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史话]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褒城县

孙小轩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作者 孙晓轩</b></p><p><br></p> <p>说起褒城县,汉中人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隐隐约约听说过这个过往的地名。说陌生,是许多人不知它的历史沿革与原辖区位置。</p><p><br></p><p>褒城县的既往历史近二千年,它原是汉中地区的一个县,于1958年撤销,地盘分别并入当时的沔县、留坝县、汉中县。而为什么我这样感兴趣、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小时候就见过父母的结婚证上盖的就是褒城县的印,一直有探究这一地名的兴趣。</p> <p>说褒城县,还得从古褒国说起。</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一、古褒国</b></p><p><br></p><p>褒国,国君为有褒氏,姒姓,夏伯禹(大禹)的儿子,夏后(即王)启是兄弟。</p><p><br></p><p>有褒氏在今天的汉中市以北,在汉中盆地西部,地域包括汉台区、勉县(有褒城镇)、留坝县。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北部有褒河。最著名的人物是西周亡国之君周幽王第二任妻子褒姒。</p><p><br></p><p>史记记载褒姒是弃婴,周幽王第二任妻子,但从褒姒的名字规格(国姓加国君姓,应为褒国国君之女)和周天子婚姻传统(历来和夏朝贵族褒国世代友好并联姻,如周文王娶太姒,太姒为周武王和周公之母),以及褒姒的儿子名为伯服,伯意味着他是嫡长子,褒姒应为周幽王原配。申候为了女儿申后和外孙周平王,勾结犬戎攻打周王室,并杜撰烽火戏诸侯、千金买一笑。最著名的传说是褒之二君化为龙,出现在夏帝孔甲的宫庭之内。</p> <p>这是褒姒人物图像。</p> <p>从夏后至西周,褒人一直平静地生活在秦巴谷地、汉水两岸。虽为南国领袖,但很少发动对邻国的战争。</p><p><br></p><p>到周幽王时,褒人生活被打乱,“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国太后褒姁为免祸,将绝世美女褒姒献给幽王为妃。幽王被褒姒的非凡美丽所倾倒,百般宠爱。褒姒生下儿子伯服,幽王遂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还重用奸诈乖巧、善于谄媚的虢石父为卿,主持政事,引起国人怨恨。</p><p><br></p><p>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诸侯缯国、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烽火求救兵,诸侯慑于申侯、犬戎势力,未来救驾。申侯等就把幽王、太子伯服及陪侍的郑桓公杀死在骊山下,俘虏了褒姒,拥立宜臼为天子,是为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p><p><br></p><p>西周灭亡后,犬戎据关中,西周旧臣虢公翰联络犬戎等,谋立王子余臣为携王时,褒国也是参与者。平王二十一年(前751),晋文侯灭携、杀余臣。其时,秦国已不断强大,将犬戎逐出关中,而褒人更加势孤力单,遂为秦人所灭,千年褒国一朝灭亡。</p> <p>褒国在战国时期被巴国所灭,而后巴国又被蜀国灭亡。历史上一直有褒城县,直到1954年全国区划调整,褒城县撤消,所属地域化分给勉县、南郑县及汉台区。原县治改为红庙乡,后改为褒城镇,与汉台区河东店镇一水之隔。下面是解放前汉中的影像。</p> <p>今天在汉中市北一带有许多以褒命名的名字,如褒河、褒河镇、褒城县、褒姒铺、褒联区等,考其渊源,是因为这里几千年前曾是褒国的所在地,消失了二千多年的褒国还对这儿有着一定的影响。</p><p><br></p><p>褒国是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第一个王朝“夏后”所封的同姓诸侯国。褒人当年带着先进的文化:奴隶制国家、青铜技术,从黄河流域的中原来到长江流域的汉中,在征服当地土著中传播文化的同时,又远征巴蜀,使中原文化传播西南地区。春秋时,蜀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国家,形成著名的巴蜀长江流域文化。褒人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做出了一定贡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二、褒城县</b></p><p><br></p><p>关于褒城,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p> <p>褒城县原名褒中县,以县城正当褒谷南口,故名。</p><p><br></p><p>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更名为苞中县,后废。</p><p><br></p><p>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复置褒中县。</p><p><br></p><p>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为避其父杨忠之讳,改褒中县为褒内县。