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与共和国同命运共患难的"老三届"人。

美猴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集电视纪实纪录片《老三届一一与共和国同行》用了两年时间,走访了20多个省市,对三百多位各行业人员进行了采访,把“老三届"这一代人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真实、生动、深刻地展示给观众。夲片诠释了什么叫"老三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长子,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三届"是共和国的集装箱,承载着共和国一切天灾与人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三届"是共和国的苦瓜,饱含着共和国的所有的苦与涩。</b></p><p class="ql-block">一 一 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的极是,社会舆论和传媒一直在说这批人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挨饿受冻吃不饱饭;读书的时候,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就业的时候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革开放的时候企业拍卖、兼并下岗失业没有了工作。</b></p><p class="ql-block">一一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是一九六七届高中毕业生,标准的高中老三届。我们这代人都曾经经历过上述各个阶段的艰辛和苦难。但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受党教育多年,毛泽东思想、雷锋精神早已深入灵魂。我们有责任和祖国共命运、同甘苦,我们虽然为共和国建设做出了极大奉献和牺牲,但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又强起来,我们觉得值,我们心甘情愿,我们无怨无悔,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共和国会记住我们"老三届"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事实就是事实,历史不能忘记,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饭挨饿受冻这段历史,我们曾亲身经历过。我们这代"老三届"人已逐渐老去,正渐行渐远。为了留住历史,不忘过去,笔者利用本篇记录下了我们这代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不饱饭、挨饿受冻时的心酸故事留给后人去了解,留给后人去评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4年7月10日,南京市栖霞中学六四届初三甲班全体师生毕业照合影留念。</b></p> <h1><b style="font-size:20px;">据资料显示,1959年至1961年,这三年为我国最困难时期,也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天灾人祸及美苏两个阵营的交恶等多重压力致使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导致全国性的粮、油、蔬菜和副食品极度缺乏。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岀现了浮肿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和国民身体素质大幅降低。</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就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六一年下半年我考入了栖霞中学读初中。当时我大概十四、五岁,正是长身体时期,但是为了保证我们这些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国家在粮食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仍然保证我们青年学生每月32斤粮食的供应,而当时普通公职人员每月只有25斤供应。但是由于长期蔬菜、粮油及副食品供应不足,一顿不饱百顿饥,饥饿时时困扰着我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4年5月18日,南京栖霞中学一九六四届初三甲班全体师生在母校庆贺毕业五十周年聚会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栖霞中学属南京郊区有名的公办中学,除部分镇上和企业居民同学以外极大部分都是郊区农村同学。分住宿生与走读生,路远的大都住校读书,我家离学校约十公里,我属住校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们全校住校生统一由学校食堂提供饭菜,每班有一名生活委员配合老师负责全班同学的食宿问题。我们那届初中生,分甲乙丙丁四个班,为了便于管理,到了初二的时候,全年级住校生都集中在甲班,所以我们班大概有三十多名住校生。每天吃饭时大家轮流值勤,把饭菜抬回教室,负责分给大家食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那时每天以一斤粮食计算,早上二两稀饭,中晚各四两干饭。那时蔬菜就是普通青菜罗卜,夏天还有南瓜丝、山芋丝甚至有山芋叶等,难得看到猪肉供应。当时正逢长身体时期,由于长时间油水不足,所以每天都觉得吃不饱饭,时时都觉得饿肚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值班时,每天轮流由一人给大家分饭,分饭的人是有学问的,先用统一的盛饭碗每人分上一碗,一圈下来,应该所剩无几,恰到好处。然后剩下的一点点,按名单顺序轮流添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然而添加到饭的那一天,那位同学自然是比其他同学多吃一些,就感觉到非常开心。所以后来每顿吃饭的时候,大家都眼巴巴的盼着自己今天能添加到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为了能使更多的人添加到饭,有些同学总结出了经验,把桶里的饭划得松松的,每人一碗饭也是松松的,这样剩的饭就多了,加到饭的人也多了。其实这叫抬过床来横盖被,都一样,就那么一桶饭,也变不出多的来,只是心里得到了安慰罢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9年6月1日"六•一儿童节”,栖霞中学一九六四届初三甲班全体老少年儿童五十五周年再聚首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有的走读生其实住得也比较远,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只能带些干粮在学校解决。