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王家庄村历史传记之八</b></p><p><br></p>       地名谱的记载是我村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承载着王家庄的发展变迁,体现着王家庄的风土人情,是王家庄历史的生动诉说,是王家庄文化的深度记忆。比如王家岭,因姓王的最早在此地居住而得名,是王家庄村定村之前南宋时期;周家壕,是一姓周的农户在此地开荒安家而得名;谢家滩,据传说原名是“佘家滩”,是佘老太君在此安营扎寨的历史遗名。随着时光流逝,人事更迭,一些地名的历史缘由和文化内涵已鲜有人知。庆幸的是王家庄村王新太,把父亲王建武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逐一整理记载的《王家庄村地名谱》文本册子展现给大家,使我们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源远流长的地名演变历史,为我们挖掘王家庄村地名独有的文化特色,解读王家庄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在品味地名历史文化的同时,对王家庄的自然风貌及社会发展脉络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王家庄村地名谱:<br>1、	石匠壕<br>2、	坟峧则<br>3、	小寨坡<br>4、	井则口<br>5、	风驮则<br>6、	梯则壕<br>7、	周家壕<br>8、	安则沟<br>9、	河北泉<br>10、	苇地沟<br>11、	北峧拐<br>12、	十亩滩<br>13、	圪等岸<br>14、	河神庙<br>15、	百草坪<br>16、	慢驮街<br>17、	、窑顶<br>18、	八里篝<br>19、	拐底滩<br>20、	桥窑<br>21、	河坡根<br>22、	蟲段峧<br>23、	老君凹<br>24、	小上<br>25、	王家岭<br>26、	家圪道<br>27、	瓦林峧坡<br>28、	下四亩<br>29、	靴靿台<br>30、	河渠<br>31、	外滩<br>32、	棗树凹<br>33、	地角拐<br>34、	地角号<br>35、	松树脑<br>36、	堂耳凹<br>37、	后岩坡<br>38、	常峧<br>39、	南岩<br>40、	小段河<br>41、	常反坡<br>42、	后圪廊<br>43、	槐房<br>44、	西岭壕<br>45、	西岭凹<br>46、	小港则<br>47、	松树号<br>48、	窑贝坡<br>49、	窑港<br>50、	红土圪廊<br>51、	东岭壕<br>52、	窑贝<br>53、	乔则沟<br>54、	前后荒<br>55、	峧则壕<br>56、	荒拐则<br>57、	小慢头<br>58、	西河坡<br>59、	慢驮<br>60、	清水<br>61、	荒路滩<br>62、	八亩拐<br>63、	西边滩<br>64、	圪棘滩<br>65、	黄路崖根<br>66、	东壕<br>67、	上脑<br>68、	后脑<br>69、	上坡<br>70、	水港沟<br>71、	西凸地<br>72、	西上坡<br>73、	西寨泥<br>74、	西场拐<br>75、	三角坟<br>76、	半嘴崖<br>77、	柏树岩<br>78、	上荒嘴<br>79、	上荒<br>80、	西沟则<br>81、	狼窝壕<br>82、	谢家滩<br>83、	五亩岸<br>84、	尖渠湾<br>85、	圪廊岩<br>86、	潭谷洞<br>87、	饮牛坡<br>88、	臼磨<br>89、	河坡<br>90、	瓦窑<br>91、	东坡<br>92、	紫石凸<br>93、	寨壕<br>94、	东寨<br>95、	寨坡<br>96、	小段河<br>97、	壇爽<br>98、	下驮脑<br>99、	桑林<br>       地名是一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地名是一个地方乡情乡愁的物质承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珍爱乡愁,寻找乡愁,留住乡愁”,而王家庄人的乡愁,同样融化在这一个个地名中。比如带有“脑”、“滩”、“岭”、“壕”、“坡”等字眼的地名,所述大多为该姓氏的始迁地和发祥地,从古代沿用至今;狼窝壕、谢家滩、壇爽、臼磨、西寨泥等以物产和生产命名的地名,却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一方水土一方人,世世代代的王家庄人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薪火相传。这些口口相传的地名,牵动着万千游子的思乡愁肠。<br>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经验缺乏,所能搜罗和涉猎的资料所囿,王家庄村的地名还存在着不少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大家能提出宝贵意见,让我们一道,进一步深度挖掘我村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实现乡村文化与乡村经济融合发展、文化与社会互动并进而共同努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