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马|诗人与后现代——在《新大陆》出版四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冰花文轩

<h3>双语诗人非马</h3> <h3><br /></h3><h3>我知道台湾有后现代诗,是大约十年前读到罗青写的两首电脑诗。后来也听说有一些年轻人加入写作,但很少有机会读到,也不知道他们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最近读到古继堂主编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新诗大辞典》 ,其中的 "后现代主义" 词条简单地介绍了台湾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情况,并根据诗论家孟樊的说法,列举了后现代主义诗的七个主要特徵:</h3><h3> </h3><h3>1丶文类界限的泯灭: 高层文化与通俗文化,即严肃文学与通俗小说之间的混合; 哲学丶</h3><h3> 史学丶社会学的合一; 传统小说丶散文丶诗等文类的撤销。</h3><h3>2丶后设语言的嵌入: 后设语言是指对象语言的诠释与说明,或称爲括号内的语言。</h3><h3>3丶博议的拼贴与整合: 异质材料的组合排列,引用文字的拼贴和凑合。</h3><h3>4丶意符的游戏: 抽去文字的内容和意义,从意符中看不到意指,变成了文字排列的游</h3><h3> 戏。</h3><h3>5丶事件的即兴演出: 未经任何思考和构思,信口开河,造成结构混乱,内容突兀不连,</h3><h3> 断句不通,标点符号随意使用,诗行与诗行颠倒放置等,这种诗是对理性和逻辑的挑</h3><h3> 战。</h3><h3>6丶图象诗与字体的形式实验: 诗的图象和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成另一种文字游戏。</h3><h3>7丶谐拟的大量引用: 模仿和谐拟前人的作品。</h3><h3> </h3><h3> </h3><h3>并由上面的这些特征,总结出台湾后现代诗的特色: 寓言丶移心丶解构丶延异丶开放形式丶复数文本丶众声喧哗丶崇高滑落丶精神分裂丶雌雄同体丶同性恋丶高贵感丧失丶魔幻写实丶文类融合丶后设语言丶博议丶拼贴与混合丶意符游戏丶意指失踪丶中心消失丶图象诗丶打油诗丶非利士汀气质丶即兴演出丶谐拟丶征引丶形式与内容分离丶黑色幽默丶冰冷之感丶消遣与无聊丶会话 …...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也许可对台湾的后现代诗有一个粗略的认识。面对这个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作爲诗人,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是坚决抵抗尽力排斥呢? 还是顺应潮流全心投入? 我想针对上面列举的后现代诗的特征来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h3><h3> </h3><h3>首先,我认爲每一个文学运动都是对旧有秩序的一种厌倦丶反抗与破坏,都有它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如果后现代主义里有值得我们吸收利用的东西,我们当然应该尽量吸收利用。但在这样做之前,我们必须确立自己的艺术观及诗观,才能知所取舍。对於现代诗,我有下面几点基本的认识:</h3><h3> </h3><h3>1丶求新是一切艺术的原动力。</h3><h3>2丶不独创便没有艺术。</h3><h3>3丶诗必须是诗。</h3><h3>4丶写诗是有意义的行为。</h3><h3>5丶形式与内容必须紧密结合。</h3><h3>6丶诗人是快乐的。</h3><h3> </h3><h3> </h3><h3>下面就让我分条来谈一谈:</h3><h3> </h3><h3>1、求新是一切艺术的原动力</h3><h3> </h3><h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物。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里都充满了单调与无聊的重复。今天同昨天没什么分别,明天同今天大概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厌倦了这种沉闷的反复翻版,我们需要一些新奇的东西来调剂刺激一下。艺术便是在这种需求下产生对动作求新産生了舞蹈; 对声音求新产生了音乐; 对线条色彩求新产生了绘画; 对语言求新产生了诗与其他的文学。作爲艺术家,求新是必备的条件之一。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般人对新的事物有一定的承受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太新奇古怪,便可能引起反感而受到排斥。后现代诗的几个特征都多多少少同求新求变的需求有关。把通俗文化、哲学、史学、社会学、图案、绘画等等的一大堆乱七八糟非诗的东西带进一向是严肃文学的诗的殿堂,自然会産生一种反叛的快感,因而有震撼冲激的作用。在诗里加入括号的语言,或用各种材料拼凑,把诗句与诗行分割打碎颠倒错置,标点符号胡乱应用,使用图象及其他的文字游戏或引用模仿前人的作品,目的无非都是爲了把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引进诗里,造成新鲜感。如果运用得当也许可使诗的表现方式变得多彩多姿。但如果用得过份,走了极端,便会落得被排斥遗弃的下场,像当年的超现实主义一样。</h3><h3> </h3><h3>2、不独创便没有艺术</h3><h3> </h3><h3>同求新的需求密切相关,独创是艺术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我们临摹一幅名画,即使描得惟妙惟肖,都只能是一幅仿製品,不能称爲艺术。