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生如戏,总有幕起慕落。岁月如歌,盛满喜怒哀乐。我曾经在草原钢城生话了二十六年,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献给了祖国的钢铁事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不平凡的时期,有多少往事铭刻在心,永不泯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丰子恺说,岁月,是一首诗,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其实,岁月也是一杯酒,一杯性味浓烈的酒,酸甜苦辣样样有。现在拉开尘封的帷幕,回首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在草原英雄小姐妹家做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64年2月9日,11岁的龙梅与9岁的妹妹玉荣自告奋勇去放牧公社的羊群时,遭遇暴风雪。两姐妹奋力归拢羊群,赶向回家的方向。但雪大风狂,奋战20个小时(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经受了寒冷、疲劳、饥饿的考验,妹妹玉荣终于体力不支晕倒在雪地里,幸好及时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救治,二人均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因为她们的英勇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根椐她们的故事改编的多种文艺形式作品出现在在全国的舞台和银幕上,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1969年初,在呼和浩特钢铁厂作高炉现场设计,为落实炼铁原料,厂里让我们去看看矿山的情况。厂里派2人、矿山处1人,设计院4人(炼铁高请志、牟行余和我,总图杨维衡)共7人前往。4月17日下午14时出发,一辆刚进口不久的英国中型吉普拉着我们向北行驶翻越大青山西行,经武川县到达百灵庙(即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行程170公里,晚住旗招待所。呼钢同志带我们去看了有名的嘛喇庙,当时庙门虚掩,庙内无人,显得冷清破落。晚旗革委会常委靳春林同志来,介绍了矿山情况,安排明天行程并陪我们一起走。18日一早离所,先去西都音日和矿,该矿位于白云鄂博矿(包钢矿山)西北,有可能是白云矿的支脉。在距离白云矿17公里处,老靳带我们拜访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玉荣的家。那是一个普通的蒙古包,两姐妹刚开完学代会回来。老妈妈和姐妹俩热情欢迎我们,一进门,老人家用蒙语说"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让我们上炕就座。龙梅为我们熬煮奶茶。砖茶是牧民们每天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在票证时代更要确保供应。那年龙梅16岁,身体壮实,玉荣14岁,身体稍差,还有一位小妹妹叫勇敢,她们三人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冻伤,最严重的是玉荣失去右腿和左脚,现在安了假肢,龙梅失去左脚拇指,小勇敢的双脚也有冻伤。六十年代英雄小姐妹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她们为保护公社羊群,与暴风雪博斗了一整夜(20个小时),使羊群损失少到最低,她们却付出伤残的代价。今日一见,显得格外纯扑、低调和热情好客。龙梅拉风箱熬奶茶,将一小块砖茶(凭证供应)放入奶中煮沸,给每人倒上一碗,怕我们不习惯喝咸的,改为放糖,同时端上一大盘炒米。边吃边交流,全靠老靳当翻译。她们家有兄弟姐妹六人,她们排行老二、老三,上有哥哥吴宝龙,下有弟弟吴宝安和两个妹妹吴玉梅、吴咏梅,龙梅叫吴龙衣,玉荣叫吴玉荣,可报上登的名字,都没有姓,当时没敢问,后来才知道因当年受伤住白云矿区医院时,她们不会讲汉语,登记姓名是按照在家的称呼,所以被翻译成龙梅、玉荣,多年的的谜团才得以解开。龙梅说现在她们住的是冬营盘,即将搬去夏营盘,欢迎再去做客,那时可以尝到更多鲜奶制品。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小时过去了,告别了英雄小姐妹,但她们热情好客、平易近人、诚实可爱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记忆中。中午到达珠日和矿(距白云矿45公里),这个矿条件较差,尽管是露天开釆,但表层为磷铁矿,且复盖层厚,全靠人工镐、锹、筐作业,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地窖式土屋和少量蒙古包,据说只花了60元饯就投产了,让我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艰苦创业教育。之后还看了一个缸缸图矿,512地质队正在作详勘。返回白云矿途中,忽遇沙尘暴,黄沙漫野,遮天敞日,开灯缓行,车中沙土呛人,到白云矿区招待所后,个个成了泥人。洗漱后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这是我第二次来白云矿。白云鄂博蒙语意为"富饶的神山",距包头市149公里,我们曾自豪的向外地人吹嘘,你知道包头有多大吗,坐三、四个小时火车还没出包头,即指白云矿区。更让人骄傲的是,白云矿是世界上少有的多金属共生矿,含有门㨗列夫周期表上过半(约70余种)元素而被誉为"稀土之乡",1927年为我国地质学家丁道衡发现。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容积1513立米,为国内最大)投产,周总理亲自剪彩,开启了包钢生产的新篇章。但是十年来,我们还不能分离出矿石中的17种重稀土和铌等元素,致使它们绝大部分都进入炉渣中,据说日本要用一吨钢换一吨包钢高炉渣,并点名要买我国两个钢厂的钢,即包钢(含有稀土,用于高尖端设备)和武钢(含铜,耐海水浸蚀,用于船舶)。随着科技进步,稀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致有人提出,包钢是否应以生产稀土为主,钢铁作为副产品。总之,上天给了我们一个"聚宝盆"(五个矿体总面积48万k㎡,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如何尽快提高科技水平,让稀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带着这些问题沉沉入睡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第二天早饭后,去离此15公里的阿贵矿(白云北矿),此矿条件较好,储量较大,品位较高,有500多工人在剝离表土,矿上要求厂里解决资金、车皮和木料供应等问题。在返白灵庙途中,又看了白彦敖包公社的锰矿,品位较高,可用于高炉生产。后又看了一个乌花敖包铁矿,回程中还去拜访了一位贫苦牧民,主人是一位老额吉,招待我们喝奶茶,吃炒米和老丹子(一种味酸、质脆的奶制品),杨维衡吃了两块就忍不住跑到蒙古包外吐了,我们放在奶茶里泡着吃了一点。老额吉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牧民们生活越来越好,还有这么多人来家做客,她很高兴。我们感谢她的招待,向她告别,祝她健康长寿。车应该开向百灵庙,在广袤的草原上,顺着车辙走,可开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地,老靳和司机董师付也居然迷路了,当晚只好在白彦敖包公社住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20日早离开公社前往百灵庙东矿,这是看过的几个矿中条件最好的一个。在这吃完午饭与老靳告别下山回呼市。四天行程,驱车700余公里,看了几个铁矿、锰矿,收获不小,增长了不少知识,但要确保呼钢国庆投产,要狠抓矿山工作,现在矿山的情况是储量不清,品位不明,合同未订,资金短缺。同行的厂里和矿山处的同志也有同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十一年过去了,到龙梅、玉荣家做客的一幕始终牢记心间。现在两姐妹己是花甲之年,当年那碗奶茶的余香仿佛还残留在我这耄耋老人的嘴边,仅在渤海之滨遥祝两姐妹身体健康,生活美满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为了尽量作到回忆翔实,翻箱倒柜找出工作笔记和日记,同时也引用了部分网上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年8月2日于秦皇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