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证的故事

关向东

<p>  八天前,在牛仔影视庄园,摄影家刘振华说,还保留35年前我发他的《人才信息报》特约记者证,昨天,他将记者证图像从微信发来。</p><p> 当年,只要合法报刊杂志,都自己印制记者证和特约记者证,我印制千个特约记者证。</p><p> 刘振华当年是哈尔滨话剧院餐厅经理,业余爱好摄影,为报纸拍摄不少新闻图片。现在,他是哈尔滨华竹酒店和马尔斯西餐馆总经理,著名企业家。</p><p>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特约记者刘少炜,1985年8月,松花江发生沉船事故,他现场拍摄百多具尸体,我告诉他,这类照片不能发表。如今,他成为黑龙江工人报首席记者。</p><p> 特邀记者证,在那个年代,也是身份象征,能起到神通广大作用。</p><p> 也有惹是生非的特约记者,有个叫胡少文的,去四川广安采访不该采访的事情。当地公安局还不远万里来找我,最后,我收缴了他的特约记者证。</p><p> 我也持有不少报刊杂志的特约记者证,出访时,放在包里。夏天,有时我无意中将正式记者证装进透明衬衫兜,引起许多人关注,有向我求助,请我采访,希望交朋友,一些朋友通过这种方式结交。</p><p> 报刊杂志越来越多时,记者证也泛滥,假冒记者成灾,最后,记者证收归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监制发放,甄别真假,上网一查,便知分晓。由于控制特严,基本没有特约记者证。</p><p> 大数据时代,我的自媒体,不用记者证采访,网上查我名字就知信息。几年前参加个讲座,主持人介绍我。鹤岗日报副总编辑林正华,网上查我,然后过来索要地址,结为朋友。</p><p> 看来,记者证也不怎么吃香了。一些记者证,已成为文物,我保存收藏起来,这是经历,是故事,是荣耀,也是记忆!</p> <p>我在人才信息报的记者证</p> <p>人才信息报报头,全国公开发行。</p> <p>创刊时,我写的发刊词。</p> <p>人才信息报特约记者证,颜色与正式记者证有区别,封面不标明“特约”二字。</p> <p>三十五年前,发给刘振华的特约记者证,内文有“特约“字样。</p> <p>后来刘振华成为中国名厨,还代表国家出席世界军演,给中国参演部队当少校大厨。</p> <p>刘少炜的特约记者证,他仍保留着,他说,这是走上新闻岗位的见证,如今他是黑龙江工人报首席记者。</p> <p>三年前,刘少炜到我家找我约稿,工人报旗下的北方人创刊三十周年,让我这老作者写篇回忆文章。</p> <p>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北方人杂志创刊三十周年,我是这本杂志老作者,发表近百篇纪实大稿,而且每篇稿付的稿费最高。</p> <p>我写的纪念回忆文章</p> <p>当年,人才专家张长生和长影演员,在老电影《五朵金花》饰阿牛、《英雄儿女》演王成的刘世龙等,均为人才信息报特约记者。</p> <p>当年,我有时无意中将记者证装进衬衫兜,不知道的人说我显摆。</p> <p>至今我还保存收藏一些特约记者证</p> <p>我调中外企业家杂志那年,杂志叫“企业家”,几个月改为中外企业家。这是发我的记者证,全国最大的证者证,衣兜装不了,只能放包里。</p> <p>最后发的记者证,国家新闻出版署统一定制。</p> <p>前些年,长娥卫视给我发证件,让我去干总编,一直没空参与。</p> <p>参加一次讲演,主持人报我名字,鹤岗日报副总编辑林正华网上查到我信息,过来互留地址,结为朋友。</p> <p>我发美篇,读者最多近万。</p> <p>发今日头条,两天读者过十万。</p> <p>感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