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歌剧世界(2): 莫扎特的不朽歌剧Le Nozze di Figaro(费加罗的婚礼)和Die Zauberflöte(魔笛)

晶莹石

<p>音乐神童、古典音乐大师莫扎特 (27 January 1756 – 5 December 1791),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无需赘述。但此莫扎特是彼莫扎特吗?是滴!这位站在古典音乐之巅的奥地利作曲家,除了创作大量交响乐,奏鸣曲,小夜曲之外,还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歌剧作曲家。他一生写了22部歌剧,前10部在20岁之前完成!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圣罗马帝国,那个年代的歌剧现今大部分已经不再上演,但他的所有歌剧仍然全部活跃在歌剧舞台上,最著名的三部,Le Nozze di Figaro(费加罗的婚礼),Die Zauberflöte(魔笛),Don Giovanni(唐璜), 一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p><p><br></p><p>2006年,在莫扎特的出生地Salzburg举办了庆祝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演出了他所有22部歌剧(包括两部未完成的)! 22部全部录制下来,用DVD发行, 对大师致以最高的敬意!</p> <p>这里主要介绍Le nozze di Figaro和Die Zauberflöte,也是我本人特别喜欢的两部歌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歌剧大都是悲剧,这种说法不全错,但是Figaro是完完全全的喜剧。对歌剧的另外一个印象是大部分用意大利语演唱,这也不错,据统计现今舞台上百分之六十以上歌剧用意大利语,Die Zauberflöte是用德文演唱的,当时圣罗马帝国的母语。</p><p><br></p><p>为什么同一个作曲家会创作出用不同语言的歌剧呢?因为歌剧的词作家(Librettist)不同。在歌剧创作中,作曲家是作为主导地位的,当某个歌剧院需要一部剧的时候,首先雇佣合意的作曲家,再搭配词作家。对已经功成名就的作曲家来说,一般由他来选定题材和自己习惯合作的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词作家经常根据音乐需要撰写歌词,保证满足曲作家的表达需求。当然大部分歌剧作曲家的剧是同一种语言写的,莫扎特精通几国语言,所以能够随心所欲。</p><p><br></p><p>莫扎特有句名言比喻音乐和歌词在歌剧中的关系:“在歌剧里,诗歌(歌词)必须像个乖巧的女儿一样绝对服从音乐!(“in an opera, the poetry must at all costs be the obedient daughter of the music)。” 所以谈论歌剧,一般只用作曲家的名字,比如威尔第的“茶花女”,莫扎特的“魔笛”。</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 style="font-size: 20px;">Le nozze di Figaro (The Marriage of Figaro, 费加罗的婚礼)</b></p> <p>Composer: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p>Librettist: Lorenzo Da Ponte</p><p>Language: Italian</p><p>Year of Premiere: 1786 Burgtheater (Vienna)&nbsp;</p><p>Number of Acts: 4</p><p><br></p><p>“费加罗的婚礼”这部名列某些歌剧流行程度榜首的歌剧,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立马轰动,一鸣惊人!歌剧属于Opera Buffa (喜歌剧),看起来像是一出滑稽的轻喜剧,舞台布景轻松养眼,故事巧合搞笑,音乐欢快流畅,演员们说唱速度超快,表情夸张,为每个角色精心设计的音乐似乎能烘托出各自的性格。莫扎特尤其擅长编写各式重唱,令观众忍俊不禁,彻底圈粉!每场演出中无数曲子被观众要求再唱一次 (encore),演过第三场之后,皇帝下令为保证每晚看剧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只有独唱允许要求再唱一次!但据说这条命令并没有严格执行,原来大家嗨起来,连皇帝也没辙!</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创作和演出历史</b></p><p>歌剧故事取材于法国剧作家博马舍(Pierre 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费加罗的婚礼”。当时话剧前传,“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Le Barbier de Séville) 在巴黎和维也纳都在热播,1786年莫扎特为这部后续故事谱写了情感丰富、一气呵成的乐谱,将其华丽转身为一部诙谐幽默又不失深刻的有关爱情、机智、背叛和谅解的精彩歌剧。