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戏 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代经常听老一辈人绘声绘色、身临其境地讲述古代的故事,特别像杨家将、赵氏孤儿等,往往慷慨激昂,娓娓动听。那时年少,对历史一无所知,让我产生一个错觉,以为他们曾经参加过这些事,很想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都是从古典戏曲里知道历史的,虽然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国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的根,通过戏曲这样的艺术形式,已经根植于他们心灵深处,随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标准也化入他们的血液中。</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就回顾一下戏曲如何伴我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 样板戏里度童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我生长在热火朝天的文化大革命,那时广播里不停的喊“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所以在三四岁时父亲批评我时,我竟然说父亲是“牛鬼蛇神”,惹得大家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 1970年左右,革命样板戏开始流行了,我老家自然是秦腔。那时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大戏,一般由县剧团演出。第一个有映像的戏曲是《红灯记》,主要的正面角色是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还有磨刀师傅,反面角色鸠山、王连举和日本鬼子等。从戏中知道化妆得好看的是好人,难看的是坏人。同村的一位看见父亲演坏人,脸上怪怪的,吓得直哭。</p><p class="ql-block"> 我们所在大沙凹大队为了演出方便,在永宁堡前大队的院子里,盖了一座小巧玲珑的戏台,戏台坐东朝西。由于大队演出人员有限,主要演折子戏,还配有文武场面。武场面包括扁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坐在舞台的南边。文场面包括板胡、二胡、三弦、笛子等,坐在舞台的北边,后台是化妆间。武场面主要是甘玉宝老师,文场面板胡是李兆丰,二胡是王玉亮、王玉锁,三弦王智华老师,他们是家门兄弟,王玉亮和王智华都是我的老师,笛子是甘崇劳。能记起来的主要演员有王世光、王岐、梁功、马陇莲、梁乖侠等等。特别是我的同学甘永泰,是当时的童星,其“铁蛋”角色至今记忆犹新。还有一位是我的语文恩师李兆科,声音洪亮,其“海生”角色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人是当时我们大队的人才,时间的流逝,有的人名字已经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恩师王玉亮,是我的数学老师,是成就我们这一届同学的主要功臣之一,多才多艺,好像几乎没有他不会干的,拉二胡、教音乐、做衣服等等,于2012年12月去世。王世广是宣传队的主角,音色洪亮高昂,李玉和、雷刚的形象记忆犹新,任我们生产队队长时,做出了很大贡献,前几年去世。王岐演出非常传神,对角色把握到位,一直任我们生产队会计,账目清楚,待人和蔼,不久前去世。三位长辈都是我的家门,当时戏曲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此表示哀悼。</p><p class="ql-block"> 那时冬季就开始排练,春节前后几乎天天演出,大队院子戏台下就是当时最快乐的地方,也是大人小孩交流的场所。那时每个自然村都有高音喇叭,家家户户都有小喇叭,每次演出都是实况声音转播。节目还是相当实在,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寓教于乐。当然节目毕竟有限,看到多了,内容就基本记下了,所以当时的许多唱段到现在还能记得。</p><p class="ql-block"> 那时天气冷,保暖条件不够,许多人都冻手冻脚,经常有瘸着腿去看戏。那时爷爷八十多岁了,年纪大了,从来没见过去看戏。爷爷房间的墙上挂了一把旧二胡,后来听说他曾经组织过一个小戏班,说明他懂戏,只是年纪大了不方便。那时傻,不懂事,我们六个堂兄弟,应该搀扶或者用车拉过去,让他看看,现在想想很后悔。我父亲也去看戏,主要与老朋友说说闲话,早早就回来,经常感叹这种戏没多大意思。</p><p class="ql-block"> 1974年后电视的安装,已经成为晚上娱乐的主要场所,电视放在戏台口,14吋的电视机下面坐着站立着数百人,偶尔也有戏曲。