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孙”字未简化之前写作“孫”。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孙”:“子之子曰孙,从子从系;系,续也。”即儿子的儿子叫做孙,孙字是由“子”和“系”两部分构成。“孙”在本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子之子。孙字作姓氏当初也是为了纪念这种血缘关系,以示不忘根本之意。像中国大多数历史悠久的大姓一样,孙姓起源的头绪很多。由于在先秦时期,孙姓就出现“兵家祖”孙武,大军事家孙膑,“吏者师”孙叔敖,这使得孙姓成为人们所景仰的一大姓氏;同时,中国人有慎终追远之怀,“孙”可作为敬仰祖先之意,也成为人们取姓改姓的首选。因此不断有华夏子孙加入孙姓行列,使得孙姓源头特多,同时孙姓人口也越来越多。一般认为有以下八个来源:</p><p> 一、孙姓最早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姬姓卫国,这是先秦时期孙姓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姓的始祖。二、来源于芈姓楚国: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三、孙氏来源于妫姓:《古今姓氏辨证》等认为孙姓出自妫姓,是齐田完的后代。齐田完的四世孙桓子的孙子田书,因为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书便成为这支孙姓的始祖。四、孙氏出自子姓,为比干之后。比干之后避难,其中一支改姓孙氏。五、先秦时期其他孙氏支脉。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如晋悼公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吕氏春秋》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如孙击、孙恶。3、秦国孙氏,伯乐孙阳。六、出自荀姓。荀子后裔在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名讳而改为孙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七、赐姓和改姓:《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后也有一支改姓孙。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八、明朝初年,朱元璋禁胡姓,胡姓中含“孙”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姓。在古今少数民族中,也有不少孙姓。</p> <p> 乐安孙氏也称齐国妫姓孙氏。田完是舜的后裔。许多孙姓族谱把虞舜视为本族的第一始祖,不过,虞舜作为孙氏第一世始祖只能是传说,并没有可靠的世系记录可寻,孙氏祖上有确切的世系是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做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又是古代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为奖励他的劳绩和褒扬他的祖先,就把长女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分封到今河南淮阳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从胡公满开始,经过10代12个国君的世袭传承,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桓公卒后,其弟佗杀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废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报杀兄之仇,又设计杀陈废公,立跃为陈厉公。陈厉公在位7年后去世,君位传给其弟林,是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后卒,君位又传给其少弟杵臼,是为陈宣公。宣公原本已立太子御寇,后又欲立宠姬所生之子款,便于公元前672年杀太子御寇。厉公之子完,字敬仲,与御寇交往甚密,因惧怕祸及自己,逃到了齐国,改姓田,称田完。由于他原是应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田完的五世孙田无宇 (桓子),官为“上大夫”;六世孙、无宇次子田书在齐国攻打莒国的战斗中立了战功,被齐景公封至乐安并赐姓孙氏。妫姓孙氏远古始祖虞舜,系黄帝后裔: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虞舜)——商均——萁伯——强公——虞颉——虞思——有龙——青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公——妫方——振公——维公——寿固——敖公——胜公——元捷——偃公——姑猛——公允——蔺公——慎叔——野公——无执——菑公——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虞期思(虞阏父)――妫满(陈胡公,封陈)――申公犀侯――孝公突――慎公圉戎――幽公宁――釐公孝――武公灵――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鲍――厉公跃――公子完(敬仲,奔齐,改姓田)――穉孟夷――湣孟庄――文子须无――桓子无宇――田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因此,孙书为乐安孙氏的得姓始祖。