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读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名言,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但我最欣赏的是“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p> <p>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缩小差异,面对存在着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像陶教授说得那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坚持因材施教。</p> <p>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p><p> 一、课堂实行分层教学和评价。实行分层教学和评价,首先就要对班级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态度等做一个区分。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成绩分为优秀、较好和一般三个层次,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对于成绩较高并且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优等生,可以适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适度增加学习难度。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关注成绩一般的学生,及时纠正他们在课堂上的小动作,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要对学习和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耐心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多为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讲解几遍,确保他们不会落后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提问不同成绩层次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对他们的回答情况作出点评和鼓励,对于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要不吝表扬,对他们的积极表现和进步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p><p> 二、课后进行分层作业设计。由于不同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所区别,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区别将作业结构有所区分。比如说,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拔高,此时教师布置的作业会更注重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过程。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会更重视扎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以基础训练为主。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针对他们的弱项进行作业设计的优化,使得作业发挥更大的效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p><p> 三、开展班级学生互补互助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学生的成绩差异,组建学科兴趣学习小组,让优生和后进生在同一个小组内组成“一帮一”形式,在平时的课堂学习和课后预习、复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帮一”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让优生对后进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带领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一起在课前预习功课,在课堂上提醒他们认真听课,而在课后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小学生融入班级学习的浓厚氛围中,共同进行学习。班级学生的互助学习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建和谐向上的班级学习环境,最终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p> <p>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p> <p>【作者简介】 王雪,磁涧镇洛新小学教师。爱好广泛,喜欢读书和运动。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信奉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