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街印象

饶琴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老家住在古镇茶阳学前街附近,小时候经常在学前街玩耍,对那里的印象非常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前街是大埔中学门前的一条老街,从埔中门前的“父子进士”牌坊开始,到漳河路口这一带。孩童时代觉得学前街最好玩,每当空闲总喜欢与小伙伴们一起到那里。因为那里有好吃的、好玩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先说玩的。埔中门前的石级台阶约有三、四十级,落差很高,台阶两旁各有长条麻石板从上铺到下,分两个层次,坡度约三十度。麻石板表面非常光滑,小朋友们喜欢坐在上面从高处往下溜。还经常用画画的彩色腊笔涂在石板表面,使石板表面更加光滑,人可以从高处顺势溜到底端,只需几秒,那感觉就是一个字“爽”!只是屁股后面裤子上就留下一片彩色腊,很难洗干净。那个时代,小朋友们哪有现在这样漂亮的滑梯之类的玩具或玩耍的器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埔中门口有两颗棕榈树,由于棕榈树树枝韧性极好,孩子们常常抓住棕榈树枝从高坎荡到低处,像荡秋千,如此反复多次,从中得到快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埔中门前还有两颗大大的木棉树,每当红棉花开季节,孩子们喜欢去捡落到地下的木棉花,捡一大堆回家,虽然不知道有什么用处,总之有满满的收获感。有时候小朋友们会因为大家同时抢一朵落花而干一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处好玩的是“父子进士”牌坊底下。这个牌坊是茶阳古镇的一张亮丽名片,明朝建筑物,四百多年的历史,我们饶氏宗族的骄傲。小时候觉得这个牌坊高大无比,总想不明白这么重的石头怎么搬上去的。听大人说,当时是用堆沙的办法建筑的。而且这个牌坊是我们饶氏祖先读书很厉害,考到很多进士,做了大官,才立此牌坊。牌坊底层很复杂(好像比现在复杂得多,不知是否文革时期拆了一些石件),很多石柱,我们经常在牌坊底下左右穿梭,玩捉迷藏等。总之,在埔中门前就可以玩上一整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童年时学前街让我迷恋的原因可能更主要是有很多好吃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前街南端、埔中脚下牌坊旁有一座古建筑:关帝庙。在我的记忆中关帝庙根本不是什么庙(现在人们已将它还原为古庙),它就是一家美味的小食店。每当我从关帝庙门口走过,都可以闻到淹面、老鼠粄等当地特色食品的味道,远远就可以看到打面师傅用一根长长的竹杠在压面,师傅骑在竹杠上,一点点压。纯正的竹升(杠)面!现在失传了。关帝庙当年因破四旧改为饮食店,主要卖淹面、老鼠粄、酵粄、叶子粄、包子、馒头等。在那个年代,能吃上一碗关帝庙的面,那简直是太幸福的了,梦寐以求。一碗面或老鼠粄一毛多钱,在当时是很贵的了,那时候哪有这么多钱,也只有当家里有重大喜事或逢年过节等特殊日子才会有机会吃到。我家一般也只有当临时有贵客来,家里没有什么菜送饭才会去买一碗面当作是荤菜,又或者是对孩子嘉奖时的一种奖品,比如这次考试成绩特别好,或者帮妈妈写了一封信,犒劳犒劳孩子,等等,都是有条件的。总之,当时要吃上一碗面,比登天还难!那里的肉包子也是很好吃的,五分钱一个,我坚信:那包子的味道比现在的香一百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前街有一间小卖部也是我童年经常垂涎的地方。小卖部在街口,从我家出来上街第一家店就是它。那时店主名字好像叫鉆伯母。店里的商品几乎应有尽有,从日用品到油盐酱醋,从各种零食干果到副食品,平时需要的东西店里都有了。但最令我刻骨铭心的还是那些零食。什么耳公饼、刁卵糖、阁乐酥、企油饼、烤包、仙豆米,等等,我经常扒在玻璃陈列柜台前,透过玻璃,闻着柜里面陈列品散发出来的香味,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零食,总是久久不愿离去。然而,口袋里没有一分钱,馋到嘴里流口水。偶尔家长会给几分钱,或者平时攒些烂铜废铁、鸡毛鸭毛、空牙膏罐等等,把它们卖了,有了几分几毛钱,那就可以“搓一顿”了,有时还会跟小伙伴们分享。所以,那个年代的小孩子有时还会迫于无奈出一招:“打补头”,不过一般不敢,只能偶尔为之。我也忘了我有没有试过,呵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学前街还有很多童年时常常会去光顾的店铺,比如篇哥理发店、新文哥理发店,细叔理发店等,这些是去得最多的,每月理发必到,他们好像总是生意兴隆,可能是靠近学校门口的缘故。每次去理发都有好几个人排在前面,特别是春节前,更是反复走好几趟才能理上发,而且真的是“年二十七八,三刨两刮”,理发的速度加快了好多,但质量就有所下降。 记得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年二十七八,某哥剪发,面毛巫剃,三刨两刮,番枧巫泡,围帕臭骚,少给两分,刁刁刻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家文具店,靠近奕世宾贤门楼(我们川心祠堂在学前街的大门楼),也会常常光顾去买些文具,店主名字是发伯母。隔壁是一家水果店,但去得很少,哪有钱帮衬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总之,童年的学前街,是我馋食为主的地方,不要笑话我!当然也有儿时的梦想和期盼。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这就是埔中门口的滑梯,现已改造了,两旁加砌了花基:</p><p>摄影:饶裕新</p> <p>埔中门口两颗大大的木棉树还屹立在那:</p><p><br></p><p>摄影:饶裕新</p> <p>这是"父子进士"牌坊,明朝万历年间所建。是皇帝为表彰饶氏父子同中进士而建的纪念性建筑。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耍:</p><p><br></p><p>摄影:饶裕新</p> <p>这是旧照片,就是这个感觉!</p><p><br></p><p>摄影:饶裕新</p> <p>这就是关帝庙,美味源源不断,小时候经过这里都流口水:</p><p><br></p><p>摄影:饶裕新</p> <p>关帝庙现在还原了它的真实“身份”:</p><p><br></p><p><br></p><p>摄影:饶裕新</p> <p>昔日学前街两旁的店铺,现在都认不出来了:</p><p><br></p><p>摄影:饶裕新</p><p><br></p> <p>这是钻伯母那间小卖部吗?</p><p><br></p><p><br></p><p>摄影:饶裕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