工。不过,武侠是虚幻的,敦煌是现实的。我国在很多方面都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这些艺术家实在值得敬仰和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所见的莫高窟,绿茵环绕,整洁开阔,井然有序。而常先生当日目之所及是漫天黄沙,大风肆虐,莫高窟作为无主之地,不时有流浪汉在石窟内生火做饭,更有牧民的牛羊时常溜进石窟,加之时光流逝,石窟内的颜料图案斑驳脫落,泥胎塑像残缺不全,一副惨不忍睹的破败之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日子里,修围墙、除沙、种树、统计洞窟各类数据、修复壁画和泥胎、治疗各种洞窟灾害...真是百废待兴、千头万绪,尤其是那种如苦行僧般的孤独更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阴霾,只有用夜以继日的工作来摆脱...所以莫高窟能有今时今日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由于保护文物的原因,我们只匆匆浏览了4个洞窟的壁画和泥胎雕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那斑驳陆离的古迹,那“吴带当风”的线条,那菩萨的肃穆安详,那瑰丽的佛国乐土,那婀娜多姿的飞天,似乎是前人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喃喃细语...开窟的工匠和画师们虽然早已化为尘土,但他们当年的繁忙和艰辛似乎如画卷般缓缓展现于眼前,那千年的开凿声也隐约在耳边叮叮响起。虽然于绘画我是个门外汉也并不信佛,这些还是让我深深感动,感动于华夏文明延绵不绝的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望我们都有能力保护祖先留下的遗产,让外国探险家或文化强盗斯坦因、伯希和之类的事情不再发生,让这文化史上的浩劫不再重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莫高窟一起称之为”丝路双骄”的柬埔寨吴哥窟部分文物同样被伯希和掠夺洗劫到法国吉美博物馆,双双成为镇馆之宝,弱国就是这样的悲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敦煌藏金洞大量灿若星辰的瑰宝流失海外,产生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让全世界都来了解研究尊崇我国的古代艺术,这可能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言:隋朝杨坚杨广父子注重西部的发展,隋炀帝更是为了重振丝绸之路的繁荣,在张掖开办了博览会。据考证,因为博览会的原因粟特人建立的康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附近)带来了胡旋舞,这是敦煌飞天的原始元素。任胸怀天下的隋炀帝也不会想到他和今日著名的飞天会有这样的机缘吧?</p><p class="ql-block"><br></p> <p>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p> <p>石窟开凿时间历经千年,古朴沧桑</p> <p>因为参观洞窟时不能拍照,所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壁画和雕塑:色彩缤纷、线条细腻、构图精致,无不让人赏心悦目。</p> <p>著名的“飞天”,西方天使的翅膀到达我国后慢慢演变为一条飘逸潇洒的丝带,愈显身材婀娜,舞姿曼妙,也成为敦煌的漂亮名片。</p> <p>好美的胁侍菩萨</p> <p>七色鹿的故事</p> <p>西游记最早的雏形</p> <p>以下是用手机拍的展览馆展出的图片</p> <p>这明显带有异域元素</p> <p>狩猎场景</p> <p>贵妇们珠光宝气、珠圆玉润,体现了大唐盛世之国泰民安丰衣足食</p> <p>宴请场景</p> <p>高鼻深目,络腮胡子,非中土人士</p> <p class="ql-block">从敦煌出来,首先要途径一座县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这是一座荒漠中成长的小城市,如今也只有一万人口,这里的哈萨克族人是解放前从新疆迁移而来的。</p><p class="ql-block">我们车去加油,果然感觉静悄悄的。之所以要提到阿克塞,是因为我以前就听说过这里的沙尘暴非常厉害,能够把白昼变成黑夜。现在站在这里,街道宽阔,建筑干净,行道树井然,哪里还有沙尘的痕迹?其实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是半个多世纪经历几代人辛苦治理沙漠的业绩,2019年12月,历经七年,从敦煌经阿克塞到格尔木的铁路终于通车,高速公路也在施工中,这个幅员辽阔(面积也是3万多平方公里)但戈壁沙漠占比达到70%的小城即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过当金山口,来到青海境,首先要绕道去一睹近来蜚声大西北的号称“中国的马尔代夫”东台吉乃尔湖的绝世容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尔代夫,大家都听说过,那海岛、沙滩、椰林、落日...风光旖旎。可是中国的”马尔代夫”,既不在海南,也不在南海,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居然是在柴达木荒漠之中,是不是让人非常意外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否言过其实呢?