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文旅资源的“皇冠”——达坂城区历史及文物遗存开发》

刘阳

<p>一直对达坂城钟爱有加。</p><p><br></p><p>在这里,简直是随心、随性的天堂,风景如画,旅游资源众多:大漠、戈壁、雪山、森林、草原、河流、湿地、村庄、农田、牛羊、庄稼、野禽……一眼望去,层层叠叠,层次分明;一天之内,光影变幻,山光水色,不一而足。</p><p><br></p><p>在这里,吸引你的并不是达坂城的姑娘,而是这里纯粹、淳朴、纯净的自然环境,荡涤凡尘,远离喧嚣。如有足够的资金和良好的规划,把这里建成中国的瑞士,是完全有可能的。</p><p><br></p><p>在这里,一步一景,道路四通八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木亭、廊架、栈道、观景台、游客中心、新农村风貌,人文与自然那么和谐。</p><p><br></p><p>在这里,没有过度的商业开发。所听,乃溪水潺潺,虫明鸟叫,牛羊悠然;所见,乃日月轮换,天光云影,世外桃源。人数不多,你尽可孑然而行,随心所欲。</p><p><br></p><p><br></p> <p>达坂城的自然之美,你完全可以沉下心来用心去体会。广阔的大坂城区,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保护区,或者说是巨大的国家自然公园。</p><p><br></p><p>这片土地位于神圣的博格达雪峰之下,为天山所环抱。庞大的湿地被誉为“乌鲁木齐之肺”,这里也被称为亚欧世界各地候鸟的“中转之家”。我原来一直有个想法,想拍一部“乌鲁木齐自然笔记”,或者叫“达坂城自然笔记”,专门拍摄这里自由自在的生物,尤其是候鸟。描写它们的生活、描写人与自然、描写生态之美。虽然这件事还没有做,但已列入了未来的规划。</p> <p>下面是摘自百度对达坂城的描述:</p><p>达坂城区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为乌鲁木齐市下辖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段,乌鲁木齐的南郊,西临大湾乡和托里乡,东南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交界,北接芦草沟乡和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南面为天山山脉中段天格尔山。</p><p><br></p><p>201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9.27亿元,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2:41。</p><p><br></p><p>这段描述不可谓不简略,简直有点儿“简约派”了。第一段描写地理环境,第二段讲述经济数据,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信息都“我可奉告”,还有点儿发言人义正词严的感觉。自然地理环境,是粗线条式的描写,这是大概讲了一下所处的地理位置。经济数据不太好看,作为乌鲁木齐一个行政大区( 面积),这个经济数据实在有点提不上台面,连内地的很多村都赶不上。</p><p><br></p><p>但是数据确实也能反映问题啊。那从深里去想,一定有这么几个结论:一、达坂城人不多,绝对总产值一定不高;二、达坂城一定没有什么工业或加工业,至少没有像样的过剩规模的工业或加工业;三、最重要的一点是,达坂城的环境一定保护的很好。最后一点是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现在我们也深刻理解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含义,抛弃了对于地方经济,对于官员考核的“惟GDP论 ”,这是一种进步。环境一旦破坏了,生态一旦失衡了,基本上很难恢复,留给子孙后代的徒有悲伤眼泪。</p> <p>实际上达坂城的环境,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一点一点变好的。在很多年前到达坂城去,还是一片荒凉,风很大,很少见到树木。但现在才去,条条大路旁边都是茂密的战士般的树林护卫者。有各式各样诱人的果树,也有挺拔的参天的白杨树。达坂城除了湿地之外就是荒滩戈壁,布满大量的砂石,要种树可不容易。</p><p><br></p><p>在大阪城上一任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施工、通过高科技的滴灌技术、通过干部和农民们的共同努力,现在达坂城已成了一个别有风情的大花园。</p> <p>在乌鲁木齐的周边,达坂城的旅游资源确实独具特色,但更具特色的历史及文物遗存却还没有开发出来。而这却真正是大阪城的管理资源的“皇冠”。