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请同学看我国的四大名著:《水浒传》有120回;《三国演义》有120回;《西游记》有100回;《红楼梦》有120回。他们都属于明清时期的小说作品。还记得我们所说过的“小说”吗?它们都是作者虚构的。但是,这四部小说的作者都是依据民间盛传的故事再加以加工改造的。那《水浒传》又是依据当时什么故事加以加工的呢,也就是说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呢?《水浒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直接地描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描写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斗争。小说揭露了“官逼民反”、“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在于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肯定和歌颂了农民革命斗争的正义性。</p> <h3>敲黑板了!敲黑板了!敲黑板了!<br></h3> <h3> 这样的写作背景与我们要说的话题--“水浒传开端,为什么要先写高俅?”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阅读三节描写高俅的文字:<br></h3> <h3> 话说宋哲宗皇帝在时,东京汴梁宣武军,有一个破落子弟户,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舞枪弄棒,尤其是踢得好脚气球。京师人不称其为高二,而都叫他“高球”。后来发迹,便将”“球”字去了王旁,添做“立人”,改为高俅。<br></h3> <h3> 这人(高俅)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br></h3> <h3> 董将士寻思道:“这高俅我家如何安着得他?若是个志诚老实的人,可以容他在家出入,也教孩儿们学些好,他却是个帮闲的破落户,没信行的人。亦且当初有过犯来,被断配的人,旧性必不肯改。若留住家中,倒惹得孩儿们不学好了。”<br></h3> <h3> 就是大家口中这么一个游手好闲、缺乏仁义道德的人,甚至在后来的情节中表现出心狠手辣性格的高俅,居然深受皇帝的喜爱,在官场上平步青云。<br></h3> <h3> 金圣叹(著名文学批评家)说出了《水浒传》开端为什么大幅度写高俅的原因。他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水浒传这本书的基调:“宋朝的天下大乱,是自上而乱”,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乱由上作”的历史真实。所以,作者先写高俅,是为了说明大宋朝的朝廷里有了奸臣贼子,民间才会有人作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仅凭这一点,《水浒传》就不愧为名著。如果不先写高俅,而是先写我们熟知的梁山好汉,那就变成了天下大乱,是从下而乱,就怪不得宋朝的皇帝了。<br></h3> <h3> 好!思考时间来了,请问这第一二回合里,还有哪处情节也暗示了:“宋朝的天下大乱,是自上而乱”的呢?来抢沙发哟!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