</p> <p class="ql-block">这里果真就是一个字:美!</p><p class="ql-block"> 两个字:绝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不知该用蓝色还是绿色来形容湖水的颜色,总之透明而纯净,不带任何杂色!</p> <p>太阳大,风也出奇的大</p> <p>可能是卤水浓度不同,导致湖水泾渭分明</p> <p>湖边没有任何水草植物,炙热荒芜</p> <p>玻璃船抗腐蚀,可以在盐水里玩耍</p> <p class="ql-block">东台吉乃尔湖,一个很美很陌生还有点拗口的名字,湖水很通透,因为是卤水,故水中没有任何生物,明显在湖边就可以看见盐的结晶体,白白厚厚的参差不齐,岸边也是寸草不生,因为水具有腐蚀性,所以要想在水中玩,只能乘坐玻璃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如一位昆仑山的仙子,具有特别的美,遗事独立,高冷孤寒,不食人间烟火,出现在这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无人区真是一个奇迹。有些像海市蜃楼,一路上都如此蛮荒,粗犷,原始,却突然出现这样一个极美的湖泊,任谁第一次看见都会被惊艳!此时湖边正准备开发,目前还是荒芜原始的,烈烈阳光直射,目之所及处都没有一处可以遮阴的地方,所以虽然湖水极美,我们也只能做匆匆过客,不免有些意犹未尽之感!(附:此湖还是锂矿,经济价值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此湖平时的颜色是发黄甚至浑浊的,每七八年才会变得今天这样美丽,持续时间也就一年多,所以我们真是颇为幸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的目的地直奔青海海西州的州府德令哈。德令哈是蒙古语,意思是”金色的世界”。这个小城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方向,海拔近3000米,街道宽敞干净,绿意盎然,树木葱茏,酒店装修的也毫不逊色于内地,与东台吉乃尔湖差不多,也是在千里戈壁上居然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座城市,让我感觉突兀的同时也深深感到了祖国的进步和强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当年诗人海子眼中的德令哈是多么落寞,那不过是雨水中的一座荒凉的小城,他又经历了怎样黑夜的孤独,以致让他对人生再无眷恋,八个月后就在山海关卧轨结束了年轻的生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p><p class="ql-block">夜色笼罩</p><p class="ql-block">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p><p class="ql-block">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人早已故去,但这深情和绝望的吟诵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德令哈。听说过海子的人不会不知道德令哈,去过德令哈的人也肯定知道海子,海子作为一个安徽人却魂归这戈壁中的小城,难道是一个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来诗人作家的世界真是难以琢磨(著名的如屈原、王国维、老舍、三毛都是自杀的)我们认为他们似乎藐视生命,可能他们就是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魄力,有”宁缺毋滥”的决绝,不由让人扼腕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入住酒店后习惯性找空调,发现根本没有配备(现在可是八月初,很多地方还骄阳似火)。果然坐了一会儿天气就变得凉爽起来,原来这里早晚温差大,白天热(若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也是凉风习习),晚上却需要盖着蛮厚的被子。青海被称为”夏都”真是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令哈的母亲河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巴音河,蒙古语”幸福的河”,也因为巴音河才诞生了这座被戈壁包围的城市。想来如今生活在此的人们一定比海子看见的时候幸福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海子,静谧的德令哈似乎也在黑夜中变得有些许诗情画意了...</p> <p>在柴达木的宽广胸怀中,都是这样的戈壁天路,一条让人倍感孤独的路。</p> <p>以下拍摄于茶卡盐湖(茶卡青盐早在西汉时期即畅销陕西甘肃等地,因盐味醇正,成为西北餐桌上的必备品)</p><p><br></p><p>我个人感觉这个景点稍微有点儿对不起观众,可能我们那天的天气太热,在这一点儿树荫都没有的地方,可拍的景致也不多,有时候我都懒得下观光车选择直接坐去下一站,而且这种游客很多。好在拍下来效果也还是差强人意。</p> <p>很像一条彩色的蝌蚪吧?