</p> <p>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田书因伐莒有功而封得采邑,并被赐姓孙氏,于是举家迁到采邑乐安:“齐国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长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有三子:驰、明、敌。明食采邑于富春,自是富春人。”这说明齐国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是孙书,其发源地是乐安(今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城北12公里花官乡草桥北村)。后来,乐安也就成为孙氏的主要郡望。</p><p> 据《史记》、《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孙武是春秋时齐国人,孙书之孙、孙凭之子,出自将门之家。因得家传,自幼熟读兵法,才华横溢。齐国内乱,打断了孙武想在故土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计划。为了避祸,保护孙氏血脉,公元前534年,孙武来到了当时逐渐兴起的吴国,以传世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求用于吴王阖闾,“练兵杀姬”,被拜为将,曾破楚入郢,五战五捷。随后,艾陵之战,北威齐晋,俘获勾践,南服越国,名显诸侯,为吴国兴霸立下了赫赫战功。孙武之子孙明因父功被吴王荫封为富春侯,食采邑于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后来此地发展成孙姓主要郡望。公元前482年,吴王阖闾在黄池会盟中,取代晋国而成为天下的霸主。这时,孙武认为吴王阖闾为人功利心重,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况且他还杀过吴王爱姬,打过败仗,他怕吴王卸磨杀驴,于是就借年迈请求告退。吴王准其请求,于是孙武就退隐山林,直至谢世。 孙武虽然去世了,但其所著《孙子兵法》却流传于世,成为兵家宝典,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启迪。《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5900余字。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军事思想。它继承、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古代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是被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p> <p> 孙武后裔一支在“田氏代齐”之后又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间繁衍生息。孙膑,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据《史记》载,孙膑曾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事魏惠王为将军,因使人召孙膑入魏,妒其贤而施以膑刑,所以世人称其为孙膑。孙膑在“田忌赛马”中初步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智慧,因此取信于齐王,官至齐国军师之职。公元前355年,赵国攻占了卫国的漆城和富丘两地,卫国向魏国求救。赵国受魏军威胁后,又向齐国求援。于是就有孙膑“围魏救赵”的经典战例。</p><p> 公元前343年,魏将军庞涓攻打韩国,齐国大将军田忌与孙膑奉命救韩,孙膑“变灶惑敌”,吸引魏军穷追,后在马陵之战中,齐军再次大败魏军,庞涓也在此战中自刎而死,孙膑终于圆了报仇雪恨之梦。孙膑与田忌虽然打了胜仗,本可继续扶助齐国,但想不到的是齐国相国邹忌嫉妒起来,派人向齐王诬告田忌想要谋反。孙膑不得不逃到楚国避难,几年后才又回到齐国。在楚国避难之时,孙膑与其弟子一起完成了《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等书的军事思想,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战争观、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上都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p> <p> 历史的车轮前进到秦汉时期,孙氏族人在神州大地上的分布已相当广阔。齐地孙氏经过近九百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末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是人口得到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不断移民,拓展生存空间。山东孙武后裔又有移居今山西平遥、清河(今属河北省)、南阳(今属河南省)、冯翊(今属陕西省)、长沙等地者。