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生命的蛙——读《蛙》有感

小陈.

<p>  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蛙》让我阅读兴致浓厚。在婴儿哭啼,孩童欢笑中,一只只青绿色的蛙,越过生命的大河,抵达生的彼岸……</p> <p>  小说以“我”——万足的视角叙述了姑姑万心传奇,却又坎坷、悲凉的一生,也让我们看见了农村生育计划的发展。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从一开始帮人接生被称为“送子娘娘”,到后来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做过无数次人流,被骂为“阎王爷”,这其中夹杂着她的凄凉、不甘。小说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也夹杂着王肝、秦河一个个痴情汉子,最终走向解脱的无奈;夹杂着一个失去生育功能的老姑娘小狮子的无尽悲伤;以及一个文化知识分子万足在当时自卑、弱小、木偶般的无可奈何。</p> <p>  在阅读过程中,我曾多次思考过,为何莫言先生要将书名命名为蛙?起初认为是万足笔名为“蝌蚪”,蝌蚪长大后为蛙;后又以为是讽刺了袁腮以养蛙场为由,在背地里干的无耻之事。最终有人解答——蛙,谐音“娃”,表达了人们心里对孩童的怜爱和期盼。但我以为,“蛙”在书中反映了万心姑姑心中的恐惧、忏悔。被他人插一刀都不怕的姑姑,却被一只黑瘦的小青蛙吓得昏厥过去。而在万心姑姑退休那个晚上,千千万万只扑上来的蛙亦真亦幻,如同一个个在肚子中就失去生命的孩子,转世成了青蛙,来讨姑姑的债……</p> <p>  书中的万心姑姑令人动容,她对革命的热情、对人生命的珍惜是毋庸置疑的。在万千人的打骂下依然忠心于党,在60岁的年纪才嫁人。她的心里自然是对死去的一个个婴儿十分愧疚的,那是对生命的怜惜,但是对于国家政策的绝对支持让她无法手下留情,与书中其他人——包括万足——的自私、软弱、摇摆不定不同,她的心似乎早已看透世间生死,带着一个个孩童,跨过生命的大河。</p> <p>  人们对本书的评价是“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传说、历史与当下”,我并不是很理解。但在我的眼中,就好像是一个努力了一辈子却小有名气的人——万足(或是莫言先生),静静的叙述着东北高密乡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中,一批又一批的蛙,跃过生命的大河,寻求下一世的轮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