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英雄————暑期读书思考(三)

<p><b>余老师在《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中曾写道:我们与经典文本的距离,实际就是现代与古典的距离,首先是文化立场的距离。</b></p><p><br></p><p><b>《三国演义》是描写野心家群像的作品。谈及英雄,人们更多瞩目于曹刘孙诸辈,如辛弃疾所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古今皆然。站在当代的文化立场看,三国的英雄谱就值得怀疑了。</b></p> <p><b>比如刘璋这个人物。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一节中,曹操评价“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护之犬耳,何足为英雄!”但就是这位“守护之犬”,在现代文明的意义上,却表现出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政治美德。</b></p><p><br></p><p><b>刘备进攻西川,在大兵压境、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众人劝刘璋以西川为本钱,顽抗到底。刘璋说:“吾父子在蜀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攻战三年,血肉捐于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为了百姓的安危而选择投降,这样的仁义之人,史上罕见。</b></p> <p><b>要知道,在《三国演义》的政治阴谋和杀戮游戏中,主公的投降往往意味着灭顶之灾。在“赤壁之战”开战前的御前会议上,鲁肃就劝说孙权“众人皆可降曹,惟将军不可降曹”。这样的前车之鉴,刘璋自然不会不知,但刘璋依然选择了投降。</b></p> <p><b>以今天的价值观论,若刘璋不算英雄,谁能称得上英雄?鲁迅曾慨叹:“……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者则纷纷聚集,见败者则纷纷逃……”(鲁迅《这个与那个》看刘璋的行事,应该算是鲁迅所赞美的“失败的英雄”了。</b></p><p><br></p><p><b>赋予刘璋以“英雄”的内涵,需要的正是现代文明的英雄观,没有新的历史观,读经典的质疑就不会产生,读经典就没有意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