</p><p><br></p><p>随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逐渐摆脱了以吃喝玩为主的1.0版的旅游模式。加之汽车大规模普及,出行更方便,人们更渴望一种深度的、沉浸式的、基于对文化了解的旅游。</p><p><br></p> <p>达板城的历史描述:</p><p>达坂城位处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地区中间,与两地距离都是90公里左右。今天的达坂城区东南与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交界,北边则同阜康市、吉木萨尔县连接。从历史上看,达坂城是一个特定区域的名称。基本方位也就是博格达山峰冰雪融化后,从北向南流经的白杨沟、黑沟和高崖子都灌溉区域。民国23年(1934年)在此开始设达坂城镇。今达坂城镇以及下属的西沟东沟和柴窝堡等一带地区,同为四保,皆为其所隶。民国时期达饭城的管辖范围,不过是其之前的继承和发展而已。</p><p><br></p><p>历史描述和自然地理描述自然不一样,它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所描述的地区。这段描引自新疆社会科学院著名史学专家田卫疆院长著作。</p> <p>本来想从其他处查找达坂城地区有关历史及文物遗存的资料,可惜查遍网络和书籍偶得只言片语、只鳞半爪。突然想起所尊敬的史学专家卫疆先生,似有论述。找到他的《新疆历史丛稿》,其中果有对达坂城历史及文物的详细考证,不胜喜欢!感谢田卫疆先生的研究文章,这对达坂城的文旅发展也是一大贡献啊!</p> <p>田卫疆先生获得南京大学史学博士学位。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度)。现为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新疆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并参予多项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主要著述:《高昌回鹘史稿》、《正确阐明新疆历史》、《丝绸之路与东察合台汗国史研究》、《新疆历史丛稿》等。曾主编《中国新疆通史》(彩图版)、《吐鲁番史》、《新疆史纲》(两主编之一)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论著多部获省部级奖。</p><p><br></p><p>鉴于田卫疆先生在史学研究上的成就,对于达坂城历史及文物的研究,目前不可能有人比他研究的更详细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以他的研究成果作为达坂城区未来历史和文化资源开发的方向。</p> <p>“达坂”,突厥语“山口”之意,故达坂城可直译为“山口之城”。其名称源于独特的地理位</p><p>置。清朝以前的达坂城除了基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为古代东西之间往来贸易的通道,更重要的应主要是游牧民族迁徙转场、聚居活动的一个特殊区域。</p><p><br></p><p>了解了达坂城这个词语本身的含义,也便于我们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待它了。下面我们主要从达坂城的历史和大阪城的历史文物遗存两方面论述。</p><p><br></p> <p>一、达坂城的历史。</p><p><br></p><p>1、早期及春秋战国和汉朝时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早在春秋战国和汉朝时期,古代的游收民族塞人、车师等转场迁徙天山南北各地,行走的应是这条路线。在达坂城北部的天山深谷至南部的今天和静县境内的阿拉沟等山前地带,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多处年代在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游牧民族的墓葬和聚居活动遗址,如位于今天达坂城区境内的柴窝堡新石器遗址、乌拉泊墓葬、柴窝堡墓葬和盐湖墓葬等,这些墓葬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分布在天山的山前丘陵地区,或位处河道两岸的台地上,或见于河流的沟口地带;地表封堆形式多垒石,以石圈石堆形式来表现;有二次葬形式;墓室随葬品不多。基本真实反映了该地早期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鉴于这些墓葬的特征与吐鲁番地区和北疆地区诸多遗址的相似性,一般都将这些墓葬类型视为塞人和车师人的特征。特别是车师人亦即早期活动在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古代居民。