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印记

氪桐

<p class="ql-block">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学习苏联的模式,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工农业生产都必须按照各级政府预先制订的计划进行安排,生产资料也是按照计划进行分配。</p><p class="ql-block"> 由于计划管理的需要,加上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对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的重要生活资料,如粮食、布匹、煤炭、各种副食品等等,都由政府按照计划分配到人到户,定量供应。与之相配套的,就诞生了各种各样的票证,如粮票、食油票、糖票、肉票、各种副食品票、布票、煤票、煤油票、火柴票等等。买这些东西,除了人民币以外,还要提供相应的票证,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票证是以县(市)为单位组织发放,一般只限于在本地使用,离开这个县(市)的范围,就失去了作用。但是也有少数例外,比如粮票和布票。粮票分为几种,有的只限在本地使用,有的可以在一个省的范围内使用,还有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相应的在票面上分别标注有“XX县(市)粮票”、“XX省粮票”、“全国通用粮票”等字样。如果工作单位安排你到外地出差,你必须持单位的介绍信,按照出差的地点和时间,到粮食部门将本地粮票兑换成本省或者全国通用粮票,否则你到了其它城市就买不到饭吃了。布票则是以省统一印制,由县(市)组织发放,在本省范围内可以使用。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可能是因为布匹生产的计划管理由省管比较适宜,毕竟小城市不具备相应的调控能力。</p> <p>▲ 粮票还有半市两的,可能现在的人会感到奇怪,其实在那时是很正常的。比如,买一根油条就收半两粮票,而一个烧饼则收一两粮票。</p> <p>▲ 为了方便粮票油票的发放,粮食部门专门印制了小纸袋,每户人家一个纸袋,提前把下个月要发放的粮油票放进小纸袋。这样,既可以提高发放时的工作效率,又可以避免差错。</p> <p class="ql-block">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千头万绪,大到衣食住行,小到针头线脑,政府也不可能一切都管,事实上也管不了。比如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吃的蔬菜,虽然有国营菜场,但同时也允许农民或者小商贩上街卖菜,而且他们卖的菜往往比国营菜场的菜要新鲜,所以人们还是直接向他们购买的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逢到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政府还会另外发给节日物资的专用票,主要是各种副食品票,凭票可以额外购买到一定数量的肉、鱼、蛋、豆制品和一些便宜的蔬菜等等。</p><p class="ql-block">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如红白喜事,政府还会一次性发给一定的相关票证,如布票等,这是属于专项供应。</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1969年下乡插队的时候,每个插队青年还发给一张购物票,凭票可以购买一床棉花胎,一条比较厚的棉毯,好像还有做被面被里的布和面盆、热水瓶等等。此外,还有为知青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如木头或者竹架等,这些是直接将计划分配到接受知青的农村生产队,并配套相应的资金,由生产队统一购买并盖房。</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比如省城,还会给居民发放工业劵,凭劵可以购买一些工业产品,如自行车、缝纫机、尼龙袜子等等。</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流通渠道也越来越通畅,总体上逐步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票证就逐渐地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国家便分期分批地取消了五花八门的票证。</p><p class="ql-block"> 在各种票证中,最后取消的是粮票和食油票。国务院于1993年2月份发布了《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按照这个通知的精神,我国各地相继放开了粮油食品的经营价格,同时取消了粮油的定量供应制度,粮油作为一种商品实行敞开供应。与此相应的,粮票和油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伴随城镇居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转而进入了收藏者的藏册。</p><p class="ql-block"> 在国家正式取消粮票之前,老百姓对于粮食的需求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就是,以前一直紧巴巴的粮票,慢慢地变得用不完了。同样数量的粮食,为什么以前不够吃,现在却吃不完呢?原因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以前一日三餐是以粮食为主,吃菜为辅,而吃菜又是以素菜为主,荤菜难得吃一次,平时做菜放的食油也很少,肚子里面缺少油水,所以主食就吃得多。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首先就反映在餐桌上,在菜和主食的搭配中,菜占的份额越来越大,而在素菜和荤菜的搭配中,荤菜所占的比例又越来越大,结果自然就是主食吃得越来越少,好多人家都开始结余粮票了。记得在国家正式取消粮食定量供应之前,市场上就曾经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交易,就是用粮票(不需要人民币)可以交换到一些物品,比如各种坐的或者躺的藤椅,还有面盆和餐具,以及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等等。在国家正式宣布取消粮食定量供应以后,粮票作废了,这种生意也就没有了。</p> <p>▲ 布票取消以后,原来印制的大量布票还没有发放,便失去了作用,为了减少浪费,便利用这些整张大纸的反面,印刷成工作便笺,在便笺的空白处,仍然可以看到从反面透过来原来印刷好的布票的模糊影像。</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往来开始破冰,一些人家有亲戚在海外的,以前多年无法联系,现在也逐渐恢复了联系,便有人给在大陆的家人寄钱。他们寄回来的是外汇,那时私人是不能持有外汇的,而且你拿着外汇也没有办法使用,所以收款人收到的是按照汇率折算后的“外汇兑换券”,老百姓把它叫做华侨劵,为此还专门开设了一种商店,叫做友谊商店。凭外汇兑换劵在友谊商店可以买到许多进口的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等,还可以买到紧俏的高档烟酒和其它许多在外面难以买到的高档商品。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上的商品供应越来越丰富,国家对外汇的管制也越来越放开,外汇兑换劵和友谊商店慢慢地便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最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外汇兑换劵不属于票证,它的功能类似于人民币和票证两者的结合,因为它也包含有相似于票证的一部分功能,所以也把它写在这里。</p> <p>  ▲ 外汇兑换券</p> <p>  票证,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镌刻在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的印记。</p><p><br></p><p> [完稿于2020年8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