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藏是一个人一生必去的地方”,除了这个理由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充分的理由是在今年新冠病毒在全国肆虐,各地病例无数的时候,西藏仅发生一例,且是自投罗网式的一例。西藏这人间净土令人向往,五月下旬我开始了这个必去的行程。</p><p class="ql-block">进藏的道路目前有五条:青藏线、川藏线(南G318、北G317)、滇藏线G214、新藏线(最有挑战性,,海拔高、路难行)。这次选择了风景如画但位置比较偏、路程比较长、路况比较差的滇藏转川藏南线。</p> <p>滇藏公路穿行在横断山脉中,时而沿江而走,时而盘山而行,江岸壁立千仞、山高峭壁险峻,行走其间深刻感受到何谓山高谷深。</p> <p>滇藏公路气候多变,平均海拔高,地质结构特殊,公路的修建和维护困难等因素,泥石流、塌方、断路频繁发生。</p> <p>一路上虽然艰辛,但沿途自然风光如画,人文景观丰富,需要翻越高山,淌过激流,有雪山、有森林、有冰川、有草原…真不枉一行的线路。</p><p>滇藏线G214在西藏境内芒康与川藏南线G318相接。也就是说此行是通过滇藏线、川藏南线入藏。返程选择了乘青藏铁路出藏。一次就基本将入藏的主要线路走过。</p> <p><b>一、翻过的垭口</b>。</p><p><b>垭口</b>是高原上常见的一个词,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垭口在地理意义上指的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只是要翻过垭口,就到山的另一边,故垭口是此高山公路的最高点。</p><p>线上跨越第一高垭口,亦被称为“生命禁区”的东达山,<b>东达山垭口</b>海拔为5138米。</p> <p>沿线经过的大山垭口有:<b>红拉山垭口</b>海拔4448米。</p> <p><b>业拉山垭口</b>海拔4658米。</p> <p><b>那根拉垭口</b>是通往那木措的必经之地,也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海拔5190米。</p> <p><b>二、看过的美景。</b></p><p><b>(一)滇藏线上的美景</b>:</p><p>香格里拉<b>独克宗古城</b>商业步行街。</p> <p><b>梅里雪山</b>位于滇藏线上,云南的第一高峰,是云南最壮观的雪山山群,数百里丌立绵延的雪岭雪峰,梅里雪山十三峰连绵不绝,纵贯全境。</p><p>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海拔高度6740米。</p> <p>梅里雪山的主峰<b>卡瓦博格峰</b>海拔6740米是“世界最美之山”,藏语意为:峡谷中险峻的白色雪峰,迄今仍是无人登顶的“处女峰”,位列藏传佛教八大神山之首。</p> <p>梅里雪山三绝:雪山呈金顶、雪山戴帽、雪山献哈达。能见其一都是大吉幸运之象。</p> <p><b>无底湖</b>。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浪都公路比都往亚杂方向走的一处无名草甸湖泊,集雪山、湖泊、草原为一处,静谧美如画。</p> <p>时间仿佛静止的<b>无底湖</b>。</p> <p><b>(二)川藏线上的美景</b></p><p><b>稻城亚丁</b>,即亚丁自然保护区,也称亚丁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南部,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和周围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组成,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自然生态系统。可惜我们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雨雪,完全不识亚丁的雪山、草甸、海子。</p> <p>(三)<b>西藏的美景</b></p><p><b>盐井古盐田</b>已有1300年历史,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是西藏唯一的纳西族聚集地,坐落在澜沧江东西两岸,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的盐井和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p> <p>盐井距芒康县城120多公里。盐井盐田海拔2300米左右 。</p><p>“<b>盐井</b>”是由于产盐而得名,盐井藏名为“擦卡洛”,“擦”即意为盐,就是生产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期盐井就有晒盐的历史 , 距今已有 1200 多年历史。</p> <p>当地老乡格松江措演示古法手工晒盐。</p> <p><b>怒江72拐</b>:是指川藏线上垭口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盘山公路,在西藏昌都地区的八宿县境内,中途经过怒江,坡陡路险,有人统计其实有130多个弯。“怒江72拐”从最低点海拔3100米,一路攀升到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再盘旋下降至邦达镇海拔4100米,长约12公里。