1980年后来生产队有电视机了,电视机尺寸也大了,每周固定时间放古典秦腔戏,父亲总要去看,不亦乐乎。可以看到省剧团的演出,水平自然很高。后来据说父亲在地里干活时,能够大段的唱古典戏曲的段子。1992年父亲的不幸去世,一直是我心里的一道坎。如果他还在世,我要让他好好地看戏,为天地演唱。</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随社</h3><div><br></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 戏里戏外皆是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那时的样板戏被拍成电影,革命现代京剧有《红灯记》、《海港》、《龙江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其中有些段子至今也记得,“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龙江大队送公粮,你说应该不应该?”“沙奶奶与阿庆嫂打起来了”等等。</p><p> 1974年的冬季跟随长辈们去干河大队看电影,放映的是《白毛女》。由于个子矮,跑到前面去看,天下了一些小雪。演出结束后,大人们早回去了,我一个人借着微微的雪光跑回家。不知为什么,总感觉后面有一个人跟着跑,回头看看,没什么人,心里有些怕。后来做梦,经常出现那晚的映像。</p><p> 说到芭蕾舞剧,当时不知其源于何处,看到他们尖着脚跳来跳去,以为演员都是小脚老太太演出的,当时大家玩的时候,也把脚踮起来,现在想想觉得可笑。当时经常听,演戏时演到坏人出场的时候,剧目灯光和背景都变暗,以为旧社会没有太阳,共产党拿了一个太阳,从天安门后面升起,就有了太阳。这与每天早上六点钟播放《东方红》歌曲和广播里常讲“在那黑暗的旧社会……”有关,全是自己联想出来的。</p><p> 我家父辈兄弟四个,四叔有点傻,大家都叫他小名“小狗”,不知什么原因,他对戏剧也感兴趣,买了正式出版的革命现代京剧戏本,并还能哼上几句。一年春节家里让他买年画,他一口气买了五张伟人挂像,全部排在一起挂在墙上,看了让人掩面而笑。当时七岁的我,买了一幅《红色娘子军》挂画,父母赞口不绝。四叔对我还是很好的,第一次到县剧团看戏,是他领着我,给我买票。第一次到县俱乐部看宽银幕电影《买花姑娘》,也是他领着我。后来不幸去世,留下了巨大的遗憾。</p><p> 舅家在三里河大队,舅舅是大队会计,擅长二胡,也会编剧。自然是大队宣传队的主力。外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平时也不怎么去看戏,但对演出的内容比较清楚,靠的是什么呢?一位家门的哑巴,我只知道大家叫他“瓜鱼”,人很聪明。他看完戏后,回来将主要情节表演给外公外婆,老头戏,拿个烟锅,弯着腰,学走步,老太太戏,戴个毛巾,特别是老太太向后捋头发的动作与表情,可以说惟妙惟肖,可以与哑剧大师王景愚媲美,外公外婆和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舅舅回来,外公证实一下确切的剧目名称。虽然他是哑巴,很懂礼貌,见了人,总要啊啊的问候,其他人也很尊重他。我上大学后,暑假回去,在他家门前见过一次,行动困难,好像拄着根棍子,听说被人打了一顿,满脸的不高兴,后来听说去世了。</p><p> 1977年春节三里河大队一部分年轻人到我们大队看戏,由于戏台前拥挤,发生了矛盾,打群架。后来为了缓解矛盾,大人们派我到舅舅家联系。那天下午从家里到周家门前村看高跷,俗称柳木腿,第一次看到古装戏的装扮,非常稀奇。然后一个人到舅家,得知舅舅参加群众大会,我把我村领导的意思传达。第二天一大早,舅舅到我家,我村宣传单负责人王世广与舅舅接洽商量,两个村互换演出,增加友谊,冰释前嫌。后来看到三里河的演出,剧目不同,文场面多了打琴和小提琴,声音脆而柔和。因为两个大队几乎每家都互有亲戚,这种做法非常智慧,我第一次做了和平使者。</p><p> 那时唱大戏是由县剧团演出的,一般由公社组织,场面宏大,演出人员众多,水平高。记得有一次去范家寨公社所在地看戏,跑十多里路,与伙伴走散,演出结束往回走,走错了路,凭着直觉找到了家。</p><p> 当时演出内容全是样板戏,看得多了,人要生厌。后来老百姓调侃当时的剧目是“阿庆嫂把密电码送上威虎山”,阿庆嫂是《沙家浜》的主角,密电码是《红灯记》的主题,威虎山是《智取威虎山》的核心。后来听大人们在地里一边干活一边说段子“老汉见了闫红霞,三天不喝一罐罐茶。”当时不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看了戏连茶也不用喝了?其实也就是闫红霞戏演得好,大家是她的粉丝。</p><p> 听大人说,一次县剧团演出《红灯记》时,本来台词是,演鸠山的演员问:“李玉和招了吗?”应该回答:“他死也不招!”可是,神差鬼使,演员答道:“李玉和招了,密电码丢了。”这个演员马上被现场逮捕,团长上台致歉,换演员重头开始再演。</p><p> 听大人讲,我们公社有一位在公安局工作的干警,还是一位小领导,人比较幽默,星期天回家,正赶上抗旱,家里能用的盆子都被家人拿出去抗旱了,他挑了两个瓶子去抗旱,大家看到后,说他是“担着瓶子抗旱,响应号召。”