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水仙道院

锡蜴44468807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锡水仙道院位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南长街598号,从金城路往北拐入南长街,走不多远,就看见一座精美的牌楼,正面一块匾额,上书“翠辇停骖”四个大字,水仙道院就在路的左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道院历史悠久,旧时称“南水仙庙”,解放前称“南辰道院”。追溯历史,经过一次次破坏又重建,乃至被列为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合并西水仙庙、南水仙庙、双忠祠、张元庵,更名为水仙道院,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08年,由市政府规划并修复由古戏楼、道教音乐馆(国家级非遗)、中共无锡党工委旧址、王其勤纪念馆组成的文化广场,将修复后的原南水仙庙正式冠名为水仙道院。无锡市道教协会也驻在这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水仙道院整体坐西朝东,朱红色大门面向古运河,门面开阔达十多间,最左旁有小门可通院内。飞檐垂龙的正门北侧为茶厅茶楼,可供游人休憩。头、二重门内有畅厅,前面供奉护法神王令官,神龛旁的对联云:“心存邪辟任尔烧香无点益,持身端正见我不拜又何妨”。护法神背面则是福德正神俗称土地神,两侧是门房和请供香烛之处。二门口供奉关帝爷,背对着关公的则是碧霞元君。走过二门回头仰望就是大戏台。戏楼前的广场甚是宽畅,可举办千人以上盛大活动。从大门、二门到正殿、二殿共五进院落。从南侧道士生活区到北侧茶厅,中间隔着文化广场和馆舎,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道观建筑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水仙道院现在归併了无锡历史上各不相同的神灵:其一,南宋末,著名的爱国英雄文天祥的部将麻士龙、尹玉抗元牺牲在无锡玉祁,至南宋德佑元年(1275)为他们在南上塘立庙,当时称为双忠祠。因庙址在运河旁的驿道上。运河中运粮士卒和渔民船民经过这里,大多会在此停靠歇息,进庙祈祷,遂奉为水仙。清康熙20年(1681),为了纪念明嘉靖年间无锡知县王其勤,在双忠祠南建松滋王侯庙,两庙合一,称为南水仙庙。</p><p class="ql-block">其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入侵无锡,何五路等36义士抗敌牺牲。明万历《无锡县志》载,“校士俞寰倡议立祠不果,乃设木主于城东濠之左,偏主以张飞卿而众义士附焉”。《锡山景物略》中讲到:“旧有义烈祠在东仓前,位次姓名开列如右:何五路、吴章……”在附言中提到“后又改祀西濠太保墩名水仙庙”。清顺治初,太保墩宝珠禅院又改祀明天启年间在锡治水的无锡知县刘五纬,百姓称刘为水神、水仙,正式名为西水仙庙。1986年7月,西水墩上的西水仙庙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水仙庙因年久失修,濒于倾圮,周围民居又常遭水淹。2000年无锡市政府出资874万元,搬迁墩上住户和单位,后又拨款500万元,完成西水仙庙保护工程和西水墩环境工程,将西水墩建成一座文化公园。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西水仙庙并入南水仙庙。</p><p class="ql-block">其三,张元庵。无锡历来有张渤开太湖犊山门的传说,建祠祀之,名张元庵,俗称张王庙、张大帝庙等。始建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庙址在南门外金塘桥堍。神像脸为土酱色,俗称张大帝,神诞之日,例设一小犬供奉作馔。张元庵戏台建筑物于1981年移至黄埠墩。2002年,因建太湖大道,又把庙宇门厅拆除,现金塘桥堍仅剩两棵银杏树。水仙道院文化广场建设时,明确张元庵一并併入。</p><p class="ql-block">其四便是"松滋王侯庙”祀主王其勤。据记载明嘉靖时倭寇压境,县令王其勤刚好到任。第三天,就召集地方士绅商议抗倭大计。当时无锡的城墙已经年久失修,在王其勤的领导下,仅用了70天时间,就将旧城墙改建成一座长十八里、高二丈 一尺的砖石城墙。