</p><p><br></p><p>另外,“塞尔维亚的理发师” (Le Barbier de Séville) 几十年后也被意大利大师级作曲家 Gioachino Rossini改编成一部成功的歌剧 The Barber of Seville (1816),至今仍然非常受欢迎,喜剧味更浓,甚至有些闹剧的味道。</p><p><br></p><p>“费加罗的婚礼”1786年在维也纳首演成功后,同年底在布拉格(Prague)上演。1787年一月,莫扎特受邀去布拉格与歌剧爱好者和顾客见面,并亲自指挥演出。因为“费加罗”剧的成功,布拉格歌剧院老板邀请莫扎特为自己剧院创作一部歌剧,这就是莫扎特另一部名剧的诞生,Don Giovanni (唐璜)。</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剧情简介:</b></p><p>故事发生在阿玛维瓦(Almaviva)伯爵家,男仆费加罗(Figaro)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Susanna)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玛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主人对女仆的初夜权,因此在没得逞之前千方百计推迟他们的婚事。为了教训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Rosina)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p><p><br></p><p>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约他夜晚在花园约会。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尽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保证以后不在出轨。机智的费加罗周旋成功,顺利地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咏叹调(Famous Arias)</b></p><p>1.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nbsp;</p><p>(Non più andrai)</p><p>2.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nbsp;</p><p>(Voi che sapete che cosa è amor)</p><p>3.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nbsp; (Porgi Amor)</p><p>4.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nbsp;(Sull’aria)</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Fun Facts:</b></p><p>1.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有一段歌剧,安迪为了听这首二重唱而宁愿被关黑监一个星期,表达了对自由和美好事物的憧憬。这首咏叹调就是女主角苏珊娜与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两人一起写信构思使花心的伯爵落入陷阱的计划,音乐旋律极为优美,两位女高音独特的音色在二重唱里营造出和谐的效果。</p><p><br></p><p>2. 男仆凯鲁比诺(Cherubino)是由女演员来饰演的,这种女扮男装的角色叫做“Trouser role”,一些年轻男子的角色由年轻的女中音演员饰演,意即女演员不穿裙装,而是穿裤装。</p><p><br></p><p>3. 当年这部法国话剧很火,时尚法国女子非常喜欢崇拜剧中女主角,会把剧中人的名言刻写在扇子上。</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Die Zauberflöte ( The Magic Flute, 魔笛 )</b></p> <p>Composer: Wolfgang Amadeus Mozart</p><p>Librettist: Emanuel Schikaneder</p><p>Language: German</p><p>Year of Premiere: 1791 Wiednertheater (Vienna)&nbsp;</p><p>Number of Acts: 2</p><p><br></p><p>“魔笛”是德语演唱的歌剧,Die Zauberflöte 是德语剧名。我有点好奇在德语歌剧名里经常看到“Die” 这个在英文里意为“死亡”的拼法,查了一下词典才知道德语里“Die” 对应英文里“The”,原来如此!(奇怪这两种属于同一语系的语言,怎么会有语义上差之千里的词汇)</p><p><br></p><p>这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属于德语里称作“Singspiel” 形式,就在歌曲之间穿插说话形式的对话。