从考古发现的这条墓葬的分布线不难看出,大致在那个时期,今天的达坂城地区应是游牧民族游弋迁徙的场所,这里水草肥美,气候凉爽,比较适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此同时,由于达坂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这里又是联系天山南北诸地和区内外的咽喉要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汉代以后,随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军政管理的加强和进一步完善,达坂城的地理峡口作用益见突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br></p> <p>2、唐代时期的白水镇、白水涧道及轮台县。</p><p><br></p><p>延至唐朝时期,贞观初年高昌地区的收复(唐朝开始对西域各地实施全面的政治经济治理。 这就是唐代“白水镇”建立和“白水涧道”通畅的背景和由来。</p><p><br></p><p>关于唐朝时期“白水镇”的记载,有两个重要线索:</p><p>一个依据是建于武则天圣历元年五月(698)的敦煌莫高窟前的古碑文记录,该碑应全称为“李怀让武周圣历元年修莫高窟佛龛碑”, 它竖立在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号的第365窟前。碑文里叙及公元640年唐朝在平定高昌、设立著名的西州之后,该州下属还有一个专事戍守地方事务机构一白水镇当时就任白水镇将的是甘肃敦煌大族李怀恩,其又被封为“上柱国、昭武校尉”。</p><p><br></p><p>第二个依据是在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第209号墓葬的一件被作为女尸纸鞋的文书,该文书是武则天时期西州天山府一位名叫索进达的人的呈文,文中涉及“白水镇”这一机构名称,从而印证了敦煌莫高窟碑文内容的真实性。“ 白水镇"的存在乃一不疑事实。</p><p><br></p> <p>西州“白水镇"的出现显然与唐代另一个地理名词“白水涧道”有密切联系。</p><p><br></p><p>“白水涧道”名称初见于敦煌石室藏书《西州图经》,该书系一唐朝成书的古籍,已于上世纪初为法国人伯希和窃往国外,书中在述及当时西州通往周边各地的交通线路时,涉及到“白水涧道",该涧道“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以西诸藩,足水草,通车马”。既然该道路位居西州交河西北,</p><p>是通往西突厥处月各部的要道,案当时的西突厥处月部活动的地域范围就是天山北部的巴里坤以及西部的奇台、吉木萨尔和乌鲁木齐一带,这样自然就使人们将它同文书中记录的“白水镇”联系起来。所以,般认为所谓“白水涧道"就是通过今天的白杨沟峡谷、达坂城、盐湖、柴窝堡而抵达天山</p><p>北麓乌鲁木齐地区的山道,即今天的吐一乌高速公路的路线所在。人们还认为,起名“涧道"是因为这条山涧溪流自交河西北流去,进人天山内的白杨沟峡谷。当然,对此还应有另一种解释,实际上,今白杨河的来源之一就是天山深处的阿克苏河,阿克苏的突厥语意为“白水”。二者间的来源关</p><p>系因此得到证明。曾有考古人员实地勘察后认为,今坐落在白杨沟峡谷的古堡应该就是扼守白水镇以及这条山谷通道的遗址所在。</p><p><br></p> <p>达坂城地区的唐代遗址除了白水镇和白水涧道外,在其周边散布最重要的就是所谓“轮台县”古址、著名的乌拉泊故城了。</p><p><br></p><p>乌拉泊故城位于乌鲁水齐市南约15公里。近人从文献材料、考古资料和地理考察等各方面综合探讨,多认为其系唐朝的轮台城无疑。按唐朝时期的轮台城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军政要地,据《新唐书.西域传》中记载:轮台是负责当时西域交通北道专门征收“西域贾"税之所在,所谓:“开元盛时,税西域贾商以供北道,出北道者纳赋轮台。”唐朝戍边建制,在轮台“下有静塞军”。唐代兵制,“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唐代轮台的</p><p>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因而,二者相比,白水镇的重要性此时要比轮台略低一级。应该说这是后来乌鲁木齐市建城史的开端。在从当时的西州所在地途经“白水涧道”前往西突厥诸部活动的天山北麓过程中,白水镇与轮台县驻扎的静塞军具体负担征收北部各部赋税、守护这条通道的重要职责可见一斑。轮台的军政显著地位一直维系至宋元年间依然如故,蒙古统治西</p><p>域初期的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志常</p><p>《长春真人西游记》都还记载些关于轮台县的情况。</p><p><br></p> <p>白水镇作为一个军事要塞的作用一直维持到清朝嘉德城的创设才有所改变。自此,该地居民人数增多,人员构成也更复杂,商业繁荣,达坂城的城镇功能逐渐取代了原先单纯的军事要塞职能。