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州天后宫

听雨客船中

妈祖是人们心中的海神,扬帆出洋的人在出海前、抵埠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祭拜、酬谢妈祖庇佑“海不扬波”。随着宋元时中国海洋商贸的发展,妈祖庙遍布海丝沿岸国家和地区。 泉州妈祖庙位于南门天后路1路。 是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影响最广的妈祖庙宇。 1988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天后宫,最先看到的是坐南朝北,面向正殿的长方形戏台。 从一块“泉州天后宫戏台修复纪念”碑上,我得知戏台1990年3月台湾鹿港天后宫暨诸委员捐资重建。我想:这个戏台见证了闽南两岸一家亲的情谊。 戏台前面,立着一块清嘉庆21年《重修天后宫碑记》。 走到正殿前,我认真地读着柱子上的对联“顺风天意涉川利,济险神功祐国灵”;“晋水溯源流泉鹿人文同一脉,湄洲传灵迹闽台香火立千秋”。 走进殿中,正中是粉面妈祖,右边是广泽天尊,左边是中坛元帅。站在“神昭海表”匾额下,我双手合十,祝愿永远一帆风顺。<div> 听宫中的工作人员介绍,宋元时的木质船,以季风以动力,出海要进行祈风、祭海仪式,以祈求风平浪静。祭海仪式原本在真武庙举行的,南宋庆元二年,泉州城南建成天后宫,祭海的主祭对象被海神妈祖所取代。</div> 在天后宫寝殿正面,立着两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我好奇地上前端详,发现柱顶、柱中、柱下琢着正方形,每个面各浮雕一个圆盘,圆盘内是一些印度教神话故事。仔细辨认,我发现这两根石柱的雕刻形式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檐下的古印度教石柱相同。 据说,这两根石柱可能是明初天后宫拓建时移置而来的。而我心中最大的疑问是:天后宫与开元寺中的十六角形柱子是否出自同一座寺庙?从为天后宫中会出现两根印度教石柱,体现了不同宗教建筑的相互借用融合,表现了泉州人海纳百川的胸怀。 最后面是梳妆楼,石柱上雕刻着“佑一方潮平帆悬,护环海风正岸阔”的对联。 梳妆楼前的供桌上有立着一块清代石雕圣旨,这是道光年间,清文宗加封妈祖为“天上圣母”的圣旨。 梳妆楼重建于2001年。 泉州天后宫是古代的祭海场所,也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更向世人展示着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