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崛围山与多福寺

舍得

<p>崛围山,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镇呼延村西。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二峰隔沟对峙,势如入山门户。从山顶向下俯视,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像倒立的喇叭,“崛围山”由此而来。时人对崛围山的赞美,有词为证:</p><p>春游百花争艳,</p><p>夏游丛林蛙叫,</p><p>秋游漫山红叶,</p><p>冬游百亩松涛。</p> <p class="ql-block">字典和辞海里没有“山围”这个字,行文和记载中用围来代替。但是,太原人仍然习惯用左山右围来书写此字。</p> <p class="ql-block">太原自古就是水有灵气,山有名气。崛围山是太原最有名的山,是太原古八景之一。秋天的崛围山,漫山红叶,傍晚时分,晚霞与红叶相映,象极了壮丽的“火烧云”。每年秋季都有大量的游人来此赏红叶,观秋景。</p> <p>多福寺位于崛围山之巅,建于唐代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宋两代香火很盛。宋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年间重建,是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公元 1488年-1505年)改名多福寺,寓意不详。后又多次重修。 多福寺于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相比与太原的文庙,它只是坐落在山野乡村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寺庙,甚至很多太原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却历史悠久,始建于唐贞观二年的多福寺初名崛教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p> <p>多福寺中的霜红龛就是太原文化名人,明清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的隐居之所,房间内至今留有傅山先生的手书真迹。</p><p>傅山,太原的名片,时人评价他:</p><p>字不如诗,</p><p>诗不如画,</p><p>画不如医,</p><p>医不如学,</p><p>学不如人。</p> <p>七级舍利塔</p><p>在多福寺东南的山顶建有舍利塔,原是宋代建筑,塔基、平台用砖石砌成,东西宽约17米,南北长21米,塔高25米,共7层,呈6角6面,做工精巧别致,立于崛围山之巅,宛如武士头盔上的顶缨。立于塔基向东远眺,太原城一览无遗,高楼大厦林立,双塔凌霄与此塔遥遥相望;近看,汾水波粼闪烁,两岸绿荫成行,禾田成网,令人心旷神怡。</p><p></p> <p>傅青主读书处</p><p>多福寺藏经楼下石砌窑洞前壁上有清末镌刻“傅青主读书处”,并有傅山遗墨尚存。有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霜红龛”(庵),实际上,这是在傅山构筑霜红龛之前借僧房读书之处。大约在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左右,傅山曾在多福寺附近构筑一庵,名青羊庵,入清后又名霜红庵,是傅山专为读书和著书而建。傅山曾说:“道人青羊庵在松阴,爰有句:秋山题不尽,霜叶可山红。”(《题自画崛围红叶图》)</p> <p>呼延牌楼</p><p>呼延村历史悠久,村中80%以上是张、王、李姓,没有一户是姓呼延的。相传北宋杨家将抗辽时,在太原西山一线驻军。大将呼延赞的养马场就驻扎在该村,该村遂以呼延命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记</b></p><p class="ql-block">45年前,1975年的秋天,与好友结伴登崛围山,观红叶。在呼延村外,看三五个孩子光屁股戏水。不知当地一群什么虫子,飞来飞去,鸣声阵阵,叫的真响。</p><p class="ql-block"> 游多福寺,登顶崛围山,俯视满山红叶,想起当年的同学、战友,亲朋同事,往事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距上次登顶崛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晃若隔世,往事又晃若就在眼前。时光荏苒,不由唏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上崛围,</p><p class="ql-block">呼延村头鸣虫飞。</p><p class="ql-block">多福寺院登顶后,</p><p class="ql-block">满山红叶寄与谁? </p><p class="ql-block"> 2020年夏再游崛围散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fdl45hi?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晋商博物院游记晋商博物院游记</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