另外,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导致孙姓大举南迁,加上富春孙姓建立了孙吴政权,使得孙姓在南方分布渐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江苏、湖南、福建、陕西及东北等地遍布孙姓。</p><p> 乐安孙氏郡望:“乐安”作为古地名,位于今山东古代齐国地区的北部,经历地名的纷繁沿革,伴随着孙氏族人的繁衍扩散,到隋唐时,实际上包括今山东北部的一片较大的地区。今山东的惠民县、广饶县都在这一片地区之内。唐《元和姓篡》卷4也记载“乐安,孙武之后”,并记有自汉至唐代的一些乐安孙氏家族名人。“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旧唐书孙伏伽传》记载,唐太宗即位,赐大理少卿、河北清河孙伏伽“乐安县男”的爵位。 </p><p>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旃(孙耽之子,孙钟之弟)字子之,太原太守。二子:炎、历。炎字叔然,魏秘书监。生倰,字仲觚,太官令。生道恭,字雅逊,晋长秋卿。二子:顗、芳。顗字士若。芳,中书令。子烈,避赵王伦之难,徙居昌黎。生岳,前燕侍中,子孙称昌黎孙氏,历幽州刺史、右将军。历生旂,字伯旗,平南将军,坐于孙秀合谋,夷三族。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晋书•孙旂传》记载:“孙旂字伯旗,乐安人也。父历,魏晋际为幽州刺史、右将军。”</p><p> 孙氏乐安宗族的确相当繁盛,在唐昭宗时还出了一个宰相:孙一,字龙光,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乐安县侯。乐安孙氏也在向外不断迁徒延伸,一支徒居昌黎(今辽宁义县),一支徙居武邑武遂(今河北武邑县),其又一支徙居上党涉县(今河北涉县西北已入山西省界)。此外,还有徙居河南洛阳、巩县和京城长安、江南的。</p><p> 迁徙的虽走了,但并不减弱乐安本地孙氏族人的大姓地位。宋初的《青州•姓氏》下云:“乐安郡九姓:孙、任、高、薛、闫、仲、蒋、房、亢。”孙姓仍为第一大姓。至今山东惠民、广饶诸地的孙姓村落和孙氏人户仍然很多,当然外迁孙氏人户也同样不少,今天全国各地乃至港台、海外、自称是乐安孙氏后裔的有关族谱,可谓不计其数。</p> <p> 浙江富春孙氏:由祖根地乐安扩展出来的分支别派浙江富春孙氏(孙武次子孙明之后),自春秋孙明以来,经历了秦、两汉的发展,到三国东吴时期,已蔚然成为江南最为显赫的大族——东吴孙权皇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谓,孙钟之父孙耽为汉阳太守,其祖孙国为尚书郎,曾祖孙倏为洛阳令……,总之为世代官宦之家,在士族门阀制度方兴未艾的东汉,孙钟的社会地位决不至于太低。后来在建立孙吴政权过程中崛起的,主要是孙坚、孙静兄弟及其同宗堂兄孙羌三支家族。随着东吴孙氏政权统治空间的扩展,富春孙氏族人几乎遍及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并进一步向北方延伸。因此,富春也成为孙氏主要郡望,“富春堂”也逐渐成为孙氏的重要堂号之一。</p><p> 河南洛阳孙氏:首先是东汉宦孙程,原籍是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县西南)人,安帝时为中黄门,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封浮阳侯,曾一度离开都城就国,但二年后就又迁回洛阳,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卒,其弟孙美和养子孙寿分享袭封,其后裔应有定居洛阳者。《元和姓篡》载,唐代有御史中丞孙景状。《新唐书•孙儒传》载,唐朝末年战乱中一枭将:孙儒,也是河南洛阳人,曾被授淮南节度使之职,雄居扬州一带,率军号称50万,后为吴国杨行密战败所杀。部将马殷后据湖南,表赠孙儒为司徒、乐安郡王、且立庙以祀。《大唐故上柱国孙府君夫人李氏墓志》载,“孙君讳惠,字智藏,其先乐安人也,因官徙族,遂居洛川焉。”其曾祖父孙哙,隋任正谏大夫;祖父孙愿,唐授文林郎。可见河南洛阳孙氏有从山东乐安迁来者。孙皓降晋,被迫举家族北迁,太康元年(公元285年)5月来到洛阳,被封归命侯,其太子孙谨被授中郎官职,其他诸子为郎中。五年后,孙皓死在洛阳,其后人仍定居于洛阳。《大唐上柱国孙君墓志》载,墓主孙通,“吴郡富阳人也,因徙居洛阳,古今为县人焉。”其祖父孙玄,为元州录事;父亲孙善,为莱州司户;本人率军征战百济而勋至上柱国。《大唐曹州离狐县盖赞君故妻孙夫人墓志之铭》记载:“夫人讳光,河南人也,后汉将军坚之后,自晋归命侯之北人也,遂世居洛西宜阳焉。”可见洛阳孙氏家族也有从浙江富阳迁来者。</p> <p> 山西太原孙氏(孙明后裔孙福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东汉时期,由妫姓“富春孙氏”的后裔孙福来山西太原任太守,才落户山西。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平遥)。孙福为孙武的第十四代孙。后来孙武的第二十代孙旃为太原太守。到了三国时期,在《三国志·魏书》中,有孙资的传说是:东汉建安年间,受曹操的证辟,曾任县令、参丞相军事诸职,魏建国为中书令,历魏文帝、魏明帝、齐王曹芳三朝,在魏典掌机要30年,后拜骠骑将军、侍中,为人宽厚而稳建,颇具政治家头脑和谋略。唐代的《元和姓纂》中说:“孙资生南阳太守宏、(还有一子密),宏生楚、楚生纂、生众(早亡)、生询,纂生绰、生统、绰生嗣、统生腾、生登、孙腾迁余姚,孙登迁汲郡。孙询生盛、盛生潜、生放,潜子不详、生冲之、冲之生伯翳,放生秉、秉生康,孙康的后人为《映雪堂》。由于孙资这一支在太原中都名声显赫,人口和名人众多,影响巨大,正史中尽现了他们的风采。