这与当时的政治方向相违背,加之平时说话口无遮拦,后来被逮捕了,甚至被戴上了手铐脚镣。他竟然又唱《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休看我,戴铁镣,裹铁链,锁住我双脚和双手,锁不住我雄心壮志冲云天!”一下子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判处了死刑。</p><p> 古人云:祸从口出。真实不虚!从而明白:政治是文艺的指南针,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p> <p class="ql-block">给小朋友和家长上皮影戏课</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看古典戏明历史</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 1970年代,一次在家里楼上取东西,看到一本老戏本,繁体字,竖写,看不太懂。记得其中有好几折戏,《黄鹤楼》、《断桥》、《二进宫》、《苟家滩》等,其中有周瑜穿武将衣服嘴咬野鸡翎、青蛇拿剑刺许仙白蛇在中间的剧照,对古典戏曲有一点感性认识。读着老戏本,看到这些剧照,感觉那是遥远的过去。后来知道,1965年前农村唱大戏,都是古装戏。如果这本书早几年被发现的话,说不定要付之一炬。这本残缺的戏本奠定了我对古典戏曲的向往。<br>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那个特殊时代。各种形式的古典戏粉墨登场,皮影、木偶和大戏。首先接触的是皮影戏,舞台要求低,十来个人以内就能成班子了。我对古典戏的了解,就是从皮影戏开始的,看了许多场。其实这就是中国的动画片,2013年我在老家东湖口买了一副《西游记》唐三藏师途四个的皮影,在适当的讲座中拿出来,让孩子们玩玩,开开眼界,增加乐趣。<br> 1977年第一场古典大戏是在十几里之外范家寨看的,剧目是秦腔《逼上梁山》,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服装舞台赏心悦目,眼界打开。从中知道了《水浒》中的故事。<br> 后来看了《赵氏孤儿》,老艺术家们精彩的唱腔和演技,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挂画一折,对当下的教育很有启发,从而对其中所演义的历史,有了一个深刻了解。有一次外地剧团来演《窦娥冤》,演到中间,台下看演出中高喊,演得不对,甚至将西瓜皮和土块扔到舞台上。剧团领导出场澄清原因,采用的新颁布的剧本,所以略有出入,后继续演出。说明老百姓对演出要求在不断提高。<br> 再后来陷入高考的泥潭,无暇看戏。上大学后,只有暑假回老家能看几场,加之大戏场面大,主要是借着庙会演出,看戏人多,卖小吃的摊位特别多,高音喇叭声音刺耳,听不太清楚。看看演出剧场,孩子们基本迷恋戏场周围的游戏,无暇看演出。<br> 随远望一号在船上工作的几年,陕西同乡的一盘秦腔磁带,不知听了多少遍。磁带一面是《拾黄金》,另一面是《教学》和《白先生看病》。几位老乡像看大戏一样围在录音机旁边,静静听。听得多了,其中的许多段子已经背下,至今难忘。<br> 电视机的普及,连续剧的精彩,戏曲靠舞台下的老戏迷们支撑着。<br> 回老家次数的减少,与秦腔的距离越来越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小峰与张宁</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念念不忘秦腔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进入21世纪,电脑、手机与网络的普及,选择娱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春节回家,胸中荡起了对传统文化的涟漪,陆续写了《探亲偶记》、《雁塔游记》、《龙节吟》、《大文吟》等文化性韵文,特别是在网上与一帮兰州凤翔同乡会的联系,感受到了文化之美。勾起了对秦腔的怀念,有空就听戏曲光盘。对秦腔的中坚力量和后起之秀有所了解。我介绍一下最熟悉的几位省级演员。<br> 刘随社,陕西周至人,以唱工取胜,嗓音宽而厚实,高而纯正,演唱讲究气息的运用和控制,咬字松紧适当,吐字清晰,归韵准确,行腔自然流畅,古朴中出新招,新招中含深韵,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带声,腔由字生,被人们称为当今秦腔须生行当中的“金属嗓子”。他的《金沙滩》、《辕门斩子》、《放饭》、《打镇台》等唱段,荡气回肠,把人带入那个历史时代。特别是《金沙滩》中杨继业“把主的荣华富贵臣不愿享”一段唱腔,让人感受杨家对国家一片忠诚之心。<br> 丁良生,陕西岐山人,擅长唱工戏。高低自如,唱腔隽永,吐字清晰,扮相清俊,走红西北五省。是秦腔舞台上难得的须生人才,被称为当代秦腔须生之首。他的《打镇台》、《苏武牧羊》、《赵氏孤儿》、《十五贯》、《八件衣》、唱腔悠扬,苍然古朴,随其唱腔步入悠远的过去。<br> 李淑芳,陕西周至人,当代秦腔婉约派代表人物,秦腔名家肖若兰的亲传弟子。