又有点儿像八卦图案</p> <p><br></p><p><br></p><p>青海湖面积达到4500平方公里,几乎是鄱阳湖和洞庭湖加起来的规模,周长360公里,处处皆景:天空是干净的湛蓝,湖水是大海般浩渺的深蓝,油菜花是耀眼的金黄,时而还有白云悠闲的飘来飘去,就如一幅硕大的油画,无不让人为之倾倒。最奇特的是,在西海镇的湖周围居然还有一点儿沙漠存在!(据说刀郎的《西海情歌》就是在这里获得灵感的)</p><p><br></p><p>青海湟鱼,现在是保护鱼类,外形有点像黄辣丁,虽然很耐盐和碱,有趣的是仍然需要去淡水里产卵,每年的那宏大场面真是”半河清水半河鱼”,中央电视台都专门要进行报道。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大大小小的湟鱼在湖里欢快畅游着,头上还有海鸥时而飞翔盘旋,时而在水面游弋追逐,声声快乐的鸟鸣让我感到青海湖的生态系统的确健康。</p><p><br></p><p>”大美青海湖”美的让人炫目,让人震撼,让人留恋不舍!</p><p><br></p><p><br></p><p><br></p> <p>著名的青海湖湟鱼,过的好热闹自在</p> <p>为自己和亲朋好友祈祈福</p> <p>水上运动颇受欢迎</p> <p>酷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p><p><br></p> <p>惜别了青海湖,来到省会西宁。</p><p><br></p><p>前121年,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此乃西宁建制之始。(怎么又是霍去病?不得不服啊!他23岁的短短生命却书写了如此多的传奇!似乎他来到世间就是带着一个使命的,那就是对付匈奴,使命达成他就马上离开了。让人感慨让人唏嘘!)</p><p><br></p><p>其实,西宁于我是颇有吸引力的城市。它是河湟文化的发源地,处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也不乏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身影,辖唐蕃古道咽喉,扼丝绸南路要冲,多种民族多种宗教交流共生。如今,仅从西宁辖内的地名“民和”和“互助”就可以知道其意,“民和”即民族和睦,“互助”即各个民族互帮互助。真可谓是:铁马金戈早已远去,羌笛胡笳余音绕梁。</p><p><br></p><p><br></p><p>塔尔寺是来到西宁必须去看的地方。该寺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六大寺庙之一,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宗喀巴的母亲和姐姐建成了莲聚塔,之后经过几多修缮和扩建,清代就已经成为拥有千余院落、四千多间殿宇僧舍的宏伟大寺,康熙和乾隆均有御赐匾额,且历代帝王赏赐供奉甚丰,香火鼎盛,庙里奇珍异宝无数,富可敌国。</p><p><br></p> <p>依山傍塬,气势恢宏,高低错落,堪称佛山</p> <p>塔尔寺的标志建筑</p> <p>这就是酥油花,是塔尔寺三绝之一,工艺精美繁杂。(另二绝为堆绣和壁画)</p> <p>因为我生活的四川,虽然也有回族居民,但基本没有什么接触,而且在我眼中多少被汉化了,所以对大西北的回族甚好奇。于是下午自由活动时间,我们不辞辛苦专门去看了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毕竟我还没有看过上规模的清真寺。在东关大街,应该是回民聚集居住区,看见很多头戴白帽的回族老人家坐在清真寺旁边聊天谈笑,人群中不时遇见披着头巾的回族妇女,很多都身材苗条,模样姣好,皮肤白皙,有些还有点儿混血的感觉。(这里是民族融合之地,混血应该不算稀奇)。</p><p><br></p><p>晚饭时间去了一家清真餐馆品尝了牛肉和炮仗等食品,价廉物美,分量很足,而且餐厅相当干净整洁,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特别还有免费的酸汤,我们奇怪是什么,品尝之下方知是牛肉汤,我感觉并不咋酸,加之逛街有点儿口渴了,一顿饭居然喝了好几杯。(重要原因是免费😄)</p><p><br></p><p>在街上看见有卖馕的还专门买了几个,模样有些类似千层饼,味道也不错。</p> <p>第一次看见清真大寺,浓郁伊斯兰风格,肃穆、别致、宏大。</p> <p><br></p><p>此次我们团共33个人,男女老少皆有,来自四川不同的地方。相处了这些天,临到离别时竟有些依依不舍了。好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有秀秀儿”(借用导游秀秀的原话)。真好,西北边陲也有朋友了哦!</p><p><br></p><p>青甘大环线的确名不虚传,里程三千公里,舟车劳顿,坐车的时间很长,景点多种多样,让我们充分见识了大西北的壮美和辽阔。以前一直以为大西北蛮荒原始,其实并不乏勃勃生机。就如女人有”环肥燕瘦”,与我们西南风光的确迥异却均不失为beautiful。又如听多了婉约派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换个口味读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受一下豪放,也是不错的选择。</p><p><br></p><p><br></p><p>大西北——不再遥远,不再陌生,它的雄浑气魄、猎猎西风、长河落日、大漠飞烟、如茵草原、悠悠牛羊、毡房点缀.....一场美丽的遇见,一次难忘的旅行!</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 2020年8月11</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