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家祭</span></p><p><br></p><p> 衡阳人坊间有一种普遍的说法:人死后那篇家祭于逝者太重要了,因为他在阴曹地府里必须陈述自己在阳世间所做的一切,让判官去断定他来世投胎的去向,这篇文章就是他前去报到的投名状,因此孝子们在送逝者上路的前一夜,必须为其举行宣读家祭仪式。</p><p><br></p><p> 家祭要以儿女的口吻进行写作,用白纸书写。一张白纸裁成对半,折叠成书信式的长方形,然后书写。第一页写上"家祭"或"家奠"二字,字迹要显目。按照传统习惯第二面空二格写正文,书写时竖着书写,从右往左的方向依次作文。</p><p><br></p><p> 家祭文有点类似今天在追忆会上,对逝者的生平介绍,但在旧社会,这种祭文有固定的开头与结尾格式,内容的变化在中间部分,有水平的祭文,常常会把逝者生前的事业描述得淋漓尽致,让孝子和听众感动得泪如雨下,读到动情处,读的人与听的人均是涕泪交加,四处哭声不绝于耳。家祭祭文一般由当地有些文化的人撰写,也有由亲属直接撰写并颂读的,我父母的祭文就是我自己操刀写就的。</p><p><br></p><p> 家祭的仪式在出殡的先天晚上进行。吃了夜饭以后,厨师便会重换上一桌新鲜的十大碗祭菜(肉鱼鸡三牲是在必备之内)于灵柩前的供案上。礼生开始指挥摆设祭堂,一般设五个祭堂,吹鼓手、供案二祭堂设在灵堂内,香案(设在阶基下方的正门正中,对着灵堂,桌上摆放线香),接下去是酒樽所(放一瓶未开瓶盖的好酒),盥洗所(一个洗手架上放一脸盆,盆内毛巾一条靠在放鞭炮的桌子边,放鞭炮和舀水、倒水的可由一个人完成,一般由厨房的走堂任之)。</p><p><br></p><p> 礼生宣布上家祭后,全体孝子孝孙都得停止一切活动,整理服饰披麻戴孝聚于灵堂阶基右边等待上家祭。礼生净手后,如果是两个礼生,则各司其职,一礼生立于灵堂大门左边阶基上司仪,一礼生立于大门右边引领孝子孝孙行孝敬礼仪;如果只有一位礼生,礼生就得一边司仪一边引领孝子行礼仪,也可推举一位懂礼仪的人引领孝子行礼仪。</p><p><br></p><p> 一切就绪后,家祭仪式开始。此时礼生高呼:行家祭礼,内外肃静。接着是一整套的仪程:鸣炮、起乐、合乐齐奏、执事者各执其事、持服者各服其服、大乐止、小乐长吹、主祭者就位、引孝子孝孙伫立东邦、孝子孝孙就位、跪、一稽颡、二稽颡、三稽颡、四稽颡(稽:跪下叩头的礼节,颡:额头、脑门子。表示不但要跪着磕头,而且额头一定要碰到地面,这是最重的礼节。)俯伏(全体孝子孝孙都得匍匐于地)、主祭者至盥泼所盥洗(净手)、东升至香案前行上香礼、就位、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上香、再上香、三上香、升、平升、西降至酒樽所酌酒、接樽、东升、至灵案前敬酒、就位、跪、三叩首、接酌、奠酌、献茗、献箸、献羹、献馔、献肉、献鱼、献牲、满圆齐献、俯伏、乐止、读文。</p><p><br></p><p> 主祭者(按规定是长子)跪在灵案前,儿女一般都要跪在灵堂内香案前左右两边的地方,跟主祭者同一条线内,其他人等俯伏于灵堂右侧的阶基上。主祭礼生读祭文,家祭要读三遍。第一次长腔哭读,实际上就是代表孝子孝孙等在哭诉逝者的平生。第二次慢读,带悲痛感,可穿插一些唱词。笫三次平读,跟平常读文章一样,也要带有感情地读,其目的是要让听众能听懂文中的所有内容和故事情节。礼生在读完第一二次家祭后,这时厨师会在每一碗祭菜上加一点热汤,表示重温。</p><p><br></p><p> 家祭读的顺序也极有讲究,衡阳人在上祭时,第一遍读的是家祭,接着读客祭,再穿插读第二遍,在所有客祭都读完后,再读最后一遍。按规定读三次家祭就要司仪三次,后来人们图省事,只是在第一次和最后时司仪,以体现庄重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