其中心开始东移,嘉德城的建立顺应了这一 政局变化的需要。白水镇和嘉德城的建设为后来乌鲁木齐城镇的扩展和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p><p><br></p><p><br></p> <p>从民国若往前追潮,则清朝乾隆年间在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之后,就于乾隆四十七年( 1782)在此建城屯垦,时称”嘉德城”,清人《三州辑略》记道:“嘉德城,乾隆四十七年建筑,周二里五分,高一丈二尺。 城门四:东曰寅辉。西曰仰极,南曰成顺,北曰遵道。”又据《乌鲁木齐事宜》记载:“喀喇巴尔噶逊守备城一座,名嘉德城,粮员在内,离巩宁城二百三十里,计站。”由此可见,清朝时期的嘉德城实际上只是一个军队驻扎之所。</p><p><br></p><p>按当时兵制,喀喇巴尔噶逊营设“守备一员,把总二员,经制外委二员,连经制外委马兵一百五十四名,步兵一百五十名,实共兵三百二名”。根据1988年至1989年乌鲁木齐市文物普查资料显示,嘉德城遗址位于达坂城镇境内,东南距达坂城山口约4公里,现仅存几段残垣,保存较长的是北墙,高</p><p>3.2米,基宽2.3米,上宽1.7米,根据残墙的走向勘察,该城东西长407米,南北宽305米这个勘察结果也大体反映了嘉德城的地望和城址范围。</p><p><br></p><p><br></p> <p>二、达坂城区文物遗存。</p><p>关于达坂城地区的文物遗存情况,目前可知的文物材料并不多。尽管这里本身就是乌鲁木齐市的辖区,且距离作为新疆首府和文化中心的乌鲁木齐很近。这是因为除了由于配合国家基本建设工程,柴窝堡墓葬区乌拉泊水库、盐湖墓葬等遗址曾为考古工作者发掘过外,目前所知的相关墓葬遗</p><p>址及其资料均为以往文物普查的结果,大多数文物系地面采集。这里仅张据近年来文物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从古墓葬和遗址两个方面,按照年代顺于逐一作简单介绍。</p><p><br></p><p><br></p> <p>柴窝堡新石器遗址:</p><p>该遗址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约50公里的柴窝堡湖的东岸和西南岸,东岸遗址南北长约</p><p>1000米,东西宽近300米;西南岸遗址长约1000米,宽约100米。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采集到石器600余件。其类型基本一致,系间接打击加工而成,未见磨制形式,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大,种类最多。一 般认为这 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存。同时也是目前在达坂城地区,乃至乌鲁齐市发现的唯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p><p><br></p> <p>乌拉泊墓葬区:</p><p>位处乌拉泊水库南岸的处神积台地 上,1983- 19844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挖掘了46 座基葬,墓葬地表有的用卵石或片石堆成的小石堆,有的无标志,其排列也有一定规律,大体 上是南北成行每行由数座墓组成。墓室结构分为竖穴土坑和石棺两类。石棺墓是用较大的石板数块竖立于土坑四周,口无盖板。主要为单葬墓,9座合葬墓,似为夫妻合葬。随葬品一般都置于墓葬西端的头部附近,以陶器为大宗,均手制,夹砂红陶,也有少量彩陶,器形有罐壶、杯、钵、碗等,随葬品里还有小件铜器铜镜小铁件及金、玛瑙等饰物。有三分之一 的墓中有殉葬动物骨殖。一般认为该墓葬应是战国和汉代车师人的遗址。</p><p><br></p> <p>柴窝堡湖墓葬区:</p><p>地处柴窝堡湖东岸,在长约2公里、宽约半公里的方圆施围内共分布着69座墓葬。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1991年9月和</p><p>1993年6月对其中的23座墓葬进行了发掘。墓葬区基本呈南北排列,多为大型封堆,最大的封堆直径为50米,高4米,时代断定为战国前后。墓室多为椭圆形竖穴,少数为圆角矩形。葬具多数有木椁、木框和铺底木,墓葬形式分次葬、二次葬,以二次葬为多。随葬品发现有金饰、铜镜、珠子、石环、骨锥等装饰品,还有铁器、陶制单耳罐、陶杯等物。</p><p><br></p><p><br></p> <p>盐湖墓葬区:</p><p>位处盐湖南岸的一个小山梁上,1970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清理了其中两座,初步断定一座为唐代墓,一座是元代墓。唐墓中出土丝织品有银红地宝镶花纹锦、烟色暗花绸,墓里出土的马具数量很多;元代墓里主</p><p>要是死者的衣物,以辫线袄子最为精致。