接着又在民间募兵进行训练。城墙刚修筑好三天,倭寇便侵犯无锡,他亲自督战,历时18天,击溃倭寇。</p><p class="ql-block">为了筑城,王其勤执法如山。相传他有一个侄子王克宝,受命到城南筑城监工,可是他玩忽职守。于是王其勤大义灭亲,将王克宝斩首正法。无锡东门旧有的一座克宝桥,据说就是王县令挥泪斩侄子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日是王其勤的诞辰,这里有热闹的庙会。1683年康熙帝南巡,适逢王其勤诞辰庙会,于是停舟,命太监前往致祭,因此后来这里有了“翠辇停骖”的说法。</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水仙道院广场上那个高屋建瓴的戏台正对面就是"水仙宝殿",是道院的主殿。正门两侧有花岗岩的立柱,刻的是隶书长联:"曾闻手筑城垣,羡使君不仅能文,从古奇材借荆楚;又值心惊劫火,问后人谁堪继武,至今重镇控苏常。"落款:“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里人丁培撰联句平江石方涑敬书”。这个石柱门对历史悠久、堪称宝物。无锡人民十分赞赏王其勤的事绩,留下不少文人墨客颂扬其功德的对联,如邵吟泉题:“筑城御寇履亩清粮,到今我邑士民皆受恩赐;
烦德建祠报功立庙,安得此邦父母尽似侯贤”。薛义洲题:“亿万姓蹈德咏仁,凿斯池也,筑斯城也;
三百年畏神服教,尸而祝之,社而祭之”。谢默卿题:“遗爱成神,比诸南国甘棠,苹藻洁蠲民罔替;
降康祈福,荐以西湖秋菊,梓桑恭敬我尤宜”。又题:“牧民资保障,自公至始筑城垣,捍患御灾,当首数蓉湖名宦;
守土展明禋,况我来忝同籍里,报功崇德,只心仪枌社先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仙宝殿现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三清,两边是南水仙王其勤、西水仙刘五纬。神龛抱柱有一长联为:"三清至尊化出阴阳以主万物圣德难名;二位县宰抗倭兴水庇福我民典祀明神。"撰此联的乃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大师。目前水仙道院的主要神祇均在水仙宝殿排列,等候正在进行的修建工程完备后再按规制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前院的东墙,本来嵌有从当年抗倭战场西定桥畔移进来的王其勤所书“湖山胜概”四个石刻大字,一石一字,每字70厘米见方,笔迹神似颜鲁公,浑厚端庄,并附道光十八年(1838)邵涵初所跋语一方。庙内还存有康熙年间的《南水仙庙免粮碑记》,以及《尹麻二将军忠迹碑记》等七块石碑。亦待水仙道院完成整体修建后重新安排。</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前院正对大殿,隔着广场和出入厅堂门廊的是座东朝西的无锡道教音乐馆及演奏厅,正对面则是中共无锡工委历史陈列室,均为二层楼馆。水仙宝殿后第二院落里正在进行修建工程,但原来南北朝向的配殿仍耸立于院中,左边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右边财神和文昌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院落中正在建设三层大殿,据住持道长介绍,将在最高层供奉道教至尊三清神;中间供奉着玉皇大帝金身像。底层供奉斗姆神像和六十甲子对应的岁星。殿下左右设计药池和药圃。</p><p class="ql-block">第二进大院内南北朝向的除原有的配殿之外,后面还將建筑功能性辅助设施,包括道院宿舍、斋堂、库房等等。</p><p class="ql-block">原来南水仙庙里还有座蚕师殿,蚕师殿里供奉着蚕师娘娘。这最能反映无锡近现代的经济。清代,无锡地区普遍种桑养蚕,据统计, 1878年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355335斤, 其中苏州82000斤, 无锡138000斤, 超苏州生丝量的68.29%。而无锡城乡的三大丝市分布在北门外、南门外和东乡鸿山, 丝行共30余家, 每逢新丝上市, “蚕农丝商云集, 道之为塞”。1930年, 无锡丝厂的工人总数42, 104人, 占全国丝厂工人总数的29%, 占当年无锡各业工人总数的63%。锡丝的外销率达93%, 而大量产品外销, 依靠便利的运河交通。至抗战前, 中国丝厂发展最快的即无锡产区, 其与上海、顺德、重庆同为缫丝工业四大中心, 而无锡更被称为全国“丝都”。