孙资家族,在短短的几代人中,人才辈出,所以形成望族。这就是“太原郡望”的来历。 </p><p> 据上所述:“太原郡望”的形成在魏晋时期,而且所指的就是孙资家族,因此“太原郡望”就是太原中都孙氏。在孙资的第七代孙孙康“映雪堂”后人又出了不少的名人,其中隋末出生的孙思邈,也就是唐代的药王最为出名。还有孙中山的先祖孙誗之父孙拙就出生在中都,只是在唐僖宗时与其弟孙葵一同迁往河南陈留,后来孙葵、孙誗叔侄二人受命平息黄巢之乱,之后孙葵落户福建宁化孙家坑,孙誗落户江西宁都县。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且为孙姓历史上最大望族。</p> <p> 山东鄄城和东莞孙氏(孙膑之后):东莞县为西汉所置,治所即今山东沂水县。南朝宋时移至今山东莒县东北,隋初改名东安县。孙氏郡望的东莞,即位于今山东沂水、莒县一带,东汉至西晋时,还在这里置有东莞郡。山东东莞孙氏也是源远流长,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盛极一时,也是山东孙氏的名门望族。孙膑,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唐《元和姓纂》卷4载:“东莞,孙膑之后,汉有孙扬,魏有孙耽,晋有孙牧,宋有孙奉伯,梁有孙谦。”其中最出名的是仕宦、齐、梁三朝的孙谦,他历任二县五郡地方官,廉洁为民,政绩有称,是一位著名的清官(后有传)。</p><p> 孙奉伯是孙谦的堂兄,他在刘宋朝历任少府卿、淮南太守诸职,为官也以清廉出名。《宋书•后妃传》载,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宋明帝为太子纳妃,讽喻京朝地方官员贡献礼物,一些官员的礼品价值百金之巨,而始兴太守孙奉伯只献琴书,以供太子习用。明帝一见大怒,准备封药赐死,后在一些臣斑点的劝说下,才予宽宥。孙奉伯有一子叫孙廉,也就是孙谦的侄子。《南史•孙谦传》载,孙廉善于阿谀权贵,巴结上司,其凭藉着拍马屁的拿手功夫,于齐、梁二朝,官居尚书右丞、吴兴太守、御史中丞诸要职。广陵高爽曾用打油诗讥其不计耻辱而取名位,而史书又谓其“然处官平直,遂以善政称,武帝尝曰:‘东莞二孙,谦、廉而已’”。《宋书•后妃传》载,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外祖父赵裔为平原太守,外祖母孙氏便是东莞人,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刘裕册封其外祖父赵裔为临贺县侯,外祖母孙氏为豫章郡建昌县君。东莞孙氏中出现了一位成为皇帝外祖母的诰命夫人,其家族在刘宋朝的兴盛可以想见。</p> <p> 河北清河孙氏(孙武后裔清河太守孙灵怀之后):西汉置清河郡,东汉改清河国,三国魏置清河县,都位于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清河孙氏郡望也是历史悠久,名人不少。《元和姓篡》孙氏“清河”条载:“孙武之后,魏清河太守灵怀,曾孙处约,唐中书侍郎,生侹、俊、儆、佺,侹廷州剌史,富春男;俊荆府长史,乐安子;儆济州剌史;佺幽州都督,会稽公。又户部侍郎孙伏伽,清河人;孙履中,恒州剌史,生菲骄。”《元和姓篡》将河北清河孙氏郡望的先祖指为北魏清河太守孙灵怀,既任太守,其孙氏家族由是在这里兴旺起来。正如孙处约《唐故司成孙公墓志铭》所谓:“曾祖灵怀,后魏直阁将军,平原内史,安康、清河二郡太守。子孙遂居清河之鄃(shu)县。”</p><p> 其实至少在西汉时,清河孙氏家族已出现兴盛的势头。《汉书•百官公卿表》有京兆尹孙意,就为清河人。作为京兆尹(京都长安的地方长官)一级的朝廷高官,其家族在其家乡的显赫地位应可想而知。清河孙氏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当数孙灵怀的曾孙:孙处约,他在高宗朝“三迁中书侍郎”,居宰相之位。孙处约墓志铭记,其祖父孙士璨官任北齐武邑太守和隋陈州司马诸职。父亲孙子起以明经应举,为隋司法参军和唐涟水县令、轻车都尉诸职。处约有五子:侹、侑、俊、儆、佺,其中唯孙侑无官爵,其他为县令、剌史、都尉诸职,孙佺在唐睿宗时拜左羽林大将军,征契丹战殁。各人又有“富春男”、“乐安子”、会稽公“等爵位,可谓世代官宦,一门荣贵。</p><p> 据《元和姓篡》载,还有“河东”孙氏:河东郡秦置,治所位于今山西夏县西北;北魏移治今永济县西南。主要人物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的宰相:以检校夏官侍郎同平章事的虞乡(今永济县东)人孙元享,然而翌年就被杀害。另有户部员外孙尚客,桑泉(今永济县北)人。今位于夏县和永济县之间的运城《解梁孙氏族谱》,或为其后裔。</p><p> “华原”孙氏:华原县隋置,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其最出名的人物便是医药学家、唐处士孙思邈(后有传);其子孙行,官任中书舍人;其孙孙济,任左司郎中、润州剌史。《宋史翼》卷37有孙兆,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人,自称是孙思邈之后,世为医家。父孙用和,官太医令,有《孙氏家传秘宝方》三卷。孙兆历官将仕郎、殿中丞。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奉命编修院校正馆阁医书,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校成《外台秘要》、《黄帝内经素问》。父子均为名医,治病经验丰富,于时颇有名。</p><p> 陈留郡:西汉元狩元年(公元122年)置郡,治所在今开封东南,相当于今天河南以开封为中心,北至延津、长垣,南至尉氏、睢县,东至民权、宁陵这一片地区。