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云||北呼南应: 平遥——周庄

在水一方

才从平遥回,又到周庄游,两种迥然不同的境界和风格常让我感受到祖国文化瑰宝之魅力实在是博大精深。平遥在山西,周庄在江苏。平遥是古城,周庄是古镇。平遥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城,是晚清最发达的金融都市;周庄则是中国第一水乡,是四面环水的泽国。平遥和周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完整画卷,是让人们产生梦幻的地方,是极其厚重的文化遗产,可以让国人永久地享用。 我所在的山西省省会太原距离平遥近在咫尺,我有若干次机会到平遥,平遥的城墙、街巷、店铺、县衙、寺庙乃至民居,我都流连过。平遥太熟悉了,熟悉到每一处景点的渊源和特色都基本知晓,连票号博物馆的解说员,长升源黄酒老字号的老板都少不了给我这个回头客打个招呼。我真想提笔写一篇文章,可是摸不着着笔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入口,就是这个感觉。反倒是进了周庄,好找感觉,象是生人见面,扑面而来的第一感觉,便是我的下笔处。 我们是从上海市区走沪青平公路,经青浦、大观园到周庄的,临近周庄时,我被眼前一片碧波万倾的湖水吸引,尽管我们乘坐的汽车在飞驰,但很长时间眼帘内的景色仍是这片无垠的湖水。湖水清澈澄净,波若绿绸;湖滨茂林修竹,环境幽雅。陪同我们的上海朋友说,这是闻名的淀山湖,到了这里,就接近周庄了。周庄前前后后都是水,左左右右也是水,周庄依偎在淀山湖、白岘湖、南湖和澄湖的怀抱里,象从湖里滋出的一张荷叶。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船。<br>来到周庄,便有一座由花岗石錾凿而成的石牌坊,石牌坊在迎接着四方来客,那种通体的精致显示出其诚意和热情。石牌坊额题“贞丰泽园”,何意?上海的朋友答曰:周庄旧名贞丰里,当时,这里地域偏狭,人烟稀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北宋时期,有位姓周的迪功郎因信奉佛教,将200亩庄田赠给当地的全福寺作为庙产。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将这片田地称作“周庄”,“贞丰里”的地名反而被逐渐淡忘。从宋代到元朝,再到清代,周庄因经商逐步发迹,出现了繁荣景象,镇廊扩大,镇上的居民更为稠密,形成商肆。经过数百年的财富积累,周庄已演变成江南大镇,但名字仍叫贞丰里,直到清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石牌坊上的“贞丰泽国”正是表明周庄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色。 周庄是水乡,水,便是周庄最奇妙的景观。四条井字形的河道贯穿全镇,形成沿河两岸的八条长街。镇以河道为骨架,因水而成街成路,居民楼阁依水而建,河道上架着古色古香的小桥。古桥座座,极其巧妙地将水、路、桥、宅联系起来。这就是千年水乡的风骨。<br> 因为是初次来到周庄,导游便成了我们移步观景的依赖,尽管眼睛的两侧都有鲜活的景致吸引着我们,但必须紧随导游,因为导游选择的景点和路线应该是周庄的最精华之处。在周庄的长街曲巷里行走,铺设在街面的花岗岩石板,虽然狭窄却依然十分平整,我便想到了古代时这里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貌,因为眼前呈现出的就是清代末年的面貌。各种各样的民间作坊激起我们的兴趣,到哪里能看到这些久违了的古气昂然的店铺?那些精心制作手工艺品的人们心里才叫个静啊,跟水一样的心境,声色泰然地在那里劈篾、钉秤、打铁、蒸糕、纺纱织布,分明他们过着的是世外桃源的日子,没有任何浮躁和纷扰,透出的是浓郁的民风和民俗。我也借着一架布机,摆出了织布的架势,拍一张照,自诩:今日黄道婆。写罢,便想到了黄道婆就是江南某一小镇水乡人,距此地并不远。这里的纺织技术大概也是黄道婆传授的,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多亏了黄道婆这类的有心人。 随着导游,我们依次出进张厅、沈厅、迷楼、叶楚仓故居等建筑。这些建筑的由来都有可以考究的故事,但是,我们到这里感受的,不仅是这些故事,而且还有这里的风格。这些殷富人家的宅第都是明清时期修建的,比起内地的明清建筑,其特色就是巧妙地将民居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张厅的大厅轩敞明亮,墙上悬着一副对联,上联是“轿从门前进”,下联是“船自家中过”就非常贴切地写出了这种和谐。