她的《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三娘教子》唱腔,情真意切,缠绵悱恻,引人入胜。<br>张宁,陕西高陵人,她的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善于以声传情,极富“苏(蕊娥)派”韵味,同时吸收了秦腔名家肖玉玲的唱腔特点。她的《花亭相会》、《苏三起解》、《四郎探母》、《彩楼记》、《断桥》等唱腔,奶声依旧,温润如玉。特别是与李小峰的合作,感受了秦腔的优雅。<br> 在我人生最困难的2006年至2010年期间,就是他们的唱段,陪我度过了许多无可奈何的时光。听得多了,一些唱段也就熟了。如《彩楼记》一段:<br>地点:寒窑<br>人物:吕蒙正、刘翠屏<br>(正、翠 上)<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残冬尽春将临光阴似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翠:离相府到寒窑不觉半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连累你千金体随我受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翠:伴才郎乐清贫却也心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这寒窑似仙宫凡尘不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翠:这芦席多纹彩胜似花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借明月读诗书乐而忘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翠:对清水菱花镜笑整容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心连心情意深三冬犹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翠:北风吹大雪降也不觉寒。</div>优美唱词给人以生命的启迪,特别是“残冬尽春将临”,让我知道在每个人的生命过程都有“残冬”,只有你咬牙耐心等待,调理身心,春天一定会到来。“寒窑似仙宫凡尘不染”、“借明月读诗书”、“对清水菱花镜”、“情意深三冬犹暖”、“北风吹大雪降也不觉寒”的生活境界催人奋进、感人至深。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委婉江南寄幽情</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待在江阴已经三十多年,岁月的感染,让我对吴语系的各种方言基本都能听懂,作为无锡常州地区的锡剧,也慢慢的能够品味。由于与原长江影剧院孙伟江经理和江阴大剧院赵惠明经理熟悉,为其影视撰写过广告词,承蒙厚爱,能有机会观看包括锡剧在内的大量戏曲。慢慢熟悉了“锡剧王子”周东亮,其银色洪亮,穿透力强。 “小王彬彬”王建伟,唱腔抑扬婉转,声情并茂。无锡锡剧团的袁梦娅,嗓音柔美、清脆,唱腔甜润自如,表演朴实无华。江阴锡剧团的徐惠,唱腔清亮甜美,富于特点。期间,观看了越剧、沪剧、黄梅戏等,对南北戏曲有个大概认识。</p><p> 2011年多次观看8集电视剧《昆曲六百年》,对昆曲和戏曲的发展史有个大概了解。</p><p> 2012年前后,经常在江阴大剧院看锡剧等各种戏曲,慢慢地能够听懂南方戏,并能很好理解。看过《珍珠塔》、《一钱太守》、《梅花瑶》、《五女拜寿》、《清风亭》、黄梅戏《天仙配》等,经略了锡剧当代大师的风采。同时在看戏时,经赵惠明经理介绍认识了吴厚兴老先生,成为忘年之交,进行了多词诗词交流学习,且经常有来往,八十七岁高龄多次乘车来看我,令人非常感动。老朋友沈华林亲少年时期就开始学习锡剧,虽然没有听过他唱锡剧,但从他的声音和气质,可以感受到学习戏曲唱腔,对人身心有很大影响。</p><p> 2016年素姐杨丽组织小朋友到泰州参观写生,顺便带母亲一同参观了泰州【学政试院】和【梅园】,知道了古代考试的情形,领略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风采,知道京剧与昆曲对中国戏曲的影响。</p><p> 2017年底受昆曲推广者韩晓老师的引荐,到苏州昆曲研习所,也就是沈德潜故居,恰逢记者采访顾笃璜老先生,他是清代道光年间进士顾文彬的曾孙,知道了锡剧的历史和现状,并近距离观看了一场《游园惊梦》,感受到了昆曲的柔美。2018年底,参观了苏州昆曲博物院,知道昆曲的历史和发展。并在古香古色的演出大厅里看了专场演出。发现有几位外国学者,聚精会神的观看享受戏曲。</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锡剧王子——周东亮</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学习《诗经》觅戏宗</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记得2012年研究诗词时,知道《诗经》的诗都是能够吟唱的,据《论语》记载,春秋时期,招待鲁国国君招待齐国国君时,配乐配舞演唱《诗经》选段《文王》和《采薇》。