西汉官至京兆、大司农的孙宝,为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离尉氏很近。《三国志》卷12记,魏有陈留郡太守孙邕。孙中山的先祖,其族人就长年居住于河南的陈留郡。</p><p> 河南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孙氏族人定居得籍者更增:孙守彬,字得之,历右领军,迁屯武骁卫,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封乐安郡侯。孙节,少隶军籍,以才勇补右侍禁,跟狄青在延州破敌有功,迁西京左藏库副使,后为讨侬智高前锋,战殁。孙路,字正甫,第进士,通判河州、兰州,有边功,元祐初为礼部员外郎,迁兵部尚书、龙图阁学士。</p> <p> 唐宋以后的孙氏地望与大族: 唐宋以后,由于取士标准发生了变化,加上在天灾战乱中,民众家族迁徙频繁,世人已不太看重郡望,多将其作为谱名标题而已。随着南移浪潮的起伏,据有关史籍、家谱考证,也可见到一些南方新的大家族及其聚居地望的出现。</p><p> (一)安徽的孙万登休宁(新安)大家族</p><p> 唐僖宗时大将孙万登为山东乐安族人,谱称是乐安世系中后魏建威将军孙方嗣之八世孙,唐朝后期率族人南迁,定居安徽休宁黎阳乡之唐田。江苏《斜河孙氏宗谱》载“唐田世系图”,是记该族始迁之祖孙万登来唐田之后的世系,其后人再分散迁徙。“自唐田有迁择富前村、坑口、阳湖、湖稼、小溪者,亦有迁宣门、太平、常州者,由是”休宁为郡之大邑也,而邑有孙氏者,为邑之著姓也。”安徽休宁逐渐成为孙氏新的郡望。宋代后期有休宁名士孙吴会,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进士,累官沿江制置使参议,迁朝请郎知常州。该族人广布安徽的休宁、歙县、婺源、祁门、贵池、全椒、宁国诸地。同时还散迁至江苏、湖南、上海、江西等地,尤以江苏为多。《娄邑枫泾乐安孙氏支谱》载,明朝末年,其族人中一支由新安(休宁)迁至娄邑(今上海松江县)枫泾镇。</p><p> (二)安徽的孙师睦黟县家族</p><p> 据今黟县《古筑孙氏家谱》“宋嘉已亥谱序”所记,其先世宦家广陵(今江苏扬州),唐僖宗末,高祖孙师睦,字汝厚,因避孙儒之战乱,挚家离广陵而迁黟县,为其始祖,其谱系中有广西转运使孙抗等人,即为其后裔。到宋代“今嗣裔或居乡,或居外地,浸以炽昌。……先世系出富春,源远流长。”曾巩《永州军事推官孙君墓志铭》也说:“孙氏世家富春,唐有徒歙之黟县者,讳师睦,始自别为黟县之孙氏。”所记世系是:孙师睦-孙延绪-孙旦-孙遂良-孙恩-孙抗。</p><p> 孙师睦的孙子孙旦,以做生意而致富,孙旦的曾孙,即宋仁宗时的孙抗,字和叔,登进士甲科,历任知浔州、监察御史、广西转运使,有文集百卷,为黟县孙氏最显赫人物,有五子。长子孙适,登第为上虞县主簿,终永州军事推官。次子孙邈,好学能文,亦尝为县令。四子孙适,为秘书省校书郎。明代有任湖广茶陵州同知的孙志甫。任仪征守备的孙光先,后从史可法抗清而殉国。清代也出过几位名人,如乾隆举人孙学治为清溪县知县,文采风流,治抚有方,且为官廉洁,后卒官时,竟清贫无以入殓,百姓捐助才得以归里下葬。安徽这二支孙氏族人各来自山东乐安与浙江富阳。</p> <p> (三)浙江的孙岳余姚孙氏家族</p><p> 江南的许多家谱以五代后唐的三司使孙岳为先祖,如《余姚孙境宗谱》称,孙岳之族由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徙居越之余姚梅川乡。《旧五代史》本传称,孙氏为冀州(今河北冀县人,其族或出河北清河孙氏之脉。宋代余姚有孙介家族:孙介,字不朋,号雪斋野叟。长子孙应求,字伯起,乡贡进士。次子孙应符,字仲潜,著有《历代帝王篡要》。三子孙应时,字季和,号烛湖居士,淳熙二年进士,官黄岩尉、知常熟县,有惠政且精理学,著《烛湖集》。孙介父子四人俱有功名。到明代有显赫的孙燧大家族:孙燧,字德成,弘治六年进士,历官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为官以才节著称,为叛王所害。可见孙氏宗族在余姚为繁盛。而该地孙氏源头并非孙岳一家,据兴宁《章峰堡孙氏族谱》载,唐末孙誗的七世后裔孙建邦,也迁居浙江余姚县,时间估计应在宋代,而其族源据或是出于太原孙氏。《余姚孙境宗谱》谓“其后子姓散处,则有嵊县派、烛源派、云南派、四胜派、马堰派、武清派、上村派、山南派、慈溪派、舟山派、直隶派、新城派。”主要分布在周围嵊县、舟山、慈溪、绍兴、嘉善、宁波诸地,也有远迁云南、直隶(今河北)者。</p><p> (四)杭州(钱塘、仁和),也是孙氏家族聚居之地</p><p> 五代时的孙承祐,其女为吴越王妃,累迁知静海军节度使事、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入宋授泰宁军节度使,改知滑州。子孙诱,官至驾部郎中,出为淮南节度使军司马。宋代还有:孙龙舒,字士云,历知平阳县,通判楚、同、郓三州,迁大理寺丞诸职。元代有画家孙君泽,工山水人物。明代有山西右参政孙枝,附合阉党的工部尚书孙杰,礼部员外郎孙迪等家族。清代孙氏名人蔚为大观:有位居宰相的孙士毅,户部左侍郎孙诒经,光禄大夫孙补笙,四川观察使孙春岩等家族。还有雍正进士孙灏,官左副都御史,著有《道盥斋集》。乾隆进士孙志祖,官御史,著有《文选考异》、《孔子家语疏证》等书。清代杭州尤以孙氏才女云集。孙春岩有6个女儿:孙云凤、孙云鹤、孙云鸾、孙云鹄、孙云鹇,都是能诗善画的才女,尤以云凤、云鹤有名,为随园女弟子,一门才女之盛,令人刮目。姚江孙氏尊唐昭宗时宰相孙偓为始祖。该族由浙江余姚兰凤迁居杭州。其他还有梅东孙氏、钱塘孙氏、武林孙氏诸派系。周围余杭、萧山诸地的孙氏家族也不少,当然最有名的要数富阳孙氏大本营。</p> <p> (五)上海及其周围地区</p><p> 上海,包括嘉定、青浦、松江(华亭、娄县)等地,五代宋时就出了孙汉英家族。