</p><p><br></p><p>隋恭帝仁寿元年(601),因褒内县县印丢失,新刻县印时改为褒城县。</p><p><br></p><p>褒城县在清以前的地方行政区划已经无考。</p><p><br></p><p>清代时划全县为12坝:北为打钟、珍宝、贾村、牛头4坝,辖24村;南为苇池、小沙、石窟、高台、消停、水南、七里、铁峪8坝、辖44村。</p><p><br></p><p>民国初分全县为:中一、东二、西三、南四4区,在黄官岭设县政府分署,管理县南事务。</p><p><br></p><p>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划全县为连峰、长林、联乡、宗营、高台、协税、黄官、石窟、苇池、铁峪、南屏、水南、小沙、团堆、打钟、金泉、永安、马道、铁佛19个联保。</p><p><br></p><p>民国29年(公元1940年)划全县为连峰、长林、联乡、宗营、高台、协税、黄官、马道、铁佛9镇;苇池、铁峪、南屏、石窟、水南、小沙、团堆、打钟、金泉、永安10乡。</p><p><br></p><p>解放后,划全县为城关、联乡、高台、新集、黄官、马道6区。1958年,撤销褒城县,所属地域分别划归汉中市、勉县、留坝县和南郑县。</p> <p>撤销前的褒城县,辖今汉台区河东店、宗营镇,南郑县梁山、高台、新集、黄官,勉县老道寺、褒城、新街子,留坝县铁佛殿、马道、青桥驿等地。</p><p><br></p><p>褒城县,最早称褒中县。褒国是夏、商、西周政权的诸侯国,其中心区域位于今勉县褒城镇和汉台区河东店镇等地。</p><p><br></p><p>公元前750年,褒国灭;公元前451年,秦派“左庶长城南郑”。此南郑城即指今汉中城。秦时,汉中境内属汉中郡,但郡治在今安康。</p><p><br></p><p>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王汉中与巴、蜀,都南郑。史载,其时汉中郡“辖县十二”,其中四县在今汉中境内,即褒中、南郑、成固、沔阳。据明嘉靖《汉中府志》载:褒州,县南十里打钟寺。打钟寺,即今汉台区打钟寺村。</p><p><br></p><p>宋时,移徙县城于今勉县褒城镇政府之以北。对“汉、唐时,褒城县治在打钟寺”的这一说法,有人有异议,但无有力的佐证。应当说,宋时,褒城县城就在今勉县连城山下了。</p><p><br></p><p>明时,褒城县城已有“城郭”,“城门四,东曰龙江,西曰蜀道,南曰大通,北曰连云”,后“屡遭兵火,颓废殆尽”。清康熙二十六年,褒城县城墙重修,“周四里三分,外系石砌,内为土筑,高二丈四尺”。</p><p><br></p><p>明清时,褒城县内有“驿路”、“郡城大道”,并形成了若干的“乡僻小路”。时由褒城而船过褒河,可抵今汉台区河东店镇范寨,再由此抵今汉中城。此已有“郡城大道”。由褒城向南、西南,有“驿路”,即向西南行“十五里至老道寺,又二十里至射鸿台,交沔县界”,此路为“川陕驿路”。</p> <p>下面两张老照片是解放初褒城县的面貌,当时县城还是有城墙的。</p> <p>由褒城折向西南,经今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渡汉江,又十五里至雍东”,再“交沔县界”,此路为“乡僻小路”。正南“二十里至长林镇,渡汉江”,然后行山路、丘陵,“至高台寺,又三十五里至黄官岭,又二十里至塘口子”,直至“交南江县”,此路“山险林大”,为“川陕隘要”;西北,“至土地岭,又三十里至云雾寺”,直至“交沔县界”,此段“路极险峻,止可人行”。正北,沿栈道经鸡头关、青桥驿、马道驿、铁佛殿、五关河,直至“交留坝厅界”。此段为“川陕栈道驿路”。</p><p><br></p><p>褒城驿,在褒城县“南二十五里小柏乡”。小柏乡,即今汉台区龙江集镇以西的柏乡街。这个地方,在隋、唐、宋时,当归褒中县或褒城县辖。唐时,褒城驿“宏丽甲天下”,号称“天下第一驿”是因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做为驿馆的建设面积全国最大。</p><p><br></p><p>唐时,山南西道官衙在古城汉中,汉中距小柏乡约十公里;而连城山下的褒城县衙距小柏乡也只有十二三公里。不论是由汉中去沔县,还是由褒城经小柏乡去沔县,都有“郡县大道”或“驿道”,而且在此设褒城驿,不论由今留坝或由汉中而去沔县,最为便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三、褒城县今日印记</b></p><p><br></p> <p><b>一)褒城镇</b></p><p><br></p><p>褒城镇地处勉县、汉台、留坝县三县交界地带,北依秦岭,东临褒河石门水坝,316国道由东向西穿境而过,距县城25.4公路。境内有佛教连城山上寺、下寺、城隍庙、鸡头关三清店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盘道、连云栈道、石虎攀崖等遗址。镇政府驻地原褒城县南门。全镇总面积3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23亩,其中水田10512亩,旱地3611亩;辖9个行政村和1居委会,总人口11419人。辖区内有水电三局、陕西理工学院、石门水库管理局及“110”变电站等中、省、市驻镇单位。</p> <p><b>二)褒国古镇</b></p><p><br></p><p>褒国古镇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国古镇是“褒斜古道”的起点,是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褒姒的故里。紧临褒河水,依傍花果山,有山有水区伏有致,是中国古代夏、商、周、两汉三国多重文化交融汇集之地,历史底蕴丰厚,可谓人杰地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