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红楼梦》36-40回

梁以焕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十六回</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b></font></h1> <font color="#167efb">Q1.宝玉为何生宝钗的气,而深深地敬佩林黛玉?</font><br>A: 宝玉生活的家庭是一个沉闷到让人感到窒息的环境,贾政对宝玉严格要求,王夫人对他悉心教导.....让宝玉养成了叛逆的性格,家人们越是让他为家争取荣耀,参加科举,他越是阳奉阴违,不愿意做这些事。除了家人,伺候他的丫环袭人,他的表姐薛宝钗以他的表妹史湘云等人也时不时的还想劝导几句,都盼望着他用心读书,当即就受到宝玉的反感和回怼。只有黛玉从来不跟他说这些,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黛玉的出现就仿佛是阳春白雪,就像是嘈杂乱世之中一股清冽的甘泉, 萦绕在宝玉的心头。所以宝玉生宝钗的气,当然就跟黛玉更加情投意合。<br> <font color="#167efb">Q2.宝玉梦中决绝金玉姻缘,有何含义?</font><br>A: 宝钗在宝玉午睡的时候来到怡红院,看见袭人在帮宝玉绣肚兜,袭人出去逛逛歇歇,留宝钗一人在屋内。袭人走后,宝钗便坐下,帮宝玉赶苍蝇,绣肚兜,俨然怡红院女主人的样子。这时,宝玉梦中说道: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因宝钗有金锁,宝玉有通灵玉。大家就都说他们金玉良缘。可宝玉最爱黛玉,梦中也向着黛玉说话。宝钗听了,就怔住了。要理解宝钗的“怔住”,要跟时代联系起来,在封建社会,恋爱自由是被绝对禁止的,子女的婚姻都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被打死都不冤枉。所以宝钗的“怔住”是跟这个因素有关,宝玉在梦中的话表明了他对黛玉的喜欢,这事贾府上下人人都知道,但这话不能从宝玉、黛玉自己口中说出来,试想一下,整本《红楼梦》宝玉、黛玉何曾公开表白,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最多也就是送个手帕过去,以表相思之意,就这样林黛玉收到手帕还一阵恐惧,生怕别人知道。<br> <font color="#167efb">Q3.王夫人为何要提高袭人的月例钱?</font><br>A: 袭人误打误撞对了时机,正是宝玉被打,王夫人既心疼又恼怒的时候,宝玉是王夫人的指望,可是并不听命于母亲,自然令王夫人无奈。如何禁管宝玉是件头疼的事,王夫人不可能自己天天盯着宝玉,可是宝玉的个性再发展下去,又令她知道不符合她的培养计划。这时候袭人表达了自己与太太一样的忧患意识。并且建议让宝玉离开园子,在一个更加清静的环境里成长。这建议十分符合王夫人的心意。王夫人听之,自然有了些欢喜,可以把督促宝玉的责任交给袭人,袭人是大丫环,自然了解宝玉的行踪,也能及时劝导。比这个母亲远在园外要便利的多。在如此的心态下,王夫人痛快的接纳了袭人,并许了愿。王夫人说话是算数的,马上在贾母之下的层次中提高了袭人身份与月银,当然不能告诉老太太,这不是老太太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王夫人还是很有谋略的。<br> <font color="#167efb">Q4.宝玉从贾蔷送龄官雀儿,龄官惹恼,悟到了什么?</font><br>A: 在中国古今的文学作品、甚至是生活中,“笼中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意象,象征着失去自由的人。龄官这些年轻的女孩子,成年累月,生活在“一所十来间”的梨香院里,没有父母亲人,没有自由,可不是正像“笼中鸟”吗?贾蔷买来的雀儿,为着几颗谷子而“衔旗串戏台”,与父母隔绝,失去了自由,岂不正是龄官等人生活处境的诠释?再联想前几天宝玉看到龄官在地下画“蔷”字,入神得连下雨都不知道,就可以明白,贾蔷与龄官的感情是双方面的,不是一厢情愿,更不是以势压人。只是他们的爱情,也像宝黛的爱情一样,很多时候要靠猜疑与争执,来加深理解。因为她的爱情渺茫,因为她的前途绝望,她更渴望自由。也只有她,会一看到笼中的雀儿,就与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识分定”的话,就是认识了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在冥冥之中有一个“分定”的,说白了,不管你是谁,尽管你可以一厢情愿地去爱任何人,但并不是你想爱谁,谁就一定也爱你,人家可以有自己想爱的人。这样简单的道理,宝玉竟然不知道,需要通过一个“自找没趣”的过程才能领悟。<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十七回 </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擬菊花题</b></font></h1><b></b> <font color="#167efb">Q1.