孙汉英为吴越国昆山镇防遏使,家居练祁(今嘉定城厢),儿子孙称为通议大夫,孙子孙载为北宋朝议大夫,孙临为大理寺评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中进士的孙岳,是当地孙姓最早的进士及第者。据史书记载,孙载一生曾举荐百余人为官,其侄、子却大多为布衣、小吏。元代有孙道明,号清隐居士,博学好古,书房称映雪斋,藏书万卷,手抄书亦数百卷,今犹有存者。</p><p> 明代嘉定出了孙元化为一代儒将(后有传),其祖父孙抬是明给事中孙浚的后裔,居江东高桥镇(今上海浦东),有子3人。父亲孙继统,不乐仕进,却肆力于诗作,迁居嘉定。孙元化累官登莱巡抚,于辽东镇守有功,后因兵变而被枉杀。有子3:孙和鼎、孙和斗、孙和京。孙和斗,屡次谢绝父亲部属的举荐,不愿为官,潜心整理父亲的文稿,编成《水一方人集》。孙和京,牺牲在嘉定抗清的战役中。</p><p> 明代还有礼部尚书孙承恩,书法遒劲,亦善画人物,著有《让溪草堂稿》,子孙克弘(后有传)尤为有名。西邻的昆山(新阳),孙氏人物有:明刑部郎中孙琼,执法平允,因与宦官结怨,谪戍辽阳,后复职得归。清代孙铨,乾隆举人,官山东阳信知县,工书画,好写生,尤善兰竹,中年兼画山水、人物,悉有古韵,其仕女像,风神闲静,非凡工可及。南邻的嘉兴、嘉善一带,孙氏名流也以才女居多。元代女诗人孙潮,著有《映雪书屋诗》。清代女诗人有:孙兰媛,著《砚香阁诗钞》,亦善画兰竹。可见,明清时期,上海一带已逐渐汇聚了相当多的孙氏家族。</p> <p> (六)江苏的常州、丹阳、镇江一带</p><p> 常州(有毗陵、晋陵、武进、阳湖诸称),在宋代已名士辈出:孙賣,字仲益,别号鸿庆居士,大观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吏、户部尚书,立朝正直,知秀州、温州、临安诸郡。因忤执政,归隐太湖,有《鸿庆集》。其叔孙稷,精于《易》学。曾祖孙讽,官职方员外郎。为一大家族。明代有中书省参知政事孙英、礼部尚书孙慎行(后有传)等家族。清代有经学大家孙星衍(后有传),其诗文书法亦皆著称。</p><p> 镇江,包括丹徙县等地区,宋代孙氏家族:孙藎,字道祖,政和五年进士,历知兴化军、严州、真州、泰州,迁淮南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其孙子孙大成,字振道,天性至孝,操行纯笃,好聚方书,常济人困。大成子孙沂,字彦兴,嘉定四年进士,授吴县主薄,改常熟丞。《至顺镇江志》卷18,称其家族为“大港孙氏”。元代孙氏家族:孙规,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为庆元路学教授。其弟录矩,累官桃源知州、松江知府。矩子孙煜,以父荫授温州路税务提领,历新喻州判官等职。</p><p> 地处常州与镇江之间的丹阳,同样孙氏族人汇聚。《严庄孙氏家乘》记,其家族为富阳孙权家族的后代,世为云阳(江苏丹阳)人,居白鹤山30余世。其先祖五代时人孙衍,宋初由云阳之白鹤山迁包港。后裔有迁丹阳严庄、无锡陡门和玉祁镇严家桥、朱青庄、西盛塘等地。称“世为丹阳望族,族聚子姓,至满2000余人。”江阴《斜河孙氏宗谱》有序称:“孙氏云阳望族,……自包港分徙者,若湖广,若河南,若苏之常熟,丹徙之丁岗,邑城之寺前,俱子姓昌炽,各有支谱,然皆以严庄为大宗。”</p><p> 南宋以后,以孙翊为始祖的孙氏族人迁来此处,一些家谱称孙翊曾为朔宁府尹,抗金而战死。《云阳孙氏宗谱》谓,南宋时,其后代孙法镇守润州(今镇江),遂定居润东丁岗(云阳丁岗)。其后裔有迁润东当江沙、丹阳包港、虞港河、阳邑城北、吕城、黄圹、沟湾者,也有迁溧阳、句容、溧水、武进、常州、安徽凤阳等地。 还有《云阳幸家巷孙氏宗谱》,其族是元代从浙江余杭迁云阳幸家巷(今丹阳市境内)。《黄墅桥孙氏家乘》记,其先祖为濠州(安徽凤阳)人,明初迁常州城南70里的黄墅桥。明代丹阳有名人孙桢,多收藏书画古物,考据甚为精密。</p> <p> (七)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一带</p><p> 苏州(吴郡、吴江、吴县、长洲),有隋代著名画家孙尚子(后有传)。宋末有孙锐,宋亡隐居,著有《耕闲先生集》。明代孙从龙,隆庆进士,官刑部员外郎,后迁广信副使。明末孙兆奎,在吴江起兵反清,战败而死。清代有造镜专家孙云球(后有传)。康熙进士孙岳颁,官礼部侍郎,善书法,凡御制碑版,必命之书。文人孙岵瞻,著有《闻籁阁集》。</p><p> 无锡(金匮),北宋末年在无锡出了一个副丞相孙近,字叔诣,崇宁二年进士,累官吏部侍郎、直学士院,以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明代孙继皋,万历进士,累官礼部侍郎,著有《宗伯集》。清代孙永清家族最为显赫。孙永清,字宏度,乾隆举人,累官贵州布政使、广西巡抚,风土民情一出于诗,著有《宝严斋诗集》。弟孙藩,监生出身,官至安徽布政使。子孙尔准,定平叔,嘉庆进士,累官汀州知府、江西按察使、安徽和福建巡抚,擢闽浙总督,垦田减租,兴修水利,剿捕盗匪,颇显政绩,书法笔意称似赵孟頫(fu),著有《泰云堂集》。尔准有2子:孙慧惇(dun),利津知县;孙慧翼,兵部员外郎。</p><p> 常熟(昭文),明代孙七政,能诗,著有《松韵堂集》。嘉靖举人孙楼,官清州府推官,书室名博雅堂,藏书俞万卷,喜闭门校雠,著有《丽诗百韵》、《百川集》。清代有诗人、翰林院庶吉士孙原湘,亦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这一带孙氏族人中有一些家族为安徽休宁孙氏族人的分支。如《港下孙氏续修宗谱》载,元末时,其休宁族人中一支由常州迁琴川(今江苏常熟),再迁锡山(今江苏无锡)之怀仁乡杨梓里港下。其后裔分居沙村、孟里、西漳、堰头兜、盛塘、桑园墩等地,家族规模不小。《义村孙氏续修家乘》是记其休宁族人在明代时迁居无锡南门之百渎巷,再迁义村。后裔居邑仓桥、黄泥坝、濮巷、玉祁等地。《新安孙氏家乘》记,直至清代,仍有一支族人由新安(休宁)迁来无锡定居。