一条晶莹的小河奇妙地闪现在其后院的弄底,贴着墙根流来,又穿越水阁而去。这种小河有个优雅的名字“箸径”,箸径中段拓一丈见纺锭水池,用来船儿交会和调头。四周有花岗岩驳岸护卫。驳岸上是临河人家的后窗,设有一排敞窗,窗前有吴王靠,这是一种木棱式拉杆。窗下驳岸间如意形状的缆船石上,拴着一条树叶般的小船,倒象是船儿刚自家中过。沈厅的建筑特色在于过街骑楼和水墙门。沈厅七进五门楼,大小共有100多间房屋,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水墙门和河埠,停靠船只,洗涤衣物;中部是墙门楼、茶厅、客厅;后部是大堂楼、小堂楼和后厅屋,为生活起居之处。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进入沈厅,必然会听到导游讲述巨商沈万三的传说,沈万三富甲天下,富可敌国,连《金瓶梅》的唱词中还有一句:“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因为富,他才能有资金实力建起这座豪宅。到底花了多少黄金白银且不说,我想念及的还是让人永远品尝不尽的文化遗产。沈万三这个名字是周庄的金字招牌,万三蹄,万三糕,万三酒,万三茶,万三酒家,万三船队,都是袭了沈万三的招牌。来游览的人们尝够了玩够了再买一些万三牌的纪念品带给亲友。天下的人看着这招牌,吃着肉质酥烂,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滋味无穷的万三蹄和片薄滑糯、品种丰富的万三糕,便会想到水乡周庄和周庄的风光,周庄因此更诱人! 周庄是水乡,也是桥乡。水上有桥,桥下有水,水的世界,桥的天地,无论站在周庄的任何部位,都会欣赏到水墨画般的美景:小桥流水和粉墙黛瓦掩映在蒙蒙的绿荫之中。随处可见的如弓的石桥横卧在蛛网似的市河上,是平面上的凸凹,是立体的画卷。双桥,富安桥,世德桥,永安桥……数不清有多少石桥,这些桥既坚固耐用,又具有艺术魅力。那拱,那石块上历经岁月磨砺的浮雕,那让人们攀扶的石栏,给我的感觉都是一种朴拙,一种凝重的美。周庄的船是随水漂来,随波荡远的。我们在一个岸埠上踏上小船,一位船娘为我们摇撸。船娘非常随意,一路摇撸一路小曲,我们听不太懂,但很中听,吴浓软语配小调,如同船儿下面的水一样柔。船娘问一声:“往左,还是往右?”船上的人们笑曰“随意”,左边是桥,右边还是桥,小船儿推开波浪,缓缓行驶在碧水清流中;小船儿载着游客,悠悠穿过风格迥异的古桥。我们的身边会有船儿载着不相识的游客,或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都会友善地问声好,大家都沉浸在诗情画意中,这世间哪儿还有烦恼和不平衡?款款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片刻宁静吧。此刻,我的思绪随着临水而筑的幽房曲室,想到了那座小小的迷楼,迷楼里曾经是儒雅风流的柳亚子和他的文学社团南社成员们吟诗诵词,抨击生活,鼓吹革命的场所,他们当年是如何诗酒唱和,沉醉其间的?是啊,“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周庄的旖旎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又留下了多少赞誉的诗画和文章? <div>我是第一次来到周庄,一天的周游,只能撩开这位“村姑”的盖头,感受也是肤浅的。我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或许那时候我会将周庄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领会得更为完善。因为我是从黄土高原上的古城来到这长江三角洲的水乡的,情不自禁地总会将平遥古城与周庄古镇作比较。平遥的阳刚,周庄的阴柔;平遥的雄浑,周庄的碧玉;平遥的幽深肃穆,周庄的恬静灵秀都会给世人带来历史隧道里由远而近的回音,都能给人以梦幻和遐想。平遥——周庄,北呼南应,相得益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她们都是无愧的!</div><div align="right"><br></div><div align="right"><br></div> <h5>作者</h5><h5><font color="#9b9b9b">刘小云,中国金融作协、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西省作协、山西女作家协会、山西散文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