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话》

风清杨

<p>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这本《三国史话》。</p><p><br></p><p>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p> <p>他的历史著作非常丰富,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等等。</p><p><br></p><p>这部《三国史话》在吕思勉先生大头部的历史著作中就属于“小册子”了,二十篇文章,加上附录的短文考证二十篇,将近二百页的小书,但包含的内容信息量却非常大,也可以说是对晋人陈寿《三国志》的一种解读和对历史遗留问题的探究考证。</p> <p>说起来,三国这段历史也是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了,这当然要归功于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传播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乱政、军阀混战开始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灭亡结束,这一段历史共九十一年。曹丕公元220年篡汉至吴灭亡称的上准“三国”的这段历史实际上只有短短的六十余年,但这段历史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p> <p>吕思勉先生是历史大家,对历史的解读与研究有自己独特新颖的观点,先生绝不循规蹈矩迷信典籍。如对典籍《汉书》,他就说:其实班固这个人是无甚识见的,根本不配写历史,《汉书》之所以被崇奉是因国人崇古观念深且古书传世太少没有其他书可校勘。他用严谨科学的治学方式和宏观的思维模式去研究历史。</p> <p>我们学习历史都说是以史为鉴,那么,我们怎样看待和学习历史?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吕思勉先生就认为我们现在研究学习历史实际上是矫正从前历史的观点和谬误才是最重要的,从中学习历史规律,历史实际上就是人的历史,而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历史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p> <p>《三国史话》中的问题看似都是我们熟知的问题,但先生对这些历史问题的追根溯源和历史观让我耳目一新。一般人看《三国志》中那些容易忽略的问题先生都有考证,看了先生的《宦官》,我们都知道东汉时期乱政的就是宦官,很少有人知道宦官也不全部是阉人,“宦”在古代的意思是“学”或“仕”,光武帝以后“宦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阉人”。</p><p><br></p><p>《后汉的地理》详细的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地理情况,了解了当时军阀割据的地理位置,再看争霸的各路诸侯,心里就会一目了然。我想,许多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们不一定了解东汉时的地理情况。</p> <p>《黄巾》告诉了我们东汉黄巾军造反的背景、起因来历等等被人忽略的问题。</p><p>《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过程中容易谬误的地方及历史真相都有极为详细的解释。</p><p><br></p><p>《历史与文学》解读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先生引经据典,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的看法都有独特的观点。</p> <p>《替魏武帝辩诬》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但仅此而已,曹操虽然“挟天子”实际上并没有“令诸侯”,也没有一个诸侯军阀愿意听从曹操的,如果军阀们都听曹操的,历史也没有“三国”了。曹操能平定北方,使人民安居乐业皆是因为曹操雄才大略,勇武过人,是乱世中的英雄人物,也是曹操的历史功绩。</p><p><br></p><p>《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一文分析了刘备巧取豪夺益州的心计和贪心,导致了后面失荆州的惨败,引发了“猇亭之战”的悲剧。</p> <p>《替魏延辩诬》诸葛亮北伐曹魏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他有自己的苦衷。实际上不断的北伐也是为了缓和国内益州士族集团和荆州集团之间的矛盾,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能把“匡扶汉室”的希望寄托在蜀国身上。蜀国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是造成魏延千古冤的原因等等,这些历史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p> <p>吕思勉先生讲解这些历史问题总是有自己新颖的观点,他的历史观建立在其对中国历史知识融会贯通深厚的文化底蕴上。读史更是应该带着疑问,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去综合考证,全面探究历史的真相,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人物和未知的历史事件。</p> <p>《三国史话》通俗易懂,作者“或者纠正从前的谬误,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内容看似简单,但考证探究资料非常详实丰富,有别于其他的历史典籍,本书就是了解三国历史小知识的开胃菜,辛辣有味,口有余香。结尾的几篇小文章《诸葛亮南征考》《马钧》等也非常有趣味。</p><p><br></p><p>开卷有益,吕思勉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人敬佩,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