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u>通州桥简介</u></b></p><p> 通洲桥位于梅江镇塔山脚村,横跨梅溪,为古时金衙通往严州的咽喉。原为木桥,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嘉庆五年毁于洪水,光绪十二年(1886年)易木为石。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桥墩用条石砌出分水金刚雁翅墙,拱券为纵联砌置结构。桥面用条石铺凳,两侧设条石护拦,桥上建廊屋二十一间,两端为重檐歇山式门楼,中悬通州桥匾,桥中部设重檐歇山顶神龛。通州桥造型敦厚坚实,桥屋飞檐翼角,雕梁画栋,叠落有致,如长虹卧波,是省内古桥梁中的一种类型,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u>通州桥方位</u></b></p><p> 通州桥横跨梅溪,是古代金华、义乌必经要道。据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是座木桥,乾隆23年改为石桥。嘉庆5年被洪水冲垮,暂布木桥,道光三年重修并筑水榭21间。桥长八十公尺,宽四公尺六垛五洞,青石桥面,石栏高一公尺。桥廊风雨堪遮,下临百尺之长波,浅深无虑。桥西有通州亭,桥西有关帝庙,挂钟尖文昌阁及数棵古樟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u>名人文化</u></b></p><p> 当代文学巨匠曹聚仁和他的结发妻子、教育家王春翠的初恋故事就发生于此。美国作家罗伯特有一篇《廊桥遗梦》的小说,一时风靡世界,而此处廊桥上的曹王恋情却演绎了一个更为凄美感人的东方“廊桥遗梦”。故人已逝,而廊桥依旧。通洲桥已成了兰溪人的旅游胜地,背靠挂钟尖,面向竹叶潭,习习春风,潺潺流水,成为年轻人谈情说爱的“香格里拉”,是一些年轻人永不退色的浪漫记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u>通州亭</u></b></p><p> 咸同年间,梅溪下游是古战场,清军,民团,太平军在此搏命,造成数万人死亡。同治六年(1867年,太平军退后三年),当地对通洲桥进行过维修。</p><p> 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于此桥不堪重负,方园几里的村民聚集在当地的学校“广学书院”,协商一致将此桥重建,要求牢固耐用,不再为修桥费脑,他们发起集资,从史料看,这次重建不是官府发起的,而是当地四方乡邻的自发行为。共化纹银一万两千两,从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动工,第二年十一月完工。将此桥修成了现在这个模样,即便过了一百三十年,还如此坚固漂亮。</p><p> 桥重建完工验收后,董事们请广学书院的学究主讲张渌将修桥过程记录下来。並将当时参与捐款集资的近两千人的名字刻上碑,专门在桥旁建了个“通洲亭”,将碑固定在墙上。可惜刻碑太浅,字太小,现在大多难以辨认。</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u>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u></b></p><p> 通州桥横跨梅溪,是古代金华.义乌必经要道。据兰溪县志记载:康熙年间是一座木桥,乾隆二十三年改为石桥,嘉庆五年被洪水冲垮暂布木桥,道光三年重筑水榭二十一间,桥长八十公尺,宽四公尺,六垛五洞,青石桥面,石栏高一公尺,风雨堪遮,下临百尺之长波,浅深无虑。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曾两次拨款修葺,本地民众积极募款资助。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兰溪县人民政府将“通州桥”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九日被浙江省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