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又是一年建军节,我总会在这一天,想起我的父亲。</h1> <h1>"父亲"这两个字,在我的记忆中其实是极浅极浅的。在我读书的时候,甚至有同学对我是否有父亲这个问题上感到怀疑。(因为没有见过,所以让同学们心生几分猜疑。)</h1><h1><br /></h1><h1>在我的成长中,"父亲"好像是一位缺席的人物,我对父亲的印象,也是通过一张父亲青年时期的照片开始的。穿着一身军装,戴着一顶军帽,鼻子高而挺直,目光深远,清瘦的脸庞,有几分清秀。</h1><h1><br /></h1>也许是血缘的关系,虽然父亲在我的童年几乎是空白的,但仅有的一两件事却记忆犹新。<h1><br /></h1> <h1><br /></h1> <h1>有一年父亲从外面回来,刚坐下,就招手叫我过去。面对面前的这个男人,我感到十分陌生,但又有一种莫名的顺从。</h1><h1><h1><br /></h1>他非常开心的抱起我,放在他的大腿上,然后用他的大手抓住我的小手,一边教我打拍子,一边一首接着一首的唱着革命的歌曲。什么"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花篮的花儿香呀,听我来唱一唱呀,唱一唱呀……"。他的声音,极具女性化,让我忍俊不禁。我在他的歌声与我的笑声中,慢慢消除了对他的陌生感。后来,我能多次在学校的集体歌唱比赛中指挥并夺得桂冠,与父亲小时候教我打拍子不无关系。</h1> <h1>歌唱完毕,父亲把我从他的大腿上放了下来,然后把我侧身扶倒趴在他的大腿上,用不轻不重的手在我的屁股上假装很用力的拍打好几下,才舍得放手让我走开。这是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唯一表达对孩子爱的方式,憨厚而又朴实。</h1> <h1>因为父亲是一名军人,所以每年建军节,只要父亲在家,都会去乡政府开会。有一年,父亲在临行去开会前告诉我,叫我等一下去乡政府找他,我不问原由地答应了。</h1><h1><h1><br /></h1>到了大约十一二点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来到了乡政府门前。高大的乡政府大门,有几分庄严,也有几分让人生畏。</h1> <h1>我胆怯的慢慢靠近,只听见里面人声嘈杂,我小心翼翼的探头望去,有人在整理手上的书稿,有人已经开心的拿起碗筷打起饭来。</h1><h1><br /></h1><h1>在人群中,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开口叫一声"爸",那个身影一下子又不见了。我涨红着脸正要转身,被站在门口的一位阿姨叫住了。"阿枚,过来吃饭呀!"我一听,愣了一下,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虽然这些人都是左邻右舍,但因为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对面前的这位阿姨是谁,完全不知道。也许,我该叫她婶婶。她好像也不认识我,才会叫我一声"阿枚",而不是"燕群"。她或许只是出于善良,才把我叫住。在那个食不饱腹的年代,有一碗饭,一块猪肉吃已经是莫大的奢侈。听到她的一声叫我吃饭,我的脚又怎能挪开呢?</h1> <h1>我久久的站住不动,直到那位阿姨打了一碗满满的饭,夹了两大块猪肉端到我的面前,我才反应过来。也许是我太渴望那碗白米饭,也许是我胆子太小,我竟然不知所措。</h1><h1><br /></h1><h1>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从里面走了出来,在他的示意下我才敢接过那碗饭,然后美美的饱食了一餐。</h1><h3><br /></h3> <h1>看着父亲满足的样子,我终于读懂了父亲为什么叫我去找他的原因。</h1><h1><br />姑姑她们说父亲没有上过学堂念书,但那天父亲却从乡政府拿回来了两本党内周刊,且坐在家门口一看就是一个下午。我想,父亲是认识字的,但是怎么认识的?我猜,应是部队里普及教育的吧。</h1> <h1>父亲的一生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最后的一次,是父亲的追悼会上。</h1><h1><br />父亲死于心肌梗塞,走之前两三个小时还在和第二天要出远门工作的叔叔长谈到半夜。这也是我一直怀疑父亲的死,是与他那个晩上熬夜有关。</h1> <h1>父亲生前是个沉默少言之人,平时看不出他对人有多热情,与人有多友好,但追悼会那天,乡村的小广场上站满了人,十几个花圈摆满在棺材旁边,分发的毛巾远远不够,大哥只好又叫人去圩上追加购买。</h1><h1><br /></h1><h1>在追悼会的致词里,我听得最清楚的是"慈公"两个字。那是对父亲一生为人的真实写照。</h1> 父亲走后,我去看望过二姑妈,她泪眼婆娑的回忆起往事,说起父亲十四五岁从军的故事。<h1><br /></h1><br />大伯十七岁那年政府为了对抗外敌,强行征兵(乡下人说是捉壮丁),奶奶怕大伯被征兵上前线,匆匆忙忙为他办了一门亲事,新娘比大伯大一岁,芳龄十八。后来奶奶以新婚为由,花钱找关系,强行把大伯留了下来。</h1> <h1>但一个家庭总得有人上前线,父亲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入了伍。直到父亲四十岁左右从部队回到家中,在别人的介绍下,娶了我的母亲。<br /><br />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读书时会和三个堂侄女成同班同学,但听二姑妈一说,我终于找到了答案。</h1> <h1>在时代的快速向前发展,到了现在的E时代,有了微信,有了朋友圈。我在小学的微信群里,首次听到了父亲在外面工作时的事迹,填补了我对父亲多年在外的一片空白。虽然微小,但可见一斑。<br /><br />邻家哥哥说他父亲当年外出工作,遇上洪水围困,是我的父亲善良的收留了他的父亲,包吃包住,度过了那段走投无路的困难时期。</h1> <h1>往事已矣,斯人已逝。但父亲的忠诚、善良与爱永远铭记在子女的心间。</h1><h1><h1><br /></h1>又是一年建军节,让我对您说一声建军节安好。革命成功的路上,有您的一分贡献,这个节日,永远属于您!</h1><h1><h1><br /></h1>——致敬我的军人父亲</h1>