</p> <p><b>然乌湖</b>,藏语称然乌错,是西藏东部最大的湖泊,成因是由于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位于318国道线八宿境内,然乌湖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主要源头,湖面海拔3807多米,长约26公里,平均宽1至5公里。然乌湖北面有著名的拉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边。每当冰雪融化时,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乌湖经常保有丰富的水源。</p> <p><b>来古冰川</b>。来古冰川为一组冰川的统称,位于西藏昌都地区八宿县然乌镇境内,紧邻然乌湖,是帕隆藏布的源头,冰雪融水流进然乌湖,湖畔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来古冰川是西藏已知的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p> <p>“<b>措</b>”,藏语的意思是湖泊。羊卓雍措、巴松措、纳木措......在西藏,总是一“措”再“措”。</p><p><br></p> <p><b>巴松措景区</b>。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巴松措景区长约18公里,湖面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20米,湖面海拔3480米,是西藏海拔最低的大湖(纳木措海拔4730米,羊卓雍错海拔4440米)。巴松措在1994年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同时被世界旅游组织列入世界旅游景区(点),2017年8月,成为西藏首个也是唯一的自然风景类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p> <p><b>巴松措结巴村</b>。位于巴松措景区里的还保留原汁原味半农半牧型藏式村子,坐落在巴松措湖畔,是藏地的桃花源,恍如人间仙境。</p> <p><b>新措</b>。在巴松措景区里,从结巴村到新措约三十多公里,据说以前去新措只能全程徒步,但现在巴松措景区修整了道路,可以驱车直达桑通牧场,下车后再徒步5公里便到达新措。</p> <p>曲折的沙土小路不时在山崖边和河边蜿蜒,坑坑洼洼,但这却是一条美如画廊的路线,河流迂回,流水潺潺,雪峰高耸,草场开阔,所及之处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p> <p>沿途见牦牛、藏猪随处放养。</p> <p>在浓荫蔽日的原始森林中穿行也是惊喜不断。</p> <p>经过徒步5公里便到达新措,远处是冰川。</p> <p><b>羊卓雍措</b>,有的人简称羊湖(并非藏北的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像珊瑚枝一般,因此它在藏语中又被称为“上面的珊瑚湖”。</p> <p><b>羊卓雍措</b>面积675km²,湖面海拔4,441米。其湖面平静,一片翠蓝,仿佛如山南高原上的蓝宝石。</p> <p><b>羊卓雍措</b>主要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中段在浪卡子县与贡嘎县之间,拉萨西南约70公里处,与纳木错、玛旁雍错并称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泊,湖光山色之美,冠绝藏南。</p> <p><b>哲古草原</b>。“哲古”藏语意为“弯刀”,哲古草原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山南市措美县城东北部50公里处,草场总面积为323万亩。哲古草原随处可见稀有的野生动物。</p> <p>哲古草原上的野驴。</p> <p>路边百多头牦牛(可能是野耗牛)。</p> <p>哲古草原。</p> <p>哲古镇位于拉萨山南市措美县城以北50千米处的哲古湖畔,距泽当80千米。平均海拔4584米,属纯牧区,是西藏全区牧人居住最集中的一个乡镇。镇子的规模不算小,规划得很整齐,用石头砌成的藏式民居鳞次栉比,墙头的彩色经幡迎风招展。从围墙上垒的牛粪球的多少,可以估计家里的牦牛多少。</p> <p>哲古村。</p> <p><b>雅鲁藏布江</b>。在藏语中,“雅鲁”指的是从天上来,“藏布”的意思是江。它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上游称为马泉河,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p> <p><b>雅江河谷</b>。从拉萨到羊卓雍措的路上有一观景平台海拔4280米,站在平台上可远眺山脚下流淌的雅鲁藏布江。</p> <p>在<b>雅江河谷</b>观景台有藏民们将藏獒、牦牛和小白羊,一溜摆在四周给游人收费拍照。藏獒脖子带着一圈大红装饰,没有了传说中的威武凶狠;牦牛被打扮成很漂亮的样子,凤冠霞帔,简直就像待嫁的新娘一样。为免被索收费,只好站在远处拍攝。</p> <p><b>纳木措</b>,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状近似长方形,东西长70多千米,南北宽30多千米,面积约1920km²。早期的科学考察认为,纳木措的最大深度为33米,但最近两年对湖泊的重新测量发现,最深处超过了120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纳木措”为藏语,蒙古语名称为“腾格里海”,都是“天湖”之意。