此外还有棉布衬袍、单裤、牛皮靴等,随葬品有弓、箭、马鞍和铁镫子。蒙古时期墓葬中一般罕见丝织品,故盐湖元代墓中的织金锦和棉布的发现为探讨元朝时期的织造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p><p><br></p> <p>在达坂城及附近地区发现的墓葬也不少:如白家沟北口独山子墓葬,在一个南北长约220米,宽约50米的小山岗上发现了15座墓葬,其中5座地表不见封堆,仅用卵石围成石圈,有的石圈有两个,其他的则封堆垒石。三个山墓葬,在长约4公里、宽约250米左右的区域内发现85座墓葬。苏拉夏沟口西墓葬,墓葬地在西北带的台地上,封堆垒石,已经发现100多座墓葬,以及黑沟附近的多处墓葬等。</p><p><br></p><p>达坂城及附近地区发现的古城遗址主要有东河坝破城子、苇子街古城、峡口村疙瘩城、乌拉泊古城和嘉德城遗址等,其数量之多也表明人类在这一带地区活动频繁的实景。</p><p><br></p> <p>东河坝破城子遗址:</p><p>地处东河坝西岸,古城遗址呈方形,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米,城垣残高0.4米,基厚4米,其南、北、西面有墙。夯筑而成</p><p>城内采集遗物有石器和陶片,石器多为磨制,陶片均为夹砂红陶,手制,有的涂红陶衣。该古城年代较早,一说为战国一西汉时期遗迹。</p><p><br></p> <p>苇子街古城:</p><p>位处东沟河西岸,经测最遭址东西长90米,南北宽20米,最高围墙1.9米,除东侧外,其他三面均筑墙。采集遗物及性质与东河坝破城子遗址类同。</p><p><br></p> <p>峡口村疙瘩城:(白水镇故城)</p><p>位于达坂城镇东南约4公里处一座高约4 米的石山由南可通后沟峡谷,系交通要道。古城遗址呈方形,由内外二城组成物系夯筑而成,外城周长约360米,北、西墙陡直,东、南墙略呈弧形。保存较好的北墙高5.2米,厚3.8米。内城略呈方形,位于外城西北角,南北长42米,东西长45米,高4米,南墙中部见宽8.5米的豁口,似为城门。0城</p><p>址中采集的文物有红陶釉陶片和瓷片。一般 认为此即唐代的白水镇故城遗址。</p><p><br></p><p><br></p> <p>乌拉泊古城:</p><p>地处乌拉泊水库附近:故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宽约450米,残高2- -7 米,基厚10米,城墙系夯筑而成。四面城存角楼遗迹。城墙四周筑有突出墙身的马面,长、宽均约6米。东、南增各修筑一瓮城,长18米,宽15米,北墙有两个城门。城内筑有三道内墙收计分为西、东、南三个内城。从城墙的夯层、衬木排列密度特征分析、</p><p>,该城非一次筑成,下部为唐代,上部经宋元多次修补而成,其城址构筑特点还为该地采集的文物所证实。考古工作者曾于</p><p>1983年对古城进行过调查和试掘、发现一些陶器等文物,陶器以红、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器形有双耳罐、三耳瓶、瓮、壶、盆等。瓶、瓮器物小口、深腹、平底,腹部划波纹数道,从器物形制和纹饰可以看出,一部分类似唐代,另一部分则与在天山北部地区一些城址里发现的属于辽、元代器物风格近似。多数学者认为该城系唐代著名的轮台城遗址,也有人持不同观点。</p><p><br></p> <p>著名唐代边塞诗岑叁有名诗一首:</p><p><br></p><p>《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北风卷地白草折</p><p>胡天八月即飞雪</p><p>忽如一夜春风来</p><p>千树万树梨花开</p><p><br></p><p>散入珠帘湿罗幕</p><p>狐裘不暖锦衾薄</p><p>将军角弓不得控</p><p>都护铁衣冷难着</p><p><br></p><p>瀚海阑干百丈冰</p><p>愁云惨淡万里凝</p><p>中军置酒饮归客</p><p>胡琴琵琶与羌笛</p><p><br></p><p>纷纷暮雪下辕门</p><p>风掣红旗冻不翻</p><p>轮台东门送君去</p><p>去时雪满天山路</p><p><br></p><p>山回路转不见君</p><p>雪上空留马行处</p><p><br></p><p>这首诗所描写的冬天,新疆人可能都不陌生。对于在这里出生的我们更深有感触。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更是让我们回到儿时的记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我清楚的记得我们小时候在新疆化肥厂生活的场景。新疆化肥厂属于乌拉泊,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做乌拉泊化工厂。一到冬天下雪时,第二天起来,推不开门儿,雪下得有一米多厚。而一排平房的房头,风已经将雪吹成斜坡,可以直接走上房顶。</p><p><br></p><p>另外在吐鲁番也发现了岑叁的马料单,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加油记录”。