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诗词的平仄

半山人

<p> 第三讲·律诗的平仄 </p><p> 主讲: 半山人(张德学)</p><p><br></p><p> 诗词中的每个字都要区分平仄,这是最最基本的常识。诗词创作的平仄分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每一个字分别在平水韵中对照来区分,且准确可靠。这一方法,特别是对初学者,更为有效。当然,我们还是要系统地学习一下相关知识更好些。</p><p> 我们先借鉴康熙字典中的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p><p>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p><p>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p><p> 这几句短语虽然不够科学或准确,但大概可以先了解一下四句诗中古声调的基本情况。</p><p> 律诗的平仄,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条:</p><p> 1、所有律诗的每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和搭配。</p><p> 2、律诗的每个字都分平仄声。具体创作出作品后,应一字一字的检测确认。我们知道,古时字的平仄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区别,应注意区别。</p><p> 3、律诗的押韵,严格要求讲,押韵必须是平水韵。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押韵时,每首诗的押韵字必须在同一韵部。当然个别除外,排律可换韵。</p><p> 4、新创作的格律诗词作品,在未标明时,通常是: ①律、绝,押《平水韵》;②词,押《词林正韵》中的同一大部韵即可。③曲,押《中原音韵》。④诗格律诗词押新韵时,应以《中华新韵》为准。除押韵的字外,其它字,也应按新韵平仄要求。</p><p> 格律诗词的平仄,是格律诗词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基本要求。律诗的平仄规则,也应用于词曲。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当然,律待的平仄最严格。讲清了每句每字的平仄,也就说清了律诗的格。</p><p> 格律诗,只有四个句型:</p><p> 1.平平仄仄平平仄</p><p> 2. 仄仄平平仄仄△</p><p> 3.仄仄平平平仄仄</p><p> 4.平平仄仄仄平△</p><p>(上面四句基本句型是七言句型,不算每句的前二个字,就是五言句型。为便于标记,▲,代表仄韵,△,代表平韵。下同。)</p><p> 1、七律的格式及平仄。</p><p>  (1)仄起式一</p><p>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2)仄起式二</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3)平起式一</p><p>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4)平起式二</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上面基本句型是七律格式,去掉每句的前二个字,就是五律格式。最后一字为平声字的句子,即第二、四、六、八双号句子必须押韵。入声字作为仄声字。)</p><p>  2、七绝的格式及平仄。 </p><p>  (1)仄起式一 </p><p>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p><p>  (2)仄起式二 </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3)平起式一 </p><p>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p><p>  (4)平起式二</p><p>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p><p>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p><p>  (上面四式基本句型是七绝格式,不算每句的前二个字,就是五绝格式)</p><p> 例: 春望 杜甫 </p><p>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p><p>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p><p> 感时花溅泪,恨別鸟惊心。</p><p>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p><p>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p><p>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p><p>   白头掻更短,渾欲不胜簪。</p><p> 仄平平仄仄,平仄通平△。</p><p>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p> <p>  近体诗调(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可以归纳为四条:</p><p>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p><p> 第二、平仄在一联中对句与出句间是相反的。</p><p> 第三、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间是相粘的。</p><p> 第四、凡偶句最后一字是押韵的(主要是平水韵,也的押仄声韵的)。</p><p>  1. 在格律诗,特别是在律诗和绝句创作评论时,多以《平水韵》为标准。</p><p> 2.在填词时,多以《词林正韵》为标准。</p><p> 3.在诗词以今声创作时,多以《中华新韵》为标准。格律诗词创作时用新韵,基本上就是指《中华新韵》,在网络中就可搜到。用新韵创作的诗词作品,应在题目后加“(新韵)”,以表示是新韵作品。</p><p> 4.唐诗、宋词,元曲,是相通的,又是有区别的。为了介绍用韵标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讲再介绍一下元曲创作的主要参考韵书---《中原音韵(曲韵)》。</p><p> 下面,我们分别简单介绍一下创作用韵参考材料。以后再分别详谈吧。仅供参考!</p><p> 一、 平水韵</p><p> “平水韵”(平水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是律诗押韵的首选。《平水韵》,不但可以校对押韵的字(韵脚),同时,也能用来对照单个字的平仄声调。作用非常大。</p><p> 通常情况下,在没有注明的情况下,创作作品基本默认平水韵。据言,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状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p><p>  平水韵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又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p><p><br></p> <p>  二、 词林正韵</p><p> 我们知道,诗词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诗词创作多数还是以中古音为本,写诗用韵多以《平水韵106部》为标准,填词多用《词林正韵》为标准。如果是使用新韵,必须在题目后标注“新韵”明示,若无标示,则默认为使用“平水韵”。</p><p> 清•戈载编著的韵书《词林正韵》,共分平、上、去三声为十四部,入声字为五部,共十九部。