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抢权”与“挑人”的艺术

林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州市洪山小学 林峰</h3> <p> 昨日与工作室的同事在工作群中简单地研讨了“抢权”与“挑人”的不同用法,有些新的想法,为此特别请教了陈蕾老师进行了简单论证。今天,带着反思重新阅读了第二模块第7讲《“抢权”与“挑人”的艺术》。陈蕾老师在这一讲中详细介绍了“个人抢权”和“随机挑人”的盲区与优势。</p><p><b> (一)“抢权”。</b>王博士在书中解释很清楚 “就跟举手回答一样”,“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会抢权”,“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则被动不参与”。陈蕾老师也讲得很透彻,“既然大家都想来回答,那我们就采用抢权的方式来进行”。作用与令课堂学习的气氛变得更好。另,同事昨天的留言:“抢权的本质还是那些学霸,会的同学抢,那些不会的依然被边缘化,所以抢权要慎用,要在班上绝大部分同学都跃跃欲试的时候用比较好”。我想,综上所述,应该是对“抢权”分析得比较透彻了。</p><p><b> (二)“挑人”。</b>这里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随机抽人,不做过多解释,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边缘化”的学生“不边缘化”,最终目的在于拉近“差异化”距离。</p><p> 说到“挑人”,就想到那一年在闽派语文大师林学舜老先生的对我的教学启蒙。老先生教我卷起一本书当话筒,在课堂上走到哪,提问到哪,不指名,不道姓,不光提问举手的学生,指哪问哪,让我养成了上课不拘泥举手提问的习惯。一个假话筒,“随心所欲”,“你来…你来…你来…”即节约了提问流程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专注力,因为他们谁都不知道下面老师会叫到谁。回顾这些,想想这就是“挑人”的魅力,也更加佩服老先生的教学智慧与艺术。</p><p><b> (三)二者的艺术融合。</b>教学是一门大艺术,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是一门技术活。讲到这两个词,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词“同侪”。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教学生”(详见《学与教》P80)。别小看“同侪”,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让“边缘化”的学生“不边缘化”,最终目的在于拉近“差异化”距离的核心,是“同侪”。我们在“同侪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手段是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这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很常见。</p><p> 说到这,也很自然地想起我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严重偏科,而且就偏英语,往差里偏,都是小组倒数。我们的英语老师很优秀,喜欢使用小组加分的形式进行激励,可惜每次轮到的我时候往往都是给小组扣分的。但凡轮到我,我的组长都会一声叹息“咋又抽到他了”。所以,我现在也很能设身处地地为后进生着想,不是他不想为小组争荣誉,是他真的不会。现在分析一下当时我的情况,如果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长能“同侪”下我,拉我一把,估计会有所不同。别小看课堂上的“同侪”,课堂上即时解决问题,效果要比课后补课要好的太多,当老师兼顾不了那么多同学的时候,“同侪”就弥足珍贵。</p><p> 言归正传,如何才能产生“为了小组的荣誉,学霸不得不学会倾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帮助分析其他同学的不足。边缘化的同学也不得不多独立思考,参与互动,在后期的同侪中,得到更多的帮助。”的理想化效果。其实不难,陈蕾老师说了,“最后以随机挑人的方式来进行小组汇报”。我同事讲的更直白,“不挑组长”。</p><p> 我的想法是,有没有一种两者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即能激励班级氛围,又不使“话语权”拽在“学霸”手中。我的设想,可以不可以给学生进行组内编号,教师先设置“抢权”,等小组长抢权之后,老师再按组内编号“挑人”。这个小组想要得分,就必须小组每个组员都会评价交流。强扶弱,弱渐强,合作同侪。</p><p> 当询问了班长,得知此法可行后,有点莫名兴奋。可惜没开学,没有学生可以试验,待开学去验证一下。就算是“花俏动作”,试一试也无妨。教无定法,哪天可能还真能用上,就像汉铭同学的那句被我们研讨了一个晚上的“技术游荡伺机而动”,越想,越确实颇有几分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