</p> <p>在那木措扎西半岛向东望去是连绵的念青唐古拉山脉。</p> <p>那木措的湖水象一面宝镜镶嵌在草原上。</p> <p>那木措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p> <p>那木措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湖中,其中扎西半岛居首位。</p> <p>卡瓦格博峰下拍的星空(拍攝技术有提升的空间)。</p> <p><b>五彩经幡</b>。在藏区的山顶垭口、江畔河边、路旁寺庙等各处被认为有灵气的地方都掛有印有佛经的五彩幡,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经幡是神与人连接的纽帶,经幡所在即神灵所在,也意味着人们对神灵的祈求所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p> <p>花花草草。</p><p>图1是藏红花,图3是狼毒花。</p> <p><b>拉萨八廓街</b>(又名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绕一圈的街,便是著名的八角街(八廓街)。</p> <p>在游人眼中八角街为商品街,而在藏族人眼里却另有含意,它是藏族传统的转经之路。拉萨传统的转经路有三条,沿大昭寺大殿一周为小转,沿八角街一圈为中转,沿林廓路一绕为大转(约十公里),此三条转经路,都以释迦牟尼像为中心。</p> <p>八角街内的商品充满西藏民族特色,随处都可以看到西藏民族手工艺品、大小各异的转经筒,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也有老式的首饰、宗教器具、藏香、藏靴、藏帽、藏袍、藏刀、地毯等。</p> <p>青藏铁路。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p> <p>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终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景区。</p> <p>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伴行。</p> <p>白天沿线养护站的员工只要有客车经过,风雨无阻地向列车敬礼,令人感动。</p><p>沿线见草原、雪山、三江源等美景。</p> <p><b>三、经过的名胜古刹</b></p><p><b>布达拉宫</b>: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p> <p>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是藏式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据说源于桑珠孜宗堡),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是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主体建筑分为白宫和红宫两部分。主楼高117米,外观13层,内为9层。布达拉宫前辟有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p> <p>布达拉宮红宫外院。</p><p>布达拉宫199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其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1月,国家旅游局又列其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b>松赞林寺</b>。噶丹·松赞林寺是云南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区有名的大寺院之一,还是川滇一带的黄教中心,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该寺又称归化寺,距中甸县城5公里,是一座古镇规模的古堡群建筑。于公元1679年(藏历第十一绕迥阴土羊年)兴建,公元1681年(阴铁鸡年)竣工。五世达赖喇嘛亲赐名“噶丹·松赞林”。</p> <p><b>东竹林寺</b>。东竹林寺位于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乡,原名“冲冲措岗寺”,后更名为东竹林寺,寺院建造于清朝初1667年(清康熙六年),属于云南省重点保护单位、滇西最早的藏传佛教发源地。该寺因地处白茫雪山背风凹处金沙江河谷延伸部分,海拔3000米,气候属山地季风气侯,具有“冬无寒冷,夏无酷暑”的特点。滇藏公路从东竹林寺附近穿山腰而过。</p> <p><b>色拉寺</b>全称“色拉大乘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 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b>盐井天主教堂</b>位于芒康县上盐井,国道214线旁,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境内的唯一的天主教堂,它位于西藏昌都芒康县纳西乡的上盐井村,同时也位于国道214之边。教堂的占地面积约有6000平方。