据无锡解放初的大事记载: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九日,市军管会接管国民党中国蚕丝公司无锡办事处。该处实际控制无锡区(无锡县、溧阳县、宜兴县、常熟县、江阴县)百分之七十的蚕丝。蚕丝是无锡的重要经济命脉之一。有百分之二十的市民依靠经营蚕丝生活。因此,当年蚕师殿的香火一直颇为兴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南水仙庙的香火在清末民初最为旺盛,清人王元铸有诗云:"报赛年年泊画桡,松滋祠宇咽寒潮。几家临水成墟落,一半漁庄一半窑。"说明在庙会和迎神赛会时这里热闹非凡,近旁资金并不充裕但虔诚奉道的蚕丝业、窑业和渔业是该庙的主要财东。但太平天国的战火摧毁了南水仙庙,直到同治年间才获重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由于水仙道院面临江南运河,是重要的码头和驿站,不少历史事件在这里留下深刻印记。如,太平军进攻无锡前,南水仙庙增设盘查局。是为南局,按船抽厘。并在南水仙庙设栅收鸦片厘头。后来,县藩宪陶恩培批示:"盘查奸细,原所以保卫地方,全在经理得人,如任事者孳孳为利,按船抽捐,假公事以饱私囊,扰累商民,怨声载道,是外患未至,内讧将作,尚复成何世界,今据该县等会详,将此局一并裁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前,无锡以城中直河为界分锡金二县,无锡的军警武装共72名,以36名驻南门外南水仙庙,36名驻北门外府殿。南水仙庙俨若兵营。从1928年起南水仙庙的庙舍成为了谷余小学的校舍,后邑人觉得南门缺少中学又升为中学,更名为培南,遂又复为小学,学校在抗战初期停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还流传南水仙庙王其勤老爷显灵驱赶日军不得进驻庙内的故事。说1937年初冬,一队日军牵着马匹进了南水仙庙,连续几个夜晚,庙内喧声不停,几天下来,那队日军灰溜溜地撤出来了,而且进庙的马匹,没有一匹活着出来的。后来民间盛传,400年前王其勤老爷就带领无锡人民抗击倭寇侵略,现在怎能容忍日本军队来作践他的神庙呢?不给日本人点苦头吃吃才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中共地下党为了在锡开展工作,需要身份掩护,又复办培南中学。地下党员邱宝瑞利用南水仙庙的庙董是其父邱子馨,培南小学的校董也是邱子馨,而邱子馨是无锡工商界的著名人士身份作掩护,自任校长。其后又陆续来了几个地下党员,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解放战争时,南水仙庙还是培南小学所在地,依托一批党员教师,成立了中共无锡市工作委员会,直至无锡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大炼钢铁后,无锡最大的重工业企业无锡钢铁厂就建造在南水仙庙东南三四里地,工业化使职工增加,居舎需求相应剧增;在塘泾桥一带租房造屋的最多,南水仙庙也因此成为居民大杂院,人间烟火之气息十足。而后来市粮食部门还在内借用作为稻米仓库,还在隔壁建造了中萃方便面的生产车间,完全没有了原来的宗教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恢复道教公开活动初始,水仙道院住持是现已仙逝的尤武忠道长,他的父亲尤墨坪道长曾是崇安寺旁洞虚宫三清殿火神道院贞白山房的法师。尤武忠道长在三、五年的时间里,依靠募化等办法,把南水仙庙的神像一一恢复起来,道观便逐渐有了规模。现任水仙道院住持李伟峰道长则在南水仙庙的基础上加强募化,进一步开展水仙道院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优势,开展有特色的集市、神诞法会、道家养生和红色旅游等活动,并筹资修建标准更高、规格更全、规模宏大的全新道观,努力让水仙道院发展得更加美好和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建立"中共无锡工作委员会机关旧址"碑,到21世纪之初恢复并修建水仙道院,再到现在新的修建项目完成后水仙道院占地将达8000多平方米,为无锡区域内面积最大的道教宫观。这期间花了十几年时间。但是,所有努力皆有所值,从这里了解无锡并传承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荣光燦燦、印象深刻、令人动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