</p><p> 《论语》中孔子对诗有许多论述,而且《诗经》每首都被谱曲在世间传颂。例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中可以看出戏曲的源头在《诗经》,戏曲是诗的延伸,让诗意根植于广大人民的心中。</p><p> 汉代把诗称为乐府,可以演唱。唐朝的诗就是演唱和吟诵的。晚唐词的出现,词牌是固定的,填不同的词,按词牌要求,就能够演唱。宋朝填词已经成为文人雅士的必须功课,大量的词作,戏场了演唱吟诵的社会风尚。</p><p> 2013年听了无锡胡中浦老师《诗经》和《宋词》的吟诵,很受启发,后来我慢慢模仿,也基本掌握了《浪淘沙》、《苏幕遮》和《江城子》吟诵,证明古人不欺余。词在宋朝的广泛推广,为元朝戏曲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p><p> 我在研究元曲时发现,元朝初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又没有恢复科举制度,中下层文人的仕进道路大多几乎断绝,生活下降,精神压抑。除了少数依附元朝统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数文人和广大人民同样受到残酷的迫害,因此,他们和人民的关系比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间艺人结合,组成书会。他们一方面学习民间艺术的成就,同时又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杂剧的创作。书会组织,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推进的作用。这种文人“下架”的社会氛围,使其剧作根植于低层社会,欣赏戏曲成为广大老百姓社会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从此形成了能够按固定格式唱诵的曲牌。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後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多沿用原曲名称。明代以前所形成的戏曲声腔,如昆山腔﹑弋阳腔,以及由明清俗曲发展成的戏曲剧种,大多以曲牌为唱腔的组成单位,通称作“曲牌体”唱腔。</p><p> 闲暇之余,粗读了四大古典戏曲,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深深感觉到,元杂剧已经包括了当时之前的所有文化成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就拿王实甫的《西厢记》来说吧,全剧分为“五本”,每本有“四折”,而且每折都有“楔子”,有场景,有情节,有角色,有对白,有扮相,有唱腔,特别需要知道的是,每段唱腔都是由一段段曲牌组成,也就是王实甫先生编写的与剧情相关的“散曲”,其词寓意深刻,押韵平仄遵循曲牌的要求,没有宋词严格,但也文采飞扬,入情入理,雅俗共赏,非常适合文人雅士和普通老百姓共同欣赏、品味和启发。其实戏曲是从前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戏曲包含一定历史人文知识,因此在那个基础教育不发达的年代,舞台也是文化教育寓教于乐的场所。</p><p> 戏曲再经过明朝和清朝的文人与艺人的不断努力,从民间到皇宫,成为寓教于乐的文化形式,戏曲直登大雅之堂。</p><p> 2019年3月,聆听江阴古典戏曲作家宋代清风——缪良璞老先生讲昆曲,更深刻的感受到戏曲的大美。缪良璞老师近几年依据历史故事编写了几幕古典剧本,我欣赏其中的《御香楼》,语言生动,曲牌规范。中国的戏曲不像西方剧目分为话剧、歌剧、舞剧、音乐,把说唱歌舞演奏分开。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让人有全方位的享受。</p><p> </p><p><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戏曲的哀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任何的文化艺术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在发展中淘汰,在淘汰中发展。由于基础教育的白话文化,今天能够欣赏戏曲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中华传统美德入骨入髓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现代媒体的冲击,庸俗文化的泛滥,戏曲生存空间到了危机的时候。记得有一年年初说每月要演几场戏曲,那时每个月都去看,但到了七八月份,取消了年初计划,后来听说是文化部门的领导换了,我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看过大戏了。