一个没有独创力的诗人,不管写过多少首诗,戴过多少顶桂冠或荣誉博土帽,有时候连诗人的资格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在诗史上占有什么重要的地位。我曾经在谈到诗的技巧时说过,作爲诗人,面对前人或自己使用过的意象,如果没有新意或超越,最好尽量避免使用,便是基于独创性的考虑。</h3><h3> </h3><h3>正如头一个把马桶搬进画廊去展出的人有可能被称爲艺术家一样,头一个把上面列举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应用到诗上去的人,也有可能被称爲诗人。后来的人如果一窝蜂学样,重复抄袭,便失掉了独创性,根本成不了诗人或艺术家。</h3><h3> </h3><h3>3、诗必须是诗</h3><h3> </h3><h3>诗是诗,不是散文小说音乐绘画历史传奇或哲学理论。把文类的界限打破,做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成爲四不像的杂碎你说它是后现代诗,我说它更像后现代散文,他说是后现代小说或后现代笑话。杂碎本来是中国人拿来骗骗不懂中国菜的美国佬的,现在美国佬却反过来将麦当劳及后现代杂碎传入台湾,实在是很有趣的讽刺。还有,文类界限泯灭之后,应该不再有诗这个名称的独立存在,当然也不可能有所谓后现代诗人了。或许可称爲后现代杂碎家更恰当些。</h3><h3> </h3><h3>4、写诗是有意义的行为</h3><h3> </h3><h3>长久以来,诗评家已不时兴去揣摩诗人在一首诗里所要表达的意义。一方面诗人通常连自己都不知道它的眞正意义。另一方面,一首诗并不仅仅有一个意义。有多少读者便有多少意义。常有读者提到读我的某一首诗,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是因爲诗需要靠读者来完成。而读者的背景、经历、阅读的时间天气地点与心情都可能使他从同一首诗里读出不同的意义来。更何况一首好诗的意义一般都不容易捉摸,我们很难明确地说出它到底是什么。问窗外一棵树有什么意义自然可笑,问画那棵树的画或写关于那棵树的诗有什么意义,也一様可笑。</h3><h3> </h3><h3>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家都同意艺术品及文学作品既无用又无意义。你不能用一座雕塑来烤麵包或刮胡子,但也正由于它的无用与无意义,使它成爲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而非成批上市的工艺品。越是无用越是无意义的艺术品越有可能提升人类的精神层次,也越有艺术价値。这里所说的无意义,当然是指无实用的意义(包括没有政治八股、宣传广告、吹捧唱酬甚至言志载道),而不是说艺术本身或从事艺术的创作没有意义。要是眞觉得诗没有意义或写诗很无聊,还写它干吗?</h3><h3> </h3><h3>5、形式与内容必须紧密结合</h3><h3> </h3><h3>我们用碗装饭吃,把鞋子套在脚上走路。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碗的形式同饭的内容或鞋子的形式同脚的内容结合得很密切很好很方便。后现代主义者来了,把碗与鞋的位子搞乱用鞋子装饭,把碗套在脚上。开始也许有人会觉得新鲜好玩,不久便成了无聊的恶作剧而令人厌烦恼怒起来。</h3><h3> </h3><h3>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形式,不是指格律诗或旧体诗那些僵化了的形式。(听说最近居然还有人在千方百计想让它们死灰复燃,把几十年前胡适等先驱者努力挣脱的枷锁重新套上,想想未免可悲可笑)。现代诗的形式应该随著诗的内容而定,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永远同内容紧密结合(除了上面提到的制造新奇或反讽的效果),不然便有陷入后现代精神分裂的危险。</h3><h3> </h3><h3>6、诗人是快乐的</h3><h3> </h3><h3>这个世界充满了苦难。一个悲天悯人富有人道精神的入世诗人当然更能深切体会到这些苦难。但即使是写一首有关人类苦难的诗,在完成之后,诗人的心里一定会感到一种揉合着超脱、提升、希望、憧憬与成就的愉悦。有一位研究艺术史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认爲,贝多芬及莎士比亚在临终的时候必定不会感到不快乐。他的理由是,他们在爲人类创造了不朽艺术的同时,也爲他们自己的生命带来了安慰与喜悦。记得写过《家变》的小说家王文兴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他写作只是爲了使自己快活。这的确是经验之谈。至少我个人,如果不写诗,我相信生活裡一定会少掉了许多乐趣。</h3><h3> </h3><h3>相对于人类的精神文明,科技文明的发展步伐似乎是太快了一点。这畸形的发展使得人类焦虑彷徨,莫知所措。作爲艺术家的诗人,如果也跟著大衆焦虑彷徨莫知所措,甚至带头走入"崇高滑落、精神分裂、高贵感丧失、意指失踪、中心消失、冰冷之感、消遣与无聊......" 的后现代梦魇,不但苦了自己,更有愧于诗人的名分。</h3><h3> </h3><h3><br /></h3><h3> </h3><h3>◇原文刊登于《新大陸》诗刊1995年9月26期</h3><h3><br /></h3><h3>Original 非馬 新大陸詩刊 2020-07-30</h3><h3><br /></h3><h3> <br /></h3><h3> </h3> <h3>https://mp.weixin.qq.com/s/S9iPSMN_EpFloqC-05ahoQ</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