《常熟孙氏宗谱》和《沙州孙氏支谱》载,其家族也都由安徽休宁迁来,族人发展繁盛,分别居住泗港、平凝沙宗山圩、大圩埭一带,俨然一大孙氏宗族。</p><p> 其实,整个江苏南部,还包括江阴、溧阳、仪征、南京、扬州诸地,孙氏族人都有相当的居住规模,其迁徙渊源也是来自邻省各地。其中应以富阳孙氏为主,不过有如此多支安徽休宁族人迁来,说明这里山东乐安孙氏的后裔也是不少的。</p> <p> (八)江西的宁都</p><p> 江西的孙誗宁都家族。孙誗为孙中山家族之唐末始祖,其族人长年居住于河南的陈留,在进入南方后,首先定居江西宁都,历数代之久。《先祖孙誗五修墓志》说:该族人“至宋而公后遂大,文章节义为江右冠。”其支脉随后也逐步分散迁徙。宁都《城南富春孙氏伯房十二修族谱》记,其族人由陈留迁至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再分迁江西的兴国、赣县、安远、吉安、泰利,及浙江的绍兴、余姚,湖南的湘乡、衡阳,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p><p> 《晋江青阳孙氏族谱》记,该族在五代后晋时,有一支避乱入闽,定居厦门市同安和晋江市青阳,后裔再徙居泉州、莆田等处。《紫金上义孙氏族谱》记,该支族元代七年(公元1320年)由宁都入粤,居广东大甫县青溪花果园,明初再迁长乐县久安寨,万历年间迁永安(紫金)县上义镇。而《紫金袁田孙氏支谱》谓,其支脉乃明永乐间,由先祖孙浩、孙深偕族人从福建长汀迁广东长乐县上镇约,即今紫金县忠兴坝。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其十八世孙。《兴宁孙氏族谱》记,该支脉明初由福建汀州迁广东惠州府兴宁县东厢留田堡官亭村,永乐年间再迁兴宁县章峰堡。其子孙散居于河南、浙江、湖南、福建与广东,并有迁台湾与海外者。</p><p> 虽然支族分徙不断,但宁都已渐为孙氏重要地望。宋代知名人士有:孙立节,字介夫,为孙誗的七世孙,祖父孙长孺,累官知浔州,立节师从李觏,学问广博,尝作《春秋传》,大儒孙复见而叹服,皇祐进士,后官镇江军书记,调桂州节度判官,办案中曾救12人于死罪。元代有孙兴礼家族。孙兴礼,字庆甫,元初官员程钜夫荐于朝廷,兴礼却以疾辞。有3子:孙良臣,历官抚州万户府经历;孙正臣,任吉水州知州;孙辅臣,历官德庆路总管、湖南宣慰使、广西廉访使,皆有政绩。</p> <p> (九)河南南阳界中</p><p> 南阳界中孙氏,乃乐安世胄,富春之分支。界中孙氏始祖和公,约生于1384年,祖籍苏州昆山,乃兵家之传人。大明永乐六年(1408年),始祖扈从朱元璋庶23子唐定王朱桱就藩南阳,为中护卫人,因功勋卓著,封地界中,堂号鸿庆。迄今已历六百余载,其后世除生息繁衍于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本街和李靖外,还播迁于今官庄工区西来庄村孙庄、新野县施庵镇玉皇庙、唐河县上屯镇北冯庄,分布于东北、北京、上海、湖北、陕西、新疆、广东、香港等地,遂成名门望族,枝繁叶茂,子孙延续已达二十四世。</p><p> 《明故处士孙君(虎)墓志铭》所载世系为:一世:和,家世山东,明初扈从朱元璋第23子唐定王朱桱(史料记载:唐定王南阳就藩时间为明永乐六年,即公元1408年),为南阳中护卫人。二世:真。三世:原,配杜氏,有四子。四世:虎公(1478.6.10-1557.1.20),字世威,唐成王时,俾署百户印。配李氏,生子璋,生女一(适李龙)。五世:璋,配米氏,生子保,生女一(适杨德)。六世:保,配张氏。</p><p> 《明处士西河孙公(喜)墓志铭》所载世系为:一世:<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耳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耳+玉)</span>,先世为苏州昆山人。二世:海。三世:荣。四世:鸾,娶张氏,生厚、俊、喜三子。五世:长:厚。次:俊。三:喜(1519.12.14-1598.9.29),字世美,号西河叟,娶陈氏,继娶金氏、王氏。金氏生二子(承文、承武)一女。六世:长承文,娶尹氏、许氏。次承武,娶李氏。女,适张学鲁。七世:如楚,聘朱氏,文之子。如登,武之子。如人,武之子。女,许聘于孙自振,亦武之子。</p><p> 据虎公、喜公的墓志铭所载世系和祖先口传推出:界中孙氏始祖为和公,和公有二子,长即真,次即<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耳玉</span>(耳+玉)。真生原,原生虎、龙、犬、豹四子,孙虎公为四世,虎生璋,璋生保。生海,海生荣,荣生鸾,鸾生厚、俊、喜三子。孙喜、孙保系堂叔伯兄弟,同为和公六世孙。六世喜公支系,加上四世虎公弟兄四人即虎、龙、犬、豹四大支系,可称为界中孙氏最早的五大支系。</p><p> 界中孙氏按照支系间居住的位置分为“老院”、“楼下”、“椿树下”、“西场”、“高场”、“东园里”等,至今仍然有此说法。各支系虽然居住分散,但祖辈称谓始终不乱。</p><p> 从各地收集的世系片段代代口传及入谱祖先字辈排行中分析可知,街东“老院”支系、街西“高场”支系、街东“楼下”支系同为一支。其后人有:十七世光聚、光宇等,十八世明恩、长富、富生、义勤、振云等,十九世豪英、学明、道郑、富英、道奎、万才等,二十世相智、云章、中敏等,二十一世汉甫、方甫、国强等,二十二世敬启等人;该支系人口众多,支系发达,已传至二十三世,后世子孙遍布全国各地。其特点是街东老院支系辈分最低、街西高场支系辈分较高。约在230年前,清嘉庆年间,“老院”的近房和公十四世孙述宗分支迁往李靖庄园,今十八世桂喜、十九世凤阁、宏涛等为其后世。李靖十八世金安一支与界中十八世义勤、金山祖上为近支。</p><p> 明嘉靖初年,原公次子四世龙公一支,开外迁拓土之先河,辗转十里河,最后定居现官庄工区孙庄。该支系已在此繁衍五百余年,已传至二十三世,历代与界中联系不断。