“魔笛”中有一首非常有名,难度极高的夜后(Queen of the Night)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这首咏叹调经常有人转发,被公认为是歌剧女高音唱段里音域最高、难度最大的曲子之一(或者没有之一) !</p><p><br></p><p>从表面上看,“魔笛”是一个简单的英俊王子营救美丽公主的童话故事,其中还有一个滑稽的叽叽喳喳的“捉鸟人”,一路协助王子为救美人历尽艰险。难得有一部题材适合家庭未成年孩子的歌剧,Met Opera曾经把它译成英文,把长度从三个多小时缩减到两个小时以内,在圣诞、新年节日期间上演,希望给小孩子提供欣赏歌剧的机会。我先看了英文版,因为大部分对话和不重要的唱段被删除,看起来剧情进展很跳跃,后来又看了原版德语版,才理解这其实是一部通过隐喻,描述追求智慧和光明的Freemason的故事!</p><p><br></p><p>自从N年前读过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一书,我就对Freemason这个秘密协会(Secret Society)充满好奇,了解到历史上很多艺术大师、政要人物都是这个协会的成员,包括达芬奇,莫扎特,本杰明-富兰克林,等等。 这个组织似乎是与天主教会以及权贵对着干的,他们追求真理,光明,智慧,成员和集会大都是秘密进行的。因为成员们背景强大,所以影响力非常深远。FreeMason与教会的斗争史充满各种神秘的传闻。这里主要介绍歌剧,此话题就此打住。</p><p><br></p><p>莫扎特和词作者Schikaneder都是FreeMason成员,“魔笛”里The High Priest Sarastro是正义的化身,Freemason的代表,而“黑夜王后”是邪恶的化身,有种说法是指圣罗马帝国女皇Maria Theresa, 或者天主教教会本身。</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剧情简介</b></p><p>王子塔米诺(Tamino)被巨蟒袭击,黑夜王后(the Queen of the Night)有魔力的助手出手相救。黑夜王后乞求王子去解救被高级教士萨拉斯特罗(high priest Sarastro)扣留的女儿帕米娜(Pamina),王子对照片中美貌的帕米娜一见倾心,立即点头同意,黑夜王后赠给王子一支能解救困境的魔笛,并带上一位熟悉地形的森林里的捉鸟人帕帕基诺(Papageno)一同上路。两人一路过关斩将,抵达目的地,但王子塔米诺发现萨拉斯特罗领导的是一个追求智慧和光明的组织,遂意图加入他们的行列。王子和公主帕米娜各自经历了艰难的考验,在魔笛的帮助下,成功加入光明组织,而黑夜王后和她同僚的邪恶计划则被彻底击败。同行的帕帕基诺虽然没通过考验,但也遇到了称心如意的女伴帕帕基娜(Papagena)。</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创作和演出历史</b></p><p>魔笛的故事取材于很多不同的来源,包括中世纪的浪漫小说,神话传说以及童话。莫扎特非常巧妙的为每个角色设计了不同的音乐风格。比如捉鸟人Papageno和后来的Papagena的音乐淳朴,类似民间音乐风格。相对应的,邪恶的黑夜王后的音乐又高又尖,速度极快。Tamino和Pamina两位年轻恋人的音乐则是甜美、浪漫、和谐。莫扎特擅于利用音乐本身来刻画人物性格,至今仍为观众喜爱。</p><p><br></p><p>1791年魔笛在维也纳首映,也是莫扎特本人指挥,词作者饰演捉鸟人Papageno, 莫扎特的sister-in-law饰演黑夜王后。演出算是成功,后来越来越受欢迎,1792年在布拉格上演。&nbsp;</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著名咏叹调(Famous Arias)</b></p><p>1. 夜后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p><p>(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p><p>2. 帕米娜咏叹调:我知道,一切都成了过去</p><p>(Ach, ich fühl's, es ist verschwunden)</p><p>3. 帕帕基诺/帕帕基娜:帕,帕,帕,帕帕基娜!</p><p>(Pa, Pa, Pa, Papagena!)</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Fun Facts</b></p><p>1. 这部剧里,好几个角色都是莫扎特为朋友量身定做的:Tamino为他的朋友男高音Benekikt Schack, 黑夜王后为他的sister-in-law,Josepha Hofer, Papageno 为词作者, Schikaneder.&nbsp;</p><p><br></p><p>2. 著名的“Queen of the Night”咏叹调,在Volvo car的电视广告里用到过。</p><p><br></p><p>3. 为了验证5岁遂开始作曲的莫扎特没有弄虚作假,在他10岁时,科学家们对他进行了一系列测试,证明他到底是神童,还是个聪明的侏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