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 青甘大环线 三 2020.7.10

猫哥

<p>昨天晚上住在花土沟镇,这个镇实际上就是一个石油钻井支队的驻地。小镇啊,有了石油工人,所以显得繁华热闹,这里的石油工人收入非常高,他们的工人一般月收入都在1万左右,所以这里的餐馆生意特别特别好。</p> 今天早上7点半我们就出发了,到艾肯泉要跑将近两个多小时,这一段路不太好走,坑坑洼洼,比较颠簸,由于交通实在不方便,所以去的车辆比较少,都是些小车,大一点的车在这条路上是比较难通行的。<br>到达艾肯泉附近,一条蜿蜒小路就直通魔鬼之眼,几根树棍架起就算是个门,专门拦汽车,不收门票。 <p>最早确切记载此泉的是俄国探险家旅行家普尔热瓦尔斯基,他于清光绪年间的1883年至1885年在青海和新疆穿越探险所著的《走向罗布泊》中介绍了尕斯盆地艾肯泉。<br></p> <p>青海艾肯泉,又被称为“恶魔之眼”</p><p>位于昆仑山下的阿拉儿草原深处的戈壁滩,千百年来喷涌不绝喷出的泉水,如晶莹泪花而流入大地的泉水,暗红如血液热泉边的硫磺水把这片土地染成一幅色彩绚烂的水彩画。</p> <p>艾肯泉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莫合尔布鲁克村。在蒙古语里,艾肯就是“可怕”的意思,艾肯泉就是当地人心里可怕的泉。艾肯泉的泉水无法饮用,也不能用来浸泡。</p> <p>泉眼周边十分荒芜,没有任何生物愿意光顾这片危险的地方。如果有不了解泉水厉害的动物误饮,就会中毒而死。所以常常能在周围看到一些死去动物的尸体,令人毛骨悚然。<br><br></p> 除了泉水“有毒”,在艾肯泉的四周是一些红褐色的沙石,看似非常坚硬,轻轻踩上去还能发出“咔哧咔哧”的声音,然而下面却非常蓬松,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人们去哪里要特别小心,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野兽都会避着艾肯泉走的原因。 我们一行从艾肯泉回来,路过茫崖翡翠湖已经是下午一点多了,阳光比较强烈,拍了一些照片,感觉很一般。 离开翡翠湖我们继续向俄博梁方向行驶,大约5哥多小时,到达冷湖。一路上窗外荒无人烟,满眼都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戈壁。它们以各种形状,连绵不断,延伸再延伸,直至天际。 俄博梁魔鬼城,其海拔为3260米,和其它雅丹相比特别的高,置身其间,宛如抵达火星一般,真正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俄博梁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东北方向,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雅丹地貌群——-柴达木雅丹地貌群的一部分。由于目前未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使得这片神奇的区域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原始状态,走入其间,宛如抵达到火星一般。 <p>近距离感受俄博梁雅丹你会发现,这里的景色不会重叠,一步一景,景景相应,宛如古代城堡的城墙,筒形拱顶,眺望冷湖俄博梁雅丹,巍然屹立,气势磅礴。<br></p> 这些雅丹土丘犹如古堡要塞,形成了一道山上有山,岭中有岭的独特风景,她的原始神秘、她的千姿百态、粗旷荒蛮让人恍惚来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又仿佛面对一个远古的梦幻。 <p><br></p> <p>走进雅丹魔鬼城,那奇形怪状的断垣残壁、危楼斜宫,立即把你带入一个神秘的幻境,高高低低的小山丘,翩翩起舞,像骏马、骆驼、大象、狮子、虎,好似群鲸戏沙,百万海狮向太阳;近看酷似百万座古城堡,远看犹如星河舰队,像蒙古包林立,像蘑菇、圆柱、碉堡、麦垛,奇形怪状,千姿百态。</p> <p>地面上沙坡深浅不一,而裸露的风化石也显得诡异异常:有的龇牙咧嘴,状如怪兽;有的危台高耸,垛堞分明,形似古堡,千姿百态,令人浮想联翩。如果在月光惨淡的夜晚,情形就更为恐怖。</p> <p>当清晨,一缕阳光倾泻而下,整个“魔鬼城”便似活了过来,呲牙咧嘴的怪兽、入定沉思的老者……楼阁高耸,垛蝶分明,尤如宏伟宫殿,傲然挺立,引人入胜。</p> <p>昨晚住在冷湖小镇,这里曾经是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其繁华程度当时可是有名的小香港呀。如今,芳华已去,马路上人烟稀少,家家户户都养了大量的花,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这里缺少的就是绿色,由于干旱缺水,植物很难生长,看不到绿就看不到生命,这里也缺美女,看不到美女,这个世界就不精彩。</p> <p>1958年,冷湖五号构造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冷湖油田宣布诞生。1959年,冷湖油田年产原油30万吨,跻身全国四大油田之列。60年代,因国家石油发展战略东移和油田原油产量逐年递减,冷湖油田逐渐陷入开发低谷。70年代西部尕斯库勒油田(如今产量占青海石油总产量的一半)华丽诞生和80年代敦煌七里镇青海油田石油基地石油基地建成,数万名石油职工家属相继西进东迁,自此,冷湖油田逐渐从沸腾走向沉寂。它的命运就如同一个闭合的圆,初见它时,它是无人区,如今,它还是无人区。</p><p><br></p> <p>石油小镇位于甘肃酒泉的阿克塞老县城,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石油小镇。《九层妖塔》曾在此取景,因为石油小镇平地而起,又从熙熙攘攘到断壁残垣,人类生存留下的痕迹已与自然融为一体。