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王熙凤,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p><p><br></p><p>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p><p><br></p><p>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p><p><br></p> <p><br></p><p>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p><p><br></p><p>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懂管理,会经营,很有计谋的管家奶奶。</p><p><br></p> <p><br></p><p>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仅次于宝黛钗的重要角色,但她是一个褒贬不一、善恶参半的人物,有时候犹如一袭红妆的欢喜神,有时候却好似一身黑袍的恶无常,在此,我们不妨一起梳理一下她身上的红与黑。</p><p><br></p> <p><br></p><p>王熙凤的第一次出场是《红楼梦》全书最精彩的片段之一------</p><p><br></p><p>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p><p><br></p> <p><br></p><p>曹雪芹不愧是大师级别的文学家,短短二百余字不但写出了王熙凤的雍容华贵,还写出了她的无拘无束,不仅写出了她的威风八面,也写出了她的热情奔放。</p><p><br></p><p>凤姐对黛玉的热情和关心即使不是发自心底的,也基本是真心实意的,而她面对丈夫贾琏偷取的妻子尤二姐时,竟然也是一副满面春风、无限怜惜的样子,这就不禁令人十分困惑,甚至有点恐惧。</p><p><br></p> <p><br></p><p>为什么大家读到凤二奶奶见新二奶奶会心生寒意呢?一则前面六十回已经让我们对王熙凤的品性有所了解,二则贾琏贴身小厮兴儿的几句话又令我们读者的心雪上加霜------</p><p><br></p><p>“奶奶千万不要去。我告诉奶奶,一辈子别见他才好。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p><p><br></p><p>王熙凤在接尤二姐进荣国府时展示的是她的“嘴甜”、“一脸笑”和“一盆火”,转眼到了宁国府就变成了既“心苦”又“使绊子”的一把刀,这才是她的真面目……</p><p><br></p> <p><br></p><p>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嚎天动地,大放悲声……说了又哭,哭了又骂,后来放声大哭起祖宗爹妈来,又要寻死撞头。把个尤氏揉搓成一个面团,衣服上全是眼泪鼻涕,并无别语,只骂贾蓉:“孽障种子!和你老子作的好事!我就说不好的。”</p><p><br></p><p>凤姐儿听说,哭着两手搬着尤氏的脸紧对相问道:“你发昏了?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着?不然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去?你若告诉了我,这会子平安不了?怎得经官动府,闹到这步田地,你这会子还怨他们。自古说:‘妻贤夫祸少,表壮不如里壮。’你但凡是个好的,他们怎得闹出这些事来!你又没才干,又没口齿,锯了嘴子的葫芦,就只会一味瞎小心图贤良的名儿。总是他们也不怕你,也不听你。”说着啐了几口。</p><p><br></p> <p><br></p><p>尤二姐因为侵犯了王熙凤的利益最终落得个吞金自尽的悲惨结局,而贾瑞只是挑战了一下王熙凤的威严就招来了黑白无常。</p><p><br></p> <p><br></p><p>贾链有了秋桐,有了尤二姐,只是看书的人可能很疑惑那就是秋桐在贾府远比尤二姐要嚣张得多,但是王熙凤对于秋桐反而不闻不问的,但是对于柔弱的尤二姐却是极尽算计,逼得尤二姐吞金自尽,这是为何呢?为何王熙凤可以容下嚣张跋扈的秋桐,却容不下柔弱的尤二姐呢?</p><p><br></p><p>首先这秋桐是贾赦身边的丫鬟,秋桐在成为贾链的小妾前就已经与贾链私通了,后来贾链娶了尤二姐,这秋桐就被贾赦赏给了贾链,注意这秋桐的身份只是一名小妾。</p><p><br></p><p>但是尤二姐就不一样了,尤二姐是在王熙凤生病时,贾链养在外面的新奶奶。</p><p><br></p><p>另一方面就是秋桐是贾赦身边的丫鬟,是明面上赏给贾链的,打狗还得看主人,这王熙凤自然是不能做的太过,对秋桐大下毒手。</p><p><br></p><p>熙凤再借流产之事针对秋桐,说是秋桐与尤二姐犯冲,逼得秋桐大骂尤二姐,尤二姐不堪受辱,最后吞金自尽。</p><p><br></p><p>所以这王熙凤其实谁都容不下,她不是不针对秋桐,而是利用秋桐借刀杀人,一石二鸟。</p><p><br></p> <p><br></p><p>贾瑞是贾府家塾负责人贾代儒的孙子,属于贾家的旁枝,见王熙凤和贾蓉经常嬉笑打闹,于是色欲大动,起了勾搭凤姐的鬼心思,王熙凤一看这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使出浑身解数去捉弄贾瑞,结果色心不死的贾瑞连病带气,一命呜呼了。</p><p><br></p> <p><br></p><p>尤二姐和贾瑞以外,王熙凤身上还有两条人命,但是实事求是的说,她这一次是有心捞钱无意作恶。