而这些较远的走读生基本都是农村孩子,主要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困难才选择走读的,有的同学一天来回要走十几里山路。由于吃不饱饭,体力消耗大,有些同学上课就不能集中精力听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初二上学期,大约五月份麦收的时候,有一天上午第三节课的时候,老师突然叫最后一排XXX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此同学鼓着嘴巴什么也没说。老师佷生气,大声对他说:你说话呀!此同学刚一张口,一个喷嚏打岀来,满嘴的炒面喷向教室,整个教室都充满着炒面的香味。上午四节课,这个时候大家都饿了,于是同学们不由自主的欢笑起来,也随着过了一把馋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搞笑的事情,其实现在想起来很是心酸。要不是饥饿难耐,谁会出这个洋相,偷吃中午的干粮呢。</b></p> <h1><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我们住校生,每月底都有一次伙食费结算,多少都能退一点伙食尾子,一般最多只有几角钱。那时候街上小吃店的烧饼、油条只有几分钱一份,一碗阳春面也只有一角一分钱。伙食尾子对我们没有资金来源的农村同学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大家购买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品,大家都十分珍惜,舍不得乱花。</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大家都年轻好胜,喜欢在一起起哄,一顿不饱百顿饥,闲时谈吃是主要话题。有一次伙食尾子结算后,大家多少都有几个钱,一位周姓同学,岁数比我们稍大些,学校农场劳动时耕田耙地都很在行,人称"老经验”。他向大家打赌,说他一次能吃五碗阳春面,吃不下加倍偿还。</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家都不相信,认为他输定了,于是几个人凑足了钱买了五碗阳春和他打堵。大家聚在面店里看着他怎么吃下去?只见他把面条汤汁都逼掉,只剩下面条,一开始吃得很顺,吃到后来速度就放慢下来了,再后来就更慢了。同学们叫他别着急慢慢吃,有的是时间。最后看他吃得比较艰难,怕出问题,于是就叫他吃不下,就不要硬撑了,大家不会叫他陪偿的。结果他不失言,终于把五碗阳春面吃完了。这下老经验出名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老经验"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993年10月14日,母校栖霞中学七十周年大庆,一九六七届高中二年级甲班部分老师和同学在母校大门口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穷,老百姓更穷,除了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以外,其他生活物资也十分奇缺,为了保证人民最低生活水平供应,一切凭票购买。那时候,有一句很寻常的顺口溜: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缝缝是老三。绝大部分人身上穿的衣服都有补丁,为了预寒,有的人衣裤补丁加补丁。那时候有些农村同学,走山路为了爱惜鞋子,赤脚走到校门口,才洗脚穿了鞋子进教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父母去世得早,跟舅舅家生活,舅舅家子女也多,生活也很困难。眼看就要进入冬季,他还没有抵御严寒的棉衣,班主任刘祥宁老师看他是孤儿,十分关心他,于是申请了一份公款准备帮他买一件棉衣,可惜没有布票。于是发动全班同学们献爱心,每人捐献一点布票。同学们都很热心,人多力量大,你一寸我一寸,很快就筹齐了布票。当这位同学从老师手中接过斩新的棉衣时,激动的给全班同学鞠躬致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约在62年下半年,也就是我们读初二的时候,许多同学家庭困难,又吃不饱肚子,学校出现了退学现象,我们村两位同伴,一个上高一,一个和我同班,他们选择退学回家务农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家又添了一个小妹妹,兄妹四人,哥哥上农业中学半工半读,父亲有胃病身体也不太好。退学回乡务农,即减轻家庭负担,又争了工分,无凝是对家庭的很大帮助,当时对我的思想压力比较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在我的父母明事理,看我爱读书,他们不图眼前利益。于是支持我读下去。当时学校也很关心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家共渡难关,动员同学们不要中途辍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当时在国家经济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对我们每一位愿意读书的贫困生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只要我们提岀申请,学校会根据各人的困难程度给予适当的减免和补助。我记得我的补助情况是:每学期学费8元钱,减免一半,只交4元钱,每月还补助我4元助学金,作为伙食补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国家即学校的大力资助下,负担减轻了许多,我们农村同学只要每月从家里背二十多斤粮食交给学校食堂,基本上就不要再交什么费用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07年10月栖霞中学一九六七届高中二年级甲、乙两班同学聚会于栖霞寺门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已经是一九六四年上半年,国家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等多项措施的调控,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提高。六四年我初中毕业以后,下半年又考入夲校高中,继续升学。六六年五、六月份,高中二年级即将结束升入高三年级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于是开始了停课闹革命。六八年十二月,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的居民同学全部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们农民同学直接回乡务农,于是都成了标准的《老三届》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