今开封市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和公十八世孙孙松林,河南省委行政处处长、和公二十世孙孙宏庆,中共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和公二十世孙孙宏典等就生于孙庄。</p><p> 界中“椿树下”支系为五大支系中的一支,该支系多数后人居住在界中三组;家谱资料可追溯到十三世洪业公,洪业生平,平生乾元,乾元生锷、铎、锋、锐四子,其后人自此称“老四门”,该支系族人众多,已传至二十三世,有十九世登本、龙玉、桂玉等,二十世富印、相云、相林、相会等,二十一世西章、景山、西旗、高剑等,二十二世自君等人。十九世群安支系是该支系早于孙锷“老四门”的一个近支。界中3组几乎是清一色的“椿树底下”宗亲,有少数宗亲播迁湖北等外省。</p><p> 明嘉靖初年,四世豹公长子仁公举家迁往今施庵镇的玉皇庙,后又衍化为庙西、庙东两大支系,至今近五百年,繁衍发展迅速,族众达一千五百余人,已传至二十四世。清乾隆二年,十二世之诚公举家从庙西迁居唐河北冯庄,已繁衍二百七十九年,发展至二十四代。豹公之次子义公分支留在界中居住,今“西场”支系即为其后人,西场支系与玉皇庙同为一支,旧时就与玉皇庙来往不断。西场支系也有“老四门”之说:长门为十八世保臣,照云一支;二门为十七世明奇一支;三门为十七世明长一支;四门为十七世克双、十八世凡章一支。</p><p> “东园里”十八世万字辈堂兄弟众多,其祖上在明正德年间曾迁徙到官庄工区田店附近的孙庄,历经数代,若干年后又举家搬回界中,因居住在界中东北角,故名“东园里”,该支系已传至二十二世。</p> <p> 清代名人大家族:</p><p> (一)河北容城孙奇逢家族:</p><p> 明末清初大儒孙奇逢,直隶容城(今属河北)人。其先世为小兴州(今河北承德市西南)人,明永乐初年,有孙忠者迁居容城东北的贾家庄,为容城孙氏的开基始祖。孙忠乃至曾孙孙广,孙广子孙信,孙信子孙端,都以农世其业。孙端子孙廷宝,迁居北城村。廷宝子孙臣,即为孙奇逢的祖父,字敬所,为明嘉靖时举人,历官沐阳县令、河东盐运司转运判官,为官清慎,居乡宽忍。孙臣娶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的从侄女,杨氏生6子,孙奇逢之父孙丕振是其第三子。孙丕振,字肯轩,以生员授儒学官职,与杨继盛之子杨补庭为世谊,娶陈氏,有4子:长子孙奇儒,字国重,县庠生;次子孙奇遇,字启运,也为县庠生;三子就是孙奇逢;四子孙奇彦,字启美,贡生出身,官仕山东武城县知县。</p><p> 孙奇逢科场不得意,便以教书糊口,以宋明理学为宗。有6子:孙立雅、孙奏雅、孙望雅、孙博雅、孙韵雅、孙尚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京畿开始圈地,孙奇逢不得不携家出走,先避居新安县,后几经迁徙,在友人的资助下5年后定居河南辉县的夏峰村,这里山水幽胜,环境淡雅,曾是元代理学大师许衡的讲学旧所。孙奇逢到后不久,盖起草屋“兼山堂”,开始了大规模讲学与著述活动。</p><p> 孙奇逢以90高龄辞世,他不但在学业上颇有成就与名声,当地一带学人几乎都出其名下;同时也子孙满堂,家族兴旺。其长子孙立雅有2子7孙,三子孙望雅有2子4孙,小儿子孙尚雅有4子,其他诸子也都有子孙。四子孙博雅,康熙中,以山林隐逸得荐,但力辞不就。弟韵雅坐事被判流放徙边,博雅从行,中道病卒,人称文孝先生,著有《日约集》。</p><p> (二)浙江瑞安孙诒让家族</p><p> 晚清著称名经学家、文字学家孙诒让,是浙江瑞安人。祖籍福建长溪,五代时始迁祖孙惟睦移居浙江瑞安二十五都集善乡之盘谷(今名潘埭),世称盘谷孙氏。五代至孙叔杰,为南宋绍兴进士,知沅州。从明朝初年开始,有较清晰的家谱世系:孙善-进士耕-孙秉诚-孙伯厚-孙濬-孙叙-孙名世-孙光萃-孙肃寿-孙奕法-孙其望-孙祖铎-孙希曾。孙祖铎是孙诒让的曾祖父,字政敷,号洙堂,邑庠生。祖父孙希曾,字贯之,号鲁臣,邑增生。孙希曾有3子:长子孙衣言、次子孙铿鸣、小儿子孙嘉言。孙衣言便是孙诒让的父亲,字韶闻,号琴西,晚号逊学老人,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进士,历官翰林、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太仆卿,倡导永嘉经制之学,校刊《永嘉丛书》,编辑《瓯海轶闻》、《永嘉集内外编》,著有《逊学斋诗文集》,文章、风节都卓绝当世,是晚清著名学者。孙衣言有2子:长子孙诒谷,次子孙诒让。</p><p> 叔父孙铿鸣,字韶甫,道光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去官后曾任瑞安玉尺、平阳龙湖、永嘉东山等书院讲席,著有《止庵读书记》、《海日楼遗集》、《东瓯大事记》,有4子。长子孙诒泽,民国时曾任总统府顾问,国史馆编纂,工书法,亦是知名人物。叔父孙嘉言有2子。就是说,孙诒让一辈的堂兄弟就有8人。孙诒让娶永嘉荣山诸氏,并有侧室孙氏、杨氏、候氏、李氏,共生9男。</p> <p> (三)安徽寿州孙家鼐家族</p><p> 光绪后期,官居大学士的孙家鼐,为安徽寿州(今寿县)人。其家谱《寿州孙氏支谱》载,本籍山东济宁,明初迁居寿州城南,遂定居而家族不断繁衍。</p><p> 另外,还有在不同时期迁居黑龙江、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台湾等地的孙氏 。移居海外的孙氏 ,主要有东渡日本、北上朝鲜、移居东南亚、移居欧洲、移居美洲的孙姓族人。 </p><p> 如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分布最多。孙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人数已近200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