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愫

雨墨

<p>2019年11月,九江国棉四厂宿舍正式动迁的消息不胫而走,居住在这块热土上的580余户四厂职工家属面临着一次大动迁。兴奋、激动、焦虑、失去……复杂的情感交织一起,萦绕着每一个人的心。</p><p> 1970年夏,我随父母从庐山迁到九江染织厂,居住在厂区宿舍仅有的一栋二层楼的楼房里,这里住的多数是新婚夫妇和单身职工。不足15平方米的房间住着我们一家五口人。吃喝拉撒睡都在一起。再后来搬到一所平房,前后两间,也就二十几平方米,厨房是两家共用的。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中渡过的。1976年,经历了两年的农村生活后去了部队。1980年回家休探亲假,厂里已新盖了几栋三层楼的房子,我家经历了第二次换房。到了1986年再次换房,拥有了现在的三室一厅、并配有阳台、卫生间,厨房。我的中年时代及现在的老年时代生活正是在这里渡过,算一算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喜乐哀怒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p><p> 九棉四厂原名叫九江染织厂,后更改为九江国棉四厂。宿舍区由最初的几栋平房、几十户人家扩展到近二十栋楼房五百八十余户职工家属居住。楼房大多数都是在水田、菜地、山丘、水塘之上建成的。几代人在这里出生、成长、结婚、添丁。所谓的“黄土岭”有说不完的故事,诉不尽的情怀。</p><p>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提升,九棉四厂的地理位置日益显赫,交通、入学、就医、购物等诸方面很是便利。因为不能原地还房,要离开故土还是难舍难分的。 </p><p> 2020年7月31日,久住在这里,即将要动迁的住户发起自助,共进晚餐。相互间寒暄的话题是去向何处,在何处安家。这一次动迁也许会天天见面,也许难得一见,也许永远见不着面。</p><p> </p> <p>旧城(棚户区)改造项目部正式挂牌。</p> <p>所列拆迁区域。</p> <p>原九棉四厂办公楼。2009年企业改制后为市国资公司第一资产管理处。</p> <p>原九棉四厂工会办公楼,现为人民路街道黄土岭社区所在地。</p> <p>社区活动室。</p> <p>社区警卫室。</p> <p>前方的二层红瓦房,是我家1970年从庐山迁到此处的住房(左边第一间)。</p> <p>1980年服役期间休探亲假,父母亲已住进这栋三层楼房。</p> <p>该楼为四层砖混结构房屋,三室一厅,单独阳台、厨房、卫生间。1986年竣工。现在居所。</p> <p>2020年4月26日,九棉四厂动迁户首批选房公开摇号抽签仪式开启。</p> <p>抽签现场。</p> <p>工作人员核实,登记。</p> <p>等待抽签的住户。</p> <p>原九棉四厂厂区。</p> <p>九棉四厂宿舍区道路。</p> <p>九棉四厂宿舍区唯一的二层楼房,建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住的多是单身职工与新婚夫妇。</p> <p>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住房,延续至今。</p> <p>上世纪70年代建筑,俗称“老三栋”。</p> <p>上世纪八十年代住宅,在原水塘基础上建造。</p> <p>这栋房屋为集资楼,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九棉四厂最新房屋建筑。</p> <p>平房一角。</p> <p>楼房一角。</p> <p>伫立在自家楼下,在思考。</p> <p>宿舍区主干道。</p> <p>编号为第一栋的宿舍楼。</p> <p>在原灯光球场上建筑的简易平房。</p> <p>2020年7月9日,大型机械进驻拆迁区域,实施作业。</p> <p>原来的菜场,活动中心夷为平地。</p> <p>蓝天下的旧址。</p> <p>取快递。</p> <p>守摊。</p> <p>准备晚餐。</p> <p>2020年7月31日,即将离开故土的乡亲自助共进晚餐。</p> <p>约上了,旧址前合个影。</p> <p>昔日姐妹。</p> <p>老宿舍,新朋友。</p> <p>席间。</p> <p>小两口,喝个酒。</p> <p>找酒。</p> <p>共举杯,将进酒,永远是好友!</p> <p>家门口。</p> <p>相亲相爱一家人。</p> <p>母女。</p> <p>眺望。</p> <p>爷儿三。</p> <p>再见,这块热土!再见,我的故乡!再见,我的乡亲!今后的日子里可能会天天见面,也可能难得一见,也可能永远难见面!</p><p><br></p> <p>摄影 (傲荷 雨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