</p> <p>曾经的青海油田驻地——冷湖老基地,如今已是人去室空,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凋零,处于荒凉的戈壁腹地显得更加荒凉,仿佛经历过一场空前劫难,像是一座废弃的古城。</p> <p>走在荒芜的街道上又有一种恍如隔世,时空凝滞的感觉。放眼望去那斑驳的墙体,褪色的红色标语,残垣断壁的厂区,锈迹斑斑的车站无一不在向每一个到了的游客倾述着昔日的繁华。</p> <p>石油小镇曾经是非常繁荣的,它在荒漠戈壁与世隔绝,但它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医院,幼儿园,学校,更有意思的是当时的404连醋厂都有。在茫茫无际的荒漠,这里的人能够吃上自己酿造的醋,冰棍,很让人不可思议。</p> <p><br></p> 这里曾经有几十万石油工人和家属住这里,看着这些残痕断壁,看着学校,住宅,医院的遗址,看着周围百里无人戈壁,心中充满对石油工人的敬意,这次专门来凭吊石油人的精神,更多的是我们不能忘记他(她)们曾经为祖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今天的行程比较轻松,早餐起来吃完早饭参观石油小镇,路过看大苏干湖,翻越当金山,下午到敦煌,一部分人去敦煌莫高窟,不去敦煌莫高窟的在宾馆休息。 打苏干湖距离石油小镇几十公里,这是阿克赛地区方圆百里惟一的淡水湖,也是冷水湖。 由于下雨,湖水也涨了,昔日游玩的蒙古包也泡在水里了。 大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 《英雄》是一部拍得极漂亮的片子,戈壁雅丹、荒漠黄沙、秃裸山岭,金戈铁马雄风千里,这一段外景就是拍于当金山口一带。 当金山所在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界处,东至燕丹与肃北县接壤,北依催木图山与敦煌市为邻,南面的赛什腾山与青海省毗连,西面的芨芨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戈壁相望,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昔日属于人迹罕至,飞鸟不驻之地。 当金山口以西是阿尔金山,以东是祁连山。越过3800米的当金山口,就算进入青海了,视线豁然开阔。一条望不到头的路笔直指向盆地中央,路两边的电线杆和光缆沟使公路的视觉效果拓宽了20倍。 在这平坦的戈壁滩上,车行一百公里是不用拐弯的,眼前的黛色利箭不疲倦地向戈壁滩的心脏射去。见不到一棵草,一个人影子,富有的是一片宁静和荒凉。 昔日属于人迹罕至、飞鸟不驻之地。旧时的文人骚客、封建士大夫们曾面对这塞外不毛之地,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凉诗篇,发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声声绝叹。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莫高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后加麦积山石窟称四大石窟。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两区共计492个洞窟存在壁画和塑像,有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唐宋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 菩萨 、弟子、天王、力士像等。 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 提到敦煌莫高窟,就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当年发现并保护敦煌莫高窟的王道士――王圆箓。<div>王圆箓(约1850年-1931年),出生于陕西,祖籍湖北麻城县,道士,人称“王道士”。王圆箓因家乡连年灾荒,生活所迫出外谋生,流落于酒泉,期间入道修行。王圆箓云游敦煌,登三危山,发现莫高圣境,感慨万千,急呼“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随后,他定居留于该地,奉献了他的后半生。王圆箓是一名道士,却尽毕生之功守护着一片佛窟,他洞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无奈把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盗者。<br></div> 王道士对莫高窟的价值知之不深,但他还是凭一己之力尽可能对莫高窟进行维护。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对莫高窟洞窟进行清理维护的时候,意外发现在一处洞窟后面还隐藏着另一个洞窟,这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div>藏经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佛教经卷、历史文本、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多件。如果把莫高窟比喻成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王冠的话,那么藏经洞无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王圆箓道士的名字也因这一发现被永远载入了史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