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极品国画,值得品鉴典藏,图:网络、图书资料,文、编: 索菲亚,(美篇平台推荐)

索菲亚

<p>张大千(1899年~1983年)</p><p>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曾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p> <p>张大千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曾从师学诗文书画,后忽耽于佛学,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受八大山人、石涛的影响,尤长山水,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共享有“南张北齐”之誉。50年代栖身海外,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p><p><br></p><p>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对于中国古字画的鉴赏独具慧眼。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p> 赠予毛主席的荷花图 <p>《荷花图》是中国近代画家张大千创作的水墨画,该作品绘画的是荷花,整幅画,构图饱满,疏密有致,用笔豪放大气,格调清新典雅,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具有一股强劲的蓬勃向上之势。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是为了赠予毛泽东。</p><p><br></p><p>这幅画完成之后,张大千将画交给了何香凝女士。不久,何香凝离香港秘密北上,专程去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大会。她到达北平后,即代张大千将此画转赠给了毛主席。</p><p><br></p><p>毛主席收到张大千赠的这幅《荷花图》后,很是高兴,曾托何香凝向张大千代致谢意和问候。据说,毛主席极为欣赏这《荷花图》,曾将之挂在书房里面,经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虽没有再经常挂出张大千的《荷花图》,但将这幅画一直收藏在自己的住地。毛主席逝世之后,此图仍藏于北京中南海的毛泽东故居。</p> 荷韵 <p>张大千爱荷,一生画荷无数,他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喻荷,盛赞其高洁。每当花开时节,大千都要四处赏花、写生,在居住的庭园内,通常要开辟池塘,遍植荷花,即便在环境稍局促的摩耶精舍,他仍用几只大缸养满荷花。</p><p><br></p><p>徐悲鸿在《张大千画集》序中说:“大千代表山水作家,其清丽雅逸之笔,实令人神往。”张大千以擅长画荷花著称,素有“古今画荷的登峰造极”之誉,在众多花卉题材中,张大千偏爱荷花。张大千早年画荷花,画法多以明代画家徐渭画法为多,中年时是半工半写者多,到了晚年最擅长以泼彩半抽象手法来画荷花。</p> <p>张大千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他通过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炼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间的动态,然后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点加以提炼、夸张,使之寓意深刻,生机勃勃。张大千笔下荷花,如纤纤少女,冰清玉洁,婉约可人!</p> <p>张大千先生晚年画荷作品,其画笔大多是没骨、写意或泼墨泼彩,格新韵古,且依旧是恪守他一以贯之的强调物理、物情、物态。<b>此外,张大千先生在操持画笔之际,始终特别注意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提出画荷需用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b>画荷花的干,用篆书;叶,是隶书;瓣,则是楷书。大千观察细致入微,他笔下的荷花形态各异,或正、倚、俯、仰,或静、动、离、合,或大、小、残、雅,在风、晴、雨、露中展现各种姿态,<b>可谓“映日荷花别样红”,“风吹荷叶十八变”,让人赏心悦目。</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作品赏析:</b></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荷花清雅、淡泊、潇洒,“不施脂粉不浓妆,木殿风微有暗香”真可谓是世间清品。</span></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35年作品</b></p><p><br></p><p>尺寸为:179×66cm。画作上的钤印为:“张爰(白文)大千(朱文)”。画作上的款识为:“孤鸾室乙亥十月写此供奉,张爰。”画作为1935年(农历乙亥年)十月,其岁时为谢玉岑先生所作,画上题有“孤鸾室”三字,“孤鸾”是谢先生中年后常用的斋名。</p><p><br></p><p>画作中有藏于荷叶间的白荷花数朵。大千先生曾说有诗咏白荷花曰:“<b>人品谁如花浩荡,文心可比藕玲珑。</b>”意思是说若有人其人品、人格有如荷花那么“浩荡”,那么其文、其画之心,定即可比莲、藕那么锦绣玲珑。</p> <p><b>作品赏析:</b></p><p>作品中只见两片卓然飘逸的巨型荷叶,在晨风的吹拂下,傲然地随风舒展着筋骨,而荷叶疏影中一朵高雅洁白的荷花已悄然绽放;两朵白嫩无瑕的荷花腾空而出,花蕾中正孕育着灵动鲜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种超凡脱俗、生机盎然、蒸蒸日上的美丽与意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其纯熟的功底与老辣的技法,于浑朴中见清秀,于洒脱中含缜密,于酣畅中寓意蕴,令人称道折服。其用笔鲁朴疏狂,持搏雪傲霜之气;架构自然忘形,汲天地灵气之精;泼墨淳厚飘逸,拥潇洒儒雅之神,让人叹为观止。</p><p><br></p><p><b>被称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驰名中外的“大千荷”。</b></p> 双清图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1959年作品《双清图》</b></p><p><br></p><p>此为一代大家张大千的传世作品。近一个甲子的辗转漂泊、一件代言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墨竹《双清图》,现身于成都某拍卖公司,这也是这件作品首次在大陆公开面世。据了解,《双清图》诞生于1959年,张大千作于巴西摩诘山中,1961年和张大千的六屏巨幅《荷花图》(3.6X8米)一起赶赴法国巴黎赛努奇博物馆展出,轰动欧洲。</p><p><br></p><p>这件张大千真迹,还有随之附上的近60年前报道相关情况的法国报册,作品文气十足,仿佛还带着巴西摩诘山的晨雾。这件约三平尺大小的《双清图》和1956年张大千赠给艺术大师毕加索的那件墨竹图属于同一题材,堪称姊妹篇级的珍品。</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双清图</p> 山茶花 <p><b>题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蜀国山茶九月开,蹁跹时有蝶飞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蒸霞烁日家家好,不似长安幄下栽。</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庚辰秋孟写于青城山中。大千居士爱</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张大千笔下的山茶花笔墨清新,物态栩栩如生,充满浓烈的生活情趣 ,是一种静默的诗。张大千是全能型画家,他的题材多样,技法上勾勒、写意兼而有之。在行笔节奏和墨色处理上多添新意,并运用自如。他笔下之木本花卉的枝干柔中蕴刚,用墨华滋多变,敷色清嫩鲜活,意境闲逸。特别是他笔下的山茶花笔墨清新,物态栩栩如生,整个画面展现出强烈的质感与生命力,充满浓烈的生活情趣。</p> <p>在我小区绿道书店里发现张大千的近现代绘画集,如获至宝。</p> <p>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p><p><br></p><p> 四川是张大千的故乡,成都经常举办张大千的画展,去年望江楼公园附近的省美术舘也展出个其画作数张。我印象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从东北回故乡探亲,在成都新都的宝光寺里看见四川佛教学院展出的三件珍宝:</p><p>清光绪帝翁同龢的题词;</p><p>徐悲鸿早年画的龙头;</p><p>张大千早年画的老寿星。</p><p><br></p><p>其中张大千用了各种不同形体的寿字画老寿星的头发、胡须、拐杖与衣服上的每条折痕,寿星面容慈祥,手杵拐杖,构思奇特巧妙,功夫独到。只可惜那时没相机也没手机,没有拍下这张珍品非常遗憾,但这幅画却长久儲存在记忆深处不可磨灭。</p><p><br></p><p>张大千的这些极品画作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艺术宝库,代表着中国国画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中国与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华,是人类历史上值得品鉴和典藏的艺术珍品。</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