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散文《清欢》(朱康一) <p> 今早起来发现外边下起了小雨,让人心生愉悦,不禁想到春天润物无声的春雨。 此前读过一首苏轼的词作,名为《浣溪沙· 细雨斜⻛作小寒》。</p><p> 浣溪沙</p><p>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p><p>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p><p>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p><p> 这首词上阕写早春时节细雨微寒,转而晴晖尽沐,烟淡柳疏,焕发出一派清旷明媚的景象。下阕写了早春的美味时鲜——竹笋、茼蒿、蓼菜,道出了人间生活的温暖、美好、清淡、欢愉。</p><p> 苏轼和友人游南山,享受了大自然的美景美味后写下此词。先写春游中所见之美景,再写吃完了春天的野味后发出的感慨。最后以“人间有味是清欢”结尾,道出了对生活的追求, 突出了了整首词的情调,不由令人心生向往。</p><p>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一句最让人难忘,也最耐人寻味。读完这首词后,我一直对词句中的清欢难以完全理解,只到下午我读了林清玄的散文《清欢》一文后才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p> <p> 林清玄先生在文中写道“清欢几乎是难以翻译的也可以是清淡的欢愉。”在这我对清欢有了自己粗浅的理解,所谓的清欢也就是生活中的平淡细节引起的很贴心的小小愉悦,并不是由那些华而不实的东⻄引起的快乐,如玩游戏得了第一,打麻将赢钱了。不是这些低俗的东⻄而是那些由读书引起的快乐和愉悦。</p><p> 在文中林清玄先生曾与他的朋友一起去了圆通寺,在途中却又不想去, 不禁感叹到:生在这个时代,为何“清欢” 如此难觅?林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少有人能静静地坐着享受人生的美好和大自然的清新,那被忽视的简单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就是“清欢”,这就是我对清欢的更深层的理解。</p><p> 文章后面林清玄先生想起苏轼的另一首诗《东栏梨花》,这首诗是写梨花的,诗中用梨花、杨柳来表达春光的明媚,也写出了春光的短暂和流逝之快,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时光的思考。 诗中的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苦短,而林清玄先生却把东栏的那株梨花理解为人生的清明,这清明与世俗的浑浊形成对比,我认为那梨花就如那浑浊中的一抹洁白,不被周围的事物影响,就如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p> <p> 这篇文章表达了林清玄先生对清欢的态度和对清欢的执着。在文章最后他引用清朝大画家盛大士的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是第一流人物。在这林清玄先生把第一流人物解为能在污浊滔滔的人世间找到清欢的人物,这第一流人物也就是那种能与清风白云为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有高尚情操的人。</p><p> 林清玄先生认为清欢不是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的自我放逐,不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尽情欢乐, 更不是杜甫“人生不相⻅,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的那种无奈。清欢只是生活的平淡朴素,不是现代人整天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整天在酒吧吃喝玩乐混在人世间的浊流之中。我们要象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做人基本准则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道德情操。</p> <p> 人的一生还是平平淡淡的好,不要像有钱人那样奢华无度,去追求金钱名利,我们要“淡泊以明志,宁静致远”。让我们在生活中品尝蓼菜、茼蒿、春笋的香甜清淡,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清欢。</p><p> 寻味清欢,去体验简单朴素的乐趣。</p><p> 寻味清欢,让我们的生命质朴清明。</p><p> 寻味清欢,选择人世间的一股清流。</p> <p>(本文作者,朱康一,仁德学校706班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着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也在阅读中收获和成长着。)</p><p> </p><p> 教师简评:</p><p> 这是朱康一同学写的一篇读后感(读书笔记)。他读了林清玄散文集里的《清欢》一文,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储备,对文章进行了自己的一些分析和理解,着重谈了对“清欢”不同层次的理解,分享了自己的感悟。</p><p> 这篇读后感的思路、层次是比较清晰的,语言表达也比较顺畅到位。行文思路上遵循“个人生活阅读经验——作品分析理解——联系实际谈感悟”这一理路,这也是读后感写作的一般路数。在核心内容——理解“清欢”含义上,他把握住作者的行文层次,逐层解读。由此可见,他确实是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并读有所得。</p><p> 苏轼、林清玄对“清欢”都有深刻的人生意义的寄予和体悟。朱康一同学对此的理解与感悟是否逼近两位大作家的本意,我们没必要去深究,相信随着人生阅读积淀和感悟的增多,他会更好的理解“清欢”,有更多更美的“读后感”作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张顺军)</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