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传统优秀文化,然而基层根本不知道如何落实,就像【道德讲堂】到处有,讲道德者有几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昆剧《游园惊梦》</h3><div><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人生就像一场戏</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戏,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如泣如诉,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平平淡淡。无论如何我们只要把自己角色演好,当好儿子女儿,做好丈夫妻子,等等。这些说起来容易,要演的相当好,还真不容易。必须明理,知道修身,更会齐家。<br> 今天我将过去与戏的缘分写出来,主要是感恩在我人生每一步陪伴我的人,也就是那些有缘之人。还有那些并不相识,但为我提供了精神食粮和生活帮助之人,也就是助我成道的万事万物。这样我走的每一步,每一个呼吸,都包含着感恩的信息。<br> 最后祝愿大家在自己生命之路上演好自己的戏!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g9kkw6?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诗 缘</a></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xqfc4f?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茶 缘</a></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a href="https://www.meipian.cn/32zfsrqe?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戏 缘</a></b></div><div><br></div></div></h1> <p class="ql-block">非遗展示|秦腔:秦腔一吼震天下</p><p class="ql-block"> 草原牧娃</p><p class="ql-block">2020/12/31 12:31:3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腔,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与凤翔),成熟于秦。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p><p class="ql-block">非遗展示|秦腔:秦腔一吼震天下</p><p class="ql-block">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及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玉虎坠》、《紫霞宫》、《麟骨床》、《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代表性剧目。</p><p class="ql-block">非遗展示|秦腔:秦腔一吼震天下</p><p class="ql-block">秦腔音乐分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主要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后者主要表现悲愤凄凉的情绪。秦腔演唱时有慢板、二六板、代板、起板、尖板、滚板等板式变化形式,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三弦、月琴、唢呐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指板、干鼓、暴鼓、战鼓、钩锣、手锣、水水等。秦腔的脚色行当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演程序。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细腻典雅。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梢子功、扑跌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脸谱也别具特色。</p><p class="ql-block">非遗展示|秦腔:秦腔一吼震天下</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