</p><p><br></p><p>话说秦可卿大出殡那一天,王熙凤送葬来到了铁槛寺旁边的馒头庵,从老尼净虚那里听到了这样一宗官司:</p><p><br></p><p>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往庙里进香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p><p><br></p><p>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言,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说一个女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p><p><br></p><p>净虚知道荣国府和长安节度使云光交情甚厚,就请求王熙凤托云节度让李守备同意退婚,王熙凤看在三千两银子的份上很快派人办妥了这桩事情,却没想到造成了一对年轻恋人的爱情悲剧,张金哥自缢而死,守备的公子投河自尽。</p><p><br></p> <p><br></p><p>王熙凤不一定知道她的贪婪间接导致了两个青年的无辜死亡,但即使她知道了可能也不会后悔,因为她当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p><p><br></p><p>但是,我们也不要因此而认为王熙凤铁石心肠,毫无人性,在第九十二回中,她听说司棋和潘又安双双殉情后也是颇为感动的------那有这样傻丫头,偏偏的就碰见这个傻小子!怪不得那一天翻出那些东西来,他心里没事人似的,敢只是这么个烈性孩子。论起来,我也没这么大工夫管他这些闲事,但只你才说的叫人听着怪可怜见儿的……</p><p><br></p> <p><br></p><p>由此可见,在不涉及巨额金钱或切身利益的情况下,王熙凤也并不是那么狠毒无情,不仅如此,她有时甚至还会碍于面子做一些善事,比如接济前来“打秋风”的刘姥姥。</p><p><br></p><p>刘姥姥实际上是王熙凤娘家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而且王熙凤根本不知道她家有这门子亲戚,但她还是笑脸相迎,以礼相待,不仅因此取消了中午例行的家务汇报会,还让人安排刘姥姥祖孙俩用饭,最后还拿出二十两银子一吊钱让刘姥姥补贴家用。</p><p><br></p><p>正因为王熙凤在金钱上颇为贪婪,她送给刘姥姥的二十两银子更显示了她对这个农村老妪的一片真情,人世间所谓缘分大概就是如此吧。</p><p><br></p> <p><br></p><p>对于王熙凤而言,二十两银子真像刘姥姥所说,犹如骆驼身上的一根毛,却足以使刘姥姥这样的小户人家家道复兴,刘姥姥后来之所以能够帮助巧姐摆脱被卖的命运,正是由于王熙凤当年的举手之恩,巧姐判词中的“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即指此事。</p><p><br></p><p>和刘姥姥一样,王熙凤虽不甚识字,肚子里却有很多新鲜生动的话语。</p><p><br></p><p>她夸奖林黛玉时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安慰刘姥姥时则说“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还曾发出如此新颖的自嘲:“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和他混罢。”</p><p><br></p> <p><br></p><p>最能体现王熙凤风趣幽默的是她讲笑话时的情景:</p><p><br></p><p>凤姐儿的笑话是这样开头的:“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p><p><br></p><p>然后,她在把听众都逗笑时忽然停住了,众人让她继续讲,她一本正经地说:“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然后她开始讲第二个笑话------聋子放炮仗众人一齐失声大笑完毕,又想着起第一个好像还没完,就问王熙凤:“先一个怎么样?也该说完。”</p><p><br></p><p>凤姐儿故作生气,轻轻一拍桌子,说道:“好罗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节也完了,我看着人忙着收东西还闹不清,那里还知道底下的事了。”众人一听这话,又是一场大笑。</p><p><br></p> <p><br></p><p>非常巧合的是,王熙凤的判词恰好也展示了她身上的红与黑,咱们先来看看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给她的定位:</p><p><br></p><p>凡鸟偏从末世来,</p><p>都知爱慕此生才。</p><p>一从而令三人木,</p><p>哭向金陵事更哀。</p><p><br></p><p>前两句讲的是她身上的两点红------善于治家,深受信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句中的“凡鸟”二字恰好合成王熙凤名字中的凤。</p><p><br></p><p>后两句中的“人木”组成一个休字,代表着王熙凤最后因为无子、狠毒、好嫉等原因而被丈夫贾链休弃了,这当然是一个黑色的悲剧结局。</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