这条路是以前的312老国道。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往西至伊犁以远。所以尽管有人持不同的观点,但从目前挖掘的史实和岑参马料单来看,乌拉泊古城就是唐代轮台无疑。</p><p><br></p> <p>除以上诸城及上述的清代嘉德城遗址外,这一地区还有一些古城遗址值得注意:</p><p>如达坂城镇东约4公里处八家户村北部的古城遗址、盐湖破城子遗址等。另外,达坂城地区散布的盐湖烽火台、柴窝堡湖土墩遗址等都是探讨该地区历史文化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资料。</p><p><br></p> <p>大阪城文物古迹遗存特点。</p><p>达坂城地区诸多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菜</p><p>特点:一是古墓葬遗址多散布在山区或山前台地上,并且沿河流两岸分布,</p><p>相对集中在河流的沟口地带。且年代越早越接近山前丘陵或沟口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从很早的时间开始,这里就存在一个游牧民族迁徒转场的</p><p>线路。</p><p>二是无论是墓葬或古城遗迹的年代跨越时间都很长:最早到新石器</p><p>时代,晚至清朝时期,证明历史E,人类在此迁徙聚居活动就直未曾中断过。</p><p><br></p><p><br></p><p><br></p> <p>达坂城区文物遗存显著特点。</p><p>达坂城地区诸多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p><p><br></p><p>一是古墓葬遗址多散布在山区或山前台地上,并且沿河流两岸分布,相对集中在河流的沟口地带,且年代越早越接近山前丘陵或沟口地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从很早的时间开始,这里就存在一个游牧民族迁徙转场的线路。</p><p><br></p><p>二是无论是墓葬或古城遗址的年代,跨越时间都很长,最早到新石器时代,晚至清朝时期,证明历史上人类在此迁徙,聚居活动就一直未曾中断过。</p><p><br></p><p>三是该地早期的青铜时代的文化类型与天山北部其他地区颇为相似,例如近年来在达坂城南部的阿拉沟带出土的塞人、车师人文化遗存竖穴木椁墓中发现的大量金器随葬品(除各种作为金饰件外,还有各种野兽纹饰牌),以及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和苏贝希墓葬晚期墓葬中彩陶与铜器或铁器共存,事实上都与达坂城地区的文化类型-一脉相承,进而说明这里的史前居民是车师人,以及该地居民与其他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一事实。</p><p><br></p><p>四是唐朝以后达坂城周围地区遗址数量的增多证实该地作为军政要地开始受到广泛关注,这与唐朝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管辖,以及当时东西方之间交通的空前畅通有直接联系。</p><p><br></p> <p>达坂城地区大量文物的出土和发现证实了达坂城历史久远的真实性,说明这里从新石器开始就已经是人类聚居活动的主要区域之;达坂城地区在历史上不仅是连接新疆至内地的交通要道,还是一个 多民族迁徙流动的历史通道;达坂城地区古墓和遗址涵盖了从远古到清朝各个时期的诸多</p><p>内容,表明达坂城地区历史序列的完整性,这是对系统、全面、准确阐述新疆历史的有力补充;达坂城依山傍水,其经济地理作用和城镇建设的扩展在乌鲁木齐城市史上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从早期游牧民族在山前地带畜牧迁徙,到后来人们沿山涧河流逐渐进人到平原筑城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之际,人们来到美丽的乌鲁木齐建城休养生息,最终完成了一个新兴的年</p><p>轻城市一一乌鲁木齐的建 立过程昔日一度繁兴的天山北道中心城市——达坂城和轮台县皆让位于乌鲁木齐,今天成为它的卫星城市,但达坂城在乌鲁木齐城市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应该得到特别肯定。</p><p><br></p> <p>梳理完达坂城区的历史和人物遗存,是不是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达坂城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文物遗存,使得这座名城有了灵魂。如果说把美丽的风景比喻成一个人的外在美貌的话,那么这些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一定是他的灵魂!