他的分部,实际上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情况归纳出来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取古人之韵词参酌而审定。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工作,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接受,论词韵之士多据以为准。戈氏所分的词韵十九部,事实上是进一步归纳诗词《平水韵》而来的。</p><p> 在填词时,《词林正韵》不但可以校对押韵的字(韵脚),同时,也能用来对照单个字的平仄声调;还可比较押韵的韵脚,是否在同一韵部。在选择平仄互押的词谱中,作用就更加明显。所以,就在基础知识部分先介绍了。供读者参考。</p><p>  第 一 部 平声:一东二冬通用</p><p>  第 二 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p><p>  第 三 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p><p>  第 五 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p><p>  第 六 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p><p>  第 七 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p><p>  第 八 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p><p>  第 九 部 平声:五歌[独用]</p><p>  第 十 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p><p>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p><p>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p><p>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p><p>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十药通用</p><p>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p><p>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p><p>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p><p><br></p> <p> 中原音韵 </p><p> 我们知道,诗词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诗词创作多数还是以中古音为本,写诗用韵多以《平水韵106部》为标准,填词多用《词林正韵》为标准。如果是使用新韵,必须在题目后标注“新韵”明示,若无标示,则默认为使用“平水韵”。</p><p> 在格律诗,特别是在律诗和绝句创作评论时,多以《平水韵》为标准。</p><p> 在填词时,多以《词林正韵》为标准。</p><p> 在新诗词(以今声)创作诗词时,多以《中华新韵》为标准。</p><p>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是相通的,又是有区别的。为了介绍用韵标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讲再介绍一下元曲创作的主要参考韵书---《中原音韵(曲韵)》。</p><p> 《中原音韵》(1324年出版,周德清著)是代表近代官话的一部韵书。</p><p>  《中原音韵》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部曲韵著作 。作者元代周德清(1277~1365),江西高安人。他“工乐府,善音律”,对于元代盛极一时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了解得很深。他感到当时作曲、唱曲的人都不大讲究格律,艺坛上出现了不少混乱现象。认为要使北曲发挥更高的艺术效果,就必须使它的体制、音律、语言都具有明确的规范, 特别是语音的规范更为重要。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番总结,完成了这部划时代的著作。 </p><p>   《中原音韵》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韵书的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66个字,按字的读音进行分类,编成一个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 、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每一个韵里面又分为平声阴、平声阳、入声作平声阳、上声、入声作上声、去声 、入声作去声等类。每一类里面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称做《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关于北曲体制、音律、语言以及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p><p>  考订《中原音韵》音的方法,《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语音系统,主要反映在它的韵谱里,韵谱已经划分出了同音字组,至于这些同音字组各读什么音,韵谱本身不能回答,必须经过一番考订,才能了解清楚。考订的基本方法是以韵谱的音韵分类为基础,参考《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的有关说明,比照同期的音韵资料,如黄公绍、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297),《古今韵会举要》转录的《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朱宗文校订本《蒙古字韵》(1308),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等,构拟整个音韵系统。 </p><p> 我们在北方戏曲、曲艺比如:京剧、快板等创作中,还常用13辙参考。13辙也叫十三道辙,但十三辙是有目无书的,它主要依据韵母来划分条目,不论声调。十三辙名称是:1、中东,2、江阳,3、一七,4、灰堆,5、油求,6、梭坡,7、人辰,8、言前,9、发花,10、 斜,11、怀来,12、姑苏,13、遥条。因为在诗词(曲)和楹联创作中,基本用不到,所以,在此,就具体介绍了。</p><p><br></p> <p> 三、 中华新韵</p><p>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p><p> 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p><p>一麻 a ,ia ,ua</p><p>二波 o , e , uo</p><p>三皆 ie ,üe</p><p>四开 ai ,uai</p><p>五微 ei ,ui(uei)</p><p>六豪 ao , iao</p><p>七尤 ou , iu(iou)</p><p>八寒an ,ian ,uan ,üan</p><p>九文 en ,in (ien),un (uen),ün (üen)</p><p>十唐 ang , iang , uang</p><p>十一庚 eng, ing , ong iong</p><p>十二齐 i ,er ,ü</p><p>十三支 (-i)(零韵母)</p><p>十四姑 u</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