盐井天主教堂是一个中西文化、藏、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典例,它在中国佛教、藏传教史上也是罕见的交流的一种宗教文化。1855年由法国传教士创建,距今已有165年的历史。现在,盐井的藏民可以自由地选择信仰藏传佛教或者是天主教,当地天主教徒仍像其他藏民一样把藏历新年视作新年的开始,但也把圣诞节当作一大节日。圣诞节神父主持弥撒,讲经布道,所有教徒和被邀请者都在教堂的大院子里用餐,最后是跳藏族传统的锅庄舞、弦子舞。</p> <p>岗达寺位于西藏芒康县盐井乡茶马古道扎古西大峡谷脚下。岗达寺扩建于1412年,以嘎达寺为中心的周边六个寺庙合并。从嘎达寺至今己有600余年历史,传说在扩建期间的燃灯节之夜,有一乌鸦將神灯叼到觉龙村深处,在夜空划出一道流星,故取名岗达寺(“岗达”藏语意为“流星”)。岗达寺与云南迪庆州的松赞林寺遥相呼应,扩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影响。</p> <p><b>四、遇见有故事的人</b></p> <p><b>带着妻子照片遊西藏的老先生</b>。在红拉山垭口遇到一位70多岁的先生,一人由贵阳自驾车带着妻子的照片遊西藏。</p> <p><b>沿318国道骑行入藏的上海先生</b>。6月3日途中,在国道318出芒康往拉萨方向路上遇到一自行车队,队伍中年龄最大的62岁上海先生,他上月五一节当天从国道318起点上海出发,他将继续向拉萨骑行。</p> <p><b>自驾太阳能三轮车游西藏的阿豪</b>。6月4日在业拉山垭口遇到来自东北鹤岗的小伙子阿豪。小伙子去年9.18从天津驾着自己改装的太阳能三轮车带着一条叫阿黄的狗向拉萨出发,一路风餐露宿(晚上在车上休息),就是为圆走入西藏的梦想。</p> <p>天真可爱的藏族小朋友们。</p> <p>脸上充滿慈祥和蔼的老人们。</p> <p>边晒太阳边搓毛线的妇人。</p> <p>里外都是一把手的西藏女人。</p> <p>可能不愿被打扰的僧人们。</p> <p><b>五、朝拜转经</b></p> <p><b>(一)朝拜</b></p><p>在西藏,有一种信仰,叫一生朝拜。朝拜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朝拜仪式。磕长头是礼佛方式之一,磕长头分为长途,短途和就地三种。长途一般历经数月,信徒们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一般是围绕寺院、神山、圣湖、圣迹磕头一周,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天半月。就地则是在自家佛龛前或附近寺庙大殿门前,以一定的数量为限就地磕头。</p><p>磕长头时,取立正姿势,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一只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已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p><p>藏传佛教认为对佛陀、佛法的崇敬,身、语、意三种方式缺一不可,磕长头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在磕长头中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p><p>藏民在朝圣的过程中,有相对固定的宗教仪规形式,沿顺时针方向绕行,以实现在自己朝圣中与佛,神灵沟通的目的。在朝圣过程中信徒还会拿着捻佛珠和小转经筒念诵文字真言和祈祷。特别是文字真言更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一部分。而文字真言的真正内涵是“诸佛思想之集聚、八万四千经纶的精英、五部佛主以及秘密主的心要、善业与功德的本源、利乐成熟的根本、善趣与解脱的大道”。藏民信徒在朝圣过程中会口诵真言,而且刻在石头上堆成玛尼堆。还有用在经幡上挂在山头,制成经轮(筒)以手(风、水)等代替来完成自己崇佛的心愿。</p> <p><b>(二)转经</b></p><p>转经筒也叫转经轮,是藏民日常活动之一。转经筒有大有小,小的拿在手中即可。经筒里面都装有经书,根据经筒的大小装大小不等的经书,转动经筒即念诵转在里面的经文。转佛塔是围绕佛塔转行,转寺庙是围绕寺庙进行转经,转神山围绕自己信仰的、有灵性的神山进行转经。</p><p>转经绕圈通常是顺时针按自己的年龄数转圈走(如实在没时间,可以绕单数圈,即至少一圈)。我以为转经虽然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活动,但转经的结果不仅是对转经人心灵的愉悦,客观上也是对转经人身体的锻炼,因此,也就具有了养生健身的功效。</p><p>藏民认为转经,转动一周者,等同念诵"大藏经"一遍,转动二周者,等同于念诵所有的佛经,转动三周者,可消除所作身,口,意,罪障,转动十周者,可消除须弥山王般的罪障,转动一百周者,功德和阎罗王相等,转动一千周者,能证得法身,转动一万周音,他一切众生解脱,转动十万周者,可远至观世音菩萨海会圣众处转动百万周者,可令六道轮圆海中一切众生悉得安乐,转动千万周音,可令六道轮回众生皆得拨除苦海,转动亿万周者,功德等同于观世音菩萨。</p> <p>將近三周的藏区遊,身体适应了高原反应,眼睛忙着走马观花,手里相机猛拍停不了。深深体会到高原苦寒简朴,在离天最近的藏人却并没有因为高原的恶劣环境、物资匮乏、生活艰苦而觉悲愁,反而在他们眼中看到溢出的平和安祥感。西藏的纯净让我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