这些难道不是达坂城文旅资源的“皇冠”吗?</p><p><br></p><p>那如何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助力达坂城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呢?可能有无数的方法和措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但围绕着历史文化去发掘,绝对是正确的方向。</p> <p>可以有其下几个方法实现文旅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p><p>一、大力发展相关的文旅产品。</p><p>1、出版相关的旅游类图书。</p><p>将相关的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整理成为为广大旅游者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类图书,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将此项业务与铁路局合作。政府为了推广达坂城旅游发展,目前每天有4趟到达坂城的动车是免费的,。将这些图书放在动车上陈列销售,使之成为面向广大旅游必备出行手册。</p> <p>2、大力开发相关的文旅产品。</p><p>文旅产品的开发其实并不复杂。将现有的达坂城区所挖掘出来的所有文物稍加修饰或原封不动地制作成各种文旅产品。可以做成陶器、雕塑、泥塑、布偶、明信片类,或是相关元素的衍生产品。</p><p><br></p><p>其实在自治区博物馆就可以看到从乌拉泊古城及其它遗址挖掘出来的大量的陶器、罐等文物,确实非常精美。但这些文物并没有被开发成文旅产品用来助力文旅发展,这里面有很大的空间。</p> <p>3、建立达坂城区历史博物馆。</p><p>将所有的文物遗存(或仿制品)集中到达坂城历史博物馆,使之成为游客的打卡点。博物馆是游客了解一个地区文化历史最快、最全面的平台和通道。</p> <p>二、大力做好文物遗存的保护工作。</p><p>应该说这几年达坂城地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做的还是非常完善的,下了功夫、花了力气。但如果要开发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的相关文旅产品,还要做做,好保护工作工作。</p><p>1、完善通往这些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的基础设施建设。</p><p>由于大阪城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分布广泛,有些地方的交通还不是很完善。相关的道路、步道、停车点都要建好。</p> <p>2、好文物遗存点的保护工作。</p><p>所有的历史文物遗存点,都应设置物理类的隔离措施以及相关的标识牌。让游客既能够参观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同时又能够离开和文物的密切接触。</p><p><br></p><p><br></p> <p>3、对所有的文物遗存进行深度的内涵挖掘。</p><p>深度挖掘所有文物遗存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历史文物遗存生动、鲜活起来,容易被广大的游客所接受。</p> <p>三、做好历史文化和文物遗存的宣传工作。</p><p>1、在达坂城镇中心地区建立达坂城区历史文化及历史文物遗存指示图。让游客一进到达坂城,立刻可以感受到这座名镇的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愿意按照历史文化遗存图去进行观光旅游。</p> <p>2、做好指示牌和文物遗存点的说明。</p><p>在去各个文物遗存点的路上做好指示牌,便于游客按照指示牌,进入到相关的文物遗存点;在相关的文物遗存点,设置好相关的历史文物的说明牌,便于游客对文物的了解。</p> <p>3、与各个旅行社合作。</p><p>给予旅行社相关的优惠措施,鼓励旅行社带领游客去相关的线路,去文物遗存点参观游览,并带动相应的旅游消费。</p> <p>  大美新疆,大美大阪城。所有的旅游开发的最终结果一定要当地的农民受益。所以在以上措施之外,还要和历史文物遗存点周围的居民沟通好,使之能指提供游客吃饭,休息、娱乐、购物甚至住宿的场所,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让文旅的推进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的农民一起富裕起来。</p><p><br></p><p>达坂城历史文化及文物遗存资源无比丰富!达坂城文旅发展的前景无比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