为什么把探春的花笺和贾芸的书帖一起写?</font><br>A: 作者把探春和贾芸这两个帖子放在一起写,艺术上颇有安排,情节的剪裁和结构有可借鉴的地方。探春的请帖是一篇骈散相杂、写得很漂亮的短简,文笔干净利落,措辞藻丽多采。全文不过二百余字,先叙自己贪赏夜景而得病的经过,接写宝玉殷勤相慰,深情抚爱,然后逐渐说到结社,引古述今,据理申说,夹叙夹议,有景有情,最后提出邀约,表示期待。一路写来,从容不迫,与贾芸半文不白、似通非通的帖子形成对照,艺术效果上相得益彰。<br> 贾芸平时说话生动活泼,写信却另找陈辞俗套来妆点,以为不如此就不够斯文。什么话都从”前因”开头,在“认得许多花儿匠”之前还加“竟”字,在“不便”之前还加“妨碍”,如此等等,百般扭捏,反成效颦。但他并非贾环式的愚钝,只是文化水准低罢了。就在这个令人发笑的帖子中,也不难看出他办事能干、处处讨宝玉欢喜的“伶俐乖觉”的性格特点。他送花正是时侯,大观园于是就有了“海棠诗社”。他巴结少爷、小姐们,这与他模仿学究写帖儿一样,都可以看出他处于卑微地位而被上层权贵人士精神支使所留下的烙印。<br> 如果说作者摹写这两个帖子是为了颂扬探春的文采风流,揶揄贾芸的不通文墨,这还只是对比文章好坏所得出的表面的结论。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还有更重要的对比。作者写这段文字时,目光早就贯注到小说的后半部了。到那时,情况恰恰相反: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无奈“生于末世运偏消”,一点也不能有所作为。而这个曾向势利的亲戚伸手告贷因而听冷言、受闲气、被人瞧不起的贾芸,却偏能一显身手。据见到后半部原稿的脂砚斋等人说,”此人后来荣府事败”时”有一番作为”,而且宝玉危难时只有他能挺身而出,"仗义探庵”(有人说就是指营救被监禁的宝玉等人,详情已不可确知。续书中把贾芸写得很不堪,不是作者原意)。可见,曹雪芹毕竟不是流俗的小说家。《红楼梦》是深刻的,它常常有一些引人深思的地方。<br> <font color="#167efb">Q2.各人作的诗反映了各自怎样的性格?</font><br>A:我们从<font color="#ff8a00"><b>宝钗</b></font>的诗句:“珍重芳姿昼掩门”,感受到宝钗那种城府很深,以及十分矜持的为人态度。外表随和,但内心深处的门永远都是关着的。而细品“愁多焉得玉无痕”,是不是暗中对宝玉、黛玉这两个“玉”捎带嘲讽了一笔呢?<br> <font color="#ff8a00"><b>黛玉</b></font>诗中:“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两句,让人看到黛玉“晶莹剔透”的内心。但如果仔细穿凿一下,“碾冰为土”又似乎含有对宝钗的讥刺(宝钗是以“冰”冷为特征的),甚至有点儿锋芒毕露。而加上“玉为盆”,宝钗这块“冰”到了“宝玉”的“盆”里,也变成“土”了,与宝钗最终的命运有木有关系呢?<br> <font color="#ff8a00"><b>湘云</b></font>的两首诗则是跌宕起伏、风流潇洒,而“也宜墙角也宜盆”的诗句,与她随性豁达的个性也非常一致。<br> 除此之外,诗句中也有或隐或现的人物命运的暗示,比如,<font color="#ff8a00"><b>探春</b></font>的“芳心一点娇无力”,“无力”一词,在探春已经是第二次出现(上一次是在制灯谜时的“游丝一断浑无力”),后面故事的发展,读者还会在探春身上,看到更多的“有心无力”的困惑...<br><br> <font color="#167efb">Q3.宝玉想起史湘云,把史湘云接来入诗社,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font><br>A: 当晚宝玉忽然想起诗社应该有湘云参加才更有趣。第二天大早便催贾母派人接了她来。湘云初到时写的两首海棠诗就让大家赞叹惊服。兴奋之余,湘云要做东道再开一社。当晚,湘云就同宝钗在蘅芜苑安歇,商定做菊花诗。既要咏菊,又要赋诗。正是宝玉接来史湘云,才有了后面的螃蟹宴和菊花诗。<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第三十八回 <br></b></font><font color="#ed2308"><b>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b></font></h1> <font color="#167efb">Q1.史湘云要设宴开社,宝钗帮助出谋划策,体现了宝钗怎样的性格特点?</font><br>A: 宝钗将湘云邀往蘅芜苑安歇去。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于是,宝钗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的给予了史湘云实实在在的帮助——主动提出,现在是螃蟹正肥的时节,跟她哥哥说,替湘云准备几篓肥大的螃蟹、几坛老酒,再弄几桌酒菜,先不提诗社的事儿,只说请老太太和大家赏桂花。等席散了,我们再作诗。还解释说,我是诚心诚意帮你,你可别多想。这体现了宝钗既热心,又周到的性格,既帮了湘云的忙,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名义上是湘云请客,但实际却是宝钗出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宝钗的一次变相的“竞选”发布会。<br> <font color="#167efb">Q2.贾府螃蟹宴的盛况是如何描摹的?</font><br>A: 湘云与宝钗在藕香榭设下了螃蟹宴,邀请贾府众人过来赏花、赋诗。这螃蟹宴的地点,是秋水涟涟处,丹桂飘香时,美食相佐,妙不可言。凤姐张罗着摆桌子、安排座席:上面一桌,贾母、薛姨妈、宝钗、黛玉、宝玉。东边一桌,湘云、王夫人、迎、探、惜春。西边靠门一桌,是李纨和凤姐的,但只是虚设座位,二人都不敢坐的。他们所使用的酒具茶具十分讲究,黛玉拿的是乌银梅花自斟壶,杯子呢,是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喝的酒是合欢花酒。凤姐让小丫头去取“菊花叶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预备着吃螃蟹后用以洗手去腥。酒足饭饱后,接下来,吃蟹的余兴节目开始,也有看花的,也有弄水看鱼的,宝玉提议:‘咱们作诗。’于是大家一边吃喝,一边选题,先赋菊花诗,最后又讽螃蟹咏,各呈才藻,佳作迭见。”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清朝贵族家庭生活的风雅和奢华。<br> <font color="#167efb">Q3.各人作诗分别体现了她们什么特点?</font><br>A: 《菊花诗》与《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贵族人士的文化生活情趣。<br><font color="#ff8a00"><b>林黛玉</b></font>的《咏菊》纵观全诗,对句工整,语言清秀艳丽婉转,不愧是菊花诗十二首之冠。即讴歌了菊花秀美,沁香,耐寒的优秀品质,也把菊花拟做自己,谁又能够从这些片言字语中,真正了解到作者倾诉的哀愁呢?林黛玉《问菊》,岂不是问自己?荣府内种种恶浊现象始终像风刀血剑,有形无形的在眼前,使孤单的黛玉整天陷于痛苦之中。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但从没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过。《梦菊》写的是林黛玉在菊花旁做梦,但这是一场恶梦,是“随雁断”冬季及“脑蛩鸣”的夏季,皆无菊景象。梦中幽怨心情,一时醒来还在幽怨。但没有幽怨到最后,当清醒之后,发现菊花在身边,还是以愉快的心情收尾。特别有意义的是尾句“衰草寒烟无限情!”,以菊比喻自己,尽管身处寒秋季节,但仍然傲然绽放,独自芬芳,显示自己有菊的品质。<br><font color="#ff8a00"><b>薛宝钗</b></font>的《忆菊》就一味的是寡妇腔,体现的是宝钗内心的惆怅与无奈,是后来宝玉离家出走后自己内心的映射。忆菊“忆”的很苦。宝钗《画菊》画得认真,尤其颔联颈联,把菊画活了,跟真的一样。此诗作者安排宝钗作,暗示了宝钗内心也追求菊的品质,但生活现实所迫她达不到,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画饼充饥而已。<br><font color="#ff8a00"><b>贾宝玉</b></font>是大观园诗社里唯一男性,宝玉又是护花使者,《访菊》体现的是宝玉对女孩无限爱护尊重与喜欢,是宝玉自身行为的写照。《种菊》纵观全诗,由花拟女孩,可见宝玉爱花护花之心切,之细腻,之癖好。<br><font color="#ff8a00"><b>史湘云</b></font>《对菊》,把自己拟作菊花,体现的是史湘云颇有男子汉风度,“是真名仕自风流”跃然于纸。史湘云因《供菊》而拓展了想象空间,显示的是平和恬淡幽远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境界,结局高亢壮丽。《菊影》描写菊花的日光影灯光影月光影照射下的各种神态,虽然是菊影,尽管影子是虚的,但写出了菊花的实质内涵---傲气,高雅,清新。这体现的是史湘云乐观阔达态度。但颈联“魂应驻”“梦也空”还是映射了史湘云悲惨结局。<br><font color="#ff8a00"><b>探春</b></font>《簪菊》,探春是庶出,在她内心始终抹不去庶出的阴影,为此探春时时刻刻想改变,努力着,奋斗着,也掩饰着。但命运捉弄,最终也没逃过代人远嫁悲剧。《残菊》这首诗整体表达的是菊花残败时状况及赏菊人的无限惆怅,但仍报以希望。刻画出探春因庶出闷闷不乐,愁云紧锁但又认真积极想办法改变命运的一种纠结状态。<br> 这十二首菊花诗,从《忆菊》开始,到《残菊》结束,写的是由初始到极盛再衰败的整个过程。把花